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_郝华涛

新时期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_郝华涛

郝华涛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157011

摘 要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意义在于为高职教育提供示范。本文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现状,按照示范性要求,从“专家型领导治校”等13个方面探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了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价的策略,为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价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示范性 高职院校 评价体系

2006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首次在全国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分三批遴选100所高职院校,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进行重点建设。2010年7月,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再次遴选100所高职院校实施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在此期间,各省市还相继实施了省(市)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层面,应该说示范(骨干)院校建设计划不仅使计划内建设单位的软硬件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办学水平大幅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同为国家级或省市级示范(骨干)院校,其建设发展水平很不均衡,甚至存在较大差异。然而示范(骨干)验收更多的是注重考察其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诸如资金到位与使用、重点专业建设等,较少对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及示范性做出客观的评价。这使得部分院校建设中较多的注重办学条件的改善,较少关注高职教育难点问题探索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较多重视示范(骨干)作为一种荣誉的广告宣传效应,较少思考学校究竟有哪些特色亮点能为职业院校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有关示范性评价指标体系不尽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发展目标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对示范性职业院校的要求也更高,使命更重,任务更艰巨。本文仅就新时期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点做以探讨。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价的特点及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价不同于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验收评价,它属目标性评价或绩效性评价,注重示范建设目标的达成及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对示范建设的时间、速度、资金使用等均不做考量。通过示范性评价,可以使相关院校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明确自身的进步与差距,准确界定其发展水平,进一步明确后续建设方向和目标。

示范性院校评价的重点在示范性,而非一般办学水平评价。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称之为示范性高职,理所当然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走在同类院校前面。如果学院拥有一流的办学设施,却不能培养质量一流的人才,这样的“示范”不叫示范。因此,示范性高职评价应该把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作为重要的一方面。

其次,示范性高职建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增加,更重要的是内涵建设,尤其是针对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积极探索和深入实践,寻求有效破解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它院校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可复制的模式、可迁移的成果,使示范真正成为全国或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范本。因此,人才培养过程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的创新应该作为示范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

基于突出示范、引领和带着作用的思路,示范性高职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虑以下十三个方面:

1.专家型领导治校。学校领导是学校的决策者,决定学校发展的路线、方向、战略。因此,学校领导必须是专家型。所谓专家型领导就是熟悉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及时掌握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经常参加省内外职业教育活动,带头从事高职教育教学难点问题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有个人见解,在国内、行业或省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工作中具有整体战略思维和全局意识,视野宽阔,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定位合理,顶层设计富有前瞻性。注意突出教学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主动与行业企业沟通搭建校企合作桥梁。

2.德育创新。立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然而也是当前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作为示范性高职必须在立德教育方面出新招,求实效,做出成绩,积累经验。思政课充分发挥其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作用,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专题辩论等有效教学形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脑,提高教学效果;专业课和公共课要发挥其渗透作用,把思想品德素质、法制意识、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价值观等融入每一次课、每一项教学内容及每一门课考核;此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校、系、专业或班为单位,积极组织校内外各种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受,触及灵魂,接受教育。

3.校企合作机制与办学模式创新。中外办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是专业教学改革和高质量职业人才培养的起点。第三次全国职教育大会后,随着国家及地方层面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将不断改善,但是校企合作仍需院校的主动努力,示范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区域现状及行业企业特点等,从有利于提高人才质量、有利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的角度,在创新合作长效机制方面有所突破,广泛开展校、政、协、企的多元合作,搭建诸如职业教育集团等合作平台,拓展合作内容,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助学,以实现人才培养质的跨越。有条件的院校还应探索与国外优秀企业和教育机构合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奠定基础。

4.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办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各专业在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行之有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应结合行业或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办学的优势。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体现现代职教思想和职教特色,适应专业特点,兼顾中高职衔接和高本衔接,符合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

5.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目前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存在的通病,也是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又一个难题。近几年,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的推广,为职业教育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效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能力欠缺、相关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成本偏高等原因,行动导向教学实施面有限。示范院校应充分发挥政策和资金优势,在各专业全面推行行动导向教学,同时以此为基础,在特色教材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形成更多成果,并保证这些成果为其他院校共享。

