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保健现状的调查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关于少年期心理卫生保健现状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卫生保健论文,调查研究论文,现状论文,少年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采用同卷调查方法,对429 名少年的心理卫生保健状况作了调查,发现少年期的心理卫生状况并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而且少年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存在诱发危机的潜在因素。为此从高师教育、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改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 心理卫生保健 环境 生理发育 自我意识 情绪

一、调查目的

少年期一般指11、12岁至14、15岁这个年龄阶段,它是个体的青春发育期;在短短的三、四年间,他们的心理、生理发生了飞速的变化。少年期既不同于小学儿童,也不同于高中的青年或成人,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时期,心理上存在巨大的冲突与矛盾。因此,国内外不少学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几乎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少年期是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多发时期,特别是在中国,由于传统观念对“心病”的忌讳,更导致了对少年期心理健康的忽视。但这些研究主要着眼点在少年心理是否健康的问题,很少涉及心理卫生保健状况的调查和研究。

心理卫生保健作为促进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少年自身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与行动,一方面为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预防少年的心理障碍发生,另一方面及时为少年提供各种心理辅导服务,以消除、治愈已发生的心理障碍与疾病。应该说,心理卫生保健的主要任务是以前者为主,心理卫生保健现状的调查研究一般应包括对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成长环境的认识,对心理健康认识的研究,对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生理变化的认识,对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自我认识的作用的认识,对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情绪状况的认识等。

通过对心理卫生保健现状的研究,可以了解目前我国少年期心理卫生保健现状,对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对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提出参考意见。

二、方法与材料

本调查在惠州、东莞的四间中学进行,初选调查对象为621人, 在统计资料时为了排除年龄因素的干扰,我们将初一的标准年龄定为12岁6个月至13岁5个月。初二标准年龄为13岁6个月至14岁5个月,初三的标准年龄定为14岁6个月至15岁5个月。因调查时间为1994年12月份,因此,我们在选择标准调查对象时每一年级加4个月, 如在调查时初一的标准年龄为12岁10个月至13岁9个月,其余类推, 最后符合年龄标准的调查对象为429名,见表一。为了问卷结果的真实性, 一律采用无记名方式。

表一、429名调查对象的简要情况

问卷为自制问卷,先经过预试,再制成问卷。共由五部分组成:对心理卫生保健的认识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环境状况,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生理及相应行为,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自我意识状况,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情绪状况。为了将抽象的心理卫生保健知识相应转化为少年期学生能理解的现象,问卷材料尽可能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在涉及到因第二性征突出而是否不好意思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理解第二性征,便设计为“是否因长胡子(男生答)或胸部丰满(女生答)而不好意思”,类似的问题采用相同的设计方法。

三、调查结果

(一)对心理卫生保健的认识

我们以六个方面调查了少年对心理卫生保健的认识,其结果列于表二。

表二,对心理卫生保健的认识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至少有90%以上都认为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有65%以上认为心理健康应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则不注意心理健康问题,有68%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有心理障碍,自己无需心理辅导,在学习任务紧时心理健康先放一放;有39.7%的初一学生、38%的初二学生、46.5%的初三学生认为即使常常闷闷不乐也不必注意它。对六个项目分别进行差异考验表明,初一、初二、初三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二)与心理卫生保健不协调的环境状况

我们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考察少年对心理卫生保健的外部环境状况是否适应,其结果列于表三。

1、 与心理卫生保健要求不适应的学校环境状况主要表现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1)从表三中可以看出, 在初一有40.5%,初二有32.6%,初三有38.3%的学生一般很少主动去了解过问新转学来的同学情况;初一有38.2%,初二有40.1%, 初三有34.2%的学生下课后很少与同学一起玩;初一、初二、初三均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好朋友,以为别人不喜欢自己;初一有21.3%,初二有50%,初三有47.9%的学生不愿参加班集体的晚会,而且同初一相比、初二、初三不愿参加班集体晚会的人数明显增加。以上资料表明,初中生在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景,使其心理卫生保健缺乏基础。(2)从表三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学生心理卫生保健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初一、初二、初三均有93.8%以上学生认为老师很少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有60%左右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关心自己,50%左右的学生认为老师作用是管束学生,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班主任,这种趋势有上升倾向,有事不想找班主任,尽量避免与班主任讲话。这两个方面,经差异考验证明初三学生比初一学生明显不愿与班主任发生交往。

表三:与心理保健不协调的环境状况:

