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生态文化理论及其研究论文_张燕

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生态文化理论及其研究论文_张燕

河北省宁晋县文化馆 055550

摘要:生态文化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过程中,所挖掘的文化体系、文明体系以及相关元素,这种文化已经超出了现代工业文明。所以,生态文化理论和绿色变革存在着高度统一性,要研究生态文化理论,可以结合绿色变革视角下的深绿、红绿以及浅绿来理解生态文化理论。

关键词:绿色变革;生态文化理论;深绿;浅绿;红绿

前言

生态文化理论属于一门重要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不断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熟,且受到广泛认可。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生态文化理论,是由深绿、浅绿以及红绿所构成的三维框架,为了研究和探讨这一理论,有必要深入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以及深绿、浅绿和红绿生态文化理论。

1生态文化内涵

所谓生态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高于或者区别于现代工业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文明体系、文化体系、合生态性制度以及相关元素的追求。生态文明在显示当中,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快速发展着的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一种智力超越与实践展现。在绿色文化升华与绿色变革文化高度统一基础上,将生态文化理论称为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理论。

2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生态文化理论

2.1深绿生态文化理论

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生态文化理论,其深绿生态文化理论代表的是生态文明理论、生态审美、生态哲学以及伦理、生态自治主义以及深生态学。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个体生态价值观,也就是在坚持这一中心基础上,对自然生态体系给与了充分的尊重,明确承认了自然生态体系当中所有构成要素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一观点在绿色变革实现过程中属于根本性前提[1]。生态文明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政治社会理论,其内在观点具有一定激进性,内在的所有观点大多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上提出的,也就是提出这些观点的学者更侧重于社会制度变化,而非个体价值观改变;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其实就是哲学以及伦理学的分支,生态哲学是对人类社会自身以及和自然界之间具体关系的回答,也就是研究自然界当中人类的作用、适合的生活方式以及地位等,生态伦理学是研究具体的生态价值,人类如何跟自然环境、生物群落实现道德规范之内的相处。两个理论即便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是两者是可以实现互换使用的重要理论概念;深生态学属于生态哲学以及伦理相应的重要流派,具有突出的代表意义,且较为激进。这一理论侧重于对其他存在物的同等体验与自然涵盖,从内心省悟回归自然,以此对自然呈现出突出的关心;生态审美属于人类在感知自然界价值过程中的一种超越性维度,是高于善的境界与视野,其中蕴含着强烈的革命精神和解放意蕴;生态自治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社会理论,归属于生态中心主义哲学价值观,这一理论重点是对非人世界的整体性实现充分尊重与追求过程中,保持人类世界和非人世界的和平、合作、统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管如何追求政治大众运动,都要充分坚持以深绿意义的生态主义为中心来实现。

2.2浅绿生态文化理论

所谓浅绿生态文化理论,其代表的是环境公民权理论、环境公共管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国家理论以及生态现代化理论等。这一生态文化理论核心就是缓解或者抑制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继续恶化,提倡通过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民主政治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阻止生态问题持续恶化[2]。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通过人类对现在资源困境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克服,可获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侧重于利用市场手段来预防并克服现代环境问题;环境公民权理论,追求在改善并保护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公民义务和责任、政治权利以及授权基础上,解决现存环境问题;绿色国家理论是提倡现代民主国家在国内进行生态民主、程序民主性管理,在国外促进跨国生态和谐,并对生态环境加强托管;环境公共管治理论提倡利用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环境法规来有效改善和治理环境问题,而环境全球管治则是对全球范围内环境加以保护的规则规范、金融机制、组织机构以及政策工具等。

2.3红绿生态文化理论

所谓红绿生态文化理论,其代表的是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社会生态学、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以及绿色工联主义。这一理论的基础是社会制度和对制度实现充分支持的文化理念,坚持通过支撑性的文化与政治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制度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生态环境所遇到的问题,也就是通过解决人类生存当中的一些问题来改善生态环境[3]。生态社会主义是站在唯物主义角度看待目前生态环境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依旧带有非批判性、译介以及诠释的特征,在方法论方面也较为落后,跟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脱节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加研究深度;绿色工联主义是对可持续贸易运动实现政治理论描述,也就是希望通过工联主义传统或者工会达到公平交易等绿色运动目的,并通过政治合作加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治理论,追求环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相互结合。该理论将生态环境恶化和女性受压迫形成了内在联系,倾向于通过改善女性地位和待遇来优化生态环境;社会生态学指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最根本性原因就是社会深层次的复杂性问题,包括社会体制与等级制政治;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是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欧美多种新型社会运动具体形式的描述和理论性解释,体现的是代际变化过程中公众政治文化和价值观。

3总结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为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必要深入研究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生态文化理论。实现深绿、浅绿以及红绿的生态文化理论研究之下,能够有效的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指导国家和民众更加科学、规范的保护生态平衡,改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亮. 生态文化理论视角下的社会生态学与绿色变革[J]. 鄱阳湖学刊, 2016(1):34-45.

[2]刘新芳. “绿色化”视角下的生态文化建设研究[D]. 东华理工大学, 2017(16):70-70.

[3]李彦文, 李慧明. 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生态现代化理论:价值与局限[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11):188-192.

论文作者:张燕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  ;  ;  ;  ;  ;  ;  ;  

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生态文化理论及其研究论文_张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