6.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两方面观测:一是现有师资状况,二是健全师资建设管理制度。团队教师数量应满足专业(群)办学规模需要;教师结构应做到学科互补、年龄(或职称)形成梯队、专兼比适度,可满足全部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同时确保团队具有持续稳定的发展潜力。能力是团队的关键,团队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良好的师德师风;二是教学水平高,得到学生好评,监测优良率高于90%;三是专业实践能力强,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能承接纵横向研究课题,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并取得高水平成果。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经常性工作,保障持续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包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教师引进与培训(实践)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等。

7.实训基地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必备条件和基本前提。这里所说的实训基地是广义的,包括实训室(含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和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作为示范性院校,看投入多少资金、购入多少先进装备提高基地建设水平仅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看其基地建设的设计思想、建设模式、运行模式、管理模式等能否给其它院校或专业的基地建设带来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如怎样结合专业或课程内容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做一体化功能教室;怎样在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中更多地融入企业要素,使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是否在企业捐建或校企合建基地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是否在生产性综合实训基地的运营管理模式、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

8.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他以现代职教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以培养信息社会需要人才为目标。示范院校必须在这方面走在前面,为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道路,积累经验。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以校园网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以专业教学资源库、仿真实训软件等为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三是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其中,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充分体现学校或专业的办学水平。

9.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激发人的进取精神、抑制人的不良行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主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学校人际关系及各种文化活动平台建设上。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保证校园文化、维系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各示范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勇于创新,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10.质量监控与管理机制建设。质量监控与管理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组织机构、管理队伍、运行机制、制度标准、执行力等。其中,运行机制、制度标准是关键和难点。能否建立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兼顾、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覆盖,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结合,适应新形势下高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要求,运行高效、监控有力、反馈及时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成为示范院校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标志。

11.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示范院校能否成为示范,人才培养质量是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核:一是参加政府、有影响的社会团体或企业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及其专业覆盖率;二是已设立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各专业毕业生平均获证率;三是毕业生创业和就业率;四是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12.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经济社会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除了培养人才外,职业院校还可以利用信息、人才等优势,在技术(标准)推广应用、新产品开发、企业技术或设备改造、设计与技术咨询提供、兼职技术与质量管理等方面提供服务。服务成效按服务项目数及产生的经济效益总额计,服务项目多、经济效益大,说明院校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越大、院校的办学水平更高。

13.特色建设。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包括独到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风格,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个性化方式与做法等。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标志着学校内涵建设已经步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是否形成办学特色及特色鲜明与否,是评价示范性高职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价策略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非示范性高职院校、政府、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校友、与学校有契约关系的当事人(如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贷款提供者等)、社会公众等。应用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建立以“多元主体参与、共同协作发展”的评价模式,是评价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基本策略。

非示范性高职院校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直接利益相关者。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可为非示范性高职院校提供培训、合作办学或资金设备支持等,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合作、服务,达到资源共享,促进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支持非示范性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夯实示范和带动基础,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发挥着主导高校发展的作用,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主导利益相关者,政府与示范性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不应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它还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管理、服务合作、互动的关系,因而,作为主导利益相关者的政府应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价的主体。

学生对于示范性高职院校而言,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健全学生利益的表达制度,使学校发展和学生需求保持一致,建立起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良好关系,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务可提升学生对学校的综合评价。

教师与管理人员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和作用的发挥。教师与管理人员自身的发展、任用、评价、培训、激励等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

企业和社会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的边缘利益相关者,要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从社会获得物质、人员、信息等方面的支持,这种物质上的依附性和利益相关性决定了学校为社会服务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向企业借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办学定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2] 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

[3] 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办法》

[4] 郭萍.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探析[DB]. 233网校论文中心

[5] 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6] 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7):37

论文作者:郝华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6

标签:;  ;  ;  ;  ;  ;  ;  ;  

新时期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_郝华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