2、在家庭方面, 不少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表现出专制与非民主协商的倾向,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初一有31.3 %, 初二有33.5%,初三有30.8%的学生认为父母动不动就训人;初一有41.2%,初二有38.8%,初三46.5%的学生认为父母很少听自己的意见;在初一仍有67.2%,甚至到初三还有34.9%的学生认为父母将自己当成小孩看待。经检验初一与初三的比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3、从社会环境来看, 为青少年心理卫生保健创造的条件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82.2%以上的学生认为需要心理辅导时不知去哪里求助,初一有22.1%,初二有34.2%,初三有32.8%的学生认为社会发展反而不利于自己成长,初一有19.8%,初二有25.6%,初三有31.5%认为世态炎凉。

(三)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生理及相应的行为状况

我们将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生理及相应行为状况分为十一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列于表四。

表四: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生理及相应行为状况

注:未长粉刺的,未见初潮(或梦遗)的学生不在统计之列。

1、生理的急剧变化对少年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初一有72.1%,初二有80.3%,初三有75.6%的学生认为长粉刺是很倒霉的。初一有41.3%,初二有38.98%,初三有56.7 %的学生因个子过高或过矮而感到不自在。初一、初二、初三均有70%多的学生对首次月经(梦遗)感到恐惧。初一有67.3%,初二有65.7%,初三有76.7%的学生因第二性证明显而感到不好意思。

2、 生理变化引发的相应行为表明青春期成人化教育特别是性教育的严重不够,对少年期的心理卫生保健带来不良影响。初一有76.3%,初二有93.4%,初三有90.4%的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性知识书籍。初一有67.3%,初二有85.4%,初三有88.3%学生对性感到特别神秘。初一有68.7%,初二有91.6%,初三有89.7%的学生特别留意电视里的性爱镜头。经差异考验表明这三个项目中初二、初三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初一;初一有76.3%,初二有79.3%,初三有89.7%的学生希望能象成人一样抹口红或抽烟;初一有39.7%,初二有50%,初三有52.0%的学生认为手淫有害。有不少学生有接近异性的想法,但真正承认与异性有过亲密行为的学生则初一有5.3%,初二仅有5.2%,初三仅有8.2%

(四)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自我意识发展状况

我们将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少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状况分为十一个方面,结果列于表五。

从表五可以看出,少年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为心理卫生保健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首先,从自我的独立性来看,初一有92.3%,初二有92.7%,初三有89.7%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初一有74.8%,初二有79.3%,初三有90.4%的学生认为很多事应自己拿主意;初一有51.8%,初二有55.3%,初三有69.8%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其次,从对自我的认识来看,初一有74.%,初二有73.6%,初三有76.7%认为自己有很多优势;初一、初二、初三均有73%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一定能心想事成,总想自己比他人好; 初一有34.1%,初二有36.8%,初三有2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成为伟人。但是,初一仅有22.1%,初二仅有31.5%,初三仅有30.8%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不足之处;初一有67.9%,初二有72.3%,初三有76.7%的学生因某些不足而自卑。这说明初中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一方面不够客观,夸大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又易因微小不足而挫伤成长的自信心。再次,认为自己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比例很低。

表五: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自我意识发展状况

调查结果从总体上表明,初中生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但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客观,往往倾向于过多注重自己的优势。

(五)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情绪状况

我们将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情绪状况分为十个项目进行调查,结果列于表六。

表六:与心理卫生保健相关的情绪状况

从表六可以看出,少年期情绪的不稳定、不舒畅、缺乏控制力及封闭性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首先,从情绪的不稳定看,初一、初二、初三均有80%以上的承认自己心境时好时坏,当然,常做恶梦的人并不多。其次还有不少学生难以保持情绪的舒畅,初一有38.%, 初二有36.8%,初三有28 %的学生看到别人好心里就不舒服; 初一有26.7%,初二有25.6%,初三有31.5%的人认为有人故意与自己作对。再次,情绪的控制力较差,有60%多的学生会因小事与人争得脸红耳赤,会因与人吵架而后悔,还有初一有19.8%,初二有25.6 %, 初三有49.3%学生因情绪过分外露而感到不好意思,当然,初一也有31.3%,初二有42.1%,初三有59.5%的学生想方设法控制情绪,并且因年龄增长而表现得更明显。最后,情绪存在明显的封闭性,有很大部分学生觉得有苦无处诉,遇到不顺心时就呆在房里。

