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调查与建议_台当局论文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调查与建议_台当局论文

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调查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经贸关系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4月,我们赴福建、 厦门等地就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我们调查的有关情况及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简要回顾

建国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949—1979年为两岸经贸关系中断时期。当时只存在单轨的、有限的转口贸易,即台湾物资局通过香港向大陆采购中药材等,规模在几百万到3000万美元之间。

1979—1987年为贸易主导阶段。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从单轨的、有限的转口贸易转为以贸易为主导,同时带动投资发展。这一时期台湾销往大陆的商品量增加很快,但由于1987年以前台湾当局不允许台湾居民公开来大陆,所以这一时期对大陆的直接投资多以港资方式出现,形式隐蔽,规模小,数量少,具有试探的性质。

1988—1991年为贸易主导向投资主导过渡的时期。1988年台湾输往大陆的商品额为27亿美元,1991年则为58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了1 倍多,而台湾对大陆的直接投资由1988年的4.2亿美元增加到1991 年的14亿美元,增长2倍多,台商投资企业数由1988年的425家增加到1991年的1335家,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

1992—1995年为投资主导阶段。1992年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协议金额达55亿美元,投资企业6400家,比过去11年的总和还多,两岸经贸关系进入以台商投资为主导的阶段。1993年台商投资协议金额100亿美元,投资企业10433家;1994年因千岛湖事件, 台商投资协议金额下降为50亿美元,投资企业6247家;1995年协议金额为262.5亿美元,投资企业2万多家。同期,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额1992年为74亿美元,1995年增长为212亿美元。

二、当前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特点

两岸经贸关系的扩大对两岸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台湾经济来说,要摆脱两岸经贸关系回到原来的中断状态已不可能,对大陆的经济联系已成为台湾当局制定经济计划的重要内容。目前两岸经济交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在两岸经济交流中,商品和资本的流向和流量不对等。 大陆对台湾早已实行“三通”政策,在对台经贸关系中给予台商许多优惠的政策,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但台湾当局对与大陆发展经贸关系的管制一直比较严格,所以两岸关系中商品和投资流动一直以台湾流向大陆为主。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当局管制的松紧。目前台湾当局已默许台湾商船直接驶停大陆港口,但通关报单仍须经香港转口,这使原来两岸之间的转口贸易向直接贸易迈进了一大步。台湾1996年7 月起执行对大陆产品的管制表列,将由正面表列转向负面表列,扩大了非管制工业品的范围。同时放宽对外投资的额度管理, 由原来投资额100万美元以下报备、100万美元以上报投资委员会批准,放宽到200万美元以下报备、200万美元以上报批。这些措施的实施, 将有利于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台商在大陆的直接投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且独资企业占多数,对大陆的原有企业带动能力较小。以台商投资较集中的厦门市为例,台资企业多为百万美元规模的中小型企业,上千万美元有50多家,上亿美元的台资企业只有两家。台资企业中独资企业占76%。多数台资企业除占用土地,建一些厂房,雇佣大陆工人和使用一部分原材料外,主要设备和原材料仍靠进口,产品也多为出口。两岸贸易中90%以上是由台资在大陆的企业进口的,形成台湾接定单,大陆生产,香港转口的格局。这种投资形式可能给地方经济带来一种表面上的繁荣,但由于其根植于大陆经济不深,对大陆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大。

3、台商投资的产业范围较窄,以生产型企业为主。 台商投资主要为一般加工工业,从内部结构上看,下游工业企业多,而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中上游工业企业少。从技术结构上看,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而资本、技术密集企业少,近几年平均每个投资项目的投资额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幅有限,产品价值构成基本上仍以劳动含量为主,资本、技术尤其是先进技术的含量相对较低。以厦门为例,单项平均投资规模由1988年的106万美元/项增加到1995年的216万美元/项。台商投资于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低。

4、台资生产型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据了解,台资生产型企业90 %以上盈利,即使在前一段两岸关系紧张时,这些企业也没有停产,开工率都在90%以上。

