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本质与意义:商品的哲学透视_市场经济论文

商品的本质与意义:商品的哲学透视_市场经济论文

论商品的本质及其意义——商品的哲学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论文,透视论文,本质论文,哲学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品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因而具有政治经济学本质;商品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类本质的反映与体现,因而又具有哲学本质。认识商品的哲学本质,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商品的发展过程,表明了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主导方面

商品是一个逐渐发展着的矛盾体,这个矛盾体的对立双方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外在表现即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在矛盾体内主次地位的转化,即是商品发展中的否定过程,反映着商品发展的不同阶段。迄今为止,商品已实现了两次否定,进入了它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现正沿着它的周期轨迹向着成熟的方向迈进。

任何事物的矛盾双方从来都不是平衡的,其力量占优势的一方,必然占居主导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面貌。

1.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内在因素,它最早占据着商品的主导地位。这是商品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商品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以公平的身分(不带剥削因素)调剂着生产者的余缺,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要。

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主要表现在部落与部落、氏族与氏族之间,即马克思称之为“共同体”之间。这些不同的共同体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要满足各自的不同需要,只好进行相互交换,直接的物物交换由此产生。“直接的物物交换……表示使用价值开始转化为商品。交换价值还没有取得独立的形式,它还直接和使用价值结合在一起。这表现在两方面,生产本身,就它的整个结构来说,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交换价值,……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尽管两极分化了,但只是在直接使用价值的界限之内变成商品(着重号引者加),因此,商品所有者交换的商品必须对双方是使用价值,而每一商品必须对它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①]这就是说,商品首先是使用价值,而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商品对于交换双方来说,所看重的只是也仅仅是自己的“消费对象”、是“‘生活上必需的、有用的或快意的某种东西’,是……需要的对象,最广义的生活资料。”[②]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物物交换让位于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流通,但商品作为社会经济的补充角色一直延续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由此也就决定了使用价值一直占据着商品的主导地位。马克思在论及古代奴隶社会时讲,“在古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等等生产方式下,产品变为商品、从而人作为商品生产者而存在的现象,处于从属地位,……真正的商业民族只存在于古代世界的空隙中”[③]。历史推进到封建社会,社会经济呈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状态,商品仍然作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补充,没有占据显著的地位,就整个社会生产结构来说,“只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交换价值”,社会经济仍以“自然经济”为主。

2.商品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否定,交换价值占据了商品的主导地位。商品成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积累财富的手段。我们把这一阶段的商品称为高度发展了的但却是异化了的阶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商品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大约到公元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欧洲确立。在这种制度下,商品生产者所注重的已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了。“生产的发展越是使每一个生产者依赖于自己的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是说,产品越是在实际上成为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越是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④]价值属性就越成为商品的核心。从此以后,“商品只有在实现为交换价值时才能变成使用价值。”[⑤]马克思在分析这一转换过程时写到:“斯图亚特当然很清楚,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代,产品就采取过商品的形式,商品也采取过货币的形式,但是他详细地证明,只是在资产阶级生产时期,商品才成为财富的基本原素形式,转移才成为占有的主导形式,因此,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⑥]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得到了极大发展,但由于它被用来聚敛财富,成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依托,因此使商品产生的本来社会意义发生异化,故我们称它为商品发展的异化阶段。

3.商品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否定,使用价值重新占据商品的主导地位,商品的本来的社会意义得到了充分发扬。商品由此发展到一个崭新的、走向成熟的高级阶段。

交换价值作为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的出现一方面证明人……需要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也证明人……现在需要废除私有财产。应运而生的社会主义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从根本上消灭了“生产条件自身具有与劳动相对立的异化形式”[⑦]。从此,才在真正意义和更高层次上,逐渐实现社会生产本身“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交换价值”的社会目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这也就决定了商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会得到飞速而健康发展的前提。明确了以上几点,我们就可大胆地预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会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更快的速度、更强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即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主导地位的转化,揭示了商品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和它发展的周期,反映了商品由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给我们认识商品的一般(哲学的)本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商品的本质是有偿服务

