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工与重组:目标与方法_城市经济论文

产业分工与重组:目标与方法_城市经济论文

产业分工与重组:目标与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途径论文,目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我国产业安排的混乱。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产业结构、产业联系和产业组织几经调整,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以来,调整的力度还相当大。近几年来,产业调整的内容已经包括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组织的重新安排。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产业调整并没有到位,理论与实践上的混乱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有必要重新明确我国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产业分工与产业组织重新安排的思路,包括硬化(用法律加以规范)调整的目标,选准调整的途径。

一、政府逐步从竞争性产业中退出,以最大限度地让位于市场

这关系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产业分工问题,这一观点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有三个方面:1、 政府从竞争性产业中退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生产经营活动严格地限制在公共设施、自然资源的开发、金融保险、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若干个领域;其余90%左右的产业都让位于市场。第一,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在政府与市场的产业分工上,应最大限度地让位于市场。根据不同产业的性质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诸如以上提及的产业一般由政府来办比较好。因为这些产业或外部性强盈利小或资本回收期长风险大,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地将资源导入这些产业,而这些产业又是社会生产和国民生活所必需的,在这些场合既然表现为市场失灵,就应当由政府来补充。至于一般竞争性产业,虽然既可以由政府来办,又可以让给市场,但根据比较成本和利益原则,让位于市场则效率要高得多。总之,在政府与市场的产业分工上,一条总的原则是:凡是市场上有效率的让给市场,凡是市场失灵的地方由政府来补充。第二,政府兴办的国有企业是允许微利和亏损的,其规模必须最大限度地缩小。如前所述,国有经济是用来填补市场失灵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或缺,所进入的主要是一些外部性强、风险大、资本回收期长的产业,因此,国有企业自身不可能有很高的盈利水平。再从国有经济的功能来看,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国有企业的贡献主要是间接的,绩效在外部。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运用盈利率来衡量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的社会效益指标更重要。国有企业在坚持满足社会需要和合理生产经营前提下的亏损应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补偿。这在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只能占有较小的份额,只有这样,才能以较大的非国有经济反哺较少的国有经济,而不能反过来。第三,政府经济职能的多重性要求政府必须从一些竞争性产业中退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担负着多重职能,其任务极其繁重。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的政府决策者,如果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向兴办产业,势必弱化其他方面的职能。结果揽下了大量市场可以做得更好的事,却放弃了许多自己该干的事。正所谓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2、政府从竞争性产业中退出, 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正确途径。我们提出政府从一些竞争性产业中退出是因为国有经济规模过大办不好。其理论依据有三点:第一,政府计划部门无法全面、准确地收集数十万个企业的信息,因此,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第二,当国有企业达数十万之众时,政府计划部门不可能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而当企业知道自己处于政府不完全监督之下时,其资源使用方向和方式,就会偏离政府计划的意图。第三,政府计划部门也有失灵的方面,如权力与经济的结合而产生的寻租行为和腐败现象。我国国有企业长期的大面积亏损,久治不愈,就是明证。1995年,中央提出“抓大放小”,我们应当借助这股东风,放掉一大批国有中小型企业,以让位于市场。

3、政府从竞争性产业退出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应以公有制为主体,但公有制不等于国有制和政府直接经营。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成份。因此,国有经济比重的缩小并不必然表现为公有制经济比重的缩小。在国有制经济比重缩小的同时仍然可以表现为公有制经济比重的不变和扩大。

二、在各级政府之间实行明确的产业分工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各级政府之间都有明确的产业分工。例如,美国分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这三级政府各从事什么产业也有明确的分工。美国的联邦政府主要从事国防、退伍军人福利、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产业;州政府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公路、交通运输设施产业;地方政府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治安、消防、环保等产业。并且,以上这些均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这样做的好处是:就政府投资来说,不会出现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等现象,不会造成不同层次小面全、大而全的产业结构,也不会造成企业的小规模化、恶性竞争和资源的浪费。就市场这一大块来说,主要由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加上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不会出现盲目投资的现象。

我国的产业安排则十分混乱。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国有经济一统天下,投资基本上是政府行为。从政府投资主体角度来看,改革前,除中央政府外,地方政府分为省市自治区政府、专员行政专署和市政府、县(市)政府、区(镇)政府、公社(镇)政府、 生产大队共7级。这7级政府,层层投资办企业,层层争项目。各个层次之间, 在产业上没有明确的分工,尤其是县(市)以上政府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追求产业结构的小而全和大而全,其结果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企业规模超小型化、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不同区域之间同类企业争原料、争技术、争市场,酿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羊毛大战”、“蚕茧大战”、“棉花大战”之类的恶性竞争。

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投资主体出现了多元化,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投资主体;但仍然是一类重要的投资主体。到目前为止,各级政府之间的产业分工仍然不明确。中央政府应当搞什么?省市自治区政府应当搞什么?地(市)搞什么?县(市)搞什么?乡(镇)搞什么,在法律和政策上也没有规定。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区域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产业同构,企业规模严重过小、资源严重消耗、大量浪费、恶性竞争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现举例说明如下:

