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女大学生爱的异化与审美救赎论文

论新时代女大学生爱的异化与审美救赎论文

论新时代女大学生爱的异化与审美救赎

文/方 倩 孙慧敏

摘 要: 高风险社会、图像时代、消费社会无疑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强大的资本力量统治下,女大学生的爱情异化为象征性符号与物欲的狂欢。高风险社会女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剧烈的震荡,她们对于爱情的信仰也摇摇欲坠。图像时代把女大学生抛入一个超现实的拟像之中,女大学生的爱情异化为个体欲望对他者的巨大投影。从爱的生命精神出发,对新时代女大学生异化的爱情进行审美救赎,探讨爱情多维的特性,还原爱情的本真状态,展示爱情升华的过程,呈现典雅爱情与浪漫爱情的图景。文学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异化具有救赎作用。探究爱情诗性生存之可能,挖掘爱情的意志力量与生命活力,从而实现新时代女大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解放,帮助女大学生摒弃爱情异化,唤醒新时代女大学生沉睡的爱情灵魂。

关键词: 新时代女大学生;爱情异化;审美救赎;生命精神

一、新时代女大学生爱情的异化

(一)高风险社会爱情信仰的沉沦

当前的社会处于一种高风险之中,“风险社会是一个灾难社会。在其中,异常的情况有成为屡见不鲜的情况的危险”[1]。高风险社会处于一种失序失重的无意义状态,在看似和平稳定的背后,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与看不见的暗流,随时能够使整个社会的运转失去秩序。生活在高风险时代的女大学生精神正遭受剧烈动荡与重创,个体生存的信仰无所依凭,人生的意义无从谈起,她们只是徒劳地把西西弗斯的石头推来推去。精神家园的缺失使得大部分女大学生自甘堕落为这个美丽新世界的弃民,选择嬉戏人生、娱乐至死。

高风险时代造成女大学生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世界弃绝感,面对无法预料的剧烈变动时产生浓烈的恐惧感,这是整个时代的精神创伤。这使得永恒的爱情失去了原本的信仰价值,也造成女大学生们爱情的脆弱化与嬉戏化。在高风险时代,与爱情相伴随的责任几乎消失殆尽,女大学生选择闭上眼睛在爱情中放浪形骸、自我麻痹。女大学生将对爱情的责任悉数抖落,藏起自己的诚恳与真心,带着华丽却虚伪的面具,踱步踏入情爱狂欢的假面舞会。高风险时代的女大学生看不到一个确定的、值得期待的未来,对她们而言,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了诸多的可能性与变数。在高风险时代,对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女大学生来说,自己满怀热望的全盘付出,在很大程度上会付之东流。女大学生对于生存的恐惧与焦虑腐蚀着对于爱情永恒的信仰,在这个充满怀疑、物质至上、实用主义深入人心的时代,女大学生大多会选择紧紧握住那些当前看得见的利益,爱情似乎已不再是必需品。

神圣的爱情在高风险时代沉沦,女大学生的内心充溢着恐惧与怀疑,由于寻找不到真爱,就索性放弃对于爱情信仰的追寻,无谓地消耗着自己的青春、身体与爱情,通常情况是上一段感情极速消亡与萎靡后,立马转战下一场爱情游戏。这种脆弱与嬉戏的虚伪之爱,不但无法慰藉在高风险时代女大学生脆弱的玻璃心,反而加剧了她们对于生存意义的失重感。“在我们的社会中,用以建立关系的是很奇怪的东西——有共同的品味、幻想、对未来的期望,还有对过去经历的恐惧——这一切使得人们更退缩和敏感脆弱而不是做爱,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戒备的不是身体关系的裸露,而是随着心理与精神世界的暴露而来的脆弱。”[2]36游戏爱情多是害怕进入一段感情,久而久之,我们的时代变成了爱情匮乏与稀缺的时代,女大学生爱的能力越来越低,身处其中的女大学生一个个异化为缺乏情感的“空心人”。

(二)图像时代的爱情符号

当前社会的运作形态越来越由图像景观构成。“视觉文化是以图像为基本表意符号、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介质、以视觉性为精神内核,与通过理性运思的语言文化相较而言的一种通过直观感知的图像文化形态。”[3]在图像时代,张扬的是一种形象性初级感知,图像统治着社会生活,是“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而深层的殖民”[4]。图像的感官美学给女大学生以审美沉浸的同时,把感官的欲望化狂欢推向了极致。女大学生放纵自己的感性,在虚拟与包装的“情感糖果”下追求“快适的生活”,女大学生真实地存在又销匿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之中。

