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布朗族两种扶贫模式研究_布朗族论文

西双版纳布朗族两种扶贫模式研究_布朗族论文

西双版纳布朗族两种脱贫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双版纳论文,布朗族论文,两种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云南省政府提出云南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为至今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西双版纳布朗族怎样才能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笔者根据实地调查,对西双版纳布朗族在反贫困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两种行之有效的脱贫模式作一初步探讨,希望能对布朗族早日摆脱贫困有所裨益。

一、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贫困现状及其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双版纳布朗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方式落后,主要从事“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辅之以采集和狩猎,没有独立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西双版纳布朗族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布朗族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直到目前为止,西双版纳布朗族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人民的生活还十分困难。

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扶贫办公室统计,2000年底,全州尚有绝对贫困人口30000多人,其中有22184人分布在布朗族聚居的勐海县布朗山、巴达、西定3个乡14个村民委员会24个村民小组。据勐海县统计,到2003年底,布朗山乡人均纯收入只有931元、人均占有粮食314公斤;巴达乡人均纯收入只有1142元、人均占有粮食372公斤;西定乡人均纯收入只有1173示、人均占有粮食354公斤。3个乡的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县1720元低789元、578元和547元;比全州1910元低979元、768元和737元。3个乡人均占有粮食分别比全县526公斤低212公斤、154公斤和172公斤;比全州555公斤低231公斤、183公斤和201公斤。[1]

在实地调查中进一步发现,布朗族的实际贫困状况比统计数据显示出的情况要严重的得多。不少家庭一年缺粮3个月以上,只能靠借贷度日;不少家庭有人生病无钱到卫生院就诊,只能任其自然;不少家庭因交不出学费,只能让孩子辍学;不少家庭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只能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到缅甸、泰国打工;还有一些村寨至今不通水、不通电、耕地不足,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之所以出现这种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的矛盾,主要是因为统计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所至。布朗山乡前乡长、现勐海县工会主席岩三叫同志对此深有感触地说,农民在山上采了几株野菜,摘了几个野果,砍了几根竹笋,打了几只野兔,烧了几斤木柴等等都要折算成纯收入,布朗族的人均收入岂有不高之理。实际上,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统计方法问题很多年以前就有学者提出异议,但政府统计部门一直没有作大的调整。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统计数据不能客观地反映少数民族实际的贫困程度的问题。

西双版纳布朗族至今尚未完全脱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农耕方式制约了布朗族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西双版纳布朗族历史上主要从事“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西双版纳布朗族新开了不少水田,旱地逐步固定,生产工具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使布朗族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同样的投入不能得到同样的产出。2003年布朗山粮食单产195公斤、西定乡粮食单产166公斤、巴达乡粮食单产164公斤,分别比勐海县平均单产293公斤低98公斤、127公斤和129公斤。[1]

(二)产业结构单一阻碍了布朗族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西双版纳布朗族的生产经营活动仍然局限于传统山地农业生产。2003年,布朗山乡共有农村劳动力8879人,用于传统农业劳动的有8751人,只有58人从事第三产业,其他劳动力70人,没有人从事独立的林业、牧业、渔业,也没有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乡村手工业、建筑业。从农业内部来看,茶叶、水果、橡胶是勐海县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布朗山乡的茶叶、水果、橡胶的生产都低于当地的平均生产水平。2003年布朗山的茶叶产量为269700公斤、水果为160900公斤、干胶片为600公斤,分别比勐海县12个乡镇的平均产量低344675公斤、293133公斤、189166公斤。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布朗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西双版纳布朗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建设方面:2003年,勐海县共有公路里程1568公里,其中低级路面里程621公里,无路面里程604公里。无路面公路主要分布在布朗族聚居区。电力通讯建设方面:2003年布朗山乡51个村民小组中还有3个不通电、44个不通电话。水利建设方面:2003年布朗山乡只有小型水库3座、坝塘2座,总库容120万立方米,还有2个村民小组不通自来水。耕地建设方面:2003年布朗山乡有水田13164亩,其中保水田只有6621亩,二水田和雷响田6543亩;旱地24486亩,其中固定耕地只有15341亩,轮歇地有9145亩。[1]

