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心电图分析论文_张前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心电图分析论文_张前

(大庆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1)

【摘要】目的:探讨心律失常患者房室传导师阻滞的临床心电图诊断分析。方法:对我院住院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25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表现。结果:I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10例。结论: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常可发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关键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师阻滞;心电图诊断

【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1-0079-02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激动从心房传到心室的过程中受到阻碍,激动传导时间延长、部分不能下传或完全不能下传。各种心脏病或某些心外疾病(如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1]。正常人或运动员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也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现对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心电图诊断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住院老年心律失常患者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0岁。住院后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

1.2 心电图表现

1.2.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每一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到心室,仅为P—R间期延长超过0.20s,无QRS波脱漏,依阻滞部位不同QRS波群可正常或异常。

1.2.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部分心房冲动不能传导到心室,分为I型和Ⅱ型:I型又称莫氏I型或文氏阻滞,是最常见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为:①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②相邻R—R间期呈进性行缩短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③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④有QRS波脱漏,依阻滞部位不同QRS波群可正常或异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Ⅱ型又称莫氏Ⅱ型,心房冲动传导突然阻滞,心电图特点为:P—R间期恒定不变,下传搏动的P—R间期正常或延长,有QRS波脱漏,依阻滞部位不同QRS波群可正常或异常。

1.2.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全部心房冲动均不能传导到心室,心电图特点为:①心房和心室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关,P波与QRS波完全无关;②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心房冲动来自窦房结或心房异位节律(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③心室起搏点通常在阻滞部位稍下方,如位于希氏柬及其近邻,心室率约40~60次/分,QRS波群正常,心室律较稳定;如位于室内传导系统的远端,心室率可低于40次/分,QRS波群增宽,心室律常不稳定。

2.结果

I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10例。

3.讨论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按阻滞部位常分为房室束分支以上与房室束分支以下阻滞两类,其病因、临床表现、发病规律和治疗各不相同。还可按病程分为急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慢性房室传导阻滞;慢性房室传导阻滞还可分为间断发作与持续发作型。也可按病因分为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与后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按阻滞程度分为不全性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前者包括一度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后者又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可在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及双束支[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多由迷走张力增高和某些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引起,常无任何症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由迷走张力增高或洋地黄过量引起,也可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脏外科手术后,偶尔见于正常人,可出现心悸或心搏脱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先天性心脏阻滞(妊娠期间发生的先天性心脏阻滞近一半与室间隔缺损有关)、急性心肌梗死、急性风湿热(妊娠期间发生的后天性心脏阻滞近一半由此引起)、冠心病和洋地黄中毒,常有症状如心悸、疲倦、乏力、眩晕、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Adams—Stokes syndrome),甚至猝死(常伴妊高征)。

心电图检查可确定诊断,并可区分不完全性(一度和二度)或完全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必要时,有条件者也可行希氏束电图检查。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0.20秒;每个P波后,均有 QRS波群。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传至心室,一些P波后没有QRs波群,房室传导比例可能是2:1;3:2;4:3……。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两型:I型又称文氏现象,或称莫氏I型,Ⅱ型又称莫氏Ⅱ型。一度和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其 QRS波群不增宽;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其阻滞部位多在希氏束以下,此时QRS波群常增宽。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P波与QRs波群相互无关。心房速率比心室速率快,心房心律可能为窦性或起源于异位[3]。心室心律由交界区或心室自主起搏点维持。

大多数AMI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见于下壁心肌梗死。这是因为供应左室下壁血流的右冠状动脉也供应房室结。因此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继发于窦房结动脉低灌的房室结缺血或损伤,但一般无希氏束一浦肯野纤维系统损伤,逸搏心律一般稳定,常是交界区心律,窄QRS波群频率>40次/min,常是一过性的,在1周内即可恢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作为下壁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并不使死亡率增加。但合并右室梗死、心功能不全、休克、晕厥、心脏停搏或原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会增加。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是室间隔广泛的梗死致希氏束右主支损伤和左分支的部分损伤引起,预后极差,死亡率较高,应紧急安置临时起搏器。

【参考文献】

[1]马钢,侯晓玫.23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与心电图分析[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00(4):295-295.

[2]崔红,孙玲,郑继伟.16例低血钾致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心电图分析[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06(3):191-191.

[3]康茹冰.心电图对低血钾所致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5):337-338

论文作者:张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  ;  ;  ;  ;  ;  ;  ;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心电图分析论文_张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