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模式在上腹部CT检查肠道准备中的应用论文_陈菁菁

PDCA模式在上腹部CT检查肠道准备中的应用论文_陈菁菁

(广西柳州市中医医院 广西柳州 545001)【摘 要】目的:观察PDCA(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总结阶段)模式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上腹部检查肠道准备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通过随机分组法将120例上腹部CT检查患者分成对照组60例,实验组60例。两组病例均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予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其中,观察两组肠道准备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0%,实验组患者满意度96.7%,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例CT成像质量,对照组满意率90%,实验组满意率10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上腹部CT检查肠道准备中的应用,能明显的提高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及CT扫描图像质量。【关键词】PDCA模式;上腹部CT检查;肠道准备【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7-0120-01
腹部CT扫描检查在临床CT检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高质量的肠道准备是保证扫描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PDCA(计划阶段P(plan)、实施阶段D(do)、检查阶段C(check)、总结阶段A(action))模式作为一种高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监控手段,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得到了运用,而此模式在上腹部CT检查肠道准备管理方面亦具有施行的空间,我科应用PDCA模式对上腹部CT检查肠道准备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12月期间本院住院病人在放射科行上腹部CT检查患者120例,按照检查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为PDCA实施前病例资料,男22人,女38人,平均年龄35.75±3.52;实验组为PDCA实施后病例资料,男40人,女20人,平均年龄34.66±1.52。两组病例均无胃肠道疾患及手术史,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纳入标准:经CT检查评估,无禁忌者;依从性高者。1.3排除标准:生命体征波动较大者;急诊手术;意识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者;患有其他腹腔内广泛粘连和肠腔狭窄;妊娠妇女;肿瘤伴腹腔内广泛转移等。1.4方法实验组及对照组病例在检查前均要求患者空腹。两组病例检查前15分钟饮入500ml白开水作为肠道准备,患者上检查床后再饮入200-300ml白开水。对照组除做上述准备外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将PDCA模式运用于上腹部CT检查的全程管理中,对每一阶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修正不足,制定下一步改进措施,保证各环节优质高效的进行,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4.1计划阶段P(plan)(1)由护理组长、主管护师、责任护士组成PDCA管理小组,分析既往住院患者肠道准备不合格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各种关联因素,明确护理干预中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包括①评估不足:年龄大、依从性差、胃肠功能紊乱等;②病区护士缺乏肠道准备相关知识,宣教不到位;③管理缺乏质量督查:低年资护士在患者上检查床后容易遗忘再嘱咐其饮水,科室对肠道准备不合格患者未做到定期分析原因制定相关措施。1.4.2实施阶段D(do)(1)重新设计检查预约单,在醒目位置标注是否需要行肠道准备提示;(2)提前一天致电需行上腹部CT检查患者,嘱咐其注意事项,提早进行护理干预;(3)检查当天,向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整个检查的流程、注意事项及检查的目的,消除患者紧张的情绪;(4)检查前充分评估患者情况,询问其前一晚禁食情况及当天大小便情况,避免因饮食习惯及未遵医嘱造成的肠道准备不合格。对于年纪较大、依从性差的检查者,积极与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5)加强培训: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培训,普及说明肠道准备的必要性,对科内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护士肠道准备护理措施的培训,将每一步操作的重点细化为文字性简要列表,人手一份,将容易被遗忘的步骤形成文字贴在检查室醒目位置。1.4.3检查阶段C(check)由护理组长及主管护师每天对行上腹部CT检查患者的肠道准备情况进行巡查,并将护理干预的措施及步骤制作成调查问卷,发放给检查者填写,利于对护理工作的考核及便于发现问题。1.4.4总结阶段A(action)PDCA管理小组每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查找肠道不合格的原因,制定进一步改进措施。每月对发生频率较高的问题,进行重点跟踪,督促整改。2效果评价记录两组病例对护理效果满意度及CT检查扫描质量结果进行比较。CT扫描图像质量评价标准:由两名副主任医师分别对两组病例扫描图像进行评价,将图像质量分为4级。1级:不合格,图像质量差,存在严重伪影,血管成像呈双影、中断或官腔无法分辨等,不能完成临床诊断;2级:图像质量较差,存在较多伪影,血管成像欠佳,能显示1-2级分支血管;3级:图像质量较好,基本无或轻度伪影,血管充盈度好,能显示1-3级分支血管;4级:无伪影、血管充盈度良好,能清晰显示1-3级分支血管,能完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则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图像质量采用成组资料两样本均数t检验进行比较。4结果两组病例护理效果满意度比较,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表1 两组病例护理效果满意度比较[例(%)] 组别 n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对照组 60 20(33.3) 31(51.7) 9(15) 51(85) 实验组 60 43(71.7) 15(25) 2(3.3) 58(96.7)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表2两组病例CT成像质量比较[例(%)] 组别 n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满意率 对照组 60 0(0) 6(10) 39(65) 15(25) 54(90) 实验组 60 0(0) 0(0) 12(20) 48(80) 60(1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5讨论PDCA循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又称戴明环[2]。其管理模式主要是将发现和解决问题干预时间前移,将事后解决转变为事前干预,在各流程中不断审视和预判即将出现的难题,并重新评估和制定该流程需要改进的措施,进而有效规避不良的后果[3]。本研究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到上腹部CT检查肠道准备护理临床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及CT检查成像质量都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及临床诊断工作效率。由于PDCA模式的介入,护理临床工作从原来的被动解决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展开针对性的干预举措,从而达到患者检查的预期目标,有助于提升其配合的依从度及对医院品牌的认可度,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综上所述,PDCA模式在上腹部CT检查肠道准备中的应用,能从根本上有效提高CT检查的成像质量,便于临床诊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实行。参考文献[1]杨芸,汤春贵,等.双源CT上腹部增强两种扫描方式对显示胰腺血管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7,7(3):12-18.[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187.[3]卢念培.循证护理模式对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42-43.

论文作者:陈菁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7

标签:;  ;  ;  ;  ;  ;  ;  ;  

PDCA模式在上腹部CT检查肠道准备中的应用论文_陈菁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