(六)关于男女生性别差异问题

由于本调查研究主要在于以总体上考察少年期心理卫生保健状况,性别差异比较其意义不大,加之比较的工作过分繁琐,因而本研究不涉及性别差异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少年所处的环境与其心理卫生保健不协调。

从总体上讲,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学校对少年的心理健康并不重视,也没有提供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条件。主要表现为:第一,传统的儿童幼稚论的观点使很多教师、父母并没有将独立意识很强的少年当成成长的个体看待,而是将他们视为小孩,从而使他们没有平等、民主、洽融的生活环境,缺乏心理保健的条件;第二,社会也没有给青少年提供相应的保健条件,在惠州、东莞两市均没有专门的义务性的为青少年服务的热线,同时社会也缺乏广泛宣传,使人们难以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共识,而且社会发展中的很多矛盾未经任何加工便呈现在青少年面前,学校又没有加强社会鉴别力、选择力等方面的培养,因而使不少少年认为社会发展只会引发他们的心理不平衡;第三,传统的文化观念视心理障碍为耻辱,使很多少年不敢正视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引发很多隐蔽性的心理疾患的发生。

(二)青春期生理发育对少年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但缺乏辅导

从调查中发现,青春期生理发育特别是性成熟对少年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震动,他们极其需要得到成人的关心、帮助、指导,但是在目前条件下,这些指导与帮助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在初一还有76.3%,初二有93.4%,初三有90.4%的学生要自己去查找有关的性知识,有三成至一半的学生认为手淫对身体有害,以上的这些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会越来越普遍,少年需要得到这方面的指导,如果没有正常的途径得到指导,必将使不少少年转向非正常途径甚至违法获取有关知识,同时,对生理现象的错误认识又使少年心理负荷人为加重。

(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又不客观评价自己,易导致逆反心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少年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有不少人很反感别人将自己当小孩,认为很多事应自己拿主意,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不少少年对自己估价过高,过分强调自己的优势,忽视自己的不足与劣势的倾向,本来少年注重自己的优势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倾向,有利于少年朝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前进,但如果过分夸大自己的优势,而不去注重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仅不利于自我发展的完善,不断充初提高自己,而且,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因为成人对少年的指导往往是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少年过份注重自己的优势时,便易与成人的客观指导发生冲突,甚至引发严重对立的代沟,不利于心理卫生保健的顺利进行。

(四)情绪的多变性与封闭性容易导致抑郁性的心理障碍

从调查中发现,情绪多变和易冲动在少年期是一个较为普通的现象,加上初一有76.9%,初二有79.3%,初三有76.7%的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便独自呆在房间里,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这样,情绪的不稳定性与封闭性结合在一起,在缺乏心理辅导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抑郁性心理障碍,在女生中表现比男生中更明显一些。

五、对策与建议

(一)初中阶段应开设青春期相关的课程,特别是心理卫生保健课程

初中教育目前的针对性较差,关键原因在于课程设置重知识而不重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在初中教育中普遍不重视与少年期主要任务成长相关的青春期教育课程,在很多学校仅开设生理卫生,而且在生理卫生课程中讲到少年期最重要的生理现象——性发育时,教师便支吾其词,或者干脆不讲,人为地增加少年对性的神秘感;至于心理卫生保健课程在国内仅有极少量的学校有所涉及,与我国的现状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在中学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甚至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卫生保健指导能力

目前,教师的心理卫生保健指导能力较差,其原因在于师范教育中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建议一方面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如开讲座,自学辅导,骨干培训等形式,使现有师资在这方面的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在现有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增设相关课程,培养师范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具有实际应用才能的师范毕业生。

(三)开办家长学校,使家庭成为心理卫生保健的第二场所

心理卫生保健的第一场所在学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少年的家庭环境,特别是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心理保健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家长在这个方面的素养是远远达不到为少年提供心理保健条件的水准的。因此,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心理卫生保健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四)增强社会性的少年心理辅导工作,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卫生保健的社会风气

目前,全国的大城市一般设有了专门的青少年热线,但中等城市,即使是东莞、惠州这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也没有这方面的服务,心理辅导工作远没有纳入当地社会发展的议定日程之中。加强少年的心理辅导工作不仅使少年在求助时随时可以得到帮助,而且还可以使社会民众对心理卫生保健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引起一定的重视,形成人人注重心理卫生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标签:;  ;  ;  

青少年心理保健现状的调查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