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政策路径论文_李东

新技术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政策路径论文_李东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42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面临着成本快速上升、供需结构矛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严峻挑战,发展速度明显降低,质量效益亟待提高,发展模式亟待转变。新技术不仅为制造业带来技术创新,还带来组织形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思维方式创新,这些创新都需要制度创新来保障,多种创新元素共同作用,促进制造业发生“化学变化”。研究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分析新技术带来的新变化以及新风险,对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组织形式、产业结构等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总结和归纳新技术与制造业结合的方向和路径,有助于为优化政府引导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技术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政策路径

引言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成为驱动制造业革命性变革的核心力量,促使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推动制造业向灵活化、复杂化、分散化、创新化和关联化方向发展。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要进一步夯实制造业基础,坚持标准先行,直接干预型和间接诱导型产业政策相配合,通过适当放松部门规制促进产业加速融合,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公地”。

1新技术为实体经济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使经济具有更强的直接性、快捷性、渗透性、外部经济性、持续性及全球性。大数据技术在成本可接受的条件下,通过非常快速的采集、发现和分析,从大体量、多类别的数据中提取价值,可以极大降低信息成本,提高信息效率。人工智能是如何表达知识以及怎样获取知识并实际应用的科学技术,可以使机器具有智能化、拟人化的运作方式,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专家系统、智能搜索、深度学习等将对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2新技术促使制造业发生革命性变革

2.1生产方式变革

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素从蒸汽机、电力、电子和机器人转向信息物理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的核心特征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结合的紧密型前所未有。制造业从自动化时代迈向智能化时代,而制造业智能化建立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基础之上。工业生产线和工业产品被广泛装载传感器、无线射频(RFID)等数据收集设备并实现互联,大量的工业数据被收集、传输、处理、分析,并应用于工业流程优化和运营决策。新技术时代的制造业智能化将实现从集中式中央控制向分散式增强控制生产模式的转变,基于标准模块,通过动态配置的单元式生产,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兼容。同时,大规模定制从过去落后的面向库存的生产模式转变为面向订单的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交货期,并且能够大幅度降低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运行。

2.2组织形式变革

在组织形式上,基于新技术支撑系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将再造产业组织形式,使产业边界更加模糊化,生产可能性边界被极大拓展。从产业层面看,产业边界的模糊使得组织与外部市场或其他产业出现融合的可能,产业传统地理集群的空间局限被逐渐打破并形成产业网络的虚拟集聚。产业组织呈现网络化的特点,大、中、小企业之间及其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日趋深入,以技术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为特征的协同制造水平大幅提高。从企业层面看,生产灵活性的需求推动组织灵活化变革,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去中心化,决策权力向生产一线倾斜,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显著降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管理方式变革

在管理方式上,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提高了制造型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管控能力,促使产品价值由加工环节向研发、维护保养、整体解决方案等微笑曲线中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形成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社区营销、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模式,从而延长价值创造周期,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在新工业革命技术融合应用的情景下,企业可以建立生产运营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包括相互联结的智能生产线、仓储系统和高效产品设备等,不同的系统既可以独立自主地运作,也可以互相交换信息,实现络协同控制。

2.4商业模式变革

在商业模式上,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推动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催生出多技术、多业态融合的生产与服务系统,电子商务发展和大数据供应链协同催生精准实时互动服务和生产组织方式协同,引发制造业商业模式的调整和转型。制造型企业的关注点由简单的工业产品转向“产品+服务”或者“产品+服务+体验”。2017年中国制造企业的设备数字化率已超过40%,超过20%的企业实现了服务化转型。在前期装机率和设备互联的基础上,工业大数据规模指数级增长,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字镜像等技术,工业服务的对象范围被有效拓展,商业模式日新月异,服务成本大大降低,盈利空间显著提升。

3新技术时代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3.1灵活化

灵活化是决定未来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关键点之一,能否满足个性化需求、处理好周期越来越短的浮动市场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适应能力、灵活程度首先体现在生产设备和价值链条上,趋向定制化生产和小型化生产,产品多样性大幅提高。机器用途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生产设备的灵活性要求更高,需要能完成差异化任务的系统来实现工作分工的最小化。对客户要求进行快速反应成为重要竞争力,按需生产成为目标导向,要求企业具备更快的生产速度和变化速度,要求生产决策的反应时间缩短、决策效率提高、变化能力和组合能力增强。人员配置要达到足够灵活的程度,除了设备灵活性和供应链灵活性之外,用工灵活性也是成功的关键,包括时间灵活性、空间灵活性、组织灵活性等。

3.2分散化

个性化需求对生产控制的精准化提出更高要求,意味着要小批量或定制化生产出品种更多的个性化产品,与此相适应,工业生产单位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分散。生产和决策从集中控制转向灵活的、分散的、协调的自我控制,主要实现手段包括使用信息物理系统(CPS)监控程序、增加制造透明度增加、建立智能辅助系统、配置自主运行的智能化生产设备等。物料、生产设备、传感器和使用人构成一个多元互联网络,用分散式传感器调取、存储数据,并通过联网功传输和交换数据,利用不同层级的工业云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优化整个生产管理系统。分散控制在局部对工作任务和订单顺序进行优化,可以更好地考虑特殊的边界条件,将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并对不断变化的生产要求进行紧急和灵活的反应。分散化生产需要以最新的、大量的数据为依托,需要高速联网和实时沟通,需要对跨部门的流程和程序进行控制和协调。

结语

构建共享型产业组织平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并重,形成良性互动、协调有序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生态环境,大企业可以侧重研发通用型共性技术、引领行业和产业标准等,中小企业在共享资源的同时,侧重细分行业市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研发定制化和个性化产品,实现大中小企业协调互动、开放共享、合作共赢。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公地”的应具备以下核心特征: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基础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匹配,通过产业间的协同,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发挥产业的网络外部性效应。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公地”需要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区域壁垒,聚集优势资源,促进公开共享,通过公地溢出效应,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陈爱平:《网络经济的风险应对机制及发展对策》,《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3期。

[2]陈国亮、唐根年:《基于互联网视角的二三产业空间非一体化研究———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8期。

[3]黄卫东、岳中刚:《信息技术应用、包容性创新与消费增长》,《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5期。

论文作者:李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  ;  ;  ;  ;  ;  ;  ;  

新技术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政策路径论文_李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