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脾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_康永新 王晨光 孟长厚

康永新 王晨光 孟长厚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内蒙乌 兰察布 012000

摘要:目的:从2015年师承孟长厚老中医,现对其脾胃病中医辨证施治和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72例脾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然后观察这些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其病情复发的情况。结果:经治疗,这些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22%。在治疗期间,这些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后6个月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未复发。结论:对脾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显著,患者的病情不易复发。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辨证

引言

脾胃病属于一种多发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呕吐、恶心等。脾胃病患者主要是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胃气不和,胃络失养,导致患者的脾虚失运,湿邪滞留,或者是患者的肝胃失和,导致气机阻滞,升降失调,脾胃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治疗脾胃病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脾胃病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的价值作分析,内容如下文: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脾胃病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3例;其年龄为15~72岁,平均年龄为(43.6±2.2)岁;其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2.6±1.2)年;其中有浅表性胃炎患者24例,有萎缩性胃炎患者12例,有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26例,有十二指肠球炎患者10例。这些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是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嗳气、反酸、食欲差、贫血、消瘦等。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医关于脾胃病的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的病情进行中医辨证。在这些患者中,有脾胃虚寒型脾胃病患者26例(36.11%),有气滞血瘀型脾胃病患者34例(47.22%),有痰湿中阻型脾胃病患者12例(16.67%)。

1.2方法

1.2.1肝胃郁热、肝气犯胃型:

针对主要治疗郁热型患者,应使用柴胡、白芷、浙贝、陈皮、栀子等药物,以和胃止痛、疏肝泄热治疗为主;主要治疗以柴胡舒肝散型的脾胃疾病,治疗应以舒肝理气和和胃降逆为主,药物应以丹参、香橼、枳壳、莱菔子、木香、川芎、沉香、桃仁、元胡、三棱、郁金。

1.2.2寒邪客胃、脾胃虚寒型

小建中汤以温中健脾治疗为主,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生姜、红枣、夜交藤、远志、补骨脂、麦芽、浮小麦、五味子、桂圆、木香、酸枣仁、茯苓、当归、党参、白术、炙黄芪等,以上药物具有较好的健脾开胃、补益肝肾、温补脾阳的效果;寒邪客胃型患者应以行气止痛、温中散寒治疗为主,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炙甘草、升麻、柴胡、陈皮、枳壳、桔梗、当归、红参、白术、黄芪等。

1.2.3饮食停滞型

饮食停滞型患者常伴吞咽酸水、苦水、饱胀感强、舌苔厚腻、脉象滑等症状,该类型患者应给予消食导滞药物,如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等药物。

1.2.4淤血停滞型

为此类患者使用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进行治疗。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的组方为:柴胡,香附,白芍,川芎,陈皮,山药,茯苓,元胡,降香,炙甘草。将上述中药以水煎服,每天服一剂,分两次服用。

1.2.5寒热互结、胃阴亏虚型:

针对寒热互结型患者,应给予半夏、黄芩、大枣、干姜、甘草、黄连、人参等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的药物进行治疗;胃阴亏虚型患者应给予具有益胃养阴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沙参、麦冬、细生地、玉竹等。

1.2.6痰湿中阻型

对痰湿中阻型脾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化痰和胃、燥湿和中。为此类患者使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进行治疗。香砂六君子汤的组方为:党参,白术,木香,炒山药,砂仁,茯苓,半夏,厚朴,枳壳,陈皮,郁金,干姜,炙甘草。将上述中药以水煎服,每天服一剂,分两次服用。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出现。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其进行胃镜、B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病灶明显减小。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进行胃镜、B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病灶有所减小。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在加重,其进行胃镜、B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病灶未减小,甚至在增大。观察在治疗期间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其病情复发的情况。

2结果

经治疗,这些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22%。在治疗期间,这些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后6个月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未复发。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中医认为脾胃病是患者受到外邪入侵、内伤饮食以及情志不遂等因素而使食管、脾胃、肠道出现病变的情况。为脾胃病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的关键是对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治疗,脾胃病患者多伴有大便异常、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情况,在治疗脾胃病患者主要症状的同时,还应对患者的疾病史以及合并症状进行了解,对导致患者出现脾胃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寒热虚实进行辨别。中医认为影响脾胃发病的因素较多,脾虚胃实也时时互为因果,而脾胃失调也会波及其他脏腑和器官,实则各器官功能互为影响。笔者查阅文献后发现,中医记载的与脾胃疾病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饥饱失常、饮食不节、脾胃素虚、寒热无度、脘腹受凉及复食生冷等,上述因素可导致患者出现脾失健运,清气不升等情况,进而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疾病症状。脾胃病的病理可归结滞与湿为先导,寒热虚实为基本证候表现。脾胃虚证多由脾阳虚衰,中气不足引起,实证多为寒湿困脾,湿热内蕴等引起,一旦患者出现脾虚不运,则可导致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气郁滞可致脾胃不健,导致患者出现脘腹胀、胃脘痛等症状。脾与肾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彼此转相滋养,相互为用。为脾胃病患者实施中医症状治疗时,应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胃气进行保护,不能对患者的胃气过度抵制。治疗患者的脾胃病过程中,若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治疗,则应适当给予脾胃病患者滋养胃阴之品辅助进行治疗;对脾胃的升降进行调理,若患者的脾胃功能出现升降失调的情况,则应给予脾胃病患者补益治疗;为脾胃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还应对患者的阴阳平衡情况进行调节,采用攻实补虚、升降并用以及温寒相适方法来达到调整患者阴阳平衡的目的。脾胃属中焦,主受纳及腐熟水谷。《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脾胃病虽病在脾胃,但同肝的关系密切。肝、胃为木土乘克的关系。忧思恼怒,可郁结伤肝。肝气横逆,又会克脾犯胃,化火伤阴,而致胃痛。脾胃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对该病进行治疗时,需攻补兼施。脾胃病多因素体虚弱、肝郁气滞、痰湿中阻所致。临床医师应根据此病患者的具体病情分别以温中散寒、疏肝和胃、化湿和中为治疗原则,为其分别使用理中汤加减、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进行治疗。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全部72例脾胃病患者在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好转,且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满意度较高。全部患者均已治愈并出院。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的应用价值较高,可较好缓解患者的脾胃病不良症状,且不会导致脾胃病患者出现严重不良的情况,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培.中药结合循经治疗脾胃疾病临床疗效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36):15-16.

[2]王赏,朱莹.朱莹运用对药治疗脾胃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2):18-20.

[3]徐秀鹏,曹志群.中西药联合在脾胃病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4(1):29-31.

[4]杨万平,王文兰.消渴病辨证治疗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16.

[5]王永胜,高丽娟.探讨脾胃病证的中医辨证诊断及辨证治疗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7):2-3.

[6]田泽民.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3):20-21.

[7]程道忠.脾胃病证中医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7):159.

[8]刘绍能,张秋云.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辨治体会[J].北京中医药,2011,30(4):282.

论文作者:康永新 王晨光 孟长厚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对脾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_康永新 王晨光 孟长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