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朗读的一点思考论文_王书云

对语文朗读的一点思考论文_王书云

〔摘 要〕语文朗读,不但能启发学生领悟情感,而且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把“有感情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

〔关键词〕语文 朗读 方法 思考

十一月份的连片教研中,我们学校和二十一团及二十五团学校承担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和《香港,璀璨的明珠》精加略的讲课任务,评课时,张力主任对第一课时张老师出示的自学要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初读课文时,字音都不一定读得准,怎么可能去自由朗读呢?回想张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①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想一想:课文围绕哪句话写的。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确实如此,那么什么时候该如何去读,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 朗读教学的价值和功能

学习语文,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读,特别是在教学改革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朗读,因为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学语文而不朗读是不可想象的。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考虑,朗读具有不同于默读的显著特点。朗读时,心、口、耳、唇、舌等多种感官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使静态的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使阅读者的感觉、知觉、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充分活跃起来。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借助于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2 初读,整体感知

通常,我们教授一篇文章除了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环节外,一般总是由导入新课开始,再到初读文本,接着深入研读文本,最后总结提升等几个固有的环节。如第一课时的固有环节是: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有效初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交流感知———切入重点,设置悬念;第二课时的固有环节有:品读词句,理解内容———指导朗读,体会情感———静思默想,领悟表达。而对每个环节到位的实践操作,是一节课成功的基本因素。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初读环节之于学习一篇课文犹如万丈高楼之地基,地基不牢,地动楼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也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初读,对于学习一篇课文的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学生打开课本后,我认为首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做到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因此预习课文时必须字字入目,不懂的词语通过查。由于学生字典或者借助于其他同学去理解的资质不同,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一些同学发尖音,有些同学前后舌音不分,还有些学生四声不分,加上焉耆地区前后鼻音不分等实际情况,在课上我采用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赛读,老师范读的方法,扫清字词障碍,使他们能正确地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为学习课文打下牢固的基础。

3 流利地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对一些难读或学生不易把握的句子,老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学生,做到不多字、漏字、不唱读等等;由于读书粗心而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的,不要轻易改动,一字之差会影响意义;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的多种形式,努力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针对一些学生在朗读时唱读的现象,要指导学生注意词和词、词与句之间的联系,联系上下文理解读,同时让学生掌握各种标点符号不同的读法。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白公鹅》一课中,“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先要明白两个破折号不同的作用,朗读时做适当的停顿。

4 有感情地读

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的变化,培养学生朗读的方法。怎样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首先,语调的高低。处理语调的高低变化的标准在于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的感情基调有这几种:①亲切爱怜,②追忆缠绵,③压抑悲愤,④激越豪壮,⑤深情赞扬等。对于以上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可分两种情况,对于表现歌颂、斥责等强烈感情的文字,应采用高调,而表现低沉、婉约感情的文字,则宜用低调处理。其次,节奏的快与慢。朗读节奏的快慢变化,实质上是文章字、词、句、段间停顿的时间长短,这一点更多地取决于文字感情色彩的浓谈。抒情色彩浓烈的文字,节奏应快一些,强烈些;而感情色彩的悲喜特点,也对节奏的变化有,文章朗读应该很大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快慢适中,以便于听者对内容的理解和体味。再次,语气的轻与重。一般说来,重要的,有深刻意味的字词句朗读时语气应重一些、强一些;次要的意味平谈的,则轻一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这些技巧不能生搬硬套,要因人因文而异。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小木偶的故事》,小红狐被小木偶抓住时,拼命挣扎着喊道:“放开!放开!”“喊道”说明声音很大,因此这句话不但要读得快而且声音较大有力。由于小木偶只有笑的表情,熊警官便冤枉了小木偶,“拎起小木偶,把他扔出去好远”,这句话就要抓住关键词“扔”要重读,且语速快些,读出熊警官的愤怒。小木偶伤心痛苦的“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要读得低沉些,最好加上动作来体会小木偶的心情。这时,一个老婆婆走过来:“小木头人,你病了吗?”要读得轻一些,读出老婆婆疑问、关心的语气。当蓝鼻子女巫用魔杖在小木偶的脑袋上点了一下。“哇———“小木偶放声大哭起来。要读得音调稍高,语音稍长,读出小木偶所有的委屈。

通过朗读,不但能启发学生领悟情感,而且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把“有感情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二师二十七团中学

论文作者:王书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  ;  ;  ;  ;  ;  ;  ;  

对语文朗读的一点思考论文_王书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