依托高技术构筑的赛博空间,对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完成了深切且超真实的再现。赛博空间的崛起,似乎成为女大学生的主体和心灵意识的一场狂欢,提供了一个现实版的“太虚幻境”。女大学生越是沉湎于赛博空间,就越会遗忘现实世界的存在。游荡于赛博空间的女大学生看似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困顿与束缚,以其自认为最大化的自由悠游于虚拟空间之中。由其产生的最典型的现象便是网络爱情。“假作真时真亦假”,网络世界的虚拟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的界限变得混沌模糊,女大学生真实生活的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投影。

高技术时代下构造的赛博空间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时随地性,女大学生可以在任何社交平台或是网络游戏中迅速邂逅异性。网络爱情以其“低门槛进入、身体不在场、符号化交往”[5]的优势吸引着追寻爱情的女大学生们。网恋中的对象是自我的塑造与他者欲望的投射,并非真实的人。因此,回到现实世界,由于恋爱双方现实中的巨大差距,虚拟形象与真实情况形成巨大的反差,充满随机性的网络爱情便会很快不了了之。

为了探究初始围压对峰后蠕变的影响,分别进行了两组10MPa与15MPa初始围压下的峰后蠕变试验,两组试验采用Boltzmann叠加原理处理后,分别加载峰后蠕变曲线如图5所示,整理试验结果在表2中。

图像传媒占据并充斥着女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软件的风靡更是把女大学生的视觉化生存推向了极致。女大学生关注的视觉形象已经从对实际生活的简单效仿过渡到更加逼真现实的拟像境界。女大学生在视觉形象的表象层获得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并且极易沉溺其中。

处于图像时代的女大学生几乎不再从精神向度寻找伴侣,而是倾向于使用感官去感知的方式。恋爱对象拥有社会规训的所谓“美丽皮囊”,这是女大学生坠入爱河的重要前提。失去了个性品格与生活习惯磨合的内在价值尺度,单纯沉醉于颜值和表象的爱情不过是阳光下五光十色的泡沫,美丽却极易散失。因虚拟的感官正确而结合的恋爱关系,只是一场自我欲望的投射与虚假的满足。恋爱双方在各自编织的爱情神话中徜徉,他们自愿却无知地与恋爱对象发生性行为,体现出图像时代中的性爱分离症候,激情的背后真正的爱情却始终处于缺席的状态。

(三)消费社会爱情的欲望狂欢

鲍德里亚指出:“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6]6当前时代,消费主义甚嚣尘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受到消费的影响与控制。在消费时代,社会处于物质欲望极度膨胀与极速扩张的狂潮之中,社会形态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消费至上,“我消费故我在”的今天,健康的人性与情感慢慢地被资本挤压得失去了生存空间。消费时代应运而生的时代主体便是消费者,处于消费关系中的人们通过消费来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与地位。现代消费不仅是消费物品,更是消费其背后所包含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地位的内涵与意义。“现代消费是一种能动的关系结构,其对象不仅仅是被消费的物品,而且有针对消费者周围集体和周围世界的意义。”[7]

传统爱情看重的是爱情本身的意义,两情相悦是恋人们坠入爱河的先决条件。消费时代追逐资本与符号价值,传统浪漫爱情的信仰几乎被资本蚕食殆尽,造成消费时代爱情的异化。爱情似乎不再是男女双方的两情相悦,而是沦为消费主体追逐的资本砝码。恋爱对象成为资本塑造的符号形象,成为女大学生们坠入爱河的先决条件。消费时代资本以其强大的驯化力量,将女大学生对于浪漫爱情的信仰与幻想拉入现实利益的角逐场。女大学生在对现实的打量与盘算中为自己的爱情“估价”。在消费时代,任何物品都可以用金钱交换,恋爱的双方被异化为人们身份地位和生活品味的象征符号,鲜活的人性与浪漫的爱情在资本的侵蚀下面目全非。