三、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往往是事实推动占主导地位。台湾有关政策的出台比两岸实际经贸的发展慢半拍,法规的颁布又比政策慢半拍,总是经历着从禁止到默许然后到承认的过程。从目前的状况出发,如果政治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两岸经贸关系还会有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使两岸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标志:

1、两岸经贸关系由间接贸易转向直接贸易。 目前两岸转单不转港的准直接贸易额占全部贸易额的40%左右,当这一比例超过50%时,直接贸易就成为两岸经贸关系的主流,可能认为这是两岸经贸关系的一个实质上的变化。据有关方面预测,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两岸的直接贸易将占绝大比重,台湾当局拒绝两岸三通实质上将不攻自破。

2、台商投资由中小型企业为主进入以大企业为主。1988年以后, 台商在大陆投资的中小型企业越来越多,有可能使作为其上游的大企业在大陆设厂,就地生产,向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投入产品。台湾企业的特点是,上游产业多为公(官)企业所垄断,中游产业则为私营大企业垄断,而私营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下游产业。台湾大企业在大陆投资设厂,会带动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来大陆投资,同时对大陆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会比以前更为突出。

3、大陆的台资企业从面向国际市场转向占领大陆市场。 早期的台资企业多为加工出口型,两头在外,并不注意对大陆市场的开发。由于受到国际竞争和贸易保护的影响,台湾一些大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大陆内部市场的广阔前景,开始在上海浦东、江苏及部分内陆地区投资,以便开发和占领大陆市场。预计今年台湾对大陆和香港的出口将超过对美国的出口,大陆和香港将成为台湾第一位的出口市场。

4、两岸经济联系的范围更为扩大,区域进一步延伸。 台商意向合作范围除了已有的商贸、投资,更希望向金融、劳务输出、农业合作、技术合作等方向全面发展。地域也不限于东南沿海,而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北部、中西部辐射。两岸经济联系将更为紧密。

两岸经贸关系新阶段的预测是在影响两岸关系的一些重大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作出的判断。当然,其中有些因素是很难控制的,因此,要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还应就其影响因素作细致分析。

四、影响两岸经贸关系的因素

去年两岸关系紧张以来,经贸往来受到极大影响。今年一季度台商到厦门投资的只有两家,金额只有265万美元, 较前几年同期大幅度下降。目前,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状况应有一个客观的估计,两岸经贸关系的滑坡是暂时的,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的变化:

1、政治因素。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 受到两岸政治和意识形态差别的深刻影响。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经贸关系发展就滞缓;政治关系缓和,经贸关系发展就迅速。两岸政治关系具有对抗性,矛盾的焦点体现为两种不同制度和对“统一”的不同态度。两岸的经济关系具有互利性,表现在发展经济中互有需求。我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反对台独”,这是两岸合作的基础和最高利益体现。我国政府宣布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也是在上述立场上提出的。目前,大陆一方面应采取必要措施遏制台独倾向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应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加强与台湾的经济联系,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台湾目前对两岸政治关系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和搞“台独”两种主要态度。李登辉当选总统有支持台独的倾向,但大多数民众特别是中产阶级选他并不是以此为基点。他们不希望出现混乱,对祖国统一大业是有认同的,这是“统一”的基础,是主流。当然,他们对统一后是否会改变现有生活状况也存有疑虑,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还会有所改变。台湾当局也不得不考虑这一点,在两岸基本矛盾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仍会以经济交流维持两岸关系,保持所谓“不统不独”的局面。

2、国际因素。两岸统一和经贸交流的国际压力主要来自美国。 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横加干涉,随意违背中美联合公报中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规定。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反应,不论借口如何,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的。他在台湾和大陆有不同的利益,既不想放弃台湾这个美国在远东的基地,又不想同中国大陆把关系搞僵,摇摆其间,态度暧昧,措施叠变。70—80年代中美关系发展时期,美国出于与苏联对抗的考虑,打“中国牌”,部分地放弃了在台湾的利益。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苏联解体,美国为遏制中国的发展,加紧发展与台湾的关系,打“台湾牌”。李登辉访美,审议中国最惠国待遇,太平洋第七般队游弋台湾海峡等一系列事件,都给海峡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蒙上了阴影,使两岸关系更为复杂。在两岸基本矛盾没有解决前,美国仍然是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国际因素。

