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知识共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文/李 君 王培林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提要] 从问答平台视角,分析知识共享国内研究的特点。以中国知网(CNKI)截至2017年收录的问答平台知识共享研究文献为数据源,运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对文献年代分布、作者共现、关键词聚类的研究,分析其研究成果。研究发现:问答平台视角下知识共享主要有五大研究领域:基于搜索引擎式问答平台、社交问答平台、知识付费平台、虚拟问答社区知识共享和在线问答的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研究。

关键词: 知识共享;问答平台;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7.7%,网民规模已达8.02亿。互联网成为中国用户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主要来源。从Web1.0时代的“Google Answers”、“百度知道”到 Web2.0时期的“Quora”、“知乎”,再到后来的社交问答社区,用户利用不同的问答平台分享着彼此的知识。鉴于问答平台在知识共享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基于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的相关中文文献,以期梳理出不同问答平台下知识共享的发展脉络,为探寻知识共享新的研究领域提供途径。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一)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库,中国知网,始终致力于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为海内外各行各业提供知识与情报服务,被认为世界范围内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笔者于2018年12月4日在中国知网上,将年限截止为2017年12月31日,不限学科领域,采取高级检索策略,设置检索表达式为(主题=“知识共享”)并且(主题=“问答平台”或者“社交问答”)),补充与“知识共享”、“问答平台”含义相近的主题词:“知识分享”、“知识贡献”、“知识转移”、“虚拟社区”、“问答社区”、“在线平台”、“社交平台”进行文献补漏。共得到847条初始检索结果。

剔除掉“征稿(文)通知”、“会议通知”、“期刊专论导读”、“会议概要”、“政策解读”、“广告简介”、“申请”、“公告”等非学术文献及英文文献后,共得到668条有效文献题录,作为最终分析文献。

(二)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图谱展示。文献计量主要采用Excel进行分类统计,从文献类型、载文期刊、发文机构、作者及关键词等五个角度分析基于问答平台知识共享的结构特点。图谱可视化选用的是VOSviewer,绘制作者、关键词聚类图谱。VOSviewer是荷兰莱顿大学Van Eck与Waltman研发的可视化软件,作为一款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他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文献计量学方法。

2 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馆长论坛圆满闭幕[EB/OL].[2018-11-01].http://zj.qq.com/a/20181024/004480.htm.

二、问答平台视角下知识共享研究统计分析

图1 文献年代分布图

虚拟社区信息资源建设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知识贡献意愿的增强将有助于普通用户向知识贡献者转变。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则依赖于环境、知识和动力这三个方面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感知实用性和利他性两种因子与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个人自我差异、社会自我差异及感知隐私权对科研人员的社区贡献影响较大。周涛等(2008)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应采取信任、认同感和共同愿景这三个方面的措施以促进社区发展。龚主杰等(2013)基于心理认知视角,分析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持续行为的驱动机制。沈惠敏等(2017)则借鉴生态学范畴的共生互利的理论提出促进共享意愿形成、构建共享信任机制等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保障措施。

通过的大小来衡量直线与样本点(x1, y1),(x2, y2),…,的拟合程度,越小说明拟合得越好,因此问题就变成了求如下的最小值问题:

(三)高产作者分布。论文的著者信息显示出问答平台视角下知识共享国内研究的研究队伍状况,有利于研究者把握该领域的研究主体及主要贡献者。

当φ> 0时,D-P的屈服面是六角形的M-C屈服面的一个外接圆锥面;当φ= 0时,D-P则退化为Mises准则.

图2 作者共现网络可视化图谱

表1 发文量>10期刊的统计结果一览表

在CNKI检索到的668篇文献,出自于793位作者的研究贡献。根据普赖斯定律,高产作者论文量=0.749×Y^(1/2),Y为作者发表的最高论文数6,由此得到高产作者论文量为2,即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可认为为该领域的高产作者。

(三)基于在线问答的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研究用户的信息行为时,学者多采用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少部分直接以典型虚拟社区或问答平台如“百度知道”为案例抓取数据进行分析。用户行为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问答平台的研究热点之一,参与动机、答案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更是用户行为研究的三个重要分支。表4展现了国内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出发,探索在线问答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表4可知,基于在线问答的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研究更倾向于借鉴社会交换、计划行为、扎根理论等方法及理论,据此探究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因素。(表4)