当代小说家汪曾祺先生在其代表作《受戒》中,也描绘了一段纯朴自然的本真爱情。小明子在受戒的过程中与小英子自然地相爱了,小英子大胆而直率地探寻到小明子的心意。在娶老婆与做方丈之间,小明子毫不犹豫地答应小英子自己不做方丈。小说的结尾处,两人像两只自由的小鸭子滑向芦苇深处。在《受戒》中自然的情愫并没有被社会制度与固有的思维束缚,哪怕是世俗眼中应该六根清净的小沙弥也富有鲜活的人性。在淡若水墨画的乡俗背景下,呈现出本真爱情的余韵,透出爱情不悖乎人性、自然天成的本真底色。女大学生在无功利的审美享受中,恢复对自然的亲和力,获得对本真爱情天然的亲近感,驱散爱情异化的迷雾。

苏家门口,贴着喜字。苏婷婷搀着杰克走进新房,杰克推开苏婷婷:不用你搀我,我没醉!杰克走到床边,苏婷婷手里的包一斜,红包落到床上。杰克接着把包倾囊而倒,红包全都倒在了床上。他惊讶地:哇,这么多红包!杰克将红包打开,又惊讶地:哇,这么多钱!杰克随即将红包一个个打开,然后杰克恍然地说道:我明白了,咱爸为何举行婚礼,这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西方中世纪的骑士之爱表现为两性平等、爱情至上,注重灵与肉相结合,以达到理想境界的典雅爱情。《破晓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这首抒情诗描绘了骑士与其追求的贵妇人离别时缠绵的情景。骑士在追求贵妇人爱情的过程中,摒除了婚姻的功利目的,超越肉体的欲望,追求一种情感与精神上的契合。正因如此,骑士在追求典雅爱情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人格的提升与完满。

二、文学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异化的审美救赎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对爱情的探讨,意在使人们从肉欲的沉沦中超脱出来,实现精神之爱对肉体欲望的超越,追求灵魂与精神的共振。《会饮篇》中表达的对爱的见解在于柏拉图认为爱就是对美的追求,并且这种追求是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正如柏拉图所说:“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了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漫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涵盖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10]这种攀登爱之云梯不断努力的行为,是逐步摆脱肉体的羁绊、接近精神化与纯洁化的一个过程。

他像一个女人那样哭泣,这让我无地自容,目不忍睹。他不追我,我就没有台阶下,我就只能一直往前走。走了几里山路,一条柏油路横在我面前,我随后看见一辆长途汽车。车前招牌显示由县城去往武汉。我没想坐车,我没想走那么远,我想把家乡的山路走到尽头,再往回走。可是,长途汽车轻轻地,稳稳地停在我身旁。司机服务态度那么好,近乎虔诚,我没有理由不上车。我的双脚,就不由自主踏上去了。

(一)本真之爱

西方浪漫主义思潮高举情感自由的旗帜,在情感的丰盈中实现对爱情的自由向往。浪漫主义爱情的代表作《卡门》无疑把个体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推向了极致: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自由”不仅是主人公的行动指南,更是对自己生命意志与生命自由的坚守。浪漫之爱的另一表现是对个体生命独立性的忠诚。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的女主人公简爱勇敢地追求独立、平等的爱情,当面对社会的偏见与世俗的非议时,仍然毫不动摇地忠诚于自我独立的人生信念。

“诗是中国人的宗教”[9],在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有许多的篇章是关于初民本真爱情的表达。《诗经》中展现出了男女爱情天真自然的本色情感,尊崇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这种不被世俗所迷惑、遵从生命自然的本真爱情观,正给新时代女大学生异化的爱情观带来了拯救的作用。

2.4.1 【指南建议】 检测前的教育和咨询应个性化,如果可能,也应该提供给父母双方。有可供选择的替代或补充个性化现场遗传咨询的患者教育工具,在将其引入临床之前应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

《邶风·静女》中便描绘了这样一种来源于纯真本性、情深意长的爱情。这种重情谊轻物质的本真情感对于当今女大学生追逐物欲的狂欢无疑是一清醒剂。《郑风·野有蔓草》描绘的是男子对女子的一见钟情。“清扬婉兮”用于表达对女子的赞美,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美好人格的崇尚;男子自由地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符合自己的心意契合灵魂,这样的爱情如一股清流。《郑风·出其东门》中描写了一个男子对心上人专一的爱。男子走出城东门,见到许许多多的女子,但众多的女子皆不是主人公的心上人。“缟衣茹藘,聊可与娱”,则通过描绘心上人的着装特点,表达出对心上人忠贞不二的爱意。《诗经》中的爱情自然天成,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知,只有回归精神世界的本真状态,我们才能真正抵达爱情的本真境界。