关于企业的规模严重过小问题,可从钢铁、汽车、乙烯等行业的现状中得知;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钢铁企业中,每家的年产量都在几百万吨,甚至几千万吨。日本的新日铁钢铁公司的年产量占日本粗钢年产量的1/3以上(3,000万吨以上)。我国的1亿吨钢铁是由1700家企业生产出来的,其中60%以上的钢铁企业,年产量都在20万吨以下。我国的轧钢厂多达3000多家,所轧出的钢材因品种和质量问题,很多都不能用,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钢材(注:桂世镛:《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国有企业布局》,《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11期第5页。)。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认为生产单一车型的汽车厂,其最小最佳规模为年产40万辆(注: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1版第320页。),并且汽车生产的市场集中度都是很高的。 一般要求:第一大汽车企业,年产量要达全国汽车年总产量的45~50%;头两家年产量之和,要占全国年总产量的75~80%;头3 家的年产量之和,要占全国年总产量的80~90%;头4家的年产量之和, 要占全国年产量的90%。1995年,我国的汽车年总产量为150万辆,却有122个整车厂,年产1万辆以上的只有6~7家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年产量不足1万辆(注:桂世镛:《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国有企业布局》,《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11期第5页。)。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乙烯的生产企业规模都很大。日本,年产量低于30万吨的乙烯生产项目不准上;我国共有18套乙烯生产装备线,其中有11套年产量在14万吨以下(注:桂世镛:《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国有企业布局》,《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11期第5页。)。

我国的生产企业不仅个数多,规模因严重过小而不经济,而且缺乏专业化协作。我们知道,美国的波音747所需部件来自国外1500 家大公司和1.5万家中小企业。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 有几万个中小企业为总厂生产零部件。在我国,不论大、中、小企业,属于全能企业居多。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机电产品的外购零部件只占41.8%;金属加工制造业,外购零部件只占15.3%;工业专用设备企业的外购零中件只占16.2%,其余从头至尾都由同一企业生产(注: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240 页。)。由于全能生产企业排斥专业化与分工协作的优越性,导致了生产率的低下和技术创新的不足。

我国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最典型的是棉纺织业。在我国,国有国棉、省有省棉、县有县棉、乡有乡棉等等。,总之,层层都办棉纺织厂,结果,导致长期的争原料、争市场。那些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大型纺织厂,长期因原料不足,生产能力闲置;而一些使用淘汰设备、技术水平低下的地方中、小纺织厂,由于截留原料,却能维持正常生产,结果产出了一批又一批粗制滥造的产品。

三、在各经济区域,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发展关联产业

以这种方式组织各个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既可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同区域的产业同构。所谓区域比较优势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自然资源优势。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M·胡佛指出:“加利福尼亚能够生产酒和电影,是因为那里阳光充足;纽约和新奥尔良所以是大港口城市,是由于都有天然水路通达内陆;新英格兰早期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城镇是在容易开发水力的地点上发展起来的。如此等等”(注:[美]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 王翼龙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11经1版第7~8页。)。M·胡佛的自然资源优势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各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决定了各地主导产业的差异。二是空间集中经济或规模经济。M ·胡佛指出:“空间集中经济……多半又可以溯源于特定产业的规模经济”(注:[美]M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王翼龙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11经1版第7~8页。)。从区域自然资源优势与对应的产业关系来说,如果区域由特定的自然资源优势所决定的产业具有空间集中经济或规模经济特征,那么,以这种自然资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产业,就能较为充分地利用区域中的自然资源,同时,也预示着该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以这种产业作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便有了可能性。与此相反,区域内虽然拥有某种自然资源优势,但以此为基础所建立的产业具有空间集中不经济或规模不经济特征,亦即这种产业要求空间上分散,那么,便不能以该种资源为基础来确定区域中的主导产业。三是交通运输成本。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即使同时具备了以上两个条件,也只是为确立相应的主导产业提供了可能,而不是实现。这是因为产品的流动不是免费的或省时的。交通运输费力又费时,交通运输成本往往限制区域自然资源天赋优势或空间集中经济得以实现的程度。这是因为,“交通”与“运输”是紧密相联的两个概念。大凡说到交通指的都是交通条件,包括公路、铁路、河流、港口和各种交通工具等。这些因素看起来是可变的,但对某些地形、地貌比较复杂的地区来说,在一定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至于运输问题,固然要以交通条件为基础和前提,但运输成本的高低并不完全由交通条件决定。运输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产品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属性决定。有些粗重的产品,运输成本可能超过产品自身的价值(如砖瓦等);还有一些产品在技术条件约束下,效用特别容易丧失,不允许在流通中作长时间停留(如鲜活产品等)。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这些由产品自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运输成本是相对不变的。由此可见,就某个特定的区域来说,虽然拥有某种自然资源优势,相应的产业也具有空间集中经济的特征,但由于受到交通运输因素的限制,其产品的“市场区”一定是狭小的。那么,在这个区域中,以自然资源优势和空间集中经济为依据确立主导产业是不可取的。总之,区域主导产业赖以确立的比较优势指的是以上三个条件的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在一定范围的经济区域中,只要主导产业选择准确、合理,就一定能够通过主导产业的关联作用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整个区域经济的起飞,又能避免不同区域产业的同构和重复建设。

