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对新时代精神的“采撷”与武术文化发扬途径论文

武术对新时代精神的“采撷”与武术文化发扬途径论文

武术对新时代精神的“采撷”与武术文化发扬途径

商昌敏1,张朝琨2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定位,指出新时代武术文化自信的形成应坚持武术文化本体——拳种,需要吸收专业精进、爱岗敬业、敢于担当、勇于扬弃的时代精神,武术文化的发扬应一分为二,一曰武术本源文化体系——技法原理,二曰由武术长期以来借鉴和吸收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对于本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应在武术的言传身教中得以落实,而武术的思想文化的发扬应与时代接轨,构建和引导社会隐性武术文化、打造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圈、建立网络武术课程文化。

关键词: 新时代;武术文化;创新性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当下是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时代的更迭使得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每个领域都开始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审视自身的发展,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实血肉。武术文化作为传承千年的民族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理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发挥其民族文化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国家形象构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而且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高,国人的民族性逐渐觉醒,武术文化的传扬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与时代背景下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打造东方文化强国的政策也相得益彰。

武术文化的传扬应立足新时代、审视自己的文化定位、吸收和借鉴新时代的精神和思想、提升自身的文化蕴含和文化表现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1 新时代武术“文化自信”的解读

新时代武术文化须坚持民族特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然而,武术作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民族性”在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逐渐被淡化,西方的评价标准使武术的发展走向单一化和极端化,进而也就使得武术文化的主体性丧失。王岗认为,中国武术在“体育化”的发展路径上不断追逐西方体育脚步,从而使我们武术的发展越来越缺少自信[3]

新时代背景之下,武术要找回失落的文化自信,就要在时代的发展中体现其文化的独特性,就要站在武术本位论的立场上去解读武术文化,整体而全面的看待武术文化。新时代的武术文化首先要能够代表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现代武术的概念把武术分为功法、套路、对抗3种形式[4],然而无论从何种形式去阐述其文化内涵,都属于片面地解读武术文化,割裂了武术的文化思想。刘文武认为,现代的武术形式是由拳种这一主体逐步分化而来的,尽管这些分化仍然可以作为武术的发展方向,但不可作为主方向或者唯一的方向[5]。从拳种入手去看待武术,既能在当今面对文化争夺和文化流失中把握住这一民族特色,同时也能够兼顾武术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费孝通也提出,文化自觉有3个层面,而第一个层面就提出:“文化自觉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笔者认为在新时代武术文化自信的建立,首先要以武术的“根”——拳种为基本前提。我们所提倡的武术文化自信是源于“拳种自信”高度概括化、抽象化而来的,这是在中华武术中保留下来且未经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产品”,所以武术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特色首先应归于武术的拳种。况且在武术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不仅诞生了诸多拳种,还衍生出不同风格的演练方式、技击方法等等,其多样化的风格和流派特点共同构建了整个武术体系。但在诸多拳种中有着共同的特征,即民族风格,每一个单一的拳种都不能代表整个武术文化,但每个拳种都能代表民族特色,这是新时代传承和发扬拳种文化的价值所在。

笔者认为,在新时代武术的文化体现上,尽管武术教学、训练过程是最能够体现武术技法原理、宣扬中华传统的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种途径。武术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意味着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途径不能承载于单一的武术教学模式,尤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要求武术文化的传扬要不落窠臼,敢于创新,以更加多样的途径传扬民族文化。

对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数据主要有左室长轴切面、脉冲多普勒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大动脉短轴切面厚度、是否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等。对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患者的心率变化、心电图变化等进行检测、记录。

对于武术拳种而言,也要进行文化反思。在现代化的今天,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要深入审视目前武术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扬其民族之所长,避其竞技之所短。

斯各格兰德开始拥有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此时她开始寻找画廊经营方。时为Castelli Graphics摄影总监的马文·海费尔曼(Marvin Heifermann),尽管对彩色摄影很感兴趣,但在最初看到斯各格兰德的作品时仍不免反应夸张。斯各格兰德并未因此放弃,海费尔曼则很快发现他其实对她的作品十分着迷,追求细节的现实主义与不拘一格的内容——那些取材自沃特·迪斯尼到恐怖电影的一切元素,彻底感染了他。

2 武术对新时代精神的吸收与融合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6]。这为武术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武术要实现其创造性转变和发展,将其自身打造成为中国文化的旗帜。