将研究目光由平台转向用户,吴克文等(2009)通过对“雅虎知识堂”用户行为信息的采集,以定量的研究方法指出用户在使用动机、知识结构、兴趣、设问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吴晓江(2010)则针对国内主要网络问答平台提出重视用户反馈以提升服务质量的改进策略。

同时,进一步分析发现,高产作者多来自于西南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机构。(表2)

三、问答平台视角下知识共享国内研究主题领域

关键词揭示的是该领域研究主题的演化情况。借鉴布拉德福定律的分区思想,该领域在含1251个关键词的文献样本中共含242个核心关键词。在VOSviewer软件中,采取联合强度标准方法,将阈值设置为2,得到关键词的聚类可视化图谱,以反映基于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与动向。(图3)

结合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问答平台视角下的知识共享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表3)

图3 核心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2 发文量>4的高产作者一览表

(一)基于搜索引擎式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搜索引擎是最早的问答平台。针对这一主题,学者多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问答平台下知识共享特点并提出平台发展建议。如,张兴刚(2009)在界定问答社区运行原理和基本机制后对5个常用中文问答社区从问答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回答质量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优化问题分类、提高答案质量、对外专业化合作的完善建议。学者邓胜利(2009)则从国内外6个具有代表性的交互问答平台出发,通过问答模式、交互方式、质量控制等8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点感悟:理想是导航的灯塔,信念是推进的风帆。无论昨天、今天、明天,无论政党、国家、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都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同时,知识共享平台也引起了图书馆学相关工作者的关注。郭毅贞(2010)则将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与网络交互问答平台比较,从知识来源与答案质量、用户界面、检索功能、服务方式和个性化服务五方面的分析说明未来的发展过程应是两者共存共生。赵丽红(2009)则提出了创建平台、组建参考咨询网络、调动用户积极性及与问答平台合作四方面建议以促进虚拟参考咨询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基于搜索引擎式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以“百度知识”及“雅虎知识堂”为主要案例,基于“提问—回答”的交互模式,探索知识共享平台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

(二)基于虚拟问答社区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在搜索引擎式问答平台兴起的同时,虚拟社区逐渐形成,虚拟问答社区的知识共享也随之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一)论文量的年代分布。问答平台视角下知识共享的文献数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学者的研究趋势。笔者将668条有效文献题录录入Excel,得到文献年代分布。图1显示,自2004年始,我国学者开始探索基于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2006年后,关于这一领域的文献呈稳步增长趋势,说明国内基于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研究处于上升发展期。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基于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研究迎来了一次发文高峰。这时因为随着Web2.0的迅速发展,问答服务实现了从传统交互问答向社交问答服务的转变,变化带来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向。(图1)

表3 问答平台视角下知识共享的主要研究领域一览表

表4 知识贡献行为研究成果一览表

运用VOSviewer对作者进行统计分析时,将阈值限定为大于等于2,去除总链路强度(Total link strength)为0的作者后,绘制出作者共现网络可视化图谱如图2所示(研究主题下同名作者用*以示区别)。图2显示,目前在此领域的作者中,仅有部分作者产生了固定的合作网络,通过对作者工作地点及学术文献的追溯研究发现,合作群多为校内师生的合作研究。其余发文作者皆是通过独自研究或临时合作的方式,作者间的交流频率较低。而且,高产作者共179人,发文占比22.6%,远低于论文总数的一半。这都说明,问答平台视角下知识共享的国内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图2)

2.3.5 地瓜的收获:地瓜没有明显的成熟标准和收获期,一般都在10月中旬,初霜前收获,注意不要刨伤地瓜,小心运输,不要碰破皮,选出受伤的地瓜,以免影响贮存。

钱穆曾说:“唐儒志在求善治即初期宋儒亦如此。而理学家兴,則志在为真儒。志善治,必自孔子上溯之周公;为真儒,乃自孔子下究之孟轲。”[注]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周程朱子学脉论》,合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9页。 宋初古文学者正处于唐儒到理学家的转变阶段,他们从孟子思想中寻找理论资源来阐述“道”。