从商品发展的周期,我们看到,使用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商品,并且在相当漫长的初级发展阶段一直占据着商品的主导地位。尽管它经过了异化发展,但它的归宿仍然回到了它所诞生的巨大社会意义上,使用价值重新占据了商品的主导地位。这次占据,将推动商品的完全成熟,最后达到寿终正寝(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产品代替商品)。由此看来,我们要认识商品的社会意义,揭示它的最高的本质,就要抓住使用价值。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生产关系。……作为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⑧]

1.众所周知,就一般的意义讲,“劳动作为以某种形式占有自然物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同一切社会形式无关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条件”[⑨],不管在同种社会中,这种变换本身就是把“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直接表现在使用价值的多种多样上”[⑩],由此来满足社会各部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没有这种形式,没有能满足当时阶段人们的各种需要的使用价值,人就不能生存,社会就决不会稳定、健康发展。从这一大意义上讲,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一种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服务形式。

何谓服务?“服务无非是某种使用价值发挥效用”(11),“商品借以成为使用价值、成为消费对象的这种作用,可以称作商品的服务,即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提供的服务。”(12)“服务这个名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13)。从马克思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服务就是向他人提供使用价值(不管是商品还是活的劳动),就是商品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要。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商品的一般本质的首要内容,或者说重要的、核心的内容就是服务!

矛盾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决定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虽然矛盾的主导方向起关键的作用,但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发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研究商品的本质还要看到它的价值因素,它毕竟是人类劳动的凝结。从价值因素去认识商品的本质,就会揭示出它的有偿性。这种有偿性既是商品内部矛盾所决定、所体现,又是社会实践所要求。因为人的需要是相互的,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代的延续而发展的,提供者必须有能力继续提供下去,因而需要他人向他提供,这就决定了相互提供的有偿性。有偿即是人们之间的使用价值的相互换取。这不管是在简单的物物交换阶段还是在复杂的商品流通阶段,其基本内容都是如此,只不过中间经过货币,多了一次或几次手续而已。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商品的一般本质,这就是有偿服务!这里我们要注意,在有偿与服务之间是有轻重之分的。正如前边所讲,服务是其核心的、首要的内容,而有偿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为“服务”服务的。它们的关系是语法学上的偏正词组的关系。这一点不能马虎,否则就是否定了商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社会意义,也就否定了我们的哲学商品观的立意。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异化为聚敛财富的手段,成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依托。但它的本质仍然是有偿服务。认识这个问题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看。(一)从理论上讲,谈商品异化,就打上了生产关系的烙印。商品之所以被异化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限膨化和扭曲了商品的有偿性。即使如此,也不能掩盖它的本质。况且,我们今天研究商品的本质,已抛却了生产关系因素,是从哲学角度,从商品的历史作用,从商品是人类类本质的体现这些“高屋”处去“建瓴”的。因此我们讲,哲学意义上的商品本质概括适合于任何社会形态;(二)从实践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者是上帝”的口号成为企业活动的宗旨。某些资本家,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公开要求下属时刻把“服务意识”牢记在心并落实到经营活动中。当然,他们的直接动机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赚更多的钱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商品本质决定的。因为消费者不管你贪不贪心,他首先要的是你能保证他需要的满足。没有这种保证,消费者自然不会将钱掷向你的钱柜。因此消费者是否需要就成了关键因素。凡是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提供,就是服务,不过是有偿而已。因此说,即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本质仍然是有偿服务!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品的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步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哪里的商品经济发达,那里的人民的生活就宽裕、就舒适,人的需要就会在多角度多层面上得到较好的满足,这也是同步的。尽管在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下,社会出现极度的贫富悬殊,人们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和层面也较那些商品经济不发达、欠发达的国家要好。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说明,我们的论点是正确的,即商品的本质是有偿服务。商品发达了,服务范围与层次就大、就高,人的合乎历史发展要求的多种需要就会如愿以偿。否则,就会贫穷、就会饥寒交迫,……。

2.明确了商品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去揭示商品的哲学范畴。

商品,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由此看来,商品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创造物;商品的产生和发展,使社会不同的分工部分能有条件得到自己所需要而又不生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资料(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由此又可以说,商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保证形式;但商品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在生产力极度低下和未出现社会分工的原始社会。没有商品;在高度发达的未来共产主义,商品也将寿终正寝,因此它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期,只不过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商品,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自身创造出来并用以保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本形式。

