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的区域分布与变化_中国人口论文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其变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动论文,地域论文,中国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人口地域分布的基本特征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其人口的地域分布也极不均匀。按省级行政区域考察(表1),第一人口大省为四川省(注: 四川省已于1997年被划分为新的四川省和重庆市两部分,本文所指四川省仍为划分以前的原四川省。),1996年其人口规模已达1.12亿(注:本文使用的人口数据均系户籍人口数据。),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40%;第二、三位分别为河南、山东2省,人口规模也都达到8700万人以上, 各占全国总人口的7.70%、7.32%。这前三位人口大省合计,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25%,可谓举足轻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藏、青海、宁夏3 省区的人口规模则很小,约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0.20%、0.39%和0.44%,合计一起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大小介于北京(0.9%)和上海(1.1%)两大直辖市之间。其中,人口最大省四川省的人口,约是人口最小省西藏自治区人口的47倍。从人口密度来看,以上海市人口密度最高, 1996年达每平方公里2138人,其次是北京、天津、江苏3省市,每平方公里分别为661人、792人和677人。 江苏省的人口密度竟然超过北京市,不能不引人关注。人口密度最低的主要有人口最小省西藏和青海、新疆等省区,每平方公里都不足10人,其中西藏自治区仅约为2人。 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几乎是西藏人口密度的1100倍,确成悬殊差别。即使不以上海市比较,江苏省的人口密度也达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的340 倍。可见,从主要由“地”决定、较好反映人地关系的人口密度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将表现出更大的差异。

表1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现状(1996年)

地区

人口规模人口密度 地区 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

(万人)(人/km[,2])

(万人) (人/km[,2])

北 京 1083.23 661江 西

3981.03237

天 津

902.43 792河 南

9203.06554

河 北 6461.03 335湖 北

5776.37313

辽 宁 4056.78 266湖 南

6403.85302

上 海 1304.43 2138……

…… ……

江 苏 6908.13 677四 川 11238.23196

浙 江 4400.09 434贵 州

3459.54198

福 建 3210.61 265云 南

3909.38101

山 东 8747.05 568西 藏239.30 2

广 东 6896.77 386陕 西

3457.69169

广 西 4545.50 192甘 肃

2427.83 63

海 南

714.06 211青 海462.65 6

…… …………

宁 夏521.21100

山 西 3059.21 196新 疆

1675.56 10

内蒙古 2263.00

20……

…………

吉 林 2579.14 134

东部地带 49230.11377

黑龙江 3605.10

79

中部地带 42924.74154

安 徽 6053.98 431

西部地带 27391.39 5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p413;面积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编:《“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数据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p14。

考察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模式,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如东、中、西三大地带(注:本文使用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带,是按照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划分法,即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12省、市、区;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省区;西部地带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 青海、宁夏、新疆等9省区。),面积分别占13.91%、29.78%、56.30%,而人口则分别占41.18%、35.91%、22.91%, 二者分布比例呈明显反向变化;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分别为373人、152人、51人,亦显示东部地带人口稠密,从东向西由密趋疏。从东部地带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向西部地带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自治区划一直线,则1996年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等6省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分别为2138人、677人、431人、313人、196人和2人, 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高到低的梯度降低趋势十分显著。而东部地带又以其包括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及其之间位于长江、黄河下游地区的江苏、山东等省最高。若据胡焕庸以瑗珲——腾冲线划分的东南、西北两半壁(注:胡焕庸: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地理学报,1990年第2 期,p.139~141。)考察,则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显著偏集于东南半壁(图1)。