(四)基于社交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知乎等社交问答平台逐渐成为知识共享的主要平台。围绕着社交问答式知识共享服务,国内学者们展开了探索。许多学者侧重于从知识管理角度来分析社交问答平台下的知识共享。邵波等(2011)以量化的方式将社会网络与知识管理活动结合分析,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分布与共享特点,并对个人知识管理做社会网络形态分析。雷子(2013)通过构建基于问答平台的企业知识共享平台,提出构建人际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机制、采取激励措施、促进知识外化和个人知识管理的知识共享建议。

知乎多样、立体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及圈层式的传播模式使得知识共享活动十分活跃。基于此,师衍辉(2016)结合高校知识传播特点,搭建基于社会化问答的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平台“知乎校园”。阳玉堃(2017)则基于社会化问答平台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转变问答模式、加强信息组织等改进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意见。

(二)期刊分布。在CNKI检索到的668篇文献中共含373篇期刊文献,刊载于155种期刊,发文量大于10的期刊分布如表1所示。期刊累积百分比可看出,表1所列之期刊共发表了127篇文献,占总发文量的34.0%,符合英国著名文献学家、情报学家B.C.Bradford所提之布拉德福定律中核心区期刊界定,其刊载的论文最能反映问答平台视角下知识共享研究的内容及发展趋势。其中,排名位列前三的是《情报科学》(30)、《情报杂志》(28)及《情报理论与实践》(25)。同时,表1还显示,核心区期刊种类较少,且所列之期刊多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及CSSIC来源期刊。这说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产出集中于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基于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是图书情报领域的重要研究领域,也说明该领域尚处于初步发展期。(表1)

以上是新闻传媒专业方向学者对于分享经济推动下的知识分享平台的研究,而图书情报学学者则从本学科研究角度分析了知识付费行为。刘周颖(2017)对“分答”和“值乎”从用户体验要素模型的五个层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分答功能更加多样化、用户体验感更佳。赵杨等(2018)则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生产者的粉丝数、发文数、回复数、获赞数、是否实名认证和是否标注专业领域与用户知识付费行为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五)基于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分享。2010年,美国学者克莱·舍基提出用于描述互联网时代知识分享现象的“认知盈余”。他认为,专业领域的知识、自由支配的时间、接入互联网的条件和主动分享的热情使得人们的行为“从单纯对媒介的消费中转变过来”,进而有可能形成一场由平庸走向卓越。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认知盈余的正逐渐转变为一种由分享经济推动的知识共享行为。市场上,基于知识付费的问答平台层出不穷,开启了知识变现的新时代。“分答”自2016年5月15日上线以来,42天的注册用户达1,000万,拥有33万的入驻答主和超过1,800万元的交易金额。以“分答”为例,张慧(2016)从传播主体、内容、对象、渠道和效果等五个方面具体分析知识付费的传播特点。包丽薇(2017)则从产品定位与优化、内容付费模式三个方面介绍平台运行机制。许森(2016)提出了构建用户管理机制和避免信息泡沫的平台发展对策。邹伯涵(2017)则从传播学视角提出了个体多元节点式传播、平台开放参与式传播和内容纵深体系式传播的传播特征。

四、结语

知识共享一直是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及热点领域。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借助vosviewer等可视化工具,梳理出平台视角下国内知识共享的研究走势。研究结论如下:

(一)从国内文献分布年代看,目前基于各类网络问答系统的知识共享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并仍处于发展时期。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知识共享研究也将出现新的研究主题方向。

3)管理人员评价。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的重要主体之一,要时刻关注学校教学状态,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状况,并对部分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二)从文献来源期刊看,虽然文献期刊来源广泛,但核心、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情报、图书类专业领域学术期刊,彰显出情报学以及图书馆学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三)从高产作者和机构看,研究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学者们大多独立研究,还未形成互相交流合作的研究趋势,合作也仅限于校内合作、师生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这一领域的深度发展。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研究下有新的突破,可以尝试校际合作或对这一领域研究较为深刻的学者合作发文。

