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放弃表演,要么真诚地相爱_真人秀论文

要么放弃表演,要么真诚地相爱_真人秀论文

要么放手作秀,要么真诚谈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秀论文,真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中国的电视银幕火花四溅、异彩纷呈。广电总局颁布的电视剧“限播令”促使各大上星卫视在黄金时段纷纷加大自制栏目的投入,推出各类综艺娱乐节目抢夺收视率。其中相亲类节目更是异军突起,甚至有压倒当年选秀浪潮的气势。

电视相亲节目能够吸引大量观众的眼球并不让人感到吃惊,戏剧化的环节设置,出位的嘉宾表现,加上“婚嫁”这个在当今社会如此紧张而又敏感的话题,一些相亲节目迅速成为了收视冠军,在炒热了栏目自身的同时捧红了一批“敢想敢说”的单身男女。且不论这些节目的内容真实与否,嘉宾动机如何,当下的电视相亲节成功利用了现实社会中适龄男女青年需要直面的问题,把那些“刺痛人心”的现代观念硬生生砸在观众面前,砸在人们对爱情抱有的美好憧憬和信念之上,激起一波胜过一波的声浪。这样,电视相亲通过舆论使节目和参与者的传播效应在银幕背后不断放大,成功实现了其收视效益。

定位缺失的电视相亲风

但在相亲热浪的冲击下,许多卫视都在纷纷变招追逐收视率,却把节目的核心诉求抛诸脑后。主打情感牌的谈话类相亲节目想方设法增强娱乐性和游戏性,把男女嘉宾的相约过程塑造得跌宕曲折;而类似真人秀的新一代相亲节目又试图增强其真实情感的表达与“红娘”作用。收视率竞争的压力迫使各类节目不断改变,而这种改变的方向往往飘忽不定,逐渐失去了节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产生这种现象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各频道对其栏目的定位不够清晰。这种缺乏创新的相互妥协和模仿,很可能使这类节目重蹈10年前相亲交友节目全军溃败的覆辙。

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不论是某类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一旦有了收视效益,就开始向集体同归于尽迈进了,不知道该称这种现象为“规模效应”还是“盲目跟风”。对于同级别的卫视频道来说,一类节目如果没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他卫视进入这类节目的门槛和成本是很低的,这十多年来本土电视娱乐节目没有走出“抄港台,抄日韩,抄欧美”的偷师状态。偷师也就罢了,毕竟美其名曰还是“学习”,可那些被成功搬来的节目会迅速克隆繁殖,各个频道一拥而上导致市场蛋糕被迅速创造,又以更快的速度地被切分,直至受众审美疲劳。例如十年前,湖南台《玫瑰之约》走红的时候,国内向其模仿的同类节目一度超过30个,高度同质化的竞争最终导致此类节目一度销声匿迹。相亲节目不是没有足够的市场,只是过于雷同的节目内容往往造成恶性竞争和更严重的收视分流。没有明确的定位,还导致节目创新阻力的加大。不论多么精彩的节目,如果形式单一,缺乏新颖的创意,几乎全是遵循一种固定模式,久而久之节目的变化肯定跟不上观众口味的提升。而这样至关重要的创新是不可能脱离明确的节目定位的,没有清晰的目标受众,没有核心的节目宗旨,创新的方向就会模糊,动力就会不足。

定位缺失的另一个后果还在于面对收视竞争的压力,制作方在节目内容把握上容易造成受众对社会伦理问题的困惑甚至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在婚嫁相亲类节目中,这种问题会尤为突出,我们看到了太多赤裸裸对物质的追求与炫耀,对感情处理的直接而粗暴甚至是不负责任。也许,这个社会真的在改变;也许,这真的是很多年轻人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的真实展示,但我相信电视里所呈现的一定不是全部。由于相亲节目目前的定位不清,观众在收看相亲类节目的时候往往会难以辨别:这是一场设计了情节的真人秀,还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相亲和约会。而节目内容制作者也乐意利用观众这种“认识模糊”的状态,吊足其胃口,满足其猎奇心理,却潜移默化地误导着人们的观念和信仰。我们要反思,电视相亲作为一种受关注的大众媒体节目,在娱乐大众、追求收视率的时候,是不是还应该引导一下时下迷失了的爱情方向、过度追求自我与物质的年轻人,是不是应该在塑造观众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方面,负起自己应该担当的一份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将那些易受关注易被炒作的所谓“爱情观”强加给那些对节目本质认识模糊的观众。

要解决定位问题,电视相亲节目首先要明确的便是他们的服务群体,看相亲节目的人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没有实际需求的,他们看这类节目纯粹只是抱着娱乐的态度,满足一些内心的猎奇心理和窥探欲;另一种则是有实际需求的,比如所谓“剩男剩女”,以及适龄男女青年的家长。因此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定位无外乎情感真人秀和真诚交友两大类型。