2 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

2.1人口地域分布的数量变动

中国自建国以来近50年间,总人口有了很大增长。1949年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96年底已增长到11.95亿,47年间约增长了6.53亿, 增长率为120.48%。随着总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动。首先,与总人口的增长一样,各省的人口规模亦有明显增长。从人口增长量来看,以人口规模较大的省人口增长较多(图2)。 在1950~1996年期间,以四川省人口增长规模最大,约增长了5408.23 万人。包括增长量处第2~5位的河南(4921.06万)、山东(4921.06万)、广东(4047.05)、江苏(3325.13万)等前五位增长大省的人口增长量,约占全国同期增长人口的35%。即使人口增长最少的西藏自治区,也增长了137万人。从人口增长率来看, 则主要以首都北京和国土周边人口规模较小、密度较低的省区人口增长率较大,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纬向地带性规律(图3)。若大致把中国划分为高纬、中纬、 低纬三个纬向地带,则以高纬地带人口增长率较高,中纬地带增长率最低,低纬地带大致介于二者之间。若从圈层结构考察,则除四川省以外,总的趋势是从国土周边向内,人口增长率呈梯度由高渐低变化,最后收敛于东部地带人口规模较大、密度较高的山东、江苏两省。考察各省,以北京市人口增长最快,约增长了430%以上。其他如宁夏、黑龙江、 内蒙古、海南等国土周边省区的人口增长率也达204~314%。人口规模及增长量最大的四川省,人口增长率仅为92.8%;作为收敛点的山东、 江苏两省,只有88.5%和92.8%,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值得指出的是,自70年代末期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东部地带大部分省的人口增长都明显加快。如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前沿、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人口重要迁入地的广东省,1980~1996年间人口增长率达31.93%,已跃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宁夏自治区的39.36%)。由此使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人口增长态势发生逆转。1950~1980年期间,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78.37%、90.80%、和87.90 %,东部地带最低;到1980~1996年间,则逆转为22.06%和22.01%、21.67%,东部地带的人口增长速度已跃居三大地带之首。

上述说明,自建国以来近50年间,中国人口增长变动的上述特点,将使各省人口规模的大小差异逐渐减小;但就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考察,人口增长变动的地域差异却已呈现东部地带增长较快、人口分布向东倾斜的新趋势。

2.2 人口地域分布的密度变动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各省人口密度也普遍上升。而且人口密度在升高变动的同时,其地域差异也像规模变动一样渐趋减小,并仍然保持基本稳定的分布模式。图4所示,为1950 年中国人口密度的地域分布模式,也主要表现为东部稠密、西部稀疏,从东向西由密趋疏;或者说当时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已同样表现为高度偏集东南半壁的基本模式。对照图1 所示1996 年中国人口密度的地域分布模式可知, 从建国以来到1996年的近50年间,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这一特征仍然没有明显改变,还是主要表现为东密西疏或高度偏集东南半壁的基本模式。实际上,胡焕庸早在30年代就提出瑗珲——腾冲线,发现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表现为高度偏集东南半壁的基本模式。这说明,至少在长达近7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密度的变动,主要表现为各省人口密度的普遍升高,而其地域分布模式则变化甚微,相当稳定。

2.3人口地域分布的集中、分散变动

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上述变动,又表现为人口地域分布的集中、分散变动;而人口地域分布差异的缩小,又反映了人口地域分布呈由集中渐趋分散的均衡化变动。图5为中国建国以来近50 年间反映人口地域分布集中、分散变动趋势的人口集中指数曲线。可以看出,在建国以来近50年间,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集中、分散变动,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人口地域分布以由集中渐趋分散的均衡化变动为基本变动趋势。1950年和1960年人口集中指数分别为0.5371和0.5210,1990 年、 1996年已分别减小到0.5082和0.5077,说明从建国以来近50年间,在自然、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差异缩小、由集中渐趋分散的均衡化变动。

第二,不同时期,人口地域分布集中、分散变动的方向和幅度不同。从建国以来近50年间,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自建国以来到70年代末期,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幅度较大、趋势明显的分散、均衡化变动;而进入80年代以来,人口地域分布的分散、均衡化变动出现逆转,80年代中期开始显示主要表现为向东倾斜的集中化变动趋势,但变幅较小、相对平稳。

3 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与评价

3.1 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其变动,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总的来看,受西高东低地形和东南季风气候的综合作用,使中国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地域结构模式,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这使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同样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东部地带,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气候湿润,土地宜耕,因而单位面积对人口的抚养能力大,人口分布密度高;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带则相反。胡焕庸提出的人口地域分布界线瑗珲——腾冲线,就几乎与干旱区、青藏区等气候分界线相对应。其次,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应该说,经济发展水平也要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因此自然环境条件东优西劣的地域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进而也影响人口的地域分布表现出相同的差异模式。东部地带,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密度比较高;由东向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趋向落后,人口密度也相应依次降低。根据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综合分析自然环境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关系,则以海拔高度100米以下区域面积所占比例1个自然变量和国土生产力(注: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产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值比例2个经济变量, 就可以说明中国人口地域分布密度差异的98%(注: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p84。)。因此可以说,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基本上是由这3个自然、经济变量所决定的。

