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价值、生命能量激励与制度保障:灾后社会工作的多元反思_社会工作价值观论文

生命价值、生命能量激励与制度保障:灾后社会工作的多元反思_社会工作价值观论文

生命价值、生命能量激发与制度保障:灾后社会工作的多元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命论文,社会工作论文,能量论文,灾后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12汶川大地震是许多主体的关键“生命事件”。于受难者而言,地震夺走了其生存机会,剥夺了其尽孝显慈的责任。对幸存者来说,他们经历了生命考验乃至生离死别,失去了家园或亲友,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其生命轨迹也就此改变。于外来救助者而言,他们在生命救援和社会服务中经历了生死,感受了人性的优势与弱点,体验了成败及其快乐与痛苦;由此打下的烙印必将影响其心路历程和未来发展。于中华民族而言,地震摧残了民族的生灵,给民族带来了巨大痛苦;与此同时,同胞意识、国家认同和集体归属感也在抗震救灾中得以充分体现。这一切都会对民族未来产生巨大的渗透效应。

为了协助灾后社区进行社会重建,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的4支服务队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开展了为期202天的社会工作服务。地震事件及灾后社会工作服务,让我们对生命意义有了更真切的领悟。

一、要在危机时敬畏生命,更要在平时尊重生命

不尊重生命是我们社会屡见不鲜的现象。在出现灾害时,我们曾经注重物质损失而忽视生命伤亡。这种局面虽然在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为了追求物质收益而出现的矿难、食品安全等事件也时有耳闻。即使在与千家万户紧密相关的医疗领域,因医药费不足而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的案例也见怪不怪。不敬畏生命,确实是我们正在面对的社会现实。保障生命安全,即生命至上,是我们社会的应有价值。人是万物之灵,物质建设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社会发展则旨在促进人的发展。于人而言,最宝贵的当然是其生命;强调以人为本,首先应该保障其生命安全。虽然我们在平时时常听到亵渎生命的事件,但是,在5·12汶川地震来临时,我们也感到了全社会对生命的尊重。军人、警察、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和志愿者纷纷参与救灾及社会重建,社会成员相互善待,发展同胞友谊,彰显友爱情感,承担互助责任和采取支持行动。我们看到了国人的生命关联、民族的伦理共同体特性与同胞意识、人的善性和道德能量。

尊重生命价值,需要认识到危难中生命与日常生活中生命的相同价值。尊重生命,需要我们认识到灾后救援和灾后服务并非慈善而是义务,需要我们彰显人性之爱,需要我们共担对灾区人民的生命和未来的责任,更需要我们展示专业技能。尊重生命,也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重生命的两重性,不仅在物质层面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而且在精神层面协助个人满足其合理需求。我们不仅要在危难时敬畏生命,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尊重生命。是否尊重生命价值,是否认同生命至上,应该成为检验社会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

二、自助是生命能量激发的基础:社会工作对生命的特殊解读

据媒体消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位残疾妇女在山上独自爬了八天八夜。堰塞湖水一路涨,她一直往上爬,而且在此过程中始终不忘抱着自己的义肢,最后终于获救。这种绝处逢生的顽强意志、生命韧劲和旺盛的生命力,究竟源于何处?

个人“优势”得以彰显是生命发挥其力量的关键。根据社会工作①(social work)的伦理,人无论贫富都有天赋的价值和尊严,人都有能力和动机去追求美好生活。根据社会工作的“优势”理论,个人有巨大的潜能,所有主体都有改变的能力,所有事情在某种条件下都可以是优势。“渴望生命”是生命优势的体现,也是生命力量得以激发的基础。在地震中,很多人在对生命的渴望中走到了人生终点。然而,这种渴望生命的强烈意志,正是废墟中的人们得以存活的关键。渴望生命且对未来充满希望者显然比其他人有更高的生存机会。前述案例中,那位残疾妇女始终不忘抱着义肢,正是她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体现。当然,只有在渴望中“采用行动”,生命才可能得以继续。残疾妇女,“在山上独自爬了八天八夜。堰塞湖水一路涨,她一直往上爬”。正是她与环境抗争的积极行动,为自己赢得了生存机会。因此,积极的理念和行为都是个人生命能量的体现。

自助(self help)是上述积极理念和行为的本质,也是生命力量的核心体现。根据社会工作的解读,就价值而言,人有其尊严和价值,有发展的潜质和能力,希望改变也能够改变;就责任而言,个人对自身的问题具有首要责任,只有自身需求满足才可更好地帮助他人;就权利而言,个人比外人更有权利参与自身生活;就策略而言,个人比外人更了解自身问题及其原因,从而利于形成对症下药的手段;就效果而言,自助从而疏解问题,有利于其在实现目标中获得多元成长,而且只有个人自发的改变才更有意义和持久性。因此,自助不但使许多个人在地震中得以幸存,而且,基于自助的生命力量也感动了社会各方更加积极地参与抗震救灾,让国人感受到生命的本色和民族的情怀。