在当今的爱情观念之中,女大学生看重的不再是精神向度上恋爱对象的心意,而是恋爱对象的经济付出。恋爱对象沦为物化的主体,女大学生追逐在商品化消费的利益场,主动放弃对恋人情感关怀与灵魂接引的努力与追求。

证明 类似地,时不变永久性离散资源分配的最优方法应该满足极大相容公理组ESCA2,即要求分配方法满足{Ax.1,Ax.5,Ax.6,Ax.7}.

胎膜早破、脓毒性流产、绒毛膜羊膜炎、胎儿先天性肺炎和宫内死胎等[1];新生儿GBS侵袭性感染可导致重症肺炎、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3年至2016年孕妇GBS感染或定植情况及耐药特征,以期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GBS的有效防治,现报道如下。

(二)诗意之爱

面对高风险社会、图像时代、消费社会等对新时代女大学生爱情的异化,笔者从文学的审美救赎功能出发,将审美生存视为摆脱爱情异化的路径,充分发掘文学审美世界的治愈之效,给新时代“受伤的狼”疗伤。文学能够创造一个伊甸园式的审美场域,唤醒女大学生被现代文明遮蔽的精神特质,还原女大学生的本真状态,重新建构女大学生对于神圣爱情的信仰,实现对新时代女大学生爱情异化的审美精神救赎。

在消费时代,真实的爱情越来越稀缺,取而代之的是对于资本的欲望追求,爱情不过是饮食男女们欲望狂欢下的情爱饕餮。“身体”沦为了消费社会“最美的消费品”。“人们管理自己的身体,把它当作一种遗产来照料、当作社会地位能指之一来操纵。”[6]142性本能被欲望化的物质消费所蒙蔽。恋爱双方对真实的爱情闭口不谈,而只是打着爱情的旗号各取所需:或是攫取肉体的欢愉;或是满足过度的虚荣心与物欲;甚至为了满足个人情欲,以伤害他人与破坏原有婚姻秩序的不道德行为为前提。恋爱或婚姻关系中出轨的现象屡见不鲜,名利场上的女大学生把爱情当作金钱游戏。消费狂欢下女大学生的爱情与婚姻大厦轰然倒塌,社会道德失范的背后是人文价值的沦陷与丧失。

“真”在中国最早的提出者是庄子,“真者所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得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8]。庄子强调天、地、万物与人的本然存在,不矫饰自己的性情,去伪饰,爱自己内心真正所爱。“繁华落尽见真淳”,对于当代早已习惯虚情假意、在繁华都市迷失心智的女大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审美救赎之力。我们通过文学无功利的审美作用,去唤醒女大学生的情感生命力,使女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恢复到本真之境,从而逐步摆脱爱情异化的困境。

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伴随着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引入,浪漫主义中的自由、独立精神也逐渐浸润进中国人的精神之中。“浪漫主义终结了中国的古典文学,也开启了中国人的现代生活。”[11]西方浪漫之爱中的爱情自由、独立精神,也开启了中国人爱情的现代品格与现代精神。

诗意之爱表现为爱情的诗性审美境界。诗歌具备净化人性的积极作用,其中的爱情诗能够把世俗的爱情升华到诗性爱情的至境。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经由诗所开启的审美境域,聚集天、地、神、人为一体的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才能成为可能,因此,作诗成为人栖居的本质。只有诗歌才能使女大学生克服视觉转向时代的困境,回到诗意的审美人生境界,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重拾诗意爱情的审美化爱情境界。

近年来,胶质-免疫机制在Nep中的作用日益引发关注,有学者认为[2],神经受损后,会释放出P物质、兴奋性氨基酸使得初级传入神经纤维,释放NO、PGs、肿瘤坏死因子α使次级传入神经纤维。胶质细胞被激活以后,一方面可以将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另一方面还会持续对炎性因子、NO、ATP释放。这些受到伤害的细胞因子,会进一步释放出更多伤害性因子,从而将神经损伤作用放大,还会将周围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神经免疫激活,成为疼痛增强的一个重要诱因。

