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_独体字论文

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研究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字在本质上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数千年来,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汉字的形体虽多有变异,但又一脉相承。演变至今,每一个汉字都有特定的形体和含义。“字理”即汉字的构字理据,教学中我们对“字理”的分析,既可以从“形”的演变来推测“义”的延伸,又可以通过对“义”的探讨来解释“形”的建构。可以说,这种形义结合的识字教学法,是所有识字方法中对汉字的文化和精神阐释得最为深刻的一种方法。因此,从当下着眼,字理识字法有利于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字理识字的研究则有利于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研习和传承。

      一、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的适用内容

      小学低年级指小学的一、二年级,也称第一学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本学段学生需要“认识常用汉字1 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同时还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笔者将以上内容中适用于字理识字法的部分归类总结如下:

      1.偏旁部首

      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可分为形旁和声旁。部首是特殊的偏旁,它具有字形归类的功能。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偏旁部首的学习也是识字教学的重点之一。小学生识字初期,对偏旁部首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认字速度和猜字能力。偏旁部首通常都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有些依然保持着原来形态,一目了然,如“门”“日”“山”;有些却形态大异,但含义依旧未变,如“礻”“衤”“攵”。字理识字法的运用,可以展现出偏旁部首背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动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由来。

      2.独体字

      根据《简化汉字独体字表》的统计,独体字共有280个。笔者对不同版本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进行了统计,发现这一学段中,学生们要学习的独体字有220个左右,近乎总量的80%。按照“六书”理论来解释,独体字包含象形字和指事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查而可见,‘上’‘下’是也。”无论象形字还是指事字,它们在造字之初都接近于图画,字形本身有很强的表意特征。字理识字法恰恰是通过对字形演变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们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与独体字的识字规律十分吻合,所以在独体字教学中运用字理识字法是值得推广的。

      3.表意特征明显的合体字

      小学一、二年级要求学习的1 600个左右汉字中,除去220个左右的独体字,其余都是合体字。这些合体字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最常用的,结构不太复杂,表意特征比较明显的汉字。本学段学生对图像记忆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文字记忆的效果。字理图生动、直观,学生们很感兴趣。在教学中适度加入字理识字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厘清合体字中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二、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的应用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字理识字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运用并不广泛。教师或碍于资料查找困难,或困于使用方法迷茫,或囿于知识水平有限,日常教学中往往不会选择这种看似费时费力的方法。然而事实证明,字理的恰当引入,往往能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攻克学习难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分析字形,理解字义

      例如,学习“至”字。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了“至”的字理图(

,甲骨文),并这样描述:“至,从最早的字形来看,它就像一支箭从天而降,落到(重音强调‘到’)地面上的样子,最下面的一横就代表地面。所以从字形上来看,这个字就代表着‘到,到了’。”

      “至”平时我们经常会用到,比如至今、至此、至于。然而大多数人却并不了解这个字的含义,更不晓得它的由来,所以经常会跟它的同音字“致”混淆。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至”字甲骨文字形的分析,让学生们明白了这个字最初的含义,避免日后误用。

      2.提取部首,归类识字

      部首由独体字演变而来,每个部首都代表着一定的含义。由同一部首构成的汉字往往都属同一类别。在日常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们养成按部首归类识字的思维习惯。这种分门别类、化零为整的思维习惯将大大减轻学生们的记忆负担,为日后的阅读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学习“礻”。“礻”由“示”字变化而来。最早的“示”字表示拜神祭天用的石桌(

,甲骨文),后来嫌一条腿不稳当,又在桌子两边各加了一条桌腿(

,大篆),从字形上看,就与现在的“示”字差不多了。由于“示”字所代表的石桌是拜神祭天用的,所以带有“礻”的字都与神灵、祈祷、祭祀有关。

      了解了“礻”的含义后,在学到“礼、神、祝、福、祖、祥”等同一部首的生字时,学生们都能很容易地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了。

      3.动作演示,多维体验

      字理不仅可以通过图像来展示,有些字理用动作来演示会更加准确、直观、生动。

      例如,学习“看”。教师做动作,学生猜字谜。教师将手举至眉梢,做眺望状。学生们高呼“看”!教师随即板书(

,大篆),让学生们一起根据字形做动作。讲到这里已不需要解释,左上角的部件代表手,右下角的部件代表目,动作摆出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看”字。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课堂上,适当地加入一些活动环节,可以减缓他们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的运用原则

      现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字理识字教学的优势,也愿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引入这种方法。但字理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运用,一定要遵循该学段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依据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来设定教学内容和难度。

      1.引入字理要准确

      字理识字不像拼拼音、数笔画、加一加等识字方法那样简单,可以拿来就用。它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汉字文化,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切不可想当然地信口胡诌,一定要查找到翔实可靠的资料。教师更不能为了图生动、有趣而自造理论。这样做表面看似乎很热闹,课堂上教师花样百出,学生们边玩边学,效率挺高。但这种不准确的信息一旦扎根在学生脑海中,就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造成误导。对字理的解释,不是能够自圆其说就好,引入课堂时一定要保证科学、准确。

      2.讲解字理要适度

      教师在运用字理识字法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到讲解适度。有些字简明易懂,学生们早已熟识,这样的字就不必过多解释,仅出示一下字理图,划清汉字类别即可,例如,“山、水、田、土、木”等。有些字虽然常见,但字义并不为大家熟知,且常常被误写、误用。这样的字就要从字源上讲明讲透,并将其本义和引申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会理解、运用,例如,“司、矢、行、本、危”等。

      讲解字理时,教师不要为了追求完整、透彻而面面俱到,将一个字从古至今的每一次字理演变都呈现出来,只要选择其中最能清晰地表示其本义的字理图,解释清楚即可。但无论怎样取舍,都要本着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模式的原则,切不可为字理而字理。

标签:;  ;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_独体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