三、助人自助:提升安置社区居民生命质量的社会工作智慧

尊重个人和重视生命是社会工作的任务。根据社会工作伦理,人对他人负有责任,人需要互助成群和得到社会关怀;社会必须提供机会、资源和服务,满足个人需求,使其免以饥寒、病苦、失学或受歧视,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并通过社会参与来尽社会责任和达成自我实现。因此,进行灾后社会工作正是尊重生命和维护生命质量的重要体现。如果说自助是生命能量激发的体现,那么,助人自助(help people help themselves)则彰显了社会工作者对个人和生命的责任。在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并不体现“助人者,自助”的含义,而是“助”和“人自助”的组合,是社会工作者基于特殊伦理而提供的专业协助。由于社会工作认为个人困境源于人与场境的互动不当,因此,协助个人改变和促进环境改变就成为社会工作进行助人自助的两类技术。

(一)只有尊重生命的个体特性,才可以协助个人获得改变

基于对个人和生命的尊重,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的社会工作者才由下而上地把握灾后社区的居民需求,发现了与居民有关(如灾后恐怖)、与场境有关(如社会网络破坏)及两者互动不当(如上通下达不佳)等三类问题。

在尊重居民个性化生命体验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稳步开展其临床社会工作。(1)在把握信息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一些居民骨干,并激发其潜能,助建了腰鼓队、舞蹈队、歌咏班、花鸟兴趣小组等兼具互助、康乐和成长功能的团队,使得灾后设置社区的居民逐渐由静至动。(2)我们推出了“聆听音乐、成长心灵”音乐治疗工作坊、“飞翔的翅膀”的青少年成长等小组活动。通过激发生命的群体效应,协助居民建立达观、积极和向上的人生态度,促使其生命质量提升。(3)针对特殊居民,我们开展哀伤辅导,挖掘其潜在的生命能量,鼓励其在参与活动中提升对自我和生命的了解,并从身心灵三个视角引导其对生命价值的重构。正是注重居民的个别化特性和激发居民的生命能量,他们的生活信心才得以重塑,社会网络才得以重构,社区也由灾后消极状况稳步过渡到生活常态。

(二)只有促进环境改变,才可以更好地保障生命质量

我们不仅相信基于自助而发挥的生命力量,而且认识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弱势。与此同时,我们还体会到,如果人类在地震前减少些不当表现,如果人类在物质、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如果人类应对公共危机的技能更加娴熟,5·12汶川大地震的杀伤力就不会如此巨大。

只有促进环境的优化,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更好保障。改变可变的,在不可改变时做得最好,这就是社会工作的实践智慧。(1)社区工作。我们把握居民需求,与居民共同策划和执行了趣味运动会、奥运乐一夏、才艺画展比赛、邻里节、文艺晚会等服务项目,促进了社区居民参与,加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社区归属感,协助了社区居民获得能力提升,营造了达观正面的社区氛围。(2)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一方面,我们联系多类公益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募集和发放了衣物、食物、日用品、小型家电等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的生活资料短缺,改变了居委会的工作条件。另一方面,我们逐步吸收当地人士参加社工队,协助他们在行动中学习和领悟社会工作的伦理和技术。此外,我们还协助当地组建了社会工作协会,由他们逐步接手安置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3)社会政策。我们协助居民发挥集体智慧,形成了旨在舒缓现实问题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区规民约”。我们还激发民政干部的潜能,协助其出台了都江堰市的社会重建三年行动计划。(4)社会舆论。我们在学术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灾后社会工作的体验,在报纸杂志上介绍灾后社会工作的做法,在多类媒体上动态发布灾后社会工作的信息。正是通过上述几方面的专业手段,灾后社区的物理和人文环境得以一定程度的改善。这就为保障灾后社区的居民生命质量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助人自助在激发不同主体的生命能量中得以体现

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我们发挥了“助”的功能,激发了参与主体的生命能量。我们信任安置社区的居民,相信他们有其优势、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我们相信当地服务人员和民政干部的潜能和动机,相信他们有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正是激发他们在诸多临床和宏观社会工作项目中的参与,我们才整合了居民需求和政府需求,我们才开发了诸多具有操作性的服务项目,我们才开创了既有专业性又有人情味的实务工作,我们才在双方都乐在其中的活动中协助他们将梦想变成现实。

四、进行服务反思,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社会工作

“人在环境”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术语,其内涵是只有在具体场境中才可领悟个人行为。推而论之,对灾后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及其反思,也需要领悟“社工在环境”的内涵。

(一)只有领悟本土体制,才可以进行社会工作的介入

都江堰市处于“行政与社会合一”的中国。在该体制中,政府是最强势组织机构,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分配者,也是大型危机事件的核心应对者。

