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征研究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际关系论文,中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与同伴(异性同伴、同性同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和与陌生成人的关系。

国外许多研究都表明,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1、2、3],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学业成绩的提高[4]。因此,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必然会在其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5]。他们对父母和教师的心理和情感依赖日益减少,而更依赖于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但有的研究也指出,随着中学生日益成熟,他们与父母的关系逐渐改善,父母对中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学业成就依然有很大的影响[7]。

虽然国外学者对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但是他们基本上是从人际关系的某一维度出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全貌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国内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性别和年龄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不同方面的差异,具体来说,我们考察了中学生与同伴、与父母、与教师和与陌生成人的关系,目的在于揭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年龄和性别特征,并发现其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为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北京、河南、浙江、重庆、新疆五个地区的20所中学选取中学生被试12200人,有效被试11743人,其中初一2344人,初二25456人,初三2052人,高一1736人,高二1597人,高三1558人,男女个半。

2.2 测量工具

采用自己编制的《人际关系测验》,量表分为五个维度:①与异性同伴关系;②与同性同伴关系;③与父母关系;④与教师关系;⑤与陌生人关系;本量表包括50个项目,采用5点评定法,完全符合5分,完全不符合1分,转换后,其人际关系质量的得分范围为1~50分,分数越高,表明人际关系质量越好。对各分量表都进行了同质性和复测信度检验,其α信度系数为0.5072~0.7681,复测信度为0.83~0.91;对各量表进行因素分析,获得各变量的共同度是0.638~0.823,特征根在1.0以上的累积贡献率是48.693%~62.452%,用KMO and Bartlett's Test,其Chi-Square=356.231502.569,P=0.000,说明构想效度较好。

2.3 研究程序

2.3.1 确定问卷 首先,根据国外有关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将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分为:与异性同伴、与同性同伴、与父母、与教师和与陌生成人的关系五个维度,每个维度编制20个项目,形成原始问卷;其次,对原始问卷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问卷进行结构分析和修订,剔除因子载荷低和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项目。最后,对各个分量表进行整合,形成总量表。

2.3.2 培训主试 对各个地区的学校主试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统一要求。

2.3.3 正式测试 所有测试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时间大约为40分钟,大约在一个月中完成。

2.3.4 问卷筛选 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剔除无效问卷457份。

2.3.5 数据录入与管理 采用Foxpro6.0对数据进行录入与管理。

2.3.6 主要统计方法 运用spss 9.0 for windows进行因素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等。

3 结果分析

3.1 中学生与异性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与异性同伴交往的发展情况(见表1)

表1 中学生各年级与异性同伴关系质量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使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的多变量(multivariate)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中学生与异性同伴的交往水平存在着非常显著差异(F(5,11731)=24.770 P<.000),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男女生与异性同伴的交往水平差异非常显著(F(1,11731)=149.612,P<.000),各年级女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男生;年级与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5,11731)=2.391,P<.05)。用LSD方法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初一到初二,女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略有提高,而男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却明显下降(P<.05);初二到初三,女生与异性同伴交往水平显著提高(P<.000)初三后保持稳定,初二到高一,男生与异性同伴交往水平迅速提高(P<.01),高二以后保持稳定。

3.2 中学生与同性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与同性同伴交往的发展情况(见表2)

表2 各年级中学生与同性同伴关系质量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使用一般线性模型(GLM)的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中学生与同性同伴的交往水平差异非常显著(F(5,11731)=12.530P<.000),用LSD方法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差异主要来源于初中和高中阶段,从初三到高一,中学生与同性伙伴的交往水平明显提升(P<.01)。结果还表明:男女生与同性同伴的交往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F(1,11731)=74.633,P<.000),女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明显好于男生。

3.3 中学生与父母交往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与父母交往的发展情况(见表3)。

表3 各年级中学生与父母关系质量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使用一般线性模型(GLM)的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5,11731)=8.624,P<.000),从初一到初二,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水平显著下降(P<.000),从初二到高一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男女生与父母的交往水平差异非常显著(F(1,11731)=101.582 P<.000),各年级女生与父母的关系要好于男生。年级与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5,11731)=2.634 P<.05)。进一步分析表明,高中女生与父母的关系明显改善,高一与高三之间差异显著(P<.05),而男生与父母的关系在高二降到最低点,到了高三又显著提高(P<.01)。

3.4 中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发展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中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发展情况(见表4)。

表4 各年级中学生与教师关系质量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使用一般线性模型(GLM)的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中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5,11731)=16.337,P<.000)。进一步分析发现,从初一到初二,中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水平迅速下降,初二后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并有所波动。男女生与教师的交往水平差异非常显著(F(1,11731)=25.223,P<.000),女生与教师的关系总体上明显好于男生,但在高一和高三男女生与教师的交往水平很接近(P>.05)。

3.5 中学生与陌生人交往的发展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中学生与陌生人交往的发展情况(见表5)。

