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的愉快教学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思想品德论文,愉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知识、情感、技艺与思维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而且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和谐程度,即学生是否乐学、善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以自己爱学生的情感,以自己对知识的追求、渴望,影响孩子们;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下面介绍思想品德课的几种愉快教学法。
一、增设意境
思品课教材,所含的道理虽然丰富、深刻,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欠缺,要他们真正领会和全面把握是很困难的。教学中如果方法不当,更会增加儿童思维、情趣上的困惑。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意念情境,就能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使孩子们愿学、乐学。
1.诵读儿歌。儿歌以它欢快的节奏、悦耳的韵律、生动的表述为儿童所喜爱。把某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情感编织成儿歌,让学生反复诵读,从品味中进入意境,就能够提高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保持环境卫生》,针对学生对随地吐痰的危害性认识不清的实际,教师编写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小一口痰,细菌千千万,传播多种病,害人真不浅,影响环境美,人人都讨厌。”学生从诵读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对随地吐痰行为的厌恶感。
2.讲述故事。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故事之中,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好方法。讲述故事要求教师:一是要充分运用好教材中的故事材料,发挥故事教学的应有功能;二是要围绕着道德教育目标,编写或选用一些趣味性、情节性、感染性强的故事,来诱导学生,启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如《认真做作业》,老师结合学生作业时“马虎”、“粗心”的现象,编写了“马虎先生”的故事。教师形象地比喻这两种不良现象就像两条可怕的“害虫”,它钻到哪里,哪里的作业就会出差错。
3.语言描绘。教师入情入境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描述,会使学生的心与教学内容贴紧,兴趣盎然地进入特设的意境。如《神州风光》,为了激起学生强烈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思,教师把本来说起来枯燥,听起来无味的长江介绍,描述得娓娓动听:长江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条大江,也是世界上第三条大河,它不仅以长著称,而且还以风景优美闻名中外。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的三峡风光(示挂图),不仅波光峰影,山花烂漫,而且雄伟壮丽,引人入胜。这段描绘犹如一曲美妙的乐章,准确、悦耳、动听,收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借助联想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无自觉意识的定向的直觉性道德情感;其二是自觉意识下的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想象性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就要以第一个层面为基础,逐步迁引,上升到第二个层面。而创设联想情境,又是这个“迁引”、“上升”的主要措施。
1.品味图文。思品课教材,多以图文出现。从内容上看,图文不仅含情,而且溢美。这些情美,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在道德榜样人物的言行中,在感人至深的图画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进入联想,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如《不说谎话》,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故事,去读文观图,进行想象:放羊的小孩子因多次说谎,使得山下忙农活的农民伯伯几次上当受骗。有一天,狼真的来了。农民伯伯谁也不再跑上山,在这种情况下会有怎样的结果:放羊的小孩不再被人信任;他的羊有的被狼咬死,有的四处逃窜;连小孩自己也有被狼吃掉的危险。……借用想象,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说谎的危害性,产生了要诚实,不说谎的强烈欲望。
2.揣摩心理。通过形象,向学生进行道德感召,是思品课教学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把握形象的言行举止等外在表现上,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挖掘形象的内在世界,揣摩形象的心理活动,从而探究其行为的真正动力。如《做勇敢的孩子》:
师:爬软梯这么困难,小红姐姐是怎样做的?
生:小红姐姐正一步一步往上爬。
师:小红姐姐已爬到软梯中间,你们看,上面还有这么高,软梯又晃动不止,心里多紧张啊!这时,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1:小红姐姐心里会想,千万要抓紧,别掉下去。
生2:她心想,一定要坚持住,爬到顶上。
生3:小红姐姐想,不能害怕,害怕不是勇敢的孩子。
生4:小红姐姐心里想,同学们都在为我加油,不能胆小,胆小鬼被人笑话。
……
这则案例既是对文中人物心理的揣摸,也是对此时此境中学生心里活动的透视,这是借人之心感己心。告诉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应该这么想,这么做。
3.移情换位。情感具有感染性。情感的共鸣和同情心,是感染性的明显表现。教学中,通过与图文中的人物移情换位,就能克服学生思维、情感的自我中心状态,去替他人着想。如《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欢欢只顾自己装松果方便,随便拿走了熊大婶门前的水桶,给熊大婶带来了什么麻烦?(出示挂图)
(1)熊大婶为什么这样着急?