娱乐致死的情感真人秀

关于真人秀,有人说源于这个社会的病态——我们都同样戴着虚假的面具生存,同样的虚伪,同样的虚假,就如同一套乏味的电视剧,每个人都是这个电视剧的主角。久而久之,人类喜欢窥探,喜欢偷看一个人的另一种生活,于是偷窥成了人类的一种爱好,人类喜欢偷看别人的私生活,而人类同样恐惧被人偷看,行成了一个怪圈。而电视真人秀的产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消解这种欲望的场所。这类节目被定义为“特定虚拟空间中的真实故事,以全方位,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和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剪辑而作成的节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则对真人秀进行了巧妙的解构:“真”是特色、“人”是核心、“秀”是手段,这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如今媒体进入了一个不再是“表现生活”,而是直接“制造生活”的时代。一方面,人们开始怀疑现实,对“真”存疑;另一方面,越来越沉迷于媒体对所谓“真”的展示之中,依赖“真人”作秀。在中国兴起的婚恋节目多数可以作为真人秀来看待,但又秀得不够彻底,秀得不够新颖。情感真人秀节目需要迎合目前的消费时代主流才能生存,既然面对的是寻求娱乐的受众,就应该摆脱传统固定的节目模式,尝试更开放、更富戏剧性的节目编排。如美国ABC真人秀节目《单身汉》就模拟了类似《幸存者》的模式。分为男、女两版。每季选定男、女主角各一位,而且无一不是英俊帅气的成功男性或是美丽女子,然后由众多追求者各出奇招追求他们,每集由主角“淘汰”一人。一季到最后,才揭晓谁是“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这个模式和广受好评的《幸存者》一样,节奏拉得如电视剧一样长达一季,而且毕竟是真人秀,悬念始终比电视剧更大,大大刺激了收视率。又如福克斯推出的《诱惑岛》,把恋爱中的男女带到双方关系的十字路口进行测试。参与的选手是四对自告奋勇的感情深度不等的年轻情侣,他们来到加勒比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美丽岛屿后就被分置两地,男女各与13名单身异性分别在岛的两端驻扎,每人每天与一个单身异性共度。在节目的最后一夜,四对情侣重新会合,决定他们是继续厮守还是另觅佳偶。这个节目,虽然也是给青年男女创造认识对象的机会,但已经在道德尺度上超越了相亲节目,因为是讲述了对感情的“破坏”或“坚持”,异乎常人地残酷。

谈到社会影响的方面,情感真人秀节目由于其娱乐化的定位,可以清晰地让受众认识到这只不过是一场秀,就像电视剧一样有精彩的情节,节目本身也不用再依靠那些刺痛社会神经的语言和观念来激起舆论的关注。在解决好本土化的受众接受心理问题后,纯娱乐化的情感真人秀必将在电视婚恋节目中大放异彩。

真诚至上的交友节目恋

国内最早的婚恋节目是山西电视台1988年开播的《电视红娘》,这个节目是当之无愧的婚恋节目鼻祖。在娱乐化还不普及的年代里,《电视红娘》真正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为大龄青年牵线搭桥。在策划初期,策划人的服务对象设定为:“穷的找不到媳妇的单身汉。”

针对有这方面需求的受众群体来说,服务性是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首要特性。片面强调其他特性,反而有违创办这类节目的初衷。《相约星期六》能长达十多年仍然富有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服务性。该节目的制片人潘秋华说:为什么有的节目要停改?因为他们把爱情当成游戏,只追求娱乐性。我们这个节目除了通过发挥嘉宾的个人才智来增加趣味性之外,还尽量确保嘉宾们身份和心态的真实,有了“真实”这个基础,节目才有“服务性”。因此定位于服务性的电视相亲节目应该牢牢把握的一点是,“真诚”永远是这类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杀手锏,节目制作者应该对此有高度认识,并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予以充分体现。

在具体的内容创新上,传统相亲节目仅仅通过一期节目就促使嘉宾走到一起,而真正相亲的人都知道,人生在世真正能够拥有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相亲节目也充其量只是个认识的开端,真正的成功,要靠长时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磨合。因此,节目给予相互有意的相亲者持续多集的关注可能效果会更好。

总之,相亲节目的走红带给了卫视很多的机会,但一档节目如果没有明晰的受众定位和核心的竞争力,一定会随着这一波电视相亲节目浪潮的消退而黯然失色。因此在节目创新方面,制作方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创新方向,把或娱乐性或服务性的相亲节目推向极致。要么放手作秀,要么真诚谈爱,这才是当前电视相亲节目的出路。

标签:;  ;  ;  ;  

要么放弃表演,要么真诚地相爱_真人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