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屈原作品所反映的生命观看其“自沉”论文_赵雯

透过屈原作品所反映的生命观看其“自沉”论文_赵雯

西北大学文学院 赵雯

摘要:本文通过对屈原作品中生命观的分析,透过其生命意识分析屈原之死。屈原的一声大致分为从政、放逐、沉江三个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屈原自身的内心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对生的热情转入对死的无奈,屈原在其作品中反映出的生命观正是其最终选择沉江的心理写照。

关键词:屈原;生命观;自沉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楚幽王墓被盗掘以来,楚墓的发现、发掘已成为学术界极为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已经发现的六千多座楚墓中,大量的文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楚国文化史,“中华文明的历史面纱,由于真凭实据的陆续出现,正在慢慢向我们撩开”。[1]

随着堆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对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的身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高正《论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的关系》一文中,三次提出屈原就是该墓的主人,但他的推论都为得到历史文献的证实。在对该墓墓主争论中我们暂且得出以下结论:“郭店一号墓主非“东宫之师”,屈原亦未担任过太子之傅;该墓主与屈原无关”。[2]

关于屈原的生平记载比较详细的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刘向《新序?节士》以及王逸《楚辞章句》。加之民间有关于屈原的一些传说作为补充,我们姑且将屈原的生平归结为三大关节,即:从政、放逐、沉江。本文将结合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通过探讨其心路历程的发展,从而论证其“自沉”的悲剧性及意义所在。

(一)屈原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生命观

——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丽中追殉理想

生命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话题。人为什么活在这个世上、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命应该如何去把握?自古文人多悲秋,是因为秋天是一个万物凋零,生命衰退的季节。诗人们总是用他们的诗篇来哀叹生命的短暂及变化无常。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也同样用了大量的笔墨对生命进行了其特有的解读。

屈原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深厚,胸怀天下。自古“学而优则仕”,屈原也很早就走上了政治的舞台。年轻的屈原,出入于君王左右,可谓少年得志,鹏程万里。此时的他。对生命充满着热爱和希望,他满怀憧憬自己的前途理想。“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礼魂》)。在诗中,诗人用春兰秋菊为意象,显示出对生命无限美好的热爱以及对永恒生命的渴望。但当屈原的改革触犯了楚国当权者利益时,他便遭到了诬陷和排斥,无数次的放逐让他的政治理想一点点的破灭。一次次的打击消磨殆尽了他最初的志向,屈原开始了他对死亡的思考:“何芳曹之早夭兮,微露降而不戒”(《惜往日》)。屈原在这里写出了自己对于死亡的独有的感悟。“忘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悲回风》)“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涉江》),在这里屈原写出了他对死亡的理解,即死亡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理想之上的。屈原肯定先人以死殉节的崇高情操,同时又对凶恶势力的残忍进行斥责。如此,屈原在受到了放逐等政治磨难后,在其自身受到生命与死亡的矛盾纠缠之后,他毅然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即像先哲那样,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甘愿为此付出生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据统计,《离骚》七次,《九章》诸篇十二次涉及这个问题,表现出其强烈的心理冲突。可见,屈原最后投水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建立在道德价值生命观上的行为。”[3]

(二)从《九歌》看屈原的生命意识

《九歌》是屈原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在出国祭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的一组诗篇,其中充满了独属于屈原个人特有的艺术想象。《九歌》中祭祀的有天神、地只、人鬼,在《九歌》中大量的笔墨表现出屈原“言鬼、敬神”的思想。然而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如王逸《楚辞章句?九歌章句序》、王夫之《楚辞通释》中都多少反映出一点,即屈原的《九歌》不仅仅是为了言明鬼神,同时也在诗篇中表达了另一层意蕴:“通过揭开“言鬼”、“敬神”这种宗教的、文化的面纱,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悲剧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

在《九歌》组篇中,大量的文章都可以反映出一个共同的主题:生命不在于结束而在于过程之中。屈原的一生就犹如其文章中所写:有所追、有所求、有所思、有所忧。屈原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其政治主张的实现,能够为君王分忧,为天下谋福。然而当人生走在悬崖边上,一切似乎都如水中月、雾中花,屈原似乎迷茫,失望更是绝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屈原的选择,哪怕是用一生去实践,他所苦苦追求的、不能割舍的、永不言弃。