(四)人口快速增长抵消了改革开放给布朗族带来的实惠。改革开放以来是布朗族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1978年布朗山乡共有人口11309人,耕地39574亩,人均3.5亩;粮食产量3967994公斤,亩产100公斤,人均351公斤。[2](P430)2003年布朗山乡共有人口17248人,耕地面积37650亩,人均2.2亩;粮食产量5310387公斤,亩产141公斤,人均308公斤。[1]改革开放25年中,布朗山在总耕地面积下降5%、人均耕地面积下降37%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增加34%,亩产增加41%,这无疑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但由于粮食增长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致使布朗山乡人均占有粮食的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因为人口增长53%,人均占有粮食量比1978年下降了12%,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二、西双版纳布朗族的两种脱贫模式

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贫困问题一直是当地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布朗族自身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摆脱贫困,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形成两种不同脱贫模式:一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两山”脱贫模式,一种是以村民跨境劳务输出为主的脱贫模式。

模式之一:以政府为主导的“两山”脱贫模式。西双版纳政府在长期的扶贫过程中采用过多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形式,其中速度最快、受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基诺山基诺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扶贫综合开发项目”的脱贫模式。“基诺山基诺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安居工程、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培训和产业开发7大项目。项目实施期2年。项目计划总投资7300万元(无偿资金5300万元,有偿资金2000万元),其中,基诺山乡计划投资3630万元,布朗山乡计划投资3670万元。项目实际投资5859.15万元,其中,基诺山乡实际投资3023.7万元、布朗山乡实际投资2805.35万元、州科技培训经费30万元。

根据两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的要求,布朗山项目于2000年11月29日正式开工。经过两年努力,布朗山共完成7大项目中的114个子项目。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1223.2万元,完成公路建设60.66公里;输电线路68.12公里;水利工程23件。二是社会公益事业共投资583.28万元,完成新建教学楼三幢共1360平方米;新建乡卫生院门诊楼一幢共801.08平方米;购买药品、器械和计划生育设备;改造电视房共358.61平方米;小集镇建设5件。三是综合示范村建设共投资490.21万元,完成3个村民小组的道路、球场、校点的修建;搬迁6个村民小组、327户、1170人;新建1032户、2200人的安居工程住房。四是基本农田建设共投资33.84万元,新开田地约2300亩;冬季作物开发499.7亩,有718户、4041人受益。五是科技培训共投资60万元,新建布朗山科技推广中心大楼;开展成人素质教育及节能灶、茶叶、咖啡、养殖业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六是产业开发共投资414.82万元,完成种植无性系良种茶、雪梨、枇杷、油桃、甜竹、砂仁、佛手、咖啡等11240.2亩;茶叶低改2090亩;饲养小耳朵猪238头,有42个村民小组、1951户、13244人受益。经过两年的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布朗山乡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550元增加到855元,人均占有粮食从2000年的250公斤增加到2002年的312公斤,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3]

但需要指出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两山”脱贫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由于“两山”脱贫模式是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存在时间、项目、经费、管理等一系列限制。项目一旦结束,已完成项目的使用、管理、维护,以及后续项目的新建、发展等问题随之而来。在布朗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一个项目结束往往意味着该项活动的停止。因此,如何使以政府为主导的“两山”脱贫模式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充分发挥政府在布朗族脱贫致富的主导作用,仍然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模式之二:以村民跨境劳务输出为主的脱贫模式。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把推荐介绍一些贫困村的劳务人员到企业务工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工作来抓。2003年经推荐介绍进入企业务工的贫困村劳务人员达386人,超额完成云南省政府下达的200人的劳务输出任务。但是,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远远赶不上村民自发的劳务输出。勐海县布朗族是一个山地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跨境民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布朗族群众走出大山寻找新的生活。一些年轻女性到县城勐海镇、州府景洪市、省会昆明市或沿海城市从事民族歌舞表演等,更多的人则是到缅甸、泰国去打工。