(四)基于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主要领域:基于搜索引擎式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基于社交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基于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分享、基于虚拟问答社区的知识共享和基于在线问答的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研究。这些研究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平台演化痕迹。关于问答平台,贾诗琦(2015)与北大学者谢新洲、黄杨(2018)皆将其划分出两个阶段:一是以YahooAnswers、百度知道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式问答平台;二是以Quora、知乎为代表的社交问答平台。后来,又出现了付费问答平台。随着问答平台的不断发展,知识共享研究也呈现出不同主题。

本文仅局限于部分研究主题下的中文文献数据,还未曾涉及外文研究,在研究中难免存在着局限性,尚不能反映我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全貌,希望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关注国外相关文献、提升研究深度、继续深化完善本研究。

对口支援 2011年,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国家研究制订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力度,有94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等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7所高校;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北京等15个省(市)面向中西部八省(区)扩大招生15万人,使八省(区)高考录取率比2009年提高九个百分点。

主要参考文献:

[1]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马捷,刘小乐,郑若星.中国知网知识组织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1.29(6).

[3]陈绍辉,王岩.中国社会思潮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综合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15.

[4]张兴刚,袁毅.基于搜索引擎的中文问答社区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6).

[5]邓胜利.国内外交互问答平台的比较及其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3).

[6]吴克文,赵宇翔,朱庆华.社会化问答网站使用模式分析——以雅虎知识堂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2).

[7]吴晓江.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的传播特色及提升策略[J].科技传播,2010(4).

[8]郭毅贞.网络互动问答平台与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对比分析[J].情报探索,2010(9).

[9]赵丽红.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对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9(5).

[10]曾群,陈鑫,文章.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平台的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7).

[11]赵欣,王倩雯,张长征.从知识搜寻者到知识贡献者——专业虚拟社区用户角色转变的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10).

[12]胡凡刚,鹿秀娥.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

[13]李颖琦,王宇露.基于修正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型企业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研究——来自212个虚拟学习社区的实证[J].情报杂志,2010.29(5).

[14]庄子匀,陈敬良,罗尧成.基于自我差异理论的在线科研社区知识共享模型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4).

[15]周涛,鲁耀斌.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移动社区用户参与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2008(3).

[16]龚主杰,赵文军.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持续行为的机理探讨——基于心理认知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6).

[17]沈惠敏,娄策群.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中的共生互利框架分析[J].情报科学,2017.35(7).

[18]杨敏,余小萍,郑宏.在线问答社区用户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4(14).

[19]邵波,胡元蛟.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创新与共享模型构建与分析[J].情报杂志,2011.30(12).

[20]雷子.基于社会化问答平台的企业知识共享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8).

[21]刘津.社会化问答网站中的知识生产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22]师衍辉,马秀峰.基于社会化问答的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应用探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3).

[23]阳玉堃.社会化问答平台对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启示[J].知识管理论坛,2017.2(5).

[24]樊彩锋,查先进.互动问答平台用户贡献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3.3(3).

[25]宁菁菁.基于“弱关系理论”的知识问答社区知识传播研究——以知乎网为例[J].新闻知识,2014(2).

[26]陈星,张星,曾淑云,胡慕海.健康问答社区中知识分享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7.37(4).

[27]施涛,姜亦珂.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贡献行为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8).

[28]杨海娟.社会化问答网站用户贡献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4).

[29]丁栋虹,杨志博.社会化问答网站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基于知乎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6.9(3).

[30]徐鹏,张聃.网络问答社区知识分享动机探究——社会交换论的视角[J].图书情报知识,2018(2).

[31]范宇峰,陈佳佳,赵占波.问答社区用户知识分享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研究,2013.24(4).

[32]冯姗,李金鑫.社会问答平台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动机和需求为视角[J].情报探索,2018(2).

[33]克莱·舍基.认知盈余[M].胡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

[34]张慧.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的传播机制分析[J].传媒观察,2016(12).

[35]包丽薇.基于分享经济的互联网知识付费模式研究——以“分答”为例[J].传媒,2017(11).

[36]许森.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以付费语音问答服务“分答”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6.2(19).

[37]贾诗琦.社交问答平台相关研究综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8).

基金项目: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基于社交问答平台的知识转移行为研究”成果之一(KYXL2017101)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收录日期:2019年4月26日

标签:;  ;  ;  ;  ;  

知识共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