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马克思论文_齐宁

重新发现马克思论文_齐宁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300384)

摘要: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区别的,绝不可将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一。马克思哲学的初始见解和本真思想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哲学工作上较之以往的哲学有着显著的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对于重新发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形式;内容;哲学工作

对于马克思的哲学,我们是如此的熟悉但又是如此的陌生。原因在于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了解是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众所周知,正是恩格斯、列宁等人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正统阐释,才构建起了现在我们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这个庞大的体系并非马克思哲学初始见解和本真思想的全部。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被部分地遮蔽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1]所以,我们有必要从马克思学说的基础部分——其哲学上的初始见解和本真精神与以往哲学的比较中,重新发现被遮蔽了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一、在形式上,马克思发现了哲学的“外在性”、“开放性”、“时代性”。

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的哲学是“内在性”、“封闭性”的,对于以往哲学的这些特征,他阐述到:“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报纸那种反应敏捷、纵论时事、仅仅热衷于新闻报道的性质形成鲜明对照。哲学,从其体系的发展来看,不是通俗易懂的;它在自身内部进行的隐秘活动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2]在以往的形而上学那里,哲学注重的是冷静的自我审视,而报纸则热衷于现实问题,哲学与报纸直接关注的问题意识是对立的。哲学不是通俗易懂的,哲学内部的活动与哲学外部的活动相比是超出常规的,哲学阐述、思考和表达问题的方式与哲学外部现实活动思考方式不一样。以往哲学的这种“内在性”是由哲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造成的。马克思否定了这样的哲学,发现了哲学的“外在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他说:“哲学就其性质来说,从未打算把禁欲主义的教士长袍换成报纸的轻便服装。然而,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正是那种用工人的双手建筑铁路的精神,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建立哲学体系。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当然,哲学在用双脚立地以前,先是用头脑立于世界的;而人类的其他许多领域在想到究竟是‘头脑’也属于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是头脑的世界以前,早就用双脚扎根大地,并用双手采摘世界的果实了。”[3]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哲学总是时代的产物,哲学深刻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人们对世界与生命的意义诉求。因而,在马克思那里,时代哲学的可能形态是克服形而上学的“内在性”,即一种以“人的自由”为终极目的而立足改变世界建立起来的“外在性”哲学,一种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交织为整体的“当代世界哲学”。“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4]

二、在内容上,马克思的哲学是从实践出发来追求“哲学的世界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马克思的哲学没有西方哲学核心要素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也没有太多的哲学概念,以及对自己所使用的概念进行严密论证和透明化,而是把哲学论述与历史社会分析和政治行为的主张交织在了一起,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哲学没有把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区别开来,只关注是哲学的现实性。形而上学哲学追求的是“世界哲学化”,他们把现实世界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概念,诸如:理念、实体、上帝、理性、绝对精神等等,因而传统哲学的起点在哲学内部,例如:巴门尼德的“存在”、黑格尔的“有”和“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他们一般是从天上出发。而马克思的哲学追求的是“哲学的世界化”,即使哲学成为世界的哲学,对哲学进行世界化的革命。马克思的哲学没有用纯粹的理论分析形而上学问题,没有进行存在论的研究。它是把哲学放到实践中去,把现象世界同哲学解释协调起来。因而马克思的哲学的起点不是在本体界,而是外部生活世界,是现象、此岸、实践、生活、商品,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其起点的确立方法是“感性具体——抽象——抽象具体”以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马克思的哲学旨在追寻此岸世界的真理,从实践出发、从物质生活过程看世界。因此,马克思的“哲学”根本就不属于西方哲学意义上的那个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如果还可以称为哲学,只是作为“反哲学的哲学”、“非哲学的哲学”、“另一种哲学”。所以从内容上来说,马克思的哲学不再是整体化、系统化的,不再需要本体论,不再是哲学内在问题意识的诸如以为世界奠基为目的的形而上学沉思的兴趣,而是以实践为目的和兴趣。

三、在“哲学工作”上马克思的哲学坚持建设与批判的双重维度。

从建设的维度来看,实践问题引起的“哲学”,是一种不断重新开始的哲学,哲学起点、开端、对象不再局限于本体界,而是移动变化的,因而会不断出现实践引导的“哲学”问题与范畴的新认识,不断赋予哲学范畴新含义、新认识,从这个维度来说,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发展的哲学。从批判维度来看,批判精神贯穿马克思科学的始终,无论是马克思哲学观形成的前期——“哲学之扬弃”时期,还是后期——实践观点形成时期,批判精神始终是其灵魂和驱动力。马克思的哲学把批判精神与实践观点紧密联系起来,它的批判就是基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马克思主张通过实践批判的活动改变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批判理论和批判自我,也就是说在坚持实践观点的同时,以强烈的批判态度、自觉的批判精神、坚决的批判方式对待现实的世界、前人的理论和自己的理论。马克思的哲学要批判社会结构本身的矛盾、冲突与危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5]同时还包括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社会意识的批判,“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6]正如他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改变世界,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是马克思的哲学自觉承担的使命。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哲学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哲学工作上相比较以往的哲学,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种“非哲学的哲学”、“真正的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这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9-22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作者简介:齐宁(1994.08-),女,山东省淄博市人,学历:硕士。

论文作者:齐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  ;  ;  ;  ;  ;  ;  ;  

重新发现马克思论文_齐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