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生命力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生命力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生命力研究

居雅静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具有三个方面的独特品质,即阶级品质、宗旨品质和真理品质,而正是这三个独特品质是其政治信仰生命力的有力保障。南斯拉夫主要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阶级品质和宗旨品质的偏离,苏联主要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宗旨品质和真理品质的偏离,才导致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命力在南斯拉夫和苏联的最终衰落。而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信的三大独特品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生命力才在中国大地上始终熠熠生辉,尤其是在新时代。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命力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应该成为每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政治信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指明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就是共产党人认为自己归属于共产党的辨识活动,党内的一份子对于自己所属政治共同体的期待,甚至是对自己所希望的政治共同体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对于个人的意义系统中发挥的作用非同小可。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独特品质是其生命力的有力保障

1.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阶级品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阶级品质的含义是以全世界无产阶级为核心,用先进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的品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在1871年巴黎公社中首创,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先后有14个国家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得以在多国确立。在这之前的人类社会历史其他阶段,政治信仰则是少数人的政治信仰。例如雅典奴隶主时期,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的政治权利都被剥夺,这一时期就是以贵族阶级为核心的对民主政治生活的确信。资本主义社会中,核心精神变为金钱,资本主义政治信仰的阶级立场站在占有绝大多数财富的大资本家这边。相反,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阶级立场是无产阶级,共产党集中了无产阶级的优秀人才,用先进的革命理论装备,领导无产阶级、人民群众,为他们谋幸福。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以无产阶级为核心,展开政治信仰的宣传与强化工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命力的首要保障。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阶级品质表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同时,现代无产阶级的出现以及这个阶级在斗争中的不断成熟,为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创立和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宗旨品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宗旨品质是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是以劳动人民是主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将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人类解放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正是因为坚持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才得以树立,并且坚定不移地延续下去。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宗旨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命力的根本保障。纵观以前各历史阶段,封建社会中承继的封建传统文化,加深了民众对于社会高低等级之间的认同感,此时的政治信仰就是仅仅维护着特权贵族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注重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根本政治立场就是坚守人民立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有所不同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宗旨品质的表现,终极目标始终是站在人民立场上寻找自由解放的道路,希望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建立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与自由的理想社会。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希望为人类求解放,为人民谋求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而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真理品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真理品质即是与时俱进的品质。实践的过程是常新的过程,实践的变化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要反映时代进步的要求、回答时代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中,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吸取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切有价值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一直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选择性地吸收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简单来说即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的进步,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逐渐根植在人民群众的心中。马克思主义正是与时俱进发展的科学,同时它一直同时代发展和历史进步相结合,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真理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命力的活力保障。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真理品质的表现:致力于为时代新任务开辟新道路,因此这是常青的科学。当今时代命题使得各国各党派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无产阶级政党勇于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同时代条件和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探索解决新问题,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学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革命性、批判性是在在自我批判中实现自我超越,将理论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与时俱进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在共产党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也在不断发展。

The output codes of the DLF proportional path p and integral path i are expressed as follows:

二、马克思政治信仰生命力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考察

1.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偏离导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无疾而终

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先进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思潮引进中国,并将其确立为我国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学习前进的脚步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阶级品质,使其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阶级品质,沿着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路。中国共产党经过90多年的奋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今天,共产党人致力于在新时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宗旨品质在历史的检验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中国共产党能够在90多年来长期执政,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中国化,为党和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真理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从严治党,是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重要举措。目前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担负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任,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四大考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共产党员的信仰和人民群众的信任紧密相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在新时代依旧紧紧保持阶级品质。

2.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丧失导致苏联解体

俄国在20世纪初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明确了共产主义信仰,自此苏联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但是由于俄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其共产主义信仰带有传统政治信仰特征,俄国共产党人以传统政治文化去理解共产主义信仰,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在苏联发展中的阶级品质没有坚固的基础,在后期苏联的经济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时,共产党地位丧失。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由于不按照经济规律发展的模式发展逐渐畸形,人民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剩幻影,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真理品质没有进行艰苦探索。苏东剧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失去了阶级品质、宗旨品质和真理品质,导致红旗变色,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地位丧失。

3.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信的三大独特品质

前南斯拉夫走社会主义道路共40多年,二战前他还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在建立“自治社会主义模式”后,快速越入世界中等发达工业国的行列。在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内部暗藏的问题逐渐暴露,民族主义、分裂主义势力大增,80年代末南联邦就演变成松散的“联邦”,并最终走向解体。联邦制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不再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社会主义事业被迫中止。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阶级品质的不坚定。同时,南斯拉夫面临到经济衰退的问题,煽动群众将现有的不满转为对自己的支持进行改革,一系列行为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个利益团体都在为自己的民族或者政党争取最大的权利和利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抛诸于脑后。南斯拉夫共产党人选择了自治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在时代的更迭中没有将阶级品质传承,对待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设定有误,不了解其周期长、困难多的特点,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南斯拉夫主要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阶级品质和宗旨品质的偏离,使得这个国家正开始一步步走向消亡。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命力在中国新时代得以显现的重要举措

1.坚持从严治党,为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肃清道路

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需要工匠们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才能做到,而兴趣是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的直接动力。所以要想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要从他刚刚接触专业时入手。教师要通过课程的供给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渐产生对专业的兴趣。兴趣是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才能坚持不懈,所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2.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奠定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第一原则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近三年来,医疗服务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环保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一项项着眼民生长远发展的改革陆续布局落地。这就是党中央贯彻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宗旨品质,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使党与人民群众始终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力量。

例: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文献著录: 第4部分 非书资料: GB/T 3972.4-2009[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3.

3.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奠基了真理力量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促使新时代的到来。近年来,党解决了许多难题。首先,对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有了新的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党提出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其次,我国就基本国情的分析上,开辟新的战略路径。在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提出“三步走”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目标。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做出新的战略安排,提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新的战略路径就是新的目标,为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进行细致描绘,保持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与时俱进的优良精神。可以看到,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正在不断发展和前进。当前,我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一带一路”更是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些新成就共同构成了我们稳步迈向新征程的新平台、新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在具有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基础的依托下,更加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罗玉娇.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理论解释力建构[J].改革与开放,2018(06).

[2]孙宜芳,李怡.当代中国理论解释力提升的四个维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

[3]盖伯琳等.信仰的智慧:信仰和科学信仰教育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5]孟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刘建军.信仰追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08-0011-03

收稿日期: 2019-5-30

作者简介: 居雅静(1995—),女,江苏泰兴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凌峰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生命力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