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中必须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关键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职教发展规模不能整齐划一
1.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
我国以农业人口为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地区,绝大部分还未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很多农民还意识不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科学生产技术也没有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传统的农业经验加上简单的机械化,已经能完成农业生产,并获得生产的丰收。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无法大规模地发展。市场需求量不大,就业成了难题,加之传统的偏见认为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许多家长也就不愿意子女考职业学校。笔者在调查四川省某市一所农村职业中学时发现,随着“普高热”的升温,这所职中越来越无法招生,其中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学生在校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用不上,学生毕业后无法就业,这也导致职中生源越来越差。针对这种情况,就不能要求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相反,这样的职业教育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一个学校招收几十个学生,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笔者认为,这种职业学校应该改变一下办学形式,充分了解目前当地急需培养什么类型的劳动者,因其地区农业产业化还未实现,许多高新技术还用不上,那另一方面可以考虑第三产业劳动者的需求量。因为现在农村有大量过剩的劳动力闲置着,如果职业学校不拘形式,开办一些短期培训班,比如服装设计、理发、烹调、驾驶等方面的培训,既实用,收效又快,时间可长可短。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让这种培训具有其吸引力。这比盲目培养出无法就业的劳动者要实用得多。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要本着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让职业教育促进这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教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这些地区适当设置一些专业,培养一部分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勇于创业的职校学生,让他们创办一批个体私营企业,让广大的农民看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让他们转变观念,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学习科学文化和现代管理知识,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而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又会调动起农民掌握科学生产技术的积极性,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就更加促进了经济落后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2.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
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农村地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好,这说明社会对职业教育有客观的、大量的需求。据报道,苏州市、江阴市乃至苏南地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较好,平均年就业率在90%以上。
在经济发达地区,厂矿、企业较多,需要大量生产第一线初、中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这些劳动者的高素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因而在这些地区,要大力提倡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些厂矿、企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笔者通过对苏州吴县市车坊镇及江阴市新桥镇职业教育发展的调查,发现有三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可供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参考:①本着贴紧地方经济,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办职业教育。江阴市新桥镇是著名的“毛纺之乡”、江苏省的百强乡镇。1999年实现销售44.2亿元,利税4.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0.7亿元,人均年收入6700元,两个文明综合考核在江阴市名列前茅。国家级大型乡镇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重点企业中就有新桥阳光、三毛集团两家,全镇年产3300万米精纺呢绒,形成50万套西服、15万套时装、120万米羊绒、1.5万吨毛条的生产能力。面对这样的企业及经济,新桥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发展职教事业与加快地方经济建设的密切关系,把发展成职教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摆上了战略地位。新桥镇贴紧地方经济,开办了“毛纺班”、“染整班”、“纺机班”、“服装班”、“机械班”、“特色班”等职业班,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就业率极高,达到近100%,就业率高又更加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②形式多样,时间不限,学制灵活,参加对象范围宽。职教形式有全日制、业余、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形式。开班时间也不限,有2月开班的,也有5月开班的。学制更是灵活多样,有长达三年,也有短到培训一天的。参加对象有统招生、在职青年、社会职工、在校生等等。这种多样化的职业培训方式,既讲效率,又讲质量,同时还方便学生学习。③对企业内部职工进行培训。如新桥镇的阳光集团要求其统计员、核算员、大厦人员、科室人员及车间管理员分别要参加计算机应用各级的培训学习。这种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大发展。
从以上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对于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培养生产一线初中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尽快完善
近几年来,许多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迅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传统的观念,对职业教育有一种偏见,认为职校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学校,没有前途。其次是因为存在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随着各大高校扩招,“普高热”升温,社会上的“大专”“本科”文凭越来越多,许多用人单位又特别强调“文凭”,这无疑是关闭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之门。没有人愿意在读了几年书之后,仅因毫无份量的中职“文凭”就被就业单位拒之门外,所以中职学校近几年生源骤减,发展很不顺利。许多在校的中职生为了今后就业,都纷纷通过“自考”等渠道获得大专文凭。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新高职”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新高职”出现,改变了中等职业教育是“终极教育”的状况,让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机会再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为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高级技术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许多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他们不用再担心子女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前途,他们一样可以上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新高职”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必需的新型教育形式,它的出现有利于形成初职——中职——高职这样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但是,目前这种职业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来自三条不同渠道,但其中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还相当小,绝大部分是招收的普通高中学生。普通高中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为扎实,但缺乏专业知识、实际技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但已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的能力。这两种生源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是不同的,但目前高职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重视对中职教育的研究,而单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源为起点进行设置。这就出现了许多问题:某些专业知识的教学安排对于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质上是一种低层次的重复;而在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时,来自中职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而发生了严重的障碍。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因而,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必须加强对中职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研究,处理好与中职教育的衔接问题。
三、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应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随着“普高热”的兴起,加上“新高职”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不是不必要了?不需大力发展了?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看看我们的国情。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的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很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通过有关调查组对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江阴市及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发现:非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26.3%,高中阶段学历占59%。仅1997~1999年江阴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达8965人,占新增劳动力的69%。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是推进经济发展特别是促进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主要力量。调查表明,没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腾飞,生产第一线初中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仍然是企业乃至高新技术企业的主体,职校毕业生是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操作人员的主体。面广量大的生产第一线人员素质的提高需要依靠地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因此,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初、中级技术人员和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仍然有着巨大的需求。
四、必须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
根据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已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应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有利于培养基层和农村需要的高层次实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业第一线服务。根据这个精神,我们必须尽快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为了完善高职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扩大对中职学生的招生量。目前高职教育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生,中职学生的比例很小,这不利于中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职教体系的完善。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进入高职学校后,学校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实行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二者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职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培养有一定基础,因而效率高。当然,其中也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否则在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时,会因文化知识基础薄弱而发生严重障碍。
2.对普高学生和中职学生应根据其文化基础及专业基础区别教学,两种生源不同的学生放在一起,按同样的目标教学,肯定是一种知识的简单重复及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应针对其不同的基础,区别教学。可以分班进行教学,中职学生可以免修专业基础课程,但需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普高学生可适当减少学文化知识的课时而用以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就不会导致中职学生因内容重复而失去学习兴趣,也不会让普高学生觉得专业太难无法跟上进度。只有这样区别教学,才能让中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能力,也才能让普高学生真正学到专业技术知识。
3.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更重实用性、职业性及操作性。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是在中职基础上简单地增增减减、修修补补就能够实现的。而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高新技术和复合型岗位需要,比中职更具实用性、职业性及操作性,而且,课程设置要注意不能再重复中职的基础知识,它是中职教育的延续和高级阶段,专业理论要进一步加深拓宽。目前许多高职班还没有适当的教材,课程设置也不合理,这些问题都要尽快解决,否则直接影响高职的办学质量,给人们造成一种不好的印象,这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很不利,必须尽快选编适当的教材,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有特殊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必须要有更多的实践经验、更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熟练的技能;要求教师必须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因此,要大力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让教师深入厂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的人才目标转变。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学生,加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强大队伍中来。
5.高职职业资格证书应区别于中职资格证书,以利于人才的选拔使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已经获得初、中级职业岗位等级证书,而高职阶段所要求的也是同类的证书。这在就业时造成许多麻烦问题,有可能因为“证书”使高职学生不一定能找到跟中职学生一样满意的工作。目前,上海、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先后已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机构。有了高等职业技术岗位等级证书,便于人才的选拔使用,必将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总之,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面临许多问题,尤以上述四个关键问题比较突出,在职教发展中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才能促进我国农村职教、乃至全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