表5 各年级中学生与陌生人关系质量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使用一般线性模型(GLM)的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中生与陌生人的交往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5,11731)=9.282,P<.000),进一步分析发现:随年龄增长,男生与陌生人的交往水平逐渐提高,初一与初三,高二与高三间差异显著(P<.01);女生与陌生人的交往发展波动较大,初二到初三明显提高(P<.000),初三到高一明显下降(P<.05),高一后缓慢发展;男女生与陌生人的交往水平差异显著(F(1,11731)=3.969,P<.05),分析发现差异主要来源于初三,女生与陌生成人的关系好于男生(P<.05)。

3.6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总趋势

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初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总体情况(见表6)。

表6 各年级中学生人际关系总质量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使用一般线性模型(GLM)的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5,11731)=14.000,P<.000),使用LSD方法进一步分析表明,从初一到初二,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明显下降(P<.000),从初二到初三,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明显提升,初三后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初二到高一,男生的人际交往水平明显提高,但到高二时又有所下降。男女生人际交往的总水平差异也非常显著(F(1,11731)=154.998,P<.000),总体来看,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高于男生。

从人际交往的五个纬度来看,中学生与同伴交往水平较高,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同性同伴的关系;中学生与成人交往水平较低,与陌生成人的关系要好于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见图1)。

图1 中学生人际关系各个维度发展趋势

4 讨论

4.1 中学生与同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表明,中学生与同伴的交往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同性同伴的关系。而以往的研究认为同性关系要好于异性关系[8]。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现在的中学生生理成熟年龄比以往提前了,因此他们更早的对异性发生了兴趣,更渴望与异性交往;二是随着中学生日益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压抑自己对异性的好感。但我们也发现,虽然初中女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但初一到初二男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却明显下降。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男女生生理成熟上的时间差异所造成的。女生身体发育一般比男生早两年左右,对异性的好奇和兴趣使她们较早地萌发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并进一步产生与异性在心理上接近的需要。而初一、二的男生正处于生理迅速成熟的时期,他们虽然也对异性发生了兴趣,但在最初阶段,他们对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者在异性同学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异性,因此他们与异性的关系也下降。而到了初三,随着中学生心理日趋稳定与成熟,对异性的好感也以正面的方式加以表达,因此他们与异性的关系也有大幅度的攀升。

本研究还发现,初中生与同伴交往水平变动较大,高中生与同伴的关系基本稳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初中生心理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心理发展体现出较大的矛盾性,与同伴的关系也不稳定,而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均趋于成熟与稳定,与同伴的关系也日趋稳定。

4.2 中学生与成人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

我们发现,中学生与成人的交往水平较低,与陌生成人的关系要好于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我们认为这是因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益成熟,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渴望融入成人的世界,但父母和教师仍然将把他们当作孩子来看待。因此他们渴望从其他成人处获得认同。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日趋稳定和成熟,他们也迫切要求从家庭、学校这个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与陌生的成人交往机会增多,交往水平也逐渐提高。

我们发现,中学生与父母和教师的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迅速下降,到了高中阶段与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但与教师的关系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上的迅速成熟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希望像成人那样对自己的事情做主。而父母和教师并没有尽快适应自己孩子迅速成熟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仍然把他们当作孩子,生活上和学习上对他们限制得过多。从而使初中生觉得父母和教师不理解自己,进而不愿和父母及教师交流,并对父母和教师的意见表现出很大的反抗性,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也就明显的下降。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心理发展日趋稳定,多数学生基本上能与父母保持一种肯定和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逐渐减少,因而与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但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也迅速发展,因此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就不可能恢复到初一时的水平了。Birch等人的研究指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学校积极的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产生孤独的情感,对学校的消极的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等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9]。从本研究来看,我国中学生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不是十分良好,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4.3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总趋势

本研究结果表明,从初一到初二,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明显下降。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初一、二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初一、二的学生生理发育非常迅速,基本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的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思维自我中心再度出现,主要表现在过分的自我关注,而并不过多的关心别人,为别人考虑,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的人际关系的质量明显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心理上的波动渐趋平缓,身心发展渐趋平衡,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学会关心别人,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到初三其人际关系水平表现出大幅度的攀升。到了高中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基本成熟,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日益丰富,因此人际交往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我们发现了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关系要好于男生。我们认为这和男女生身体发育的时间差异及男女生性格特点有关。一般说来,女生身体发育与性成熟一般比男生早一、两年左右,心理的成熟也早于男生,因而人际关系水平在初中阶段始终优于男生。另外,男女生的性格特点也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社会角色期望的不同,男生比女生要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和情感的内隐性,因此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质量水平要低于女生。

我们还发现,中学生与同伴交往水平明显高于与成人的交往水平。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生理上的迅速成熟,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逐渐将感情的重心偏向同伴,朋友关系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变的日益重要。

标签:;  ;  ;  ;  ;  ;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征研究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