3、台湾的政策调整因素。 虽然台湾当局对大陆提出的三通政策至今没有表示认同,但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入,台湾在对大陆的政策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如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审批限制和对大陆工业产品进口的管制,这些政策对加强两岸经济联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近一时期,台湾岛内经济不景气,市场萎缩,台湾当局为此制定了“南进政策”,鼓励台资向东南亚地区投入,这一政策的推行,使越南、印尼、菲律宾成为台商投资新热点。从统计数字看,1993年台资流向东南亚地区的金额为11亿美元,流向大陆的约为60亿美元,比前者多5.45倍;而1994年,倍数下降为4.55倍,1995年又下降为1.42倍。当然台资投向的改变还有大陆政策影响的一面,也有台商个人在比较利益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一面,但台湾政策调整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大陆对台湾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台湾脱离大陆市场的可能性极小,稳定和发展经济交往仍是台湾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

4、大陆投资环境因素。投资环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 目前大陆投资环境中对台资影响最大的是政策调整。1994年以来,大陆陆续取消了对外资的某些优惠政策,逐步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这对台资进一步流入有不利影响,但这种不利影响只是暂时的,因为国民待遇的实施最终将形成更加稳定、公平的投资环境,这是台湾大企业所更为看重的。据对台商的调查显示,许多台商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仍存疑虑,主要是政策时有变动,而且每次变动又缺少必要的调整周期,因而对台资企业和生产经营有影响。另外,与东南亚的越南、印尼、菲律宾相比大陆有更完善的工业基础,这是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关系的坚实基础。

五、对策建议

对台湾的政策首先要有一个基调选择。政治和经济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但有时又有主次之分,并会导致不同的政策倾向,也会对经贸活动的主体产生不同的预期,影响其决策行为。处理两岸关系有一个政治目标,这就是祖国统一;也有一个经济目标,就是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从长远的和本质的意义看,两者是统一的,但从发展的阶段性看,不同时期可以有所侧重,当然对于不利于祖国统一的任何行为都应坚决反对。目前,从经济方面看,应注意吸引台湾大企业到大陆投资,发展两岸大企业间经贸合作,以动摇台湾的经济基础,使其越来越依赖于与大陆的经济联系,这对统一是有利的。从这种观点出发,特区仍希望保留和制定一些对台资的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吸引台资的力度。因为大企业、大财团是台湾经济的基础,受台湾当局的控制也最为严格,不加大政策措施和工作力度,便难有明显进展。当然,解决台湾问题要靠大陆综合实力而不单是优惠政策,但台商、台资与一般的外商、外资毕竟有所不同,因而在两岸经贸政策方面也应有所区别。

1、将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注意尊重台商投资者尤其是大企业投资者的意愿,在投资地点和项目的选择上不搞一刀切。

2、注意保证政策的稳定性。1994年是我国经济政策出台较多、 变动较大的一年,之后又有一些补充或配套措施出台,许多台商感到政策不稳定,没有过渡期,难以适应。

3、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台湾大企业来大陆投资, 以提高大陆台资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从而引导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4、注意将利用台资与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结合起来。 台湾农业的发展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5、简化台商投资审批程序,清理、规范费税征收, 使台商反映的“一多三难”(收费多、货物进出口难、融资难、用人难)等问题尽早解决。

6、加强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 台湾的许多实用技术和商业经验可以借鉴,大陆的一些技术优势对台商也很有吸引力。

7、特区二次创业与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相结合。 特区在新的宏观政策环境下,要建立规范的对外经贸关系,将特区优势与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注意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功能上创造新的优势。

标签:;  ;  ;  ;  ;  ;  ;  ;  ;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调查与建议_台当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