论领导公平体面形象的塑造_领导者素质论文

论领导公平体面形象的塑造_领导者素质论文

论领导者公道正派形象之塑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者论文,形象论文,公道正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形象,从哲学意义上说,是事物自身内在素质的表现,是人们对其总体印象和评价。形象,狭义地理解,就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从广义来理解,形象可分为媒介形象和内涵形象。领导者形象,指的是干部群众通过语言或思想进行评价、鉴别的领导者所表现出的言行、举止、作风、实践等。或者说,是指领导者给外界的风貌以及干部群众心目中对他的印象和评价。

一、领导者形象的导向性及其它特殊性

领导者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以领导愿意不愿意、被领导者承认不承认的意志为转移。如某山区县,干部群众把历任县委书记的表现和政绩概括成一句话,作为形象的描述:某某某,茶叶公路(领导全县种茶叶、修公路有成效);某某某,电站水库(领导全县修电站、建水库效果好);某某某,包产到户《领导全县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成绩);某某某,稀里糊涂;某某某,专走田基路(注重下农村但其他产业没有兼顾好)”某某某,能歌善舞(贬义、批评);某某某,专阉干部(计划生育工作抓得紧、结扎抓得狠);某某某,大种果树(动员全县种植果树)……总之,这些领导者的形象直观而又客观地摆在干部群众面前,他们爱议论就议论,不爱议论就保持沉默,但是在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你领导者的形象存在。

领导者形象不仅客观存在,更重要的是客观上对干部群众起着导向作用。江泽民1997年12月22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什么形象,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什么叫“领导”?有的领导科学教材、著作解释就是“领航导向”。可见导向作用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领导者靠什么去领导他人呢?靠觉悟,靠能力,靠素质,靠其与干部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而这些内在的素质又直观地表现为一种形象。因此,领导者自身的形象就显得特别重要。当他们心系群众,掌权为民,立得正,行得直,站得稳,就会在其所领导的单位、部门和地区中产生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干部群众就会信其言,效其行,跟其后,进而影响和改善这个单位、部门和地区的风气和精神面貌。反之,如某处的领导者行为不端、形象不佳、口碑不好,那么他讲得再深刻、说得再动听,也只会遗为笑柄,还会带坏这里的风气。这里所讲的导向性,就是领导者形象的特殊性之一。此外还有如下特殊性:

客观性。领导者的形象,是客观的实在,他们总要做工作、办事情、接触人,这些就得让人看着。既然看得着,他们的形象也就是领导者的言行举止、工作作风、工作实践、政绩实效的外在表现,也就是领导者内在素质、心理思维、思想观念的表露,它不是以其本人或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实实在在显现于工作岗位上,体现于接触的群众之中,不管其形象是好、是丑,是精明、是平庸,是清廉、是贪婪,是坦诚、是伪装,总要让人们所直观、所评价。

可塑性。领导者的形象,是可以塑造的,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动态的。作为领导者一旦走上领导岗位,环境随之而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因而思想和行为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道理。这种改变,就是领导者形象可塑的原因。

隐蔽性。领导者的工作有时是带有保密性的、是不可能“全透明”的,至少也应该、也必须“内外有别”。因而领导者有时就是“3 分可亲加3可敬加3分可畏加1分神秘”,不可能“和盘托出”、 “一览无余”。这种客观存在决定领导者形象的隐蔽性,有时让相当多的人感到摸不清、猜不透,朦朦胧胧、若明若暗。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属于正常现象、客观存在,用不着“不可理解”。

他馈性。领导者的形象,自封、自许、自馈往往是不算数的,“群众公认”才足以认定。如果自己尚有自知之明,当然也可以给自己为官之日、当官之为作一个比较符合客观的评价,但群众对你的评估总不会以此为依据,他们总是要给你馈送一句句评语、馈戴一顶顶“高帽”,这就是“政绩人去后,民意闲谈时”的道理。清官者,“有官贫至无官日,去时荣于到任时”;贪官者,“千夫所指”,“遗臭万年”。

多维性。领导者形象是多角度的,即多维的。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座标看,他可能显示得雍容儒雅,也可能同时显得质朴敦厚;可能有人评价他精明能干,也有可能同时评价他冷峻刚毅。这种形象的多维性来自作为一个人的多重性,某领导者的思想行为不可能是单一的、片面的,而比较复杂、甚至是多层次、互相矛盾的、因而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去评价他,就可能得出不同的形象结论。另外,评价者本身又有不同的阅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感情,因此,即使对同一个领导者、同一种行为、同一件事情,旁人也完全可能众说纷纭,作出不同的评价。

相关性。领导者形象,与领导的其他活动、因素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不可能孤立而存在。比如说,决策、用人,决策是否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当然直接影响到领导者形象;用人是否出以公心、是否得当,当然也直接影响到领导者形象。从另一方面看,比如领导者的实绩,这是大家所关心的,是考核最后落脚的,而领导者的公道正派与否,领导者本人是不是拉帮结派,是不是虚怀若谷,是不是善于果断决策,是不是善于经营理财,这些又直接影响到其绩效的大小和优劣,直接关系领导者的实绩、政绩。

