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代论文,中共论文,领导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艰辛的探索--打开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目标模式方面,虽然还是以苏联为榜样,在具体道路上却带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从而用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956年,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暴露了社会主义国家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有着重要启示。在国内,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毛泽东的倡导下,调查研究和积极探索在党内蔚然成风。1956年1月26日公布了《1956年到196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在讨论这个纲要时,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纲要”就是为着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农民以及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斗争纲领。

从1955年12月开始,刘少奇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为起草中共八大政治报告草稿,对中国的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发展;对重视利用中国手工业优良传统技术,提高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工作;加强科学研究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研制新产品;允许企业间、地区间的竞争;积极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等重大问题,向中央提出了许多正确的、中肯的意见〔1〕。1956年2月开始,毛泽东主持对中国经济工作进行系统调查,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同志参加,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全面听取了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工作的详尽汇报。

毛泽东集中大家的意见,正确分析我国经济建设的现状,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十大关系》以苏联的经济教训为鉴戒,初步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论述了正确处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系列的重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反映了当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论十大关系》拉开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序幕。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里程碑。大会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并且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开始提出和初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八大路线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八大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但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八大确定“发展速度必须是积极的,以免丧失时机,陷入保守主义的错误;又必须是稳妥可靠的,以免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使人民负担过重,或者使不同的部门相互脱节,使计划不能完成,造成浪费,那就是冒险主义的错误。”

--关于经济体制。八大政治报告提出:“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要改变过分集中的倾向,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不能只顾一头。”陈云把它具体概括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即: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补充。八大强调的经济体制,开始突破了过去的社会主义模式。

--关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八大强调“必须用党对于国家的领导和监督的方法,用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于各级国家的领导监督的方法,用加强各级国家机关的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监督方法,用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批评和监督的方法,来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现象作坚持不懈的斗争”。八大决议还强调,要认真执行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表明在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会继续下去。

--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八大强调党的建设要作好三方面工作。第一,从思想战线方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第三,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关于文化科学工作和知识分子政策。第一,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特别是科学事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事业。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要求全党信任和重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第四, 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八大后的一段时间内,沿着党指出的正确方向,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探索。1957年2月, 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系统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调整所有制结构问题上,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不仅个体经济,就是一定限度的资本主义私人经济,也可作为社会主义主体的补充。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又一突破。

八大路线是党创造性的把马列主义运用于我国实际的产物,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可惜的是,党的八大路线和八大前后许多重要的正确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很快就偏离了正确轨道。但当时的许多思考和设想,至今仍然值得借鉴。

邓小平成功的探索--建构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不断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1950年,他明确指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3〕1975年初,国家处于危难之际, 他受命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坚决提出要全面整顿,把经济建设搞上去。1978年9月,他又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 正确的政治领导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4 〕说明邓小平重视从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统一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本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果断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就在实质上恢复了党的八大路线。随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加快进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深入。“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5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6〕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讲话中, 从目标和手段统一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更深刻阐述和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经过反复实践和长期不懈地探索,而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下面从几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恢复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自从毛泽东思想形成后,实事求是便成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对于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要的贡献:一是作出了科学的概括,使之成为更完整的理论形态。二是强调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三是他特别强调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求实务实中走自己的路。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他首次提出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进而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分三步走、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这就开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理论,突破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长期存在的“直接过渡论”。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出发,认识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跨越,但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却不可逾越,从而制定了一条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条开放式的建设道路,既实现了马克思晚年关于落后的东方社会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又发展了列宁晚年关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与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从而突破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传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封闭模式。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根本任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深刻的阐述,是有现实性的。因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内涵和根本任务,离开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纯一和体制的高度集中,结果形成了僵化模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失误,甚至失败。鉴于这个教训,邓小平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其它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同时,1992年南巡讲话中,更强调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一个根本标准。这是在社会主义问题上、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过去经济建设失误,往往归咎于阶级敌人的破坏,或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信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偏向阶级斗争动力论。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极大勇气,作出了改革的决策,“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南巡讲话更强调,要“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把改革看作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将对当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巨大影响。

--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邓小平从世界发展趋势,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理论,作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结论。他还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高度,指出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使我们接触不到世界上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感受不到世界科学技术和高度发展的压力,不能吸收国外资金用于建设,不能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这一切都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改造过去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认识的障碍在于长期以来一直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979年开始,邓小平用唯物辩证法剖视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这两种不同属性但又交织难分的经济现象,一再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分不是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邓小平的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放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践的、发展的真理,是丰富、宏大的科学体系,除上述主要内容外,还包含有如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一国两制”、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等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不断探索,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到建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

江泽民深入的探索--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在1989年召开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他们将把中国引向何方?国内人民、国际友人,都翘首期待。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五大召开,八年不寻常的实践考验。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到精心设计这一体制的基本框架;从制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到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若干重大关系;从明确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到作出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宏伟蓝图;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作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从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进一步确立,到改革攻坚战的全面展开。这一切,都证明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努力和新的贡献。

--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科学、严密、精辟的阐述和概括,并在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多次作过精彩的概括和阐述。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全面地从理论上概括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战略构想等九个方面。党的十五大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指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一面伟大旗帜。

--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这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姓“社”,而是表明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的。我们党把“市场经济”这个一向被认为资本主义“专利”的名词,写进党代会的报告和决议,这是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对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作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他立足现实、审视历史、展望未来,对改革过程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十二大问题作出了高瞻远瞩、宏观全局的阐述。体现了战略观与策略观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不仅显示了政治上的成熟,而且表现了政治上的自信。关于“十二大关系”的讲话,既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已有理论的坚持和继承,同时也包含着发展和创新。

--对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思路,努力实现改革新的突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作了进一步全面科学的阐述。提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对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问题作了科学回答;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一次提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制定跨世纪发展新战略, 引导中华民族努力实现全面振兴。 1995年,党中央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到200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划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诱人前景,成为引导中华民族实现全面振兴的行动纲领。

近半个世纪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对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都作了深入探索,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历史将继续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旗帜永远会在世界的东方高高飘扬。

注释:

〔1〕参见《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年10月版,第624页。

〔2〕周恩来在1956年1月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讲话。

〔3〕〔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48页、128页。

〔5〕〔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第64页。

标签:;  ;  ;  ;  ;  ;  ;  ;  ;  ;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