社会同样是一个环境,隐性的武术文化已经建立于影视、动漫甚至于游戏之中,武术外延文化的传播要去利用这些已经构建起来的隐性文化,引导和利用这些包含武术思想的载体,使武术的显性表现和隐性体现相互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武术文化影响的一致性。学生是最大的受众群体,在学校的武术教育中稍加引导,让学生去注意、去提炼和思考在各个层面所能体现出来的武术外延文化,就能够建立一种全新的武术文化的教育模式。同时,这种开放性的教育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情景陶冶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传统知识、文化素养。除此之外,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大的群体之一,其相关素养的提高也会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影响,成为另一种“隐性文化”,进而营造社会上的武术文化氛围。

基于此,立足新时代武术的创新性发展可以概括为2个方面,一方面武术的发展需要向时代文化取经,继续完善自身的理论和思想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而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立中需要将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旗帜,将其蕴含的文化思想展现给世界。

2.1 专业精进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加快干部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实践锻炼,要把那些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基于此,花芮雪提出,新时代要奉行“专业精进”的时代精神。随着时代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对其专业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专业盲点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对相关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背景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没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将注定被时代淘汰[8]

反观如今的武林生态,诸如闫芳此类的假大师层出不穷。在经济社会的影响下,部分武术人的习武观念开始出现变化,对利益的追求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习武理念。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武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打破了武术的道德传统,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现象对武术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新时代的武术人,尤其是作为武术传播者而言,必须要树立责任意识,重拾担当精神,现代武术是开放的武术,它已经不局限于师门传承,是全体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财富。

时代的进步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武术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要为适应时代要求而积极探索和创新。就武术而言,时代提出的“专业精进”精神值得我们武术去借鉴和吸收。

2.2 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随着行业领域的不断深化、细化发展,诸多闻所未闻的职业也出现在大众眼前,提倡职业道德,为这些新兴职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发展的方向。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1]。尤其是近年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让那些工作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人被大众知晓,他们的行为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9]

利用同步交流发电机仿真模型进行旋转整流器开路故障仿真,可以简单、有效地获取同步交流发电机三相输出电压信号的仿真结果,从而进一步对旋转整流器故障进行深入分析[13]。仿真结果显示:当旋转整流器正常工作时,同步交流发电机三相输出电压信号符合参数设定;当旋转整流器出现单管开路故障时,三相输出电压信号出现衰减,其有效值低于设定参数;当旋转整流器出现双管开路故障时,三相输出电压信号的衰减幅度更大。图2、图3和图4分别为旋转整流器正常工作、单管开路故障和双管开路故障3种情况下的三相输出电压信号波形。

武术从民间走向社会,现代的武术已经不仅仅是体现在民间的传承上的一门技术,它已经由一项“师业”变成了“事业”,拥有了自身的研究学科,有了一批以武术为职业的群体。而作为一种职业,它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精神内涵——职业道德,且武术自古以来就把“德”作为自身的追求,老子有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人者不与”作为武术的终极追求[6],左传也记载:“武有七德,夫武,禁暴、辑兵、保大、定功、合众、安民、丰财”。而新时代的发展为武术的传承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土壤——武术相关的职业,比如武术教师、武术教练等等。武术广泛的职业化群体在以往是未曾出现过得,所以现代的武术对 “德”的阐释应吸收新时代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理念——爱岗敬业。

“退养还湖”还催生了最美渔村。位于方巷镇的沿湖村,曾经是邗江区穷得叮当响的“渔花子村”,随着退养还湖,0.8平方公里的小渔村开始打造渔文化、发展美丽乡村的“旅游经济”。沿湖村年接待游客量超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500万元。近年来相继获得“中国特色村”“中国金牌农家乐”“国家级最美渔村”等美誉。

习近平同志强调,“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长期以来,中央媒体集中报道了一批新时代担当作为先进典型事迹,在他们之中有着多种不同的身份,但有着共同的精神特点——担当,所谓担当就是在自身使命的驱使之下,敢于求真务实、发扬风格、承担历史责任的一种品质,而正是这样的品质和精神,彰显了实干担当的时代气质,推动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10]

2.3 敢于担当的责任精神

对于武术群体而言,现代武术职业已经成为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现实依据,“爱岗敬业”的精神不仅仅是对行业负责的要求,也是践行武术的时代传承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同时呼吁爱岗敬业的时代精神,也是对武术事业的肯定。