时效性。领导者形象与时间有联系,不同时期某领导者可能以某种形象给人更深刻印象,并对他予以某种评价;不同时期评价者对领导者的某种思想行为更加关心。比如改革开放时期,人们评价得更多的是“开拓创新的形象”、“敢闯敢干的形象”;惩治腐败紧锣密鼓时期,人们讲得更多的是“清正廉明的形象”、“廉洁奉公的形象”。某领导者在创业之初,上台之始,给人是一种“公道正派形象”,但随着地位改变、权力膨胀,他有可能产生变态心理、攀比心理、扭曲心理,于是敢贪、敢耍、专横、霸道,给人们的形象就将是贪赃枉法的形象。

二、领导者公道正派形象目前世人尤其关注

在反腐倡廉加大力度的今天,在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今天,人们对领导干部尤其关注,议论最多的是他们是否具备光明正大、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刚正不阿的气节,不贪不占、两袖清风的风范,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的精神,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品格,一句话,就是他们的公道正派的形象,广大人民群众最欢迎的、最拥戴的也就是公道正派的干部。

端正党风、反腐倡廉,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的宗旨决定,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是不会改变的。党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又必然信赖党,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生活、奔上康庄大道。因此,人民群众时刻关心着党的前途命运,时刻关注着各级领导者的所作所为。中国共产党是由5800万党员组成的执政党,如果党风不正、行为不端,如果领导者腐化堕落、以权谋私,发展下去,党将不党、国将不国,前途、命运不堪设想。世人那么关心领导者公道正派形象,实即关心党的前途和命运。

领导者的公道正派形象,是一个个标杆,一面面旗帜,影响一大片社会风气。周恩来总理以其半个多世纪的伟大业绩,一以贯之的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形象,教育、感染、激励了亿万干部群众。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兰考人民脱贫致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在那一个特殊的时代,他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影响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丰碑。人们从周恩来、焦裕禄的身上看到了高尚的人格、光辉的形象,知道了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更找到了党的宗旨到底是什么,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什么,明白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因而更乐于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领导者面对市场经济负面的冲击和形形色色的诱惑不为所动,继承和发扬党优良传统,无私奉献,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涌现了孔繁森、倪天增、张鸣岐等一仳优秀党员干部的典型,这一批领导干部、人民公仆的典范教育、引导、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奔向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当然,腐败分子总是有的,但社会主义事业总是前进的。我们的任务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具有公道正派形象的领导者越来越多,把那些损害党的形象的腐败分子坚决清除出去。

领导者公道正派与否,实际上牵涉到干部群众的利益再分配,影响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果说,老百姓关注领导者公道正派与否是一种利益的驱动,这倒是一点也不假。我们不难想象,假如当官的不清不白、不公不正,假如那些贪官强取豪夺、贪得无厌、奢侈挥霍,假如那些奸官结派营私、失职渎职、歪门邪道,国还有宁日吗?家还有宁日吗?一般的干部群众还有什么物资利益、精神利益可言吗?领导者不公不正、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必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必然干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微观、从自己一个小单位的利益来说,也无论是从宏观、整个国家的利益来说,领导者公道正派的情况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干部群众的现实利益。应当承认,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既然如此,目前干部群众特别关注领导者的公道正派形象就是合乎逻辑的了。

三、公道正派领导者形象塑造之微观

领导者塑造公道正派之形象,只有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所谓公道正派,公者即无私,正者即不偏。在丰厚的利益诱惑面前,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在邪恶的势力威胁面前,能做到无私无畏、不偏不倚、堂堂正正、大义凛然,这才是真正的公道正派形象。从处理人与事的微观行为来看,公道正派至少应当做到以下方面:

处事要公。领导者的工作决策也好,管理也好,指挥也好,简言之,大量的是事情的处理。处事须讲“事理”,即事情的道理,要求以公道为根本。具体地说,就是不徇私情,事情应该有个依据、有个说法、有个规则,出以公心,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另方面是不要感情用事,不能头脑发热,按照理智的逻辑力量应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这就是公事公办,铁面无私。

用才要公。古人云: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从当前这一“初级阶段”实际情况看,“不避仇”,难能可贵;“不避亲”,越少越好。才者,即有特殊能力又作出特殊贡献的人,这种人才,往往可能与领导者有隙有嫌,有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领导者如果以事业为重、党性为先,就应该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看待这种人才,举荐和使用这种人才。还是那句古话:“近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

获利要公。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领导者难道仅仅定格在“君子”这种低水准上就够了吗?当然不够,还应该上水平、上档次,在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面前,一要“淡化”,不要嘴馋手痒、斤斤计较;二要’公开化”,不要偷偷摸摸、见不得人;三要“廉让”,让利于下属,则天下归心。

待下要公。对待自己的下属,要公正、公道,要一视同仁,不要“双重标准”,不要厚此薄彼。因此,领导者务必除杂念、去私心,在具体运作的时候要“一碗水端平”,赏当其功,罚当其过,坦诚于阳光之下,经得起群众的议论、评论。

