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方法及其健康人格研究综述_心理学论文

人本主义方法及其健康人格研究综述_心理学论文

人本主义方法及其健康人格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本主义论文,人格论文,方法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方法,认为人的心理不能被简化为一系列数字,在一组人格测验上的得分并不能捕获一个人内心的力量、情感和特征,最重要的是在一个人格连续统一体中寻找一个人的位置将会抹杀这个人的特征和个性。人本主义注重发展使人类能获得他们充分发挥潜力的条件,并提出一种研究整体个人的整体分析法。这种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但也有批评者称这种方法为“软弱”的心理学,因为尽管临床的研究和来自人本主义治疗者的直觉可能提供了对人格和治疗过程的认识和了解,但这并不能替代可依赖的评价过程。例如马斯洛被指责为使用非科学的方法,按照他自己认为构成一个自我实现者的东西的直观标准来选择他的研究被试。他还被指责为使用模棱两可的术语,如成长需要和变态病状等。当然,这并不是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没有进行实证研究,相反,卡尔·罗杰斯一直高度赞扬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的积极效果。由于使用诸如Q——分类法等技术,使他能对作为治疗功能的患者协调趋势进行检测。但是,人本主义研究领域的倡导者所进行的经验主义的研究可能不如其他研究领域的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多。(注:Jerry M.Burger(1990).Personality(second edition).California:Wadso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不可否认,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人格研究领域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不过,尽管最初有关这类主题的一些研究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做的,但是多数更好的经验主义的研究却是由其它领域的研究者做的。例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极力推崇自我表露这一概念,但是大多数关于人们究竟如何进行自我表露及自我表露对人格调整和人格健康的意义的研究是由非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做的。

几乎每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重视人性的积极一面,都会谈到“健康人格”。他们认为这既是人类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充分发展时所能达到的境界,从自我表露到真实——理想自我和谐统一的健康人格之路,这就是本文的主题。

一 自我表露

根据自我表露的理论和研究,当人们向他人展现有关自己内心深处的信息时就是在自我表露。表露者对表露什么样的个人信息以及向什么人表露是相当有选择性的。更好地理解自我表露的过程和结果可以使我们洞察一些重要的心理学问题,比方说,当第一次与潜在朋友见面时,应该怎样谈自己?患者和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信息?治疗者是应该敝开胸怀,诚实地表露他们的情感还是持职业性的,非个人的态度?是应该对自己的隐私保密还是向某个人倾诉更好?下面是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起的研究。

(一)让自我透明

罗杰斯、马斯洛等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非常关心自我表露在个人调节和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例如,罗杰斯认为在信任的友谊中向他人开放性地表露自我是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使个体机能更充分发挥(注:Rogers,C.R(1961).On becom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Boston:Houghton Miffin.)。然而,自我表露成为心理治疗中一个积极促进因素绝大部分是另外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Sidney Jourard的功劳。

按照Jourard的观点,自我表露既是健康人格的表现又是成功的自我调节的方法。Jourard在他的患者中发现,自我调节的特征之一是“一种使自己充分了解至少另外一个重要人物的能力”。但是,Jourard也把自我表露看成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途径。他曾写到:“直到我是真实的自我并按真实的自我行动,自我处于发展的状态。当人们压抑他们的自我时自我将停止发展”(注:Jourard,S.M.(1971),The transparentself.New York:van Nostrand.)。这样,成为善于自我调节,充分发挥潜能的人的最终方法就是使自己变得“透明”——允许他人看透我们的一切,不隐瞒任何东西。我们大多数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避免表露自己是因为害怕陷入难堪境地或失去周围人对自己的尊敬和爱戴。但是,透明的人由于已经表露了他们真实的自我,所以他们没有值得焦虑,担心的。Jourard认为,我们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真正认识我们自己,才能生长并成为充分自我实现的人。

自然,Jourard等将透明自我这一概念应用到治疗中。在与治疗者交谈中,若患者被允许进行真实的自我表露,同时,治疗者也尽可能地透明,那么患者将从治疗中最大限度地获利。在这种交流中,患者自由地表露他们真实的情感并逐渐成为真实的或隐秘的自我。今天,来自许多不同研究领域的治疗者都承认自我表露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自我表露的原则

