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障碍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社会上患病者有30—70%与心理因素有关。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已有1989年的20.23%上升为27.03%。1992年北京理工大学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有34.3%的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这不仅关系其个体自身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校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本文试图从学校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与社会学等方面,来探索与剖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日趋恶化的主要原因及调适、控制与矫正心理障碍高发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新的生活环境难以适应的焦虑心理
大学是一个群英荟萃,“尖子”云集,竞争激烈的场所。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大都是中学的佼佼者,他们在学校里受到教师的青睐,同学的推崇,大有“鹤立鸡群”的优越感。但是到了大学面临的是新的挑战,有的学生原有的优势不再复存。在新的生活环境里,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又未建立起来,有的同学茫然不知所借。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交等各项活动中感到难以适应,从而产生优势地位丧失的失落感,生活不能独立自理的痛苦感,感情难以寄托的孤独感,理想破灭的失望感,多种焦虑并发症相继出现。
(二)人际关系难以沟通的困惑心理
大学生远离家乡的亲人,凡事都要自己做主处理。但由于涉世不深,社会阅历浅,交朋结友往往不是范围狭窄,就是不能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地交流思想、诉说衷肠、切磋学问、探索人生;有的好高鹜远、争强好胜,一味要求别人尊敬他,而自己却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有的则嫉贤妒能,当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和实现时,就怨恨超越他的人。由此产生不安、痛苦、失望等困惑心理。
(三)情感危机难以排除的苦闷心理
大学生情感比较脆弱,每当学习成绩下降,爱情追求失败,生活遇到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受到挫折,“三好生”、奖学金未能评上等,就会引起较大情绪波动,常常表现出悲观、绝望、无助、空虚等苦闷心理。
(四)行为失常难以自控的逆向心理
大学生都渴望成才,但由于认知的差异和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考上了大学,目标已经达到,再无其他更高的“奢望”,对今后的人生之路感到茫然,无所思索,无所追求,于是到处寻找精神刺激,与异性朋友寻欢作乐,通宵达旦跳舞、打牌、下棋、抽烟,尽情游玩,甚至酗酒、滋意闹事、行骗偷盗、破坏公财。明知不对,却逆向而行,做出有损大学生形象与社会公德的不良举动与行为。
(五)意志薄弱没有明确奋斗目标的惰性心理
当今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自私、固执、任性、蛮横、孤僻等不良品性,缺乏意志力和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与勇气。因此,有些大学生贪图安逸的生活,错误地认为考取大学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他们只满足于现状,不愿担风险,没有开拓进取与拼搏精神,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整天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地虚度青春年华。
二、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我国当今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加激烈,知识更新周期迅速缩短,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许多大学生面对扑朔迷离,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困惑、苦闷、失望、忧郁和恐惧之中,有的甚至表现出异常的行为。大学生这些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又是极为复杂的。我们仅就相关性较高的因素作一粗略分析。
(一)生理因素
生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基础。人的遗传素质及其相关的神经类型、机体构造、形态、感官等,这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既能为人心身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但又制约着人的心身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弱型的学生,胆小、怯懦、多疑、孤僻,这些消极的行为特征,如果教师或家长不及时的教育与引导,很可能表现出伤感、沮丧、忧郁、悲观等不良心理。
(二)心理因素
1、期望值过高,理想追求受阻
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无不具有崇高的理想。但是,任何理想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一些大学生往往不从实际出发,实现理想的期望值过高,只有成功的准备,而没有考虑到还有失败的可能。如入党、评三好学生和奖学金、竞选干部、报考研究生、毕业分配等,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未能如愿以偿。于是就出现了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激烈的矛盾冲突。由此产生迷惘、悲伤、怨天尤人等严重的心理障碍。
2、心胸狭窄,人际关系不协调
良好的人际关系,友好的交往,彼此相互理解、坦诚、信任、宽容、关心、友爱、互助,是维持和增进人们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但是,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心灵闭锁,不善交际,在别人眼里显得古怪孤僻,令人不敢亲近;有的大学生自命不凡,不愿与周围“凡夫俗子”为伍,到头来只能是孤芳自赏,形单影孤;有的大学生有自卑感,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不愿坦诚地与人交往,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冷漠而无“知音”的人际关系中,便会产生莫名的压抑、孤寂和烦闷。
3、情感脆弱,意志不坚强
当代的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中学是出类拔萃的“尖子”,在家庭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因此,许多在温室和赞扬声中长大的学生,没有经受过逆境与困难的磨炼,只要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竞争失败、专业不理想、父母离异、家境贫寒经济拮据等,就会陷入苦恼、愤怒、恐惧、失望、悲观与厌世之中,并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这种脆弱的情感和缺乏耐挫力的意志,不但是大学生成才的消蚀剂,而且是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因素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国社会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变迁的阶段。民族文化与港台及外来西方异质文化广泛交流和相互影响,致使一些大学生心旌摇动,感到压力重重。尤其是多种文化、多种价值体系抉择之间的矛盾;崇尚人格完善和追求金钱、名利之间冲击,搞得他们晕头转向,无所适从。因而引起了心理机制的应激反应。久而久之,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
(四)社会因素
大学曾是宁静的港湾,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当共和国向世界打开了封锁的铁幕,大学校门在改革浪潮中便向社会轰然洞开。大学再也不是僻静的避风港,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特别是权钱交易、竞争不公、贪污腐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震荡着大学生稚嫩的心灵,使得一些学生认知失调、行为失范,精神上压力沉重,心理上惶恐不安,情绪上消沉低落,思想上不求上进。
三、心理障碍的调适与矫治
了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和原因,目的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调适和矫正其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为全人类确定了“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且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认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但是,目前高校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还没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还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以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为理由,而将其搁置一边,致使一些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与矫正。为了预防和控制学生心理障碍的高发率,我们认为:一方面要改革教育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合理安排学科门类和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另一方面要加大心理健康意义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和广大师生都能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到高级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而推动学校切实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抓紧抓好。