《九歌?东君》祭祀的是日神。这首诗描绘了日出时的壮美,日复一日,升与落、周而复始,运行不息。诗中写了祭祀的盛况、欢愉,只有对生命的热爱,才会写出生命中最为壮美的一面。虽然日升有着光明,但我们也不免要面对日落的黑暗,明与暗的交替是不可避免,只是对于屈原来说,他似乎是生活在极夜之中,哪怕如此,这也无法阻挡其渴望光明、追求理想的信念。然而黑暗中的生命必然由悲剧伴随,即便屈原咏叹着生命的美好,有着怎样努力的生命意识,这都无法改变其生命将于悲剧亦步亦趋的事实。

(三)屈原生命终结的选择——“自沉”

在以上两个问题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在他的文章中反映出他对生命、对理想的追问。“为情而造文”即是说文章是为情感服务,一个人的内心不一定能再现实中直接表达,但往往却可以通过文章来进行反映。屈原作品的集结正是其心路历程的反映。屈原从高到低,不断受挫的一生正是由他文章中被美好追求与现实坎坷之间的矛盾所反映出来。屈原为什么选择“自沉”,是逃避,是被现实折磨的难以忍受,亦或“自沉”只是我们理想的为这位时代伟人倾注的姑且美好的结局。

屈原是否“自沉”?司马迁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此为一证;屈原作品《惜往日》自证“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卒没身而绝名兮,惜雍君之不昭”;民间习俗中亦有对屈原的怀念,《初学记》曰:“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死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由以上几点,我们暂且可以推知,屈原“自沉”确有其事。

关于屈原自沉,闻一多说:“历来解释屈原自杀的动机者,可分三说。班固《离骚序》曰‘忿懑不容,沈江而死’,这可称为泄忿说。《渔夫》的作者曰:‘宁赴常沅而葬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高高之白而蒙世之温骏乎’,这可称为洁身说。东汉以来,一般的意见渐渐注重屈原的忠的方面,直到今人王树南提出尸谏二字,可算这派的极峰了。这可称为忧国说。三说之中,泄忿最合事实,洁身也不悖情理,忧国则最不可信。然而偏是忧国说流传最久,势力最大。”[5]

有关于屈原自沉的原因,本文基于以上对屈原文章中其生命观的理解,更倾向于洁身说,亦或是殉道说。殉道即为洁身的一个分支。因为洁身而有所追求,为了理想而选择沉江。

邓晓芒在其《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中提出:屈原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特别集中在他对于自己人格的自辩。屈原的作品几乎全是直接或间接表明自己纯洁高尚的心迹。《史记》中队屈原死因的记载“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正是这样一种于世不入,坚持维护个人信仰的屈原最终找到摆脱苦恼,保持名节的方法——以死来表明心迹。

同样如前文所说,屈原的生死是建立在道德伦理基础之上的生命观,李泽厚提出:“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最为‘惊采绝艳’的头好主题。”[6]屈原选择沉江不仅仅是情感上活不下去,更是理智上活不下去。他努力的融入于世,努力的去乐观的面世,可是在不断的放逐中,屈原经过几番道德责任感的反省,最终还是选择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屈原的一生也是为了其政治理想而不断追索的一生。一个没有信仰的灵魂是可怕的,而一个无法坚持自己信仰的灵魂却是可悲的。屈原作为一个时代中转瞬即逝的一点,却留下了几千年来人们的追思。屈原之死绝不是一种逃避,他的死亡是呼喊、是抗争。他的灵魂永远的停留于汨罗江之中,世世代代的鼓舞着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勇往直前的人们。

【参考文献】

[1] 庞朴 《亲手触摸一下历史》[J].《寻根》.1999年第一期

[2] 周建忠.《楚辞考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缪军 .《浅议屈原诗歌的生命观》[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3

[4] 王玉娇.《试论屈原之“言鬼”“敬神”》[J].《中国楚辞学》.2007.1

[6] 李泽厚.《古典文学札记一则》[J].文学评论,1986,(4)

作者简介:赵雯(1992——):女,陕西宝鸡人,西北大学2014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欧文学。

论文作者:赵雯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  ;  ;  ;  ;  ;  ;  ;  

透过屈原作品所反映的生命观看其“自沉”论文_赵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