进一步分析说明,影响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以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注: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p103。)。因为主要由地形和气候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的地域结构极为稳定,就决定了主要受此制约的人口地域分布模式的稳定性。而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因素,虽然对中国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比较小,但由于经济发展是非常活跃的,其地域差异也是经常易变的,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其地域差异的变动,对中国人口地域分布变动的影响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自70年代末期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东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出以及沿海地区率先改革、经济迅速发展的累积牵动效应,已使中国人口地域分布自80年代中期开始由建国以来30多年的分散、均衡化变动转趋向东倾斜的集中化方向发展。

3.2 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变动的基本评价

毫无疑问,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但不均匀并不等同于不合理。根据以上自然、经济因素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以及对各地区自然、经济因素对人口的抚养能力与现实人口相对关系的分析,尽管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不均匀的,但却可以认为是基本合理的。

因为从自然环境条件来看,人口容量处于过剩状态、没有人口压力的省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带,其中以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的黑龙江、吉林两省最甚;除同样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的新疆自治区以外,人口容量处于不足状态、有人口压力的省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带。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口容量处于过剩状态、没有人口压力的省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带,其中以上海市居首;人口容量处于不足状态、有人口压力的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带特别是西部地带。从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综合分析,则人口容量处于过剩状态、没有人口压力的省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带特别是东部地带,人口容量处于不足状态、有人口压力的省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带。综合考察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相对平均状况,则东部地带为人口容量尚处一定过剩状态、未感受人口压力的地区,中部地带为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基本相当的地区,西部地带为人口容量处于一定不足状态、已感受人口压力的地区。三大地带人口与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调和关系,从东到西,由优趋劣,呈顺序变化趋势。显然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人口地域分布东密西疏的相对合理性。根据相对偏差度的定量分析结果也说明,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相对合理度达80%以上(注: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p98~100。)。

而且据此也可以认为,70年代末期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特别自80年代中期开始,人口的地域分布由建国以来30多年的分散、均衡化变动向东倾、集中化变动的转变,是中国人口地域分布发生的一种积极转变,这种转变即人口地域分布向东倾斜的集中化变动,可使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进一步趋向合理。

4 将来人口地域分布变动展望

首先,从影响人口地域分布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域差异的变动来看。因为主要由地形和气候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的地域结构相当稳定,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仍将长期保持东密西疏或偏集东南半壁的基本模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活跃性及其地域差异的易变特点,今后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其地域差异变动的较大影响。从目前发展及其态势来看,今后中国经济必将获得进一步稳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优势和规模经济的作用,将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东西之间差异的扩大趋势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这将引发中国将来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至少在2010年以前)继续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向东倾斜的集中化变动趋势。

其次,考察人口地域分布的出生、死亡、迁移等直接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趋势。第一,从人口的自然变动来看,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和福利水平,已使各地区的死亡率普遍降低到较低的水平;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也导致全国整体生育水平的大幅下降和地区差异的明显缩小。出生、死亡的这一变动,使其对人口地域分布变动的影响已明显减弱。今后随着医疗、技术条件和福利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如果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今后十数年也能持续下去的话,则出生、死亡及其所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对人口地域分布及变动的影响必定进一步减小并更趋稳定。第二,与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同,自70年代末期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不仅日趋活跃,而且地域模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带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的人口迁移,已成为中国地区人口迁移的主流,上述人口地域分布向东倾斜的集中化变动,就与主要由西向东的人口迁移流向密切相关。因为农村目前仍有上亿的剩余劳动力,随着政府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二元社会结构的弱化以及对人口迁移控制政策的进一步缓和,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可避免有相当一部分要发生迁移;加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东部地带的经济“极化”和东西差异的扩大变动,今后主要受此影响的人口迁移必将更趋活跃,并将继续主要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带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迁移的流向选择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口地域分布向东倾斜的集中化变动趋势。

综合上述,我们可对中国将来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作如下展望:第一,中国将来(至少在2010年以前)人口的地域分布,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与受其深刻影响的人口迁移的作用,继续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向东倾斜的集中化变动趋势;人口地域分布的这种变动,将使其更趋相对合理。第二,由于受稳定的自然环境地域结构的决定性制约,人口地域分布的上述变动不会很大,不可能引发人口地域分布基本模式的明显改变;中国人口地域分布东密西疏或偏集东南半壁的基本模式仍将长期存在。

收稿时间:1998—08

标签:;  ;  ;  ;  ;  ;  ;  ;  

中国人口的区域分布与变化_中国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