四、在各行业建立起大型领头企业,围绕大型领头企业发展中小企业

在行业中建立大型领头企业,提高市场集中度,是为了消除恶性竞争;与此同时,围绕大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为了避免垄断,开展有效竞争。

在这方面,日本的产业组织形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日本的三菱、住友、三井、富士银团、第一劝业银团、三和银团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巨型企业。日本的新日铁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日本的三菱重工业公司是世界上头号造船公司,又是日本最大的兵工厂。另据美国《幸福》杂志的排列,在全世界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中,日本就有119家,仅次于美国的157家(注:龚士其:《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02页。)。 日本发达的企业集团带来了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日本有13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大致是这样的:食品2.5%、纤维12.7%、纸浆15.2%、出版印刷21.9%、化学29.0%、 橡胶制品40%、钢铁59.4%、有色金属30.3%、金属制品24%、一般机械30.7%、电气机械44.7%、运输机械67.0%、精密机械26.0%(注:夏大慰、史东辉:《产业政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 1 版第152页。)。60~70年代,日本在发展企业集团, 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以展开有效竞争。日本的中小企业个数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总销售额的60%,总从业人员的80%(注:龚士其:《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85页。)。日本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重要结合方式之一是实行“下承包制”。例如:丰田汽车公司的下一级承包企业有168个, 二级承包企业有4700个,三级承包企业为31,600个,四级承包企业不计其数(注:龚士其:《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96页。)。

日本的以上产业组织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第一,获得了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无论哪个行业。企业的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具有经济合理性。特别是钢铁、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原料等行业,企业的规模必须达到相当大的程度,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企业规模过小,技术落后,资源消耗大,生产成本必然很高,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日本作过统计,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净产值生产率相比较, 假定大企业为100,中小企业只有53(注:夏大慰、史东辉:《产业政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156页。)。第二, 极大避免了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在日本,同一种产品集中在几家大企业生产,相互之间的情况非常清楚,基本上不会引起盲目投资、盲目发展;同时,各自的原材料来源、销售市场,都大致稳定,一般不会发生恶性竞争。要说竞争,基本上都在各自的内部动脑筋,设法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第三,企业集团内部计划性增强。在一个企业集团内部,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相互配套,大企业从中小企业订货,内部交易关系稳定,极大地减少了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第四,极大地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我们知道,分散的中小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小,势单力弱,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谈判力量,无法与外国大企业竞争;而大型企业集团在这方面却具有特有的优势。大企业在其集团内部以中小企业作为自己前进的轮子。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生产出价廉物美的零部件和配套产品;这样做反过来又降低了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对外关系上,大中小企业拧成一股绳,由大企业出面参与国际谈判,便具有强大的谈判力量。

五、将乡镇企业纳入全国统一的产业体系中,参与产业重组

据有关研究者计算,在我国的乡镇企业中,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城市相应部门的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达0.998;乡镇工业内部14个行业的产值结构与全国工业14 个行业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也达0.721,其中重工业8个行业,轻工业6个行业, 相似系数分别为0.793和0.929。(注:蔡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第182页。 )这是导致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原料矛盾和市场矛盾的重要原因。因此,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必须放在全国产业一盘棋上进行重组。重组的方向是:将乡镇产业分为三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服务于农业的乡镇产业,亦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产业系统与城市产业不可能同构,无恶性竞争可言。第二个子系统——为农村居民生产服务的产业系统。这个系统有可能与城市的生活服务业同构,但根据无形产品不可输出和就近实现其价值的原理,城乡生产服务业活动于各自的“市场区”,相安无事,也不会发生恶性竞争。第三个子系统——一般乡镇工业。这个产业系统最有可能与城市大工业同构,从而导致原料和市场之争。因此,应作为城乡产业分工和产业组织重组的重点。重组的方向是:乡镇工业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理应作为城市现代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的“下承包企业”和“子企业”,具体到不同的行业,城乡产业组织可以有不同的组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乡镇企业加工零部件,由城市大企业最后组装;在能源和基础材料行业中,以城市大企业为主体,乡镇企业起补充作用;在纺织行业中,城市大企业进行统一的棉纱、棉布的生产,乡镇企业专门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的缝制服装、针织服装和鞋、袜类的生产;在化学工业中,城市大企业从事石油炼制,制碱和化肥等基础化工业,乡镇企业经营农膜、包装袋等化工制品生产。等等。对于沿海少数已经形成气候的乡镇大工业来说,也不排除可以与城市工业倒过来组合。按照以上原则进行城市产业重组的好处是:可以在城乡之间发展广泛的专业化分工协作,避免由城乡产业同构所造成的种种恶性竞争和资源使用上的分散以至严重的浪费。

标签:;  ;  ;  ;  

产业分工与重组:目标与方法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