(2)如果你是熊大婶,这时会怎么想?
(3)欢欢这样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如果每个人都像这样,只想到自己,不顾别人,那将有许多事情干不成,有时还会误大事。你们想,如果你正要进行期末考试,你准备好的笔没了,这时你是一种什么心情?如果大家都在上课,你的书却不知被谁拿走了,你该怎么办?
小结:可见,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人,谁都讨厌他,我们从小就要做到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三、强化模仿
喜爱模仿,善于模仿,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当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有了认识,并初步萌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之后,再创设一定的模仿情境,来使已有的情感深刻化,是十分必要的。
1.效仿插图。教学中,利用插图中人物行为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引导学生效仿之,如教学《国旗,国旗,我爱你》
师:图上的大哥哥、大姐姐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是怎么做的?
生1:升国旗时,大哥哥、大姐姐身体站得很直。
生2:他们的眼睛一直看着国旗。
生3:他们在敬队礼,有的在行注目礼。
师:此时此刻,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
生1:国旗真美丽。
生2:国旗代表国家。
生3:爱国旗就是爱祖国的表现。
……
师:对,那我们也来学着他们的样子做做看(播放国歌)。
学生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模仿插图中的小朋友,向国旗敬礼。这不仅指导了行为训练,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让他们根据教学内容自行构想所演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角色的内在的情感和心态,然后指导他们表演。这不仅能完成深化主题教育,还能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中,得到美的享受,强化道德观念。这种方法适合于表演性较强的课文,如《我要做个好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课间游戏守秩序》、《说话要有礼貌》等,也适合于那些道德规范不易被学生掌握的课文,如《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
3.榜样示范。榜样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性。榜样的形象,榜样的先进思想和动人事迹,不仅影响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而且陶冶他们的情操,从心灵的深处产生巨大的力量,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友爱同学》,老师首先借用挂图——《雷锋背小同学过河》,让学生对榜样有个初步感知和了解;接着结合雷锋平时关心、爱护同学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榜样,着重围绕“雷锋为什么要帮助同学”这一要点展开讨论,从而揭示了榜样的心灵,加强了学生对榜样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最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和效仿榜样。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对榜样的认识逐步信服,情感逐步升华,激励和推动他们奋发向上,充分发挥了榜样教育的巨大作用。榜样示范,还可以从本地区、本学校或班级,寻找“活典型”,让他们直接介绍自己的事迹,这对学生的感染力更大。
四、再现现场
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一般来说,越实践,情感就越丰富。反过来,越丰富,就越愿意去实践。教学中,创设现场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引导他们将自身的情感向丰富化的轨道迈进。
1.人人参与。人人参与,就是把学生置于某种惬意、和谐的活动之中,让他们从活动中产生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效应。如《课间游戏守秩序》,可组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真切感受到守秩序,大家都玩得欢,不守秩序再好玩的游戏也玩得不愉快,又如《节约水和电》,可以让学生动口、动手操作,比一比,算一算,每人每天节约一度电、一吨水的作用和意义。这一活动,必然会使学生懂得:积少能成多,应该注意节约水和电的道理。
2.游览参观。教学《粮食是宝中宝》,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农村,目睹现场,让他们亲眼看一看农民伯伯精耕细作的艰辛和犁耙水响的劳累。教学《神州风光》,教师引导学生“游山玩水”,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观察、思考,把具体事物抽象化,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
3.复制再现。现场情境,固然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但由于受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教学内容不可能全部“现场化”,怎么办?复制再现,即把那些学生无法耳闻目睹的“现场”复制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实况转播”,同样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如《尊敬老人》,老师播放了来自本班学生的爷爷由衷感激孙子尊敬自己的讲话录音。老人的讲话,情真意切,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的心,有的学生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责备自己以前不该把残羹剩饭留给奶奶吃,并表示了难过、悔恨的情感。又如教学《国旗,国旗,我爱你》时,播放《开国大典》中几个录像片断;教学《最可爱的人》时,放映电影《董存瑞》中几个精彩镜头,这同样对学生的情感具有相当的感染、激励效应。
标签:思想品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