西双版纳布朗族中出现村民跨境劳务输出,其主要原因是在缅甸、泰国境内有不少早年前往的布朗族同胞。据调查,距勐海县93公里的缅甸景栋地区有107户布朗族,约1200余人,他们大多数是“大跃进”、“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以后到景栋定居的。他们主要从事黄金、五金、建材、服装、床上用品、日用品等交易,一般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少数人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商。居住在泰国的布朗族约有3000多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回南昆和曼谷周边地区,从事花卉、茶叶、水果的种植,也有一部分从事运输、建筑和经商,有一定经济实力。不论是缅甸的布朗族还是泰国的布朗族,内部都非常团结,并对到缅甸、泰国打工的布朗族常常提供一些方便,甚至给予各种帮助、救济等。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西双版纳布朗族跨境劳务输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勐海县巴达乡是一个边境贫困山区乡,总面积316.16平方公里,国境线16.7公里;总人口9544人,其中布朗族4923人,占人口数的51.58%。20世纪80年代初,巴达乡即出现布朗族外出打工的情况,主要流向是国内。90年代以来,缅甸、泰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巴达乡布朗族外出打工转向缅甸、泰国。2003年,巴达乡外出打工的人数共有1891人,其中到缅甸、泰国打工的有1822人,占外出打工人数的96.35%;女性906人,占外出打工人数的47.91%。在缅甸、泰国打工的人群中,布朗族有1616人,占跨境打工人数的88.69%,占巴达乡布朗族人口总数的32.83%;女性820人,占布朗族跨境打工人数的50.74%。

巴达乡布朗族在境外从事种植、养殖、建筑、商业、搬运、餐饮、服务等多种行业的工作,通过自己艰辛劳动获得较多的报酬,使家乡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家庭盖起了新房,购置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巴达乡曼迈村村民在家庭经济日渐好转的情况下,集资兴建了学校、医务室、缅寺、篮球场、足球场等,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使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变。

但需要指出的是,以村民跨境劳务输出的脱贫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布朗族的劳务输出是流向境外,他们没有合法的身份和途径,缺乏必要的保护,一旦碰到危险,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援助。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布朗族村民的自发行为因势利导,逐步把它变成一种组织行为,让跨境劳务输出的布朗族村民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就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三、西双版纳布朗族两种脱贫模式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整合

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脱贫致富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和群众长期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至今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困扰,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

