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交所:推动绿色金融交易创新_碳交易论文

联交所:推动绿色金融交易创新_碳交易论文

环交所:发力绿色金融交易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力论文,金融交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根据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继续努力,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之内,这对中国而言无疑是机遇更是挑战。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从巴黎气候大会归来的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朱戈先生,向他详细了解了北京环境交易所(简称:环交所)为实现中国的减排承诺、为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体系所做的种种探索实践与交易创新。

      环交所推出系列绿色金融交易创新

      记者:据悉,环交所近期将要实施一些绿色金融交易创新计划,具体有哪些?

      朱戈:环交所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绿色金融创新工作,不断进行积极地探索和研究。目前已经顺利推出了碳配额回购式融资、场外掉期交易等多项国内首创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交易企业盘活碳资产,扩充碳资产融资功能,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未来环交所将继续与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挖掘企业需求,研发碳资产抵押融资、碳资产托管、碳保理、碳期货、碳资产互换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记者:创新这些绿色金融交易产品与服务,从交易的顶层设计角度看,期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朱戈: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为市场参与方提供更丰富的交易工具,帮助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更好地实现市场为碳资产定价的基本功能;二是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利用各种金融辅助手段挖掘碳资产的融资功能,帮助绿色低碳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和来源;三是为市场参与方提供更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工具,比如跨期限的价格对冲手段,吸引更多的规模化投资机构更便捷地参与碳市场交易活动。这三个目标其实是相互关联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立起一个更具活力、更有效率、规模合理的碳市场,充分实现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记者:要建立起一个更具活力、更有效率、规模合理的碳市场,充分实现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您觉得目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对策建议有哪些?

      朱戈:初步看来,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点:第一是碳市场容量不够,亟需扩容,尽快建立全国市场。金融工具的使用需要以一定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为基础,目前全国七个试点碳市场各自独立,各自的市场规模有限,开发标准化、可快速复制的产品空间有限,一些大型金融投资机构很难找到参与其中的足够空间。根据国家部署,2017年将建设并运行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覆盖全国近一半的排放量,届时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体系。这为中国碳市场实现规模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为绿色金融创新工具的开发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是企业对于碳金融及绿色金融工具认识尚不足,能力建设亟需跟上。从绿色金融工具的推广经验来看,企业对于这些创新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对于碳交易的认识还处于仅仅为了完成控排责任的早期阶段,没有意识到碳排放权配额及项目减排量等碳资产其实也是一种资产。既然没有把它们当成资产来看待,也就想不起采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充分挖掘这些资产的各种融资和投资潜力了。因此,企业对于碳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相关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包括政府、交易所、金融机构、企业自身乃至相关媒体等在内全社会的方方面面一道,不断深化对绿色金融的认识和了解,强化相关能力建设工作。我们一直坚信,真正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解决钱的问题,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最终不可持续,因此,企业界和金融界不断挖掘各种创新绿色金融工具的投融资潜力,更熟练、频繁地用好这些工具,是至关重要的。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作为绿色金融交易的先行先试者,环交所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朱戈:在扩大市场规模及提供流动性方面,环交所将通过完善交易制度,丰富交易产品,提供多样化交易服务以及扩大交易参与主体数量来为市场注入更大的流动性。同时,我们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工作,积极推进跨区碳市场建设,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跨区域碳交易做好服务支撑。

      在能力建设方面,环交所将着重加强信息产品开发、培训教育、公益宣传等方面工作,帮助企业了解并熟悉碳金融概念。目前环交所已经开发了中碳指数体系、公众微信服务号、官方微博等信息化产品,帮助交易企业了解碳市场行情和最新政策走向;推出了五大精品培训课程,以及针对不同企业的定制化培训服务,已累计培训人员近2000人次;公益服务方面,开发了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平台、碳中和微商平台以及绿色低碳游戏“小小绿色城”,引起了社会关注。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以上工作,把能力建设工作辐射到更广大的范围和群体。

      记者:环交所的这些创新项目,对我国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朱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此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顺利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规划的发展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倡导生态、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环交所的创新项目积极贯彻了创新、绿色、开放和共享的理念,通过纳入众多的相关方,将绿色环保产业链上的企业、供应商、技术及资金都吸引到交易平台上,实现资源的无缝对接和信息的即时共享,不但在交易环节上帮助企业以最低成本实现履约,更从源头上帮助企业发掘自身减排潜力,树立低碳管理理念,激发绿色发展动力,为我国实现绿色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记者:为此,环交所还会开展哪些国际合作呢?