马克思将使用价值与服务联系在一起,就证明他对商品存在的社会价值有了充分认识,只因历史需要他去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他才将精力放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4)上。于是,他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了商品的价值,并由此深入下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秘密及其有关矛盾的发展,创立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指导着无产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历史发展到今天,需要我们去认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及其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需要我们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去揭示商品的社会意义,并剥掉资产阶级涂抹在商品上的无数肮脏斑点,还商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本来面貌,创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商品学。

三、商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通过对商品本质的揭示,我们会逻辑地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商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除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外,还研究某些社会形态下共同起作用的规律和范畴,如阶级、国家等。商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虽然不是永恒的,但它同阶级、国家等范畴相比,不管是时限上,还是地位和作用上都不逊色。马克思将商品划为政治经济学范畴,而他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15)。何况我们今天是从哲学角度研究,就更应该将其划归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了。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认为只有正确地把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活动,才能正确地认识人类自身发展着的本质及其社会。生产实践又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方式,实质上就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变化和发展方式,人类社会的一切特点都是由它所决定。既然生产实践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就应该将其主要内容——商品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之内。

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相互之间需要的满足,将越来越依赖于商品,直至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这一方式是不会改变的。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就是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实践活动。因此,只有认识和研究商品及其经济形态,才能真正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本质及其各个方面,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回顾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之所以排斥商品及其经济形态,甚至将其划归资本主义独有的产物和标志,原因就在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把商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将澄清过去的错误认识,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将商品纳入历史唯物主义还有其生产关系的原因。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人们分析生产关系一般都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从动态去认识,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从静态去分析,它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产品如何分配等。不管从动态还是静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的各个方面越来越与商品纠缠在一起。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之后,生产关系的各个要素都在围绕商品经济而运作,它的骨子里都渗透着商品的血髓。深入地想一下生产力的各要素,也无不与商品相联系(只要商品还存在)。

商品及其经济形态已渗透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众多范畴与原理中,历史唯物主义包纳商品范畴是顺理成章的。否则,它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会是不牢固的,就像盖房子不打地基一样。

四、新商品观的意义

揭示商品的一般本质及其唯物主义属性,对我们今天发展市场经济,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澄清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糊涂认识都将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马克思通过研究商品价值的来龙去脉及其蕴含与展开的各种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推动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们今天通过分析商品的本质及其唯物主义属性,以及由此展开的各种矛盾,完全可以开辟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商品学(笔者愿在此武断地称其为哲学商品学或服务商品学)。它必将推动社会主义健康地迈向共产主义社会。

2.对商品的新认识,可以彻底澄清我们过去对商品及其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误解,改变那种商品是不干净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产物的错误认识。重新认识会使我们看到,社会主义不仅不应该限制而且应该大力发展商品及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经济形态,并且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的一种较好的发展着的经济形态。因此,我们只能去发展它、完善它,而决不能去限制它,更不能取消它(自然也是取消不了的)!

3.商品的本质与社会主义领导者——共产党的唯一宗旨:为人民服务的不谋而合,可以增强我们党抓好商品经济的理论勇气和观念,充分认识到要做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就要抓好市场经济。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商品才是普遍的、大量的而又是最基本的服务形式。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发展我们的服务宗旨。二者是紧密相联的。

商品是社会主义生产实践的重要内容也会帮助我们牢记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4.商品的有偿服务的本质,可以消除我们在商品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中的脱离现实的平均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乌托邦”,使正当的效益观念深入人心,荡涤败家子作风,以保证服务宗旨的延续和社会主义物质财富的更快增长。

5.我国自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以来,思想道德出现滑坡。各种经济犯罪层出不穷,伪劣假冒、坑蒙诓骗现象严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过去对商品及其经济形态的误解有极大关系。今天我们认识了商品的本质及其历史唯物主义属性,将会从根本上铲除那些错误的乃至罪恶的观念,净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形态,建设起与市场经济同步的社会主义道德新观念。……

总之,研究和认识商品的本质,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真正的商品意识和素质,对于提高真正的社会主义观念和信念,都将有重大的作用。

注释:

① ② ⑤ ⑥ ⑧ ⑨ ⑩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9、15、32、48—49、16、25、41、25页。

③ (11) (14)《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6、218、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3),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6页。

标签:;  ;  ;  ;  ;  ;  ;  ;  ;  ;  ;  ;  ;  

商品的本质与意义:商品的哲学透视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