聚合要公。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领导者也是人,作为人的共性,他们也会“群分”、聚合、交友,有共同语言的、性格相投的、兴趣接近的、志同道合的,很自然会凝聚得更紧。正因为如此,处在领导者这个位置上,更应该避免搞成“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不要谁来投靠我我就把他“招降纳叛”,而要搞“五湖四海”、团结各个“山头”,切忌拉几个“知心”而有意无意地疏远几个人,有时候甚至要搞搞“平衡”,“亲者疏,疏者亲”,这样的领导者才是真正的出以公心。

立言要公。言为心声,说的话与个人的心理有直接联系,除了口是心非之人、两面三刀之徒,按正常人而论,说话就是本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反映。基于以上两方面考虑,领导者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说老实话、公道话、心里话、坦诚话,否则群众也能够鉴别出个“味道”来,那当然就有损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说的话应该堂堂正正、不掺杂念、光明磊落,如果这样,当然就不必要讲“悄悄话”、“咬耳朵”,自己的形象也就不会让人感到虚伪和奸诈。

独处要慎。“慎独”乃古训,领导者塑造自己的好形象,必须“慎其独也”,包括慎权、慎欲、慎言、慎微等方面。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领导者务必懂得“小节不小,便宜不宜,私生活不私”的道理,务必象远离毒品一样远离卖官爵、远离揽工程、远离不义之财,务必不要做那些策划于密室、苟且偷摸、不敢见人之事。

四、公道正派领导者形象塑造之宏观

领导者建树公道正派的形象,就个人来说需要注意微观方面的修养和言行。就整个社会、整个体制、整个机制来说,这宏观方面不解决还是不行的。宏观、微观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方能实现领导者公道正派形象的塑造。

腐败现象是溅污领导者形象的污水源,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塑造领导者公道正派形象的排污工程。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小而言之,也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形象。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我国正存在着滋生蔓迁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因此这场反腐败斗争将是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同时又是为领导公道正派形象的建树而进行的一场“排污工程”、“清源工程”。相当多的不公形象、不正形象,都与“腐败”二字直接相关,“腐败”不除,“源头”不清,一切微观的修养将于事无补,收效甚微。实践证明,那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狠抓了党风廉政建设,那里的领导者形象就一定能够增添光辉;如果这里的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这里的领导者形象必显示出高大完美、一身正气。

解决好“当官为什么、工作图什么、用权干什么”的问题,是塑造领导者公道正派形象的根本。“当官”、“工作”、“用权”三个“什么”,是领导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是领导者为人处世、为官立德带根本性的问题。“四观”问题解决好了,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了,“当官”就会知道该怎样“为民作主”、怎样“造福一方”,该怎样摆正自己与老百姓的“鱼水关系”;“工作”就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图名利,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对待“权力”,就能善于使用、谨慎使用,“用权”为了事业兴旺发达,为了百姓谋取利益,而不是以权谋私、用权霸道。如果真正处理好这三个方面带根本性的问题,则领导者形象自然就会公公道道、正正派派。

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是塑造领导者公道正派形象的重大举措。江泽民总书记得好:“放松了学习,思想落后于形势,就会丧失先进性,使精神世界陷于低级趣味,就难以抵挡利欲的诱惑。”(注: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4月2日第一版。)讲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注:江泽民:《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人民日报》1996年1月17日第一版。)关于讲正气,根本在于解决世界观问题, 包括光明正大、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风正不阿的气节,不贪不占、两袖清风的风范,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的精神,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品格。

完善法律、缺席并坚决贯彻执行,是塑造领导者公道正派形象的有效机制。领导者的行为约束,自律固然是重要的,他本身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良心发现了,抵抗力增强了,自己不愿意“腐败”,这种内因的作用、精神的自律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这种自律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资本主义腐朽东西乘机而入的环境下,特别是,由于绝对权力对自身的腐蚀性,由于优越的位置对腐败现象产生诱发性,此时此刻,必须发挥外因的作用,发挥他律的约束功能。换言之,必须完善规章制度并坚决贯彻执行之,让他不能“腐败”;必须完善法律并坚决贯彻执行之,让他不敢“腐败”。

解决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是塑造领导者公道正派形象的关键。一把手,既是领导班子中平等的一员,又在班子中处于关键地位,虽然都是“金戒指”,但一把手的“含金量”更大,承担责任更重,理所当然上级赋予的权力更大,特别是在党内民主生活、民主集中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一把手有可能、有条件凌驾于班子之上,因而对他的监督就往往不到位或不够到位,上级管不着,同级不敢管,下级不知情,因此一把手是否能够做到公道正派,这是能否搞正整个领导班子形象的关键所在。如果一把手真正身体力行做到公道正派,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则“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一把手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正己正人,其他领导成员就学有榜样,或者即使有私心、有邪念而不敢妄为。

21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期,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有所作为,对各级领导者都是严峻的考验。各级领导者一定要以“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来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和鞭策自己,以一个公道正派的光浑形象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标签:;  ;  

论领导公平体面形象的塑造_领导者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