象其它许多社会行为一样,我们向他人表露自我信息的方式是受一系列非正式的但被理解了的规则所制约。Jourard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在交谈中向对方表露自我信息时,对方几乎总是给予同样的回报。后来的研究者把这种原则定义为“自我表露的互惠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刚开始交谈时,人们总是采用彼此基本相当的亲密水平来表露自我信息。

1.社会渗透过程 I.Altman和D.Taylor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我表露的互惠原则在他们的社会渗透模式中的作用(注:Altman,I & Tayl-or,D.A(1973).Social penetration: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他们把人格比喻成一个洋葱,就象洋葱用一层层外皮包裹和保护内核一样,我们每个人也有一层层逐渐降低亲密程度的外表包裹着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部位。随着对某个人的认识,我们可以一层层剥掉这些外表而接触到这个人的内心深处。但通常我们并不是从表露个人的信息来开始与他人的关系,这也反映了另一个社会原则:最初的交往是反对这种亲密的表露的。相反,我们以一些表面的话题作为交往的开端。随着关系的发展,我们将逐步涉及更深层次的话题,或许讨论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然后将是更加亲密的话题,象与配偶的问题等。当这种关系充分发展时,交往双方将透过所有包裹的外层达到他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个性,包括隐藏得最深的恐惧和秘密。

社会渗透过程的一个关健因素是互惠的方法。自我表露的研究对这种社会渗透模式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在一项实验中(注:Davis,J.D(1976).Self-disclosure in an acquantance exercise:Responsibili-ty for level of intimac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3,787-729.),互不相识的同性别的大学生被随机地两两配对。主试要求他们通过交流各自的有关个人的自愿的信息来相互认识和了解。主试给了他们72个谈话主题,这些主题事先按照亲密的程度从相当琐碎的信息到极端表露的信息这样的顺序排列。通过抛便币的方式决定谁先开始,胜者在所有主题中任意选择一个谈一分钟,然后对方在余下的主题中任选一个也谈一分钟,如此轮流交换,直到双方各谈了六个主题为止。

这个实验描绘了社会渗透过程的好几个方面,首先,随着交往的发展受试者选择越来越亲密的话题,他们典型地以一些安全的话题作为开始:或许讨论他们喜爱的影片或食物。但是他们很快向更个人的话题发展,象与父母关系的问题,或者他们感到个人不足的程序等。第二,受试者倾向于和他们的伙伴的亲密水平相称、相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所说的话题是无关紧要的或亲密的,那么另一方也会说与其相类似的话题。第三,双方中其中有一方在把握、控制这种亲密的水平,而另一方仅仅只是与之相配、相称。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双方都处于这样一种起带头作用的状态则交谈会更深入些。若后者选择的话题比前者的话题更亲密,则前者反过来倾向于选择表露更深层次的信息作为回报。

2.朋友之间的自我表露 Altman和Taylor认为对已建立长期亲密联系的两个人,互惠性的表露原则是不合适的。一旦深层次的社会渗透进入相互间已建立了信任的人际关系,则一方可能认为对方是可信任的并将接受自己而向对方表露。另有研究却表明互惠性表露只发生在相互间仅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群中,既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也不发生在朋友之间。朋友之间谈论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我概念、性经验等一类的话题。好朋友谈话时包含着许多陌生人之间缺少的明显亲密的信号,这些信号包括使用熟悉的词语,嘲笑相似的观点,并且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说什么时候结束交谈。

对长期关系浪漫的夫妇的研究也发现相类似的情形。婚姻中自我表露的多少是婚姻满意度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报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一般不必高表露的,但取而代之的是有选择性地向对方表露。这些结果表明发展和保持长期浪漫关系的能力可能依赖我们能够利用自我表露去展示和认识我们自己身上隐秘部分的程度。

(三)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

Jourard认为在这个社会中,适合于男人和女人的表露水平是不相同的。按照Jourard的观点,男人随着他们的成长逐渐认识到如果象女人那样表现和表露自己是不合适的,他们害怕如果表露自己太多的真实感情会被嘲笑和拒绝。有些研究认为这一原则至少有几个例外。例如,女性表露的自由程度是受她们谈话内容的性质所限定的,在谈论父母亲的自杀或她们对性的态度时,高表露的女性比低表露的女性更受人喜欢,然而,那些表现她们好斗个性的女性却更少受人喜欢。同样,男性只要他们表露有关男性的主题则被看成是善于调节的(注:Cunningham,J.A.,Strassberg,D.S.,& Haan,B.(1986).Effects of intimacy and sex-role congruency of self-disclosure.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393-401.)。