自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迭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迅猛时期,各行各业的分工日益精细化。新时代要求每个行业的专业素养都要与新时代的步伐接轨,这对武术技术的专业要求提到了新的高度,同时武术作为一门学科,也理应注重其专业性。武术在新时代应秉承“专业精进”的时代精神,在其自身的专业技术教学训练上“守底线,严要求”,突出作为一名武术人基本的专业素养,坚守武术技术的专业底线,同时提高武术理论素养。在现代武术的教学训练中,与专业技术相比,武术技法原理长期以来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致使在武术教学和训练中武术的习练者不能充分学习到每个招式的攻防含义以及更深层次的技法原理。所以说,新时代倡导武术“专业精进”的精神,对于完善和提高武术人的专业素养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当代的武术人应树立时代的责任意识和担当作为,把真实的武术展现给世界。作为流传千年的武术的承载者,树立担当精神不仅是时代的新要求也是历史的要求,新时代下理应坚守“武术人”这一身份的担当和责任。

2.4 勇于扬弃的进取精神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1]。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解决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问题、经济问题、健康问题,破除了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同时也为传统的“知其用,不知其理”的优秀经验,如中医、中药等,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上证实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也深刻地揭示了其内在原理,但也要指出,在所有传统文化中不仅存在其精华,也有其糟粕。

正如如今武术子项目(套路)在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一样[11],当我们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就会反思项目本身的优劣。武术同样也是瑕瑜的结合体,杨建营在《武术文化之“瑕瑜”的深度剖析》一文中指出,绝大多数的武术文化研究者都在唱赞歌,对文化糟粕避而不谈,甚至为突出某方面文化特色而不惜歪曲客观事实,并对武术“门户之见”“保守保名”“妄自尊大”“暴力残酷”“媚世低俗”5个方面的文化糟粕做了剖析[12]。武术文化存在精华与糟粕是事实,是应当正视的现实,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一方面能够还原武术的真容面貌,提高武术在健身、强体、医疗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使武术的受众保持一个理智的头脑,练拳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不至盲目自大以致脱离现实。

文化创新是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别具炉锤的一种方式,武术自诞生到发展的历程中建立了自身庞大的理论和思想体系,然而武术仅仅只是“兼容并蓄”并不能凭借其本身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就武术而言,其更多是作为一种人体攻防技术和方法丰富了中华文化内容,在具有普适意义的思想、价值等层面并没有对中华文化有多少独特贡献,这或许也是武术直至今日仍未能步入中国‘雅正’文化行列的一个原因[13]

3 新时代武术文化的展现

今年年初,一组以陶俑、青铜器等文物形象为蓝本绘制的表情包在网上引发网友热议。形态各异的文物在一位美术老师的笔下纷纷化身为或是骑着“皮皮怪”、或是跳着“海草舞”的卡通形象,不少网友将这组形象称为“1000岁的文物表情包”。而创作这组表情包的是来自浙江温岭的一位美术老师。这位美术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完全没想到这组表情包会受到关注。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陈列着不少形态各异的陶俑、青铜器等文物。今年暑假期间,这位美术老师到南京博物院参观,关注到很多文物表情丰富,十分有趣。出于兴趣爱好,她在现场进行了速写,把一些文物画了下来,这也成了她后来创作文物表情包的素材来源。

夫妻之间关系非常糟糕,因为妻子长期积怨而常年争吵不休。起因是结婚前,妻子听说她丈夫有十亩地和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丈夫因妻子生了女儿而不是儿子十分生气,所以他照顾妻子时态度恶劣。

称取一定量的稻谷样品于砻谷机中去壳,倒入粉碎机中碾磨成粉。精确称取1g稻谷粉,按实验条件分别添加有机试剂、KOH甲醇溶液和BHT后避光振荡一段时间。过滤后的残渣重复提取一遍,合并两次上清液于50mL离心管中。以5 000r/min离心20min,转移清液至另一离心管中,重复操作一次,合并上清液,于旋转蒸发仪上50℃蒸至近干,残留物溶于2mL甲醇中,过0.45μm微孔滤膜备用。上述操作均在避光条件下进行[19]。

我们必须正视武术的发展现实,在现实社会上,武术能够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对于民族文化整体而言,除了其技法原理是其独特的一种文化之外,并没有对整个民族文化系统做出太多的实质性的贡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长达千年的传承中,它的思想包含了太多的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基于这一点,实际上武术不失为一种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实依据。而对于现在的武术发展的现实而言,武术在传承、教学、训练之中,尚不能实现其技法原理的教学,只能学其形,不能知其意,更何况授其文化和思想的含义。