云南省政府决定,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拟分三步走:到2005年,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全省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消除贫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8000亿元以上,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前列,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小康社会建设,把云南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山川秀美、各族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新边疆。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西双版纳布朗族要与云南、全国同步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它所面临的任务比其他地区更加艰巨。目前,西双版纳布朗族的人均GDP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全国人均GDP为943美元,云南省为647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6美元;西双版纳州为759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4美元;勐海县为428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5美元;布朗族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不超过150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00美元左右。按此计算,2020年西双版纳布朗族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使翻两番,也只有600美元,比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还低343美元。因此,西双版纳布朗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精神,对过去行之有效的两种脱贫模式与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重新整合,实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才能使西双版纳布朗族彻底摆脱贫困,与云南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西双版纳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966.3公里。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穿境而过,沿江顺流而下可达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航空直达曼谷和万象,是云南省唯一拥有对外开放的水、陆、空国家级立体口岸的民族自治州,也是我国与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4国水果、蔬菜进出口最重要的通道之一。目前,全州已形成了三个特色各异的对外经济贸易区:一是以景洪港口为依托,澜沧江—湄公河为轴线的中、老、缅、泰转口经济贸易区;二是以勐腊县磨憨口岸、昆曼公路国际大通道为中心的中老经济贸易区;三是以勐海县打洛口岸为重点,景洪为补充的中、缅经济贸易区。[4]这为西双版纳布朗族的两种脱贫模式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对西双版纳布朗族的两种脱贫模式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整合,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把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点领域作为西双版纳布朗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在我国与东盟达成的农业、信息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次区域开发5个重点合作领域中,农业首当其冲,被列为重中之重。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有关农业中长期合作的《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逐步废除以农产品为主的600项产品的关税,并将在2006年完成。同时,《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条款中,还专门针对东盟新成员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制定了“早期收获”计划,将鲜活动物、肉类、乳制品、活树木、食用蔬菜、水果等产品列入提前实现贸易自由化的产品种类。2003年6月18日中泰两国又签署了200多种果蔬农产品进出口零关税的协议。这些协定协议既表明了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意愿,提出了一些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而且就双方开展农业合作制定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措施,将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大空间为双方农业合作提供便利。因此,在西双版纳布朗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把农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发挥布朗族丰富的山地农业生产经验的同时加大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其次,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市场需求作为西双版纳布朗族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依据。西双版纳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两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的桥头堡,东南亚拥有10个国家、5亿人口,中国拥有13亿人口,18亿人口的农产品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就中国市场来说,对东盟国家的粮食、天然橡胶、棕榈油、椰油、海产品、热带水果、木材等产品需求巨大;对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经济较发达国的资本需求强烈;对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的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加工可利用空间大。就东盟市场需求而言,东盟国家对西双版纳的优质无公害蔬菜、温带特色水果及肉牛为主的畜禽等产品需求旺盛;对该地的农机具产品、饲料、化肥、农药、稻种、果苗等农资产品的需求较大。西双版纳布朗族聚居区具有鲜明的立体气候特点,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既可种植温带作物,又可种植热带作物。对中国市场可以生产热带水果、橡胶、甘蔗、茶叶等农产品;对东盟国家可以生产温带水果、无公害蔬菜、肉牛等农产品,充分发挥两个巨大的市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第三,把东盟国家尚未开垦的耕地作为西双版纳布朗族发展外向农业的基地。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为了恢复经济,普遍采取了放宽外资投资比率的限制;减少禁止与限制外资投资的行业部门数目;允许外国公司对当地企业进行兼并;鼓励外国公司投资参与当地国营企业的民营化改造;提早全面开放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及矿业;对外来投资开发高效农业,从政策上给予全部和部分免除所得税。与西双版纳接壤的缅甸、老挝是农业国,地广人稀,目前尚有大量尚未开垦的可耕地。缅甸现有已耕地899.8万公顷,并有尚未开垦的可耕地1842.8万公顷;老挝现有已耕地90.1万公顷,并有尚未开垦的可耕地450万公顷。而布朗族聚居的打洛、布朗山、西定、勐满、巴达5个乡镇,2003年人均耕地分别只有1.17亩、2.23亩、2.82亩、3.18亩和6.32亩;富余劳动力分别有2053人、924人、1395人、812人、1547人,共6455人,其中布朗族富余劳动力占50%以上。[1]如果能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外向型农业发展方式,由政府或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公司出面租赁缅甸或老挝尚未开垦的土地作为开发高效农业的基地,劳动力由布朗族聚居区有关乡镇负责提供,这样既可以使投资投资方得到可观的经济回报,又能解决布朗族耕地严重不足、富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问题,还能使布朗族自发跨境劳务输出变为有组织的行为并从中获得较高的劳动收入。

总之,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脱贫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布朗族群众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目前情况下,只有对西双版纳布朗族长期行之有效的两种脱贫模式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重新整合,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个人作用,才能使西双版纳布朗族尽快摆脱的贫困。

[收稿日期]2005-12-25

标签:;  ;  ;  ;  ;  ;  ;  ;  ;  

西双版纳布朗族两种扶贫模式研究_布朗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