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学校长的使命_学校论文

新世纪中学校长的使命_学校论文

面向新世纪中学校长的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使命论文,校长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发展是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在学校发展、教育发展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

1.以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发展推动学生的发展。

当前,学校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关键点。在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的创新与人的发展成了社会与时代的共同要求。把人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这是当前又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过去,人接受教育只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进步与需要。今天的社会只有在促进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不断发展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推动社会的发展。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自身的发展与事业的发展是互动的,在今天,人的发展处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位置。

从学校来说,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积极推进教师的发展。今天的师生关系已不再是陈旧的“以一桶水倒满一杯水”的单一的知识传授关系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交流者、互动者和合作者,这其中隐含着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教师要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校长更要注重自身的发展,这是今天学校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观念。

面向新世纪,什么是最本质的东西?是“发展”,其中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因此,终身学习的概念就应运而生。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这种发展意识应植根于今天学校的各项改革与创新之中。

2.学校的突出地位要求校长工作不断创新。

现在学校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家长、社会和教育内部正在把更多的责任交给学校。首先,市场经济的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学校的自主空间扩大了,学校的担子加重了。其次,家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而且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对人的发展性要求也被提了出来,人只有通过不断发展自我才能适应变化,否则就会面临被淘汰。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为人的一生奠基的中小学校的地位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学校的发展成为社会的聚焦点。

在推进以课改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校本”有关的名词,如“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评估”等等,这意味着今天的教育改革,正走向注重教育内涵发展的轨道,学校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

学校地位的提高、学校作用的凸现不仅仅意味着校长地位的提高、责权的增大,同时也要求校长工作的创新。因此,“校本”概念也就前所未有地得到强化,即要以学校为本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推动教育发展。这些以校为本的工作的推进,就要求今天的学校和校长明确自己新的角色、地位和历史责任,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在研究新时期中学校长的使命时,要回顾吸收过去办学中的传统优势

在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时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育,要借鉴优秀学校的成功经验,不少传统名校在发展中既有好成绩,也有值得推广的好理念,这些经验值得共享。

1.名校有优秀的文化。

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包含什么内容?首先,名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名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名校往往能从实际出发,提出有前瞻性的、切实可行的办学理想和目标。其次,名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能在学校中形成共识,在校内形成内部默契,而这种默契是在民主性的管理中孕育而成。再次,学校内部师生、生生、干群之间互相尊重,善于在质疑讨论中形成共识,目标一致,合作团结,而且对各种不同的独特见解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名校并非只有一种声音,校长与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流派与风格,有不同的观点或独特的见解,但名校的环境与氛围往往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并能在更高层面上形成共识和内部默契。当这些形成学校的传统时,就会形成学校自己的文化。

2.名校有自己的制度文化。

名校往往有自己的一些制度,这些制度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如天津南开中学从张伯苓当校长时开始,就在“校门立镜”,并在一块大木板上刻上《行止规》:“坐必正,领必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位总理出自该校,并以他们的个人修养成为中华民族的典范。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学校的制度文化与学生成才的内在关联。

现在的学校一般也都有制度,但有制度文本不等于就能执行制度。有交通规则而不执行就是明显的例子。有了制度还需要人们的自觉认同,每个人在自觉执行制度,那应该说有了制度文化。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也需要有制度文化的建设,其中包含了共同的办学理念,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事规则,共同的话语系统,等等。

3.名校能优化和合理配置资源。

对学校而言,物质资源总希望充足为好,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资源如何配置,是否能发挥最佳效用。当年的西南联大,物质资源极其匮乏,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所名校。国际上的很多名校,资源是很充足,但给人的印象是简朴而有底蕴,即使可能是豪华的,但却毫不媚俗,注重给人以一种文化的享受与陶冶。而且非常注重资源的合理科学的配置,一切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名校还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有很好的公共关系,有大量的校友,有品牌所产生的吸引力等等。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它每年都会获得大量的社会资助,尤其是校友的帮助,而且这种帮助不仅是慷慨解囊,更多的是对学校的情感与责任,是学校品牌的辐射力量。

4.名校有产生名师的氛围。

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形成名校的关键,这已是大家的共识。过去我们的名校不仅出好教师,还出科学家、出教授。名校的文化孕育了名师与大家,名师又使名校得以发展与光大。因此,我们今天讲教师队伍建设不能简单地把它放在一个通常的地位上去认识,去思考。

在新世纪,学校的建设与校长的使命

现在,学校正处于历史变革发展的关键点,它必然要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现代学校承担社会文化建设的使命。国家、民族的延续与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心和归属感,他们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学校,因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校教育也是个人发展需求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所以,学校承担着重大的社会文化建设的责任。而作为校长来说,必须根据学校的使命来考虑自身的使命。

1.构建与发展学校文化。校长要善于在国家、社会和家长的共同需要中寻找到平衡点,平衡点往往体现在有教育理想但又切合实际的办学目标上。办学目标首先要以教育理念为核心,目标既要源于家长与社会的需求,更要高于社会和家长的世俗要求。同时办学目标也要体现学校的层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自己的传统,寻找自身的优势。办学目标最好能用明晰、简练的话语来表述,不能拾人牙慧,如能凝炼成有穿透力、鼓动力的标志性语言那就更好,这也是形成学校品牌的必要手段。

2.抓好发展战略管理。校长要有战略观念,学校发展既要考虑目标的前瞻性、全面性,也要考虑各阶段的层次性、可落实性,目标应具体,可步步推进。同时也要建立起学校的自我评估机制,有计划地对学校的发展状况作出合理的自我评估,明智的自我调整,以达成最佳的发展水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不能只是使用教师,必须十分关注教师的发展,有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好教师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得到成长与成熟。对一所学校来说,如果没有好教师那可能主要是这所学校没有让教师发展好。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和专业道德以及发展内趋力等等。对于基础教育中的教师来说,“平唐化现象”已经成为教师专业生涯中的“头号杀手”。教师为什么会平庸?一是没有目标,二是缺乏激励,三是缺乏自我发展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怎样才能不平庸?那就要促使教师形成自觉的发展要求,如推进教师进行教研、科研活动,将是最好的途径。不研究必然平庸。当然教师不是科研工作者,而是实践者,但是应该是有思想的实践者。因此要推动教师在实践中做研究,以研究指导实践。

4.建立学校质量管理系统。这里讲的“质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含义,而是指建立在现代质量观上的质量概念,也就是说,对不同能力倾向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学校质量管理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其发展的高质量的、最优化的发展。

由于市场经济的推行与知识经济的来临,教育已开始形成了“服务”与“产品”的概念,但问题是,学生是不是产品?如果不是,那么什么才是学校的产品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学生不是产品,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是真正的产品,能够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服务,能使学生得到最优发展的教育服务才是真正的优质产品。

对于学校来说,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学校每一个教育环节的高质量至关重要。我们过去是依靠考试,以一把尺统一要求所有的学生,这体现的是工业化时代的质量观。现在我们要借鉴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建立起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制度。

5.努力把学校建成“学习者共同体”。学习、交流、合作与发展将是“学习者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在“人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必须把“学习”放在首位,校长、教师、学生组成一个高效能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干群之间、学校成员与社区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互动关系,形成很好的组织文化,使人的发展在群体的学习文化中不断持续、不断修炼、不断提升。

标签:;  ;  

新世纪中学校长的使命_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