      朱戈: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一直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环交所一直以来积极参与中外气候合作,已经成为绿色、低碳领域展示国际形象、开展国际对话和南南合作的重要窗口。

      在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支持下,环交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作推出的“中国绿色发展方案”子项目,从2010年启动以来,已经顺利执行了六年,为我国国内碳交易平台的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2014年,环交所还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推出了城市废水技术转移国际伙伴合作项目。与此同时,环交所还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支持下,开展了多个碳交易机制设计的相关研究项目。

      2015年以来,环交所已经接待了多个来自南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低碳调研考察团和百余人次的参观学习,成为面向发展中国家开展碳交易能力建设的重要平台。2015年9月举办的中美气候领导峰会上,在中美两国主管部门官员的见证下,环交所与北美气候注册署(TCR)、北美气候行动储备中心(CAR)和美国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成为两国城市之间开展气候合作的重要市场平台。12月,环交所与韩国交易所签署了碳市场研究合作与能力建设的备忘录,共同致力于推动中韩两国碳市场之间的合作。未来,环交所还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范围,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机构组织开展交流,探讨在南南气候合作框架下的中外碳市场深度合作。

      在“十三五”规划绿色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记者:“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最严环保制度”,对环境交易平台而言,是最大的利好,环交所将如何发力?是否会有一些策略调整?

      朱戈:最严环保制度让更多的企业有了低碳绿色环保意识,对于企业的各项环保指标要求也更加严格,这对于碳交易、排污权交易、节能量交易以及水权交易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可以说,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现在面临有史以来最有利的时机。未来,环交所将以碳排放权交易为基础,不断拓宽包括节能量/用能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在内的各类环境权益交易的市场空间,更加注重优质合作方以及优质项目的选择,同时也将抓住生态文明建设和互联网+的机遇,搭建更为便捷的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低碳项目融资平台和低碳技术转让平台,为更多的企业适应“最严环保制度”下新的环境合规要求提供多元化的交易支持服务。

      记者:中国承诺到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您对碳市场顶层设计有什么构想?

      朱戈:2017年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是在七个试点碳市场建设基础上的升华和融合。在这七个试点碳市场基础之上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经验,可以为全国碳市场的顶层设计提供参考和支撑。我们认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顶层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三点:一是碳交易立法,为碳交易体系建立坚实的法律基础;二是相关机制及标准的统一,包括统一的监测、报告、核查体系,统一的配额分配等等;三是能力建设,尤其是第三方核查机构以及未来控排机构的能力建设,这是整个碳市场健康运转的重要前提。目前,现有的七个试点碳市场在这些方面都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成果,在试点经验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之后的顶层设计,将为2017年全国碳市场的健康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您认为环交所在碳市场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未来,环交所将会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推动碳市场的发展?

      朱戈:在“总量与交易”体系中,交易所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交易”,为交易主体提供交易场所等支持条件,是市场信息、交易产品、交易服务和交易主体的集中载体,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前提,保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环交所作为中国碳市场重要的建设者及推动者之一,成立近八年来,一直致力于碳市场的建设培育及其交易功能的不断完善。随着碳交易试点及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碳交易机制建设的工作已经逐渐完成,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主要有三点:一是拓展市场范围,吸引更多行业及地区的机构参与到碳市场交易活动中来;二是加强能力建设,为更多实体企业及金融投资机构更好地参与碳交易做好培训;三是研发创新产品,为活跃和繁荣碳市场交易活动创新研发各类碳金融工具。

      记者: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环交所的角色会发生变化吗?

      朱戈:应该说,环交所的角色不会变化,只会随着市场的完善不断深化。自成立之日起,我们肩负的核心使命就是: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融资。这一点现在没有变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应该也不会变化。只不过,随着交易功能的逐步完善,环交所会在扎实做好交易服务、实现定价功能的同时,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融资服务功能的完善上面来,为绿色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这不是角色变化,而是角色深化,把原来的交易定价单轮驱动变成了我们一直期待的交易定价与融资服务齐头并进的双轮驱动,使我们服务于国家低碳发展目标的功能更健全和完备了。

      记者:在促进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方面,环交所将推出哪些绿色创新模式?

      朱戈:在促进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方面,环交所注重两方面的业务创新。第一是稳扎稳打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建设,其中推出了碳中和微商平台、碳交易培训课程、碳中和宣传服务、低碳手游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完成了全国首单跨区域碳汇项目交易等。第二是加大低碳投融资创新力度,帮助企业完成低碳转型,为节能环保产业注入活力与动力。

      为节能减排顶层设计的创新贡献

      记者:环交所成立八年来,为国家节能减排顶层设计做了哪些创新贡献,这些实践经验对未来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实现2030年碳排放目标的具体贡献有哪些?