这些研究似乎证明了,当人们用与他们的性别相适应的社会角色来表现自我时,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被看作是最善于调节的并最受欢迎的。对男性来说,这通常意味着隐瞒信息,而对女性来说则是开放和表露信息,但这也仅限于那些社会认为适合女性的话题。或许随着传统的男、女性别角色的继续淡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以他们各自选择的任意亲密程度自由地与朋友交往。

(四)自我表露与个人调节和健康的关系

罗杰斯和Jourard认为个人的成长过程,或者要成为自我实现的人都要求我们向他人开放式地自我表露。精神病就是缺乏自我表露的结果。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有效治疗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营造一种气氛——使患者感到他们能表露任何他们想要表露的东西。这使得患者能随着他们朝向自我实现发展释放出内心的情感并更好地认识自己。

一些研究支持自我表露与个人调节是相关的。研究者的结论是:有时表露是合适的,并表现出良好的个人调节,但在另一场合下,这种表露却又是不合适的,并且预示着人际交往问题的存在。只有理解了什么时候表露和向谁表露,自我表露才能导致更好的调节。同样,负担太多的秘密可能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险。J.Pennebakor和他的同事认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生活中经历过创伤性的事件,例如个人的失败和羞辱,非法行为,吸毒和酗酒问题,以及乱交经历,象强奸,乱伦等,通常因为没有人替我们分担这些问题,并且因为它们可能太令人尴尬,所以我们很少或者根本没向任何人说起过我们这些创伤性经历。但是不谈论这些经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受它们的影响,相反,主动设法不去想或不说这些事是对自己的压抑,付出的代价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那些典型地谈论自己问题的人要比典型地将问题埋于心底的人身体更健康,而将创伤性经历说出来要比不说的好(注:Pennebaker,J.W.,& Hoover,C.W.(1986).Inhibition and cognition: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trauma and disease.In R.J.Davidson,G.E.Schwartz,& D.Shapiro(E-ds.),Consciousness and self-regulation(Vol.4,pp.107-136).New York:Plenum.)。

总之,自我表露至少在一定条件下对我们的健康是有益的。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立场看来,咨询与心理治疗中患者与治疗者共享相关的体验,从而使患者受到启发,从束缚他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影响力中解放出来。所有这些情况,使人想到的不会是一个人操纵另一个人,而是一种在“我”和“你”之间进行的对话。从这个角度看,“人本主义可以被定义为通过种种途径向人类自身揭示人类及其环境,使他们更清醒地意识到什么力量在影响着他们的体验以至行动的一种努力。”(注:[美]悉尼·乔拉德,特德·兰兹曼,《健康人格》,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P370。)

二 真实——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

在罗杰斯的理论框架中衡量健康的标准就是一个人的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的程度。象罗杰斯一样,K·霍妮也非常关心一个人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符这一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力求达到能合理得到的理想自我,而神经病患者为自己制定了无法达到的标准,所以他们永远不能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注:Horney,K.(1950).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New York:Norton.)。但是,近年来来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却提出了反例。研究者如何解释这些不一致的结果恰恰提示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以及从多方面研究人格的重要性。

(一)真实——理想自我的和谐一致与个人调节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真实——理想自我越一致,则这个人就调节得越好。早期有关治疗患者的进展的研究对此观点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例如,在一项研究中(注:Butler,J.M,& Haigh,G.V.(1954).Changes in therelation beween self-concepts and ideal concepts consequent u-pon client-centered counseling.In C.R.Rogers and R.E.Dymond(E-ds),Psychotherapy and personality change (pp55-75).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研究者利用Q分类技术在患者接受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前测量了他们的真实——理想自我之间的一致性大小,其相关在.59—-.47这一范围内变化,他们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1。这一结果表明在治疗前,患者的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几乎毫无关系。

在患者接受了几个星期的治疗后,他们又被施以Q分类测验,尽管有些患者的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相关很小或呈负相关,但患者总的平均相关系数已达到.34。25个案例中有22个案例的患者的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一致性增加。当这些患者在治疗结束几个月后再次接受Q分类测验,其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平均相关为.31,表明变化是持久而稳定的。而给没有接受治疗的控制组进行Q分类测验,却发现在同一时期里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一致性没有发生变化。