正是基于对该体制的充分领悟,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的工作才有了坚实基础。在计划层面上,社会工作被作为唯一软性项目,列入上海市援建灾后都江堰市的总体计划;在行政层面上,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各支队伍进入都江堰市的时间、地点等细项,多由双方政府整合服务队的建议后进行操作;在实务层面上,各支服务队的服务过程都与安置点居委会和管委会、都江堰市民政局、上海市民政局进行了动态互动。因此,社工服务团的组建、进入和实务展开,都需要在本土环境中进行专业介入。本土环境不但是灾后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必须正视的客观存在。

(二)达观面对服务不足,才可以促进社会工作的进步

服务团的在地服务已在2009年1月中旬结束,当地社工力量正逐步承接原先站点的工作。反思既有服务过程,我们至少在下述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站点选择上,我们应该发挥雪中送炭的功能,把社区较新、制度不足、设施需完善、专业服务缺乏、领导不太关注的安置点作为服务重点。

在队伍组织上,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动态调整各批次的队员结构。在首批队伍中,吸纳较多兼具基层工作和社工背景的队员;从第二批开始,服务队的总体规模稳步缩小,本地大学尤其是本社区的参与人数和力度要不断加大;并做好各批队伍的衔接工作,注意各支队伍的动态互动。

在项目启动上,我们应该尽快完成需求调查,整合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区域、领域和方法开展工作,迅速让安置社区的居民由静至动。

在专业伦理上,我们应该真正恪守专业精神,不可走过场,更不能在援建中主要搞自己的研究;应该意识到社区重建的主体是当地管委会、居委会和居民,努力发现和培养各种骨干,协助他们承担灾后重建的首要责任。

在效果评价上,我们应该认识到服务队所在社区良好局面的达成,极大部分是当地力量的功劳。上海社工灾后援建服务团的功效在于,它缩短了安置社区从震后被动消极状态过渡到正常状态的时间,换言之,上海社会工作服务只是整体成效的部分原因。

我们不但要反思灾后社会工作的成功与不足,而且要反思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经验,还要提炼本土服务经验的有益成分。只有不断进行动态反思和提炼,民众生活的社会环境才会更加美好,民众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才有其社会基础。

五、完善制度福利,才可以更好地珍爱生命

面对5·12汶川大地震这类严重威胁生命的突发事件,我们鼓励民众自助以获得个人层面的积极改变,我们也努力推进居民所处场境的优化。然而,这些都是针对灾难后果的救急的、消极的和治疗的行动。究竟救急、救穷,还是两者兼顾?至少取决于政府和社会对民众困境的责任界定以及社会资源的丰富程度。

(一)建立系统科学的制度,应对灾区民众的问题,并保障其生命质量

在抗震救灾中,我们可以看到制度性的政策救灾,应急性的行政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和志愿机构的参与,以及灾区个人、家庭和机构的自助式救援。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应对仓促、社会类项目不足、救灾机构欠缺统筹、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灾后应对政策滞后,等等,共同影响了抗震救灾的过程质量和最终效能。我们不能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我们应该保护尽可能多的生命不受伤害,我们也应该尽可能保障灾区居民的良好生命质量。因此,进行制度建设,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救灾机制,在灾害成为常态的中国就极其必要。

(二)我们更应该不断完善福利制度,舒解弱势群体的问题,满足普通民众的需求

与前述的“要在危机时敬畏生命,更要在平时尊重生命”呼应,我们不仅需要保障灾区民众的生命质量,更需要直面弱势群体的问题和普通群体的需求,以更好地尊重其生命价值和保障其生命质量。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它主要以城市民众为对象,占国民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被排除在外;它主要为了舒缓问题的后果(如最低生活保障线)而不是预防问题的原因;它主要希望完成解题任务而不是提升民众的能力;它主要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而不是社会机构及其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行为;它主要体现政府的权威与仁慈,还不是出于对民众个人及其生命的尊重。这就需要在未来很好地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工作。

近年来,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经过大地震的生命洗礼和危机应对的特殊经历,我们必须领悟到制度性福利于生命质量的重要意义,积极促进民生建设,通过宏观社会工作,完善“制度性善行”,更好地尊重生命和保障生命质量。

5·12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对生命价值和如何激发生命能量有了真切领悟。我们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和善待生命;要积极自助,在用微笑迎接成功的同时,达观面对挫折和困难;要进一步倡导同胞意识,积极互助,以缩短个体生命之间的距离;要依托社会工作的智慧,助人自助,协助民众活出生命质量;要积极倡导,完善制度性福利,为民众生命价值的体现提供体制性保障。

注释:

①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和职业,其对象是有需求的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组织;其主体主要是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其目标旨在治疗、预防和发展某些特定议题,同时促进服务对象的提升;其伦理涉及价值观、行为伦理、伦理困境及其应对等方面;其技术或者是协助服务对象变化,或者是推动外在场境的变化。前述五要素的融合,使社会工作不同于其他助人活动。

标签:;  ;  ;  ;  ;  

生命价值、生命能量激励与制度保障:灾后社会工作的多元反思_社会工作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