证法一:图1,过点A作AE∥DC交BC于点E,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得到AE=DC,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EB=∠C,再利用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定理得到AE=AB,最后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到AB=CD。

3.1 新时代武术文化的传扬要一分为二

新时代文化要坚持创新和创造性发展,武术文化的发扬应坚持以技法原理为核心,思想为蓝本。在保持自身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前提之下,理应创造性地发扬其中华传统文化,笔者认为武术文化的传扬也可以分为2种,其一为武术文化的核心,即技法原理[13];其二为武术在千百年以来吸收的优秀哲学、医学、美学等思想。

对武术的文化核心——技法原理,其传承主要还是以教学和训练为主体,原因有三:其一,武术的技法原理是其最独特的文化体系,其独特性就规定了只有在直观认识“武术”这一具体事物时才能理解和接受这种原理;其二,武术技法原理承载于武术的“形”,如武术中的“四击、八法、十二型”,其技法原理体现于武术的一举一动、一张一弛之间,与其技术动作不可分割;其三,武术的教学和训练是武术“言传身教”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传递武术的形、意、武术思想等诸多内容,学生作为受体,是其系统学习武术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而对于武术在每个历史时期吸收的中国传统优秀的思想,便不能完全由武术的教学和训练来承担,原因亦有三,其一,当前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为班级授课制,这与武术师承的个别教学制有所区别,武术训练和教学的时限性要求接受武术教育的受众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武术技能,时间的紧迫性使得在现代的武术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难以向学生详细系统地教授武术的技法原理,同时,尽管在武术教学(尤其是武术专项教学)上提出一定课时的武术理论的教学,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忽略甚至省略武术理论的教学。武术的基本理论教学尚且得不到落实,其文化内涵延伸教学更无从谈起;其二,武术思想多元的特点规定了武术的教学训练单一模式难以容纳如此繁杂的内容,单从武术思想的源头就可以追溯到儒家、墨家、道家、兵家等诸多学派以及《易经》《道德经》等诸多著作,武术俨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传授的难度可想而知;其三,武术文化的继承对于当下武术师资的文化素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当今大多武术传授者的文化素养远远达不到“传道”的水平,这是制约武术文化传承最大的桎梏之一。所以,武术文化的发扬不能仅仅依靠武术的教学和训练。

“确认过眼神”一般与后半句“是xxx的人”一起出现,用来表达爱意或吐槽。“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本出自林俊杰歌曲《醉赤壁》,一位微博网友发表的“确认过眼神,你是广东人”的文章,吐槽广东人过年红包面额小,使得网络上掀起一场造句“竞赛”,如“确认过眼神,你是我不想理的人”等。

3.2 新时代武术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3.2.1 构建社会隐性武术文化体系

隐性文化最早源于“隐性课程”一词,是教育学研究中课程分类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14]。杨雨龙在《吉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隐性课程的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认为武术隐性课程是在武术的教学中,不仅是传授武技、知识和传统文化等等的教育,而且教师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地、非系统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15]。隐性课程强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其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这和武术外延文化的广泛性和抽象性的性质是相互适应的。

武术作为植根于中国土地,在饱受传统文化浸润成长起来的国之特色,其之所以能够发展和传承千年不朽且不断壮大,主要取决于它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吸收和融合优秀的思想成果,如先秦时期,武术遵从儒家之“礼”,建构了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传统武术武德系统地形成奠定了基础[7];在明清时期,武术套路又吸收了传统美学的特点等等。武术是继承了儒释道等多家思想,融入了哲学、理学、医学等诸多学科而建立起来的文化体系,其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兼容并蓄,博取百家思想之精华以充实自身的特点。在当代的发展潮流中,武术注定要和时代接轨,其能否接纳和吸收现代先进思想成为武术能否适应新时代、融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尺度。

3.2.2 紧跟国家政策,建立武术旅游产业圈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支持规划实施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支持地方建设一批特色文化小(城)镇,培育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支持在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具有富民效应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集聚区[16]

高潮兴冲冲地赶到冯可儿办公室,把上访材料往冯可儿桌上一放,说,美女,这事儿只能靠你了,用你声音的无穷魅力,让他们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不不,是拜倒在《NEW商圈》的石榴裙下。