      朱戈:在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启动之前,为了推动全国自愿减排市场的形成,环交所做了大量的市场培育工作,创造了多项第一,包括:中国第一个企业碳中和交易,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的开发及其首单交易,中国第一张碳信用卡等等,为向全社会推广低碳理念、为碳市场进行能力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北京碳市场从建设之初,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之上,十分注重顶层设计,尤其是夯实法规政策保障。通过调研国外碳市场建设经验并梳理分析国内的相关法规和基础条件,北京市提出了“1+1+N”的碳市场制度建设框架,具体是指: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北京市在严格控制碳排放总量前提下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决定》、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北京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17项配套政策文件与技术支撑文件。完备的制度建设为促进试点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另外,北京试点工作扎实,重视总体规划、善于分步推进、保质保量;并且具有开放性,既吸纳国内外的优秀经验,又积极推进跨区市场建设,推广北京试点的成功理念。

      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北京市成立了交易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三大联盟。公开遴选了22家第三方核查机构和276名核查员,并建立起动态管理机制,保障核查核证工作的质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竞争的方式,带动一批低碳咨询服务机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碳资产管理专业人才,培育了一批从事碳资产管理、低碳投资和碳金融服务的企业。这些实践经验对于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记者:您觉得环交所开展的这些项目都达到预期目标了吗?

      朱戈:环交所开展的一系列项目,既稳扎稳打又具有开创性,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中成长。2015年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重点排放企业履约率达到100%,环交所碳交易方面的各项指标在全国七个试点中均处于领先位置,并创造了多个全国行业第一。这一系列成果,证明了环交所的不断努力。

      记者:八年来,通过你们的创新推动,是否感受到中国国内企业对待绿色发展的态度在悄然发生变化?而这对交易平台所期待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无疑是个正推动,对吧?

      朱戈:是这样。近年来中国国内企业对绿色发展的态度不断在发生着改变。随着国家层面对环保、节能、低碳发展的重视,企业也在调整着自身的认知。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例,企业从最初对碳排放权交易缺乏认识、不重视碳资产管理,到逐渐意识到碳排放权交易是能够帮助企业自身提高市场竞争力、且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全国性大型能源集团纷纷成立了碳资产管理公司,试点内的中型用能单位都确定了碳资产管理的归口部门,小型单位也都逐渐安排专人负责。

      北京市2015年重点排放单位在碳排放权市场的履约率达10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举办的培训课程、低碳沙龙等活动,一些企业主动寻求碳市场投资机会等都说明了这一转变。可见碳市场的推出确实促进了企业层面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企业对此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重视了。

      减排对中国现阶段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记者:您怎么看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历史性协定”?对中国而言,机遇在哪儿?挑战又有哪些?

      朱戈:巴黎气候大会历史性地得到近200个缔约方的认可,为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这一成就是突破性的,也是各方意见互认和妥协的结果。根据协定,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而发展中国家也要履行自身责任,更多地在减缓和适应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依照人均排放,我们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也不能忽视总体排放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事实。要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继续努力、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之内的目标还是很有难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机遇,在新常态下,发展清洁能源、环境技术,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当成为经济结构转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政府层面以及企业应该抓住气候变化大会后对于低碳产业重视提升的机遇,努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广低碳项目,从而转换发展模式,攫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记者:针对中国到2030年碳排放的自动行动目标,环交所未来还会推出哪些创新模式?

      朱戈:中国政府已于2015年7月提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其中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还将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抵御风险、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

      碳排放权交易是最具代表性的环境权益交易,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新形势下,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生态补偿和调节地区差距的重要市场工具,也是治理雾霾等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的长效机制。为服务于我国这一系列自主行动目标,环交所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着力推动碳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碳金融创新,深度挖掘碳交易的市场化功能。

      记者:作为中国最早为实现碳排放交易而设立的交易所,何时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非区域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怎样和世界碳排放交易市场接轨?

      朱戈:从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排放权试点正式开市交易时起,环交所就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碳排放权交易,迄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环交所下一步的工作是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试点交易以及未来的全国碳市场做更深入的探索,并将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碳交易中心市场。

      与国际市场对接方面,环交所一直与欧盟、美国、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重要环境交易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紧密的沟通。但在国际市场接轨方面还需要大量的政府间协调及标准互认等工作。我们会根据政府间的合作进展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记者: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期间的发展理念,请您谈一下环交所日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战略。

      朱戈:创新发展方面,环交所将进一步加强机制创新,重点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和碳融资服务创新;绿色发展方面,环交所将一如既往加大对低碳、环保、节能等领域的关注与支持,以碳交易为基础,把市场化的机制推广到节能量、排污权和水权交易等领域;开放发展方面,环交所将广泛吸取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扩展国际合作渠道与范围,坚持帮助中国优秀的低碳企业和先进的环保技术“走出去”,把国外先进的绿色理念和低碳标准“引进来”的合作策略,发挥窗口和桥梁作用。

      朱戈,现任北京产权交易所副总裁、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

      1991年至199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企业管理本科;1995年至1998年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金融研究生。

      1995年至1998年在北京万森产权融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任项目经理。

      1998年至2002年在北京博朗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部门经理。

      2002年至2003年在中关村百校信息园任投资经理。

      2003年至2004年在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任部门经理。

      2004年起历任北京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部门经理、业务总监、副总裁等。

      2014年起任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

标签:;  ;  ;  ;  ;  ;  ;  ;  ;  

联交所:推动绿色金融交易创新_碳交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