《等你,在雨中》是一首描绘少年在雨中等待心上人的爱情诗。“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诗歌起笔便具备了中国古典诗歌造境的特点,“等你”二字简洁又深蕴浪漫,“我”在雨中做什么呢?只为等你。“等你”二字使诗歌主人公的深情形象跃然纸上,又包孕了古典诗意与温润。余光中先生的这首情诗深蕴着爱与美的神性,深情而诗意盎然。《向植物们学习爱情》是当代诗人徐玲琴的一首爱情诗。在生活中,人们常用“落花流水”表达逝去的爱情。而诗人传授给我们爱情长久的秘密,那便是向植物们学习爱情,“植物们的爱情就是相知相守//就是不离不弃”,相互扶持的责任与担当,在当代已然是非常匮乏之物。诗歌以充满灵韵的语言提醒读者,应当谦虚地弯下腰去嗅植物清香的思想,学会相知相守。

(三)生生之爱

“生生”来源于《周易》的“生生之涓德”,“原始儒家从生生之德中体悟生命之气机,参赞天地之化育,显扬圣者之气象”[12]344。现代美学家方东美先生指出,中国哲学强调“个体化归于宇宙之间,建立一个万物圆融无碍、生生不息的自由宇宙”[12]345。妙化的生命宇宙精神形于外,便是“爱”的精神。“生生之爱”意味着爱的精神与生命精神一样永垂不朽。“生命乃是贯通天地人之道,以乾元的创造力引发坤元的化育力,然后浃化于万有生命之中,据以奔进无穷,直指不朽,这就是‘化育’的精义。”[12]132爱情是两个生命互相唤醒的生命创造活动。相爱的两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走进另外一个人的人生。那就像开启了一个新的宇宙。爱情在这层意义上意味着两个生命的重生,“赋予自己生命力与爱的能力,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发对方的生命力,用自己全身心的爱的能力去引发另一个人的爱的能力,使另一个人也能成为给予者、爱人者。这意味着:爱是一种产生爱的能力。”[13]

钱钟书与杨绛情深一世的传奇爱情为人称道。两人皆热爱阅读,相识于清华园,婚后杨绛还陪同钱钟书前往英国留学,两人在家中常常对坐读书背诗。而在《怀念萧珊》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中,巴金以动情的笔墨呈现了他与萧珊相濡以沫的爱情。《与妻书》是革命民主主义战士林觉民写给妻子的家信,饱含着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与爱意。作为一名为革命英勇就义的战士,书信中更是表达了林觉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爱情怀。从钱钟书与杨绛、巴金与萧珊再到林觉民超越个人情感的大爱情怀,我们看到在这种互相浸润的爱情中,伴随两个生命的始终。

三、结语

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天地生灵、流转不息的生命系统,因而我们的爱情也应该是充满生动、充沛的韵味和生生不息精神的生生之爱。爱情是源自于生命意志的一股力量,同时这股原始生命力量又促进我们生命精神更好地发挥。“因为在每一个爱与意志的行动中——最终它们都将出现在每一个真正的行动中——我们同时在塑造自我与我们的世界。”[2]346爱情唤醒了我们的生命意志与生命精神,在爱情活动的践行与创造之中,更好地发挥着自己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唤醒恋爱对象沉睡的灵魂。爱情是处于恋爱关系中体现出双方共同的意志力与生命力,爱情使个体生命更好地生长,爱情本身的生命之源也永不干涸。

参考文献:

[1]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2.

[2]梅.爱与意志[M].宏梅,梁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赵晓芳.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图景: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审美与传播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0.

[4]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5]吴银涛.社会转型期青年网恋行为的缘起、发生及结果研究[J].青年研究,2009(4):12—23.

[6]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张芳德.消费:作为社会的中心——鲍德里亚消费文化理论研究之一[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4):86.

[8]庄子.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2.

[9]林语堂.吾国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10]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72.

[11]杨联芬.浪漫的中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4.

[12]方东美.生生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弗罗姆.爱的艺术[M].陈维刚,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9.

作者简介: 方倩,长江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孙慧敏,长江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实习编辑:雷雪

标签:;  ;  ;  ;  ;  

论新时代女大学生爱的异化与审美救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