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探究论文_于丽霞

浅谈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探究论文_于丽霞

于丽霞 青岛基隆路小学 266027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小学语文中既要学习课本知识,又要大量地阅读,这一目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论。课内学到的知识与课外学到的知识相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找到了途径。基于此,小学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好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教学;整本书阅读;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3-060-01

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想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要指导学生多阅读且阅读好的书籍。阅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并且受益匪浅。当前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一是缺乏阅读氛围,学生被动阅读;二是浅层次阅读,阅读效果不佳。而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阅读、阅读好书,使学生有阅读内需,还需要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利用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使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好习惯伴随终生。

一、教师导读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阅读书籍之前要先阅读阅读正文外的部分,其精彩部分会首先吸引学生。有的被封皮上精彩的画面吸睛,有的被有趣的腰封吸引,有的先读名作家的点评等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初步的兴趣。导读在阅读中起着引导作用,要利用好导读,使其发挥引路人的效果,开启学生的阅读之旅。

第一,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料书等找到作者写作时的文章背景,从而有效奠定导读的基础。

第二,让学生对文章的封面、封底、目录以及作者介绍、写作主题等进行阅读。此时可以设计的学习活动有:看图猜内容,提问题,重新设计腰封,制作作家卡片等活动,同时老师提出后期目标:读完后,再来看这些,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可以提出:哪个目录你觉得可以改一改?或者读完后自己设计有趣的闯关题目等要求。若有影像资料,可以放一点儿精彩的部分吊起学生的“胃口”,产生急于知道事情的后序那种急迫的心情,从而去找来阅读。力求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好玩的游戏,走进去去思考,去发现,去解疑,去创造。

第三,考虑不同年级段孩子的阅读困难,注意帮助学生扫清一些大的绊脚石,比如:如果阅读书籍是外国文学,则要注意版本挑选,并指导学生利用合理的时间进行阅读,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第四,要有多样的评价跟进阅读过程,激励学生别停下阅读的脚步,尤其是小学生,看重评价,老师更要利用好这一点。比如建立“读书存折”,读完多少,就相当于存入了多少“钱”,读完整本书,可以提取“利息”——或奖励一本书,或者获得一张“免作业卡”等。这样,还关注了中下层的学生,带动了他们的阅读。一个不读书的孩子是没有希望的,我们老师就是要着眼于每个孩子的未来,去做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工作。

好的开头,好的铺垫,是成功的第一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接下来给学生读的时间,读的享受。

二、学生自读

学生自主阅读是阅读的主要部分。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要全身心投入到书籍中,并且展开持续阅读,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而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和思考方法,对其领悟和学习。开始学生将整本书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需要停下来做细致思考。读完后,老师再跟进并教学生怎样高质量地阅读,比如:学习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思考;用思维导图、情节图、韦恩图等对情节的整理;还有找到与教材契合的知识点,课内外联系来读,将课内的阅读方法运用过来。比如:阅读《童年》一书,里面的人物很多,写出来,并用图示或者表格的形式整理出哪些是主要人物?哪些是次要人物?以此训练学生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还可以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如:高尔基成长的过程中,周围好人坏人都有,为什么他没有学坏呢?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就会联想到自己,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体现了阅读特有的益处。所以说,老师的指导到位、有效,是让学生自主阅读,逐渐培养学生自主、高质量阅读习惯的保证。

三、学生之间讨论交流

教师要重视整本书阅读后的分享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学生爱上阅读。所以,老师要按时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们表达心得体会。当下阅读中进行探讨交流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由老师作为主导,进行话题讨论,以文章中的主要情节为主,让学生加深理解,不断地展开阅读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随意交流探讨,老师在讨论前要制定交流规则和主题,例如,学生喜欢的片段,有兴趣的句子等,这样的阅读方法更利于其掌握文章内涵。交流中最主要的是让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领悟,进而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素养。针对交流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更多的自主权给学生,也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做法之一。什么叫“不吐不快”,

学生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学会了如何欣赏作品,思维得到碰撞,获得了阅读的愉悦感。

四、不同阅读内容,展开不同的阅读方式

人们经常强调阅读名著,而名著也分为好多种类。如小说需要整本书阅读,诗歌散文等不需要进行整本书阅读,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阅读爱好者。老师观察发现,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作品的认知水平、思考感悟也有所不同。针对小说阅读,大部分学生都是进行整本书阅读,例如《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成语故事》等,可以让学生顺着故事情节脉络进行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这样不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都很难。而针对散文、诗歌只需要篇章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其知识储备量,获取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老师做好自己引导的角色,别管“死”了,关注不同学生的爱好,让学生博览群书。

结束语:综上所述,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从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等个性要素出发,对学生展开多样而有效地指导,进而在班级中形成读书的氛围,将学生从电子游戏中争取过来,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阅读由量变转换为质变,提高其阅读能力。浸润在文化经典中,与大师相遇,与崇高的人对话,尽享阅读的魅力,实现我们育人导师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刘长文.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中读整本书的指导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27):36-38.

[2]朱煜.浅谈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8(12):4-7.

论文作者:于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6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探究论文_于丽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