打造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圈不失为一个传扬武术文化的新途径,“武术文化旅游”属于文化旅游范畴,它是以围绕一个地域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主体,以体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为动机,整合相关武术旅游资源及旅游地其他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旅游活动[17]。武术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也是武术文化传扬的新途径,如李凤梅、孟涛等人在《京津冀“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圈”的赋存特征与空间重构》一文中认为,“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圈”的构建不但可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传扬民族文化魅力,增加武术人员就业,还可作为武术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桥梁[18]

武术文化是一种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很强的文化,如山东的螳螂拳、河南的陈氏太极拳等等,在不同的区域内,其武术文化资源和底蕴呈现出多样性和集中性,这也符合新时代提出的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的构建思路。构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圈,如武术博物馆、特色武校、武馆等,一方面可以加大社会大众乃至世界人民对武术文化的了解,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学习武术;另一方面也可以整合区域内武术资源形成特色产业,带动武术产业的发展和武术人才就业,形成武术文化交流的平台。

3.2.3 武术网络课程文化

新时代,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国家对于网络文化的构建也日益重视,新的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推动形成内涵丰富、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网络文化业态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网络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制作适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精品佳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17]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教育逐渐崛起,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同样也是新时代网络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王海鸥认为,互联网作为承载武术远程教育的技术平台,不仅为武术网络课程建设赋予了技艺上的支撑,而且还承载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审美价值和先进的传播理念[19]。对于中国武术的网络教育而言,网络教育课程资源的建立,一方面能够提供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促进现代武术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上与时代接轨,加快武术课程改革的步伐,使网络成为武术文化发展全新路径;另一方面武术网络课堂具有灵活性、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等特点,适合学生武术教育的趣味性取向,更有利于武术文化教育的展开和实施,同时也能为青少年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提供思路[20]

4 结语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5]。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5]。新时代,我们群策群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武术文化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中应发挥其独到之处,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诚然,武术在发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不能否认其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它是赋予社会主义民族特色不可或缺的因子。

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武术作为一种“活文化”正立足与一个新的历史方位,须在把握民族特色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去融合时代精神,适应时代变化,顺应时代潮流,构建创新性的文化发展路径,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竭诚尽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5(003).

[2] 郭玉成,李守培.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9-18.

[3] 王 岗,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84-87.

[4] 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

[5] 刘文武.论“本体与人本统一”的武术发展理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3):56-60.

[6]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01).

[7] 杨祥全.中国武术思想史[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8] 花芮雪.涵养“专业精进”的时代精神[N].兵团日报(汉),2018-12-04(006).

[9] 申卫红.呼唤爱岗敬业的时代精神[N].中国国防报,2017-02-15(002).

[10]评论员.用担当彰显时代精神[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11-23(001).

[11]刘卫华.自媒体在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中开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12):1115-1118.

[12]杨建营.武术文化之“瑕瑜”的深度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2):40-45.

[13] 刘文武,金龙,朱娜娜.“武术文化”的剖析与评价[J].体育科学,2015,35(6):83-89.

[1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15]杨雨龙.吉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隐性课程的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6] 文化部.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EB/OL].[2017-04-21].http://www.gov.cn/xinwen/2017-04/21/content_5187654.htm.

[17]王 虎.北京涉外武术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推广策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18]李凤梅,孟 涛,张 强.京津冀“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圈”的赋存特征与空间重构[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111-114.

[19] 王海鸥.武术网络教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05):100-106.

[20]李 剑,侯学华.我国青少年校园武术文化内涵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4):364-366.

Ways to Promote Wushu Culture by Gathering New Spirit

Shang Changmin1,Zhang Chaokun2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It points out that the formation of self-confidence in Wushu culture should adhere to the noumenon of Wushu culture-boxing,and absorbing professional advancement,selfless dedication,willing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daring to abandon it.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one is the original culture system of techniques principle,and the other is the ideological system formed by the long-term reference and absorption of Wushu.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riginal culture,it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e teaching of Wushu by words and deeds.An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s ideology and culture should be in line with the times,constructing and guiding social implicit Wushu culture,building Wushu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circle,and establishing network Wushu course culture.

Keywords: new era;Wushu cultur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983X(2019)05-0411-05

收稿日期: 2019-01-07

第一作者简介: 商昌敏(1996~),男,山东聊城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标签:;  ;  ;  ;  

武术对新时代精神的“采撷”与武术文化发扬途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