对那些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的人来说,真实——理想自我的和谐一致也是调节的一个有用的指标吗?答案是肯定的,有人比较了高一致性和低一致性的正常被试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和加里福尼亚心理量表(CPI)上的得分情况,发现低一致性者具有自我怀疑、社会退缩、焦虑、压抑等人格特征(注:Gough,H.G.,Fioravanti,M.,& Lazzari,R.(1983).Some implications of self versus ideal-self congruenceon the Revised Adjective Check li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44,1214-1220.)。

为什么真实——理想自我的和谐一致与良好的自我调节是相关的?罗杰斯强调这是因为真实——理想自我一致的人已逐渐认识并接受自己,不再受不可能达到的高标准的阻碍。有人用情感创伤的脆弱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种关系。按照这种说法,则真实——理想自我极端不一致的人可能用一种不一致更突出并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低自我价值感的方式解释消极的信息,换句话说,明白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人总是提醒自己这一事实。

总之,来自一系列研究的证据为罗杰斯的理论提供了支持。如果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与你希望的方式相似,那么你在成长道路中会做得很好并将为善于自我调节,机能充分发挥的人。如果不是,则罗氏的心理治疗会帮助你,使你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更接近,从而返回到健康、幸福的道路上来。罗杰斯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目的就在于建立一种个人对个人的关系,这种个人对个人的相互关系对于建立人际信任和互相接受的态度,比起弗洛伊德那种依赖性的寻找移情的患者与治疗者建立的高度情绪性关系,更具有指导性作用。在交友小组中,通过人际相互影响,它所打下的基础可以迁移到社会中去,成为一种新的,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注:[美]夏洛特·布勒等著,陈宝铠译,《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P82,85。)。这正是通向健康人格之路。

但是,事实——理想自我的不一致与自我调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这样简单。

(二)真实——理想自我的和谐一致与认知发展

第一个对罗杰斯真实——理想自我和谐一致理论的削弱在Achenbach等所做的一项研究中提出(注:Achenbach,T.& Zigler,E.(1963).Social competence and self-image disparity in psychiatr-ic and nonpsychiatric patients.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Psychology,67,197-205.)。这些研究对精神病院的患者和非精神病院的病人的真实——理想自我的一致性进行了团体测验,他们根据智力测验、职业工作经历把病人区分为高社会能力和低社会能力两大类。结果发现高能力者的真实——理想自我的不一致要大于低能力者。

对不同年龄水平的学生的研究中也发现相类似的情形。根据罗杰斯的理论,年龄越大,越成熟的学生其真实——理想自我越一致。当P.Katz等对5、8、11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比较时,却发现年龄大的学生其不一致性越大,而且,智商越高的学生,不一致性也越大(注:Katz,P.A.,Zigler,E.(1967).Self-image disparity:A development approach.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186-195.)。同样,思想成熟的儿童,那些思想中较少自我中心的儿童和对道德总是采用相当成熟的判断标准的儿童,其真实——理想自我的不一致性也越大。

总之,关于真实——理想自我一致性的研究发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大量的研究表明真实——理想自我的高一致是善于调节,幸福的指标,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认为真实——理想自我的和谐一致是不成熟、缺乏社会能力、低智商的标志。

P.Katz和他的同事用认知发展这一术语解释了这一结果,他们的解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随着成熟和智力的发展,我们发展了将我们必须遵循的标准和价值内化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越能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不符合标准,也越能体验到犯罪感,换句话说,一个成熟的人是很清楚自己的行为(真实自我)与行为的内在标准(理想自我)的不一致的。第二点解释是思维模式的复杂性。在认知发展的最高水平上,人们认识事物时采用更多的认知范畴,并能对事物做细微的区别。智慧的、成熟的人不用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绝对方式来看待世界,他们比那些不成熟的人更能看到自身真实——理想自我的不一致。或许那些不够成熟的人的真实——理想自我之间也存巨大的差距,但是他们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可以这样认为,真实——理想自我的和谐一致是由认知发展水平和经验因素两者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随着我们不断成熟,我们发展了将标准内化和进行细微区分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则可能导致我们的真实——理想自我更大的不一致,但同时我们的经验愈更丰富,而经验会使我们的调节能力发生变化,也将对我们不一致的水平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诸如社会经济地位或生活在不同机构等变量会影响真实——理想自我的不一致性。可见,健康人格是由于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

标签:;  ;  ;  ;  ;  ;  ;  

人本主义方法及其健康人格研究综述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