(二)树立正确人生观,提高挫折容忍力
人生观是照耀人生前进的灯塔,探索人生之路的指南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关键的十字路口上,面临着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选择。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执着的追求,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变幻莫测的复杂事物面前,是非不明,良莠不辨,往往在单向线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两极中摇摆不定,彷徨徘徊。一旦遇到挫折或遭受厄运,就消沉悲切,不求抗争,深陷孤独惆怅之中,不能自拔。
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在他们举步意欲踏上崎岖坎坷人生之路时,给予扶助与引导,提高他们挫折的容忍力,并能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挫折是生活的挑战,成功的机遇,在挫折面前不能气馁,要开拓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在此同时还要学会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防卫方法,以缓解心理压力,激发生命的潜力,焕发青春的火花,实现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完善。
(三)正确评价自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的大学生不仅要懂得怎样去评价别人,而且要学会对自己的思维、思想、道德、情感、需要、动机、意志、个性等进行评价,了解自身蕴藏的各种积极因素,发现自身某些弱点。这样就能遇上矛盾冲突时,使现实的自我向理想的自我飞跃。如果不能正确、客观、公正、全面、发展地看待自我,保持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的和谐统一,就有可能从过去盲目的自傲转入痛苦的自卑之中,或是由极度的自卑变态为极度的自傲,对别人冷眼相向,嗤之以鼻,露出一副盛气凌人的神态,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极度紧张。
有的同学尚未意识到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有的同学还不懂得真正的友谊是要靠真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谅解去护理,原则来维系。友谊和交往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它对社会的发展、智力的开发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的大学生莫要为孤独无助而苦恼,人际关系紧张而不安,愿你们理解别人、开放自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民主、平等、团结、互爱、互助的态度,扩大交往,增进友谊。让友谊花朵在大学校园里遍地开放,争芳斗艳。
(四)控制不良情绪,培养高级情感
情感和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伴随着人们生理和心理变化。不仅影响人的认知活动,而且对人的意志、行为和个性心理等也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当一个人出现了认知偏差或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引起面部、体态和言语的异常表情。有时会使人难以理解,无法接受,倘若不及时疏导、控制和调适,轻者会陷入情绪低落或淡漠之中,重者则会产生恐怖、焦虑、烦躁等情感障碍。久而久之会抑制人的免疫力,招来各种疾病,甚至会做出有悖常理的事,还会诱发体内潜在的疾病。
国外长寿学家胡夫兰德在《人生长寿》中说:“一切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折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马克思也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境,比十副良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疲劳和痛苦。”三国时周瑜便是在诸葛亮“三气”之下盛怒而死。渴望成才的大学生,应十分注意消除本能的消极的不良情绪。发展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感;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增强生活的适应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优良性格和幽默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开拓宽广豁达的胸怀,善于悦纳自己并能接纳别人。
如果生活中碰到不良情绪的困扰,必须立即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采用逆向思维法、注意转移法、听取规劝法、自我渲泄法、意识调节法、艺术升华法、心理分析法、系统脱敏法、自我安慰法等来排遣、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使自己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欢笑和快乐。
(五)净化社会环境,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多彩的文化,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灵性,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港台文化和西方外来的异质文化不断地输入,严重的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震撼着大学生多年构筑成的精神世界,特别是那些黄色书刊,淫秽图片,色情歌曲和录像制品等,象万花筒一样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对免疫力不强,又缺乏分析批判能力的大学生,其毒害是极其严重的。
文化的撞击带来了心理冲击,加之社会上的假公济私,行贿受贿,欺诈勒索,卖淫嫖娼,损公利己,金钱至上等不正之风又吹进了大学的校园,悄悄地侵入学生的心灵,腐蚀学生的灵魂,消退学生的意志,致使一些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低,认知能力不强的学生产生心理失衡,人格解组等病态心理。为此,学校必须加强港台文化和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和社会活动,使学生在优美的社会环境里,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意志得到磨炼,情感得到升华,使之不因外部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内部心理矛盾的冲突,而在迷惘中彷徨,挫折中沉沦。
(六)开展心理咨询,促进心身健康发展
心理咨询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关系,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引导、劝告和教育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代的大学生面对时代的变迁和新旧观念的相互撞击,不论是学习、生活和工作,还是理想、信念、人生观和恋爱等,出现了众多的心理矛盾、危机和负荷。一个个孤独冰凉的心灵多么渴望能得到温暖、理解和抚慰,于是一些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运而生,为学生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他们就新生入学的不适应,老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失败,毕业生择业等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或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等。这对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调节情绪、发展和完善人格,促进心身健康和谐发展,确实起到了任何形式的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尚有许多高校还未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有的虽然有,但是名存实亡。而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前往咨询躲躲闪闪,生怕被人看到讥讽为“神经病人”。这有待于社会大众传媒加强舆论导向的宣传力度,学校领导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咨询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倍受学生欢迎的亲密朋友。
标签:心理障碍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心理发展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情绪和情感论文; 心理咨询论文; 人际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