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增长模式类型的细分--兼论1949/1995年度我国农业增长模式_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关于农业增长方式类型的细分问题——兼论我国1949—1995年的农业增长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方式论文,农业论文,类型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农业增长方式可以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个基本类型。但这一划分仍不能反映农业生产中多种多样的增长方式,因而需要在这一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细分,这对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标准,建立一个分析增长方式的理论框架,并对我国1949—1995年农业增长方式类型作一个初步的研究,以此验证农业增长方式类型细分框架。

一、分析农业增长方式类型的理论框架

经济增长史业已表明,能够推动经济实现不同形态增长的方式和路径有:在技术一定或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在教育、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通过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优化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规模经济等途径提高要素总和生产率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一般说来,上述两种方式和途径在一国的经济中都能发挥作用功能,但在经济增长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功能是有差异的。由这种差异性质决定的两种方式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一国在一定阶段的现实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一思想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之中。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但他在《资本论》第二卷提出过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我们所讲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与“集约型”增长方式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式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92页。)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当作资本使用, 以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造成生产场所扩大。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不仅原预付资本转化的生产要素能生产出与原来相等的产量与产值,而且通过追加资本而追加的生产要素也生产出增加的产品和产量,其结果经济增长了。这种经济增长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是通过增加要素而实现的,故马克思考察的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与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不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是由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的提高引起的;在生产要素效率提高情况下扩大再生产的结果,产值和产量都会增加。不言而喻,马克思对内含的扩大再生产的考察,实际上就是对“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考察。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要把马克思的这一分析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对立起来。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把一定的经济增长分解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要素投入,另一个部分为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因而我们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并没有矛盾。从1942年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两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在一程度上弥补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在计量上的缺陷。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全要素生产率(TFP )作为经济增长的集约性因素,而把要素投入作为粗放性因素。这样一来,确定TFP 在经济增长中的相对贡献份额,就可以确定增长方式的类型。

TFP的计量一般是来自索洛的基本公式。 农业总量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

Q=F(k[,1],k[,2],k[,3],L,t) (1.1)

式中,Q是农业总产出,k[,1],k[,2]和k[,3]分别为农作物总播面积、农业固定资产和农业中间投入,L是农业劳动力,t为时间。关于时间效果的最简单的假定是:技术呈中性进步,即源于既定的资本和劳动组合的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产出,但并不影响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根据这一假定,生产函数又可以表示为:

Qt=AtF(K[,1]t,K[,2]t,K[,3]t,Lt) (1.2)

对该式求关于时间的导数,然后以Q除以该式, 就可以推导出产出增长的5个因素。

. . dQ

式中的圆点代表时间导数,Q表示Q对时间的导数,即Q=──,其他类同。替换

dt

, 便给出基本的新古典增长方程:

G[,V]=G[,A]+β[,K1]G[,K1]+β[,K2]G[,K2]+β[,K3]G[,K3]+β[,L]G[,L] (1.4)

式中G[,V],G[,K1],G[,K2],G[,K3]以及G[,L]分别代表总产出(附加值)增长率、农作物总播面积增长率、农业固定资本增长率、农业中间投入增长率及农业劳动力增长率,G[,A] 代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将(1.4)变换一下,则:

G[,A]=G[,V]-(β[,K1]G[,K1]+β[,K2]G[,K2]+β[,K3]G[,K3]+β[,L]G[,L])(1.5)

n

式中每个投入系数β[,i]被定义为投入要素i的产出弹性,且∑[,βi]=1,

i=1

表示这种投入每增长1%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如果投入要素结合成一个要素F,则G[,A]=G[,A]+G[,F](G[,K1],G[,K2],G[,K3],G[,L]),将等式两边同除以G[,A],得:

G[,A]

G[,F]

───+───=1 (1.6)

G[,V]

G[,V]

G[,A]

式中,────表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农业产出增长中的贡

G[,V]

G[,F]

献份额,────表示农业要素投入增长在农业产出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G[,V]

公式(1.4)和公式(1.6)分别构成了农业TFP 和农业全要素投入贡献份额的理论模型。

二、农业增长方式类型的细分

前面我们已指出,将全要素生产率(G[,A])视为集约性因素, 将生产要素投入(G[,F])视为粗放性因素,借助于坐标轴, 我们对农业增长方式作了一个理论划分(注:借助坐标轴对农业增长方式进行划分的思想是受钱纳里等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启发。参见该书第132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图见下页)

如图1所示,以横轴代表农业全要素投入增长率( G[,F] ),纵轴代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G[,A])增长率,可以证明与横轴成135°的虚线同横轴或纵轴交点的值代表农业产出增长率(G[,V])。 下面我们将对农业增长方式作一个理论上的划分。

1.第Ⅰ类:能够实现农业产出的增长,即G[,V]>0,根据G[,F]、G[,A]的不同组合,可以分成以下七个类型。

农业增长方式Ⅰa :全要素生产率与全要素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横轴方向运动(如①所示)。在这种农业增长方式下,全要素生产率没有任何增长,农业产生增长纯然依靠农业要素投入,即农业要素投入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100%。 这样的农业增长方式无效率(效率是效益的实质,或者说是效益的同义词(注:请参考罗斯基:《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异同:《正确理解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研究》1993年第10期;张先治:《利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 年第2期。))可言,是一种纯然追求数量与速度粗放型增长方式。可以称为无效率粗放型增长方式。

图1农业增长方式类型示意图

说明:

①代表Ⅰa:无效率粗放型增长方式

②代表Ⅰb:粗放主导型增长方式

③代表Ⅰc:集约主导型增长方式

④代表Ⅰd:中性增长方式

⑤代表Ⅰe:无投入集约型增长方式

⑥代表Ⅰf:负投入集约型增长方式

⑦代表Ⅰg:高投入粗放型增长方式

⑧代表Ⅱa:低投入负效率型增长方式

⑨代表Ⅱb:无投入负效率型科长方式

⑩代表Ⅱc:负投入负效率型增长方式

①①代表Ⅱd:负投入无效率型增长方式

①②代表Ⅱe:负投入有效率型增长方式

①③代表Ⅲa:高水平无增长型增长方式

①④代表Ⅲb:低水平无增长型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Ⅰb :全要素生产率与全要素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偏向于在第一象限内横轴方向运动(如②所示)。在这种农业增长方式下,农业要素投入和农业产出增长率高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即农业要素投入对农业产出增长的相对贡献份额大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这种农业增长方式的经济效率不高,也是一种追求数量与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可以称为粗放主导型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Ⅰc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偏向于第一象限内纵轴方向运动(如③所示)。在这种农业增长方式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高于要素投入增长率,即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大于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这种农业增长方式经济效率比较高,是一种追求效益和质量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可以称为集约主导型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Ⅰd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第一象限横纵轴对角线方向运动(如④所示)。在这种农业增长方式下,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相等,即要素投入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全要素率的贡献份额相等,可称为中性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Ⅰe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纵轴正方向运动(如⑤所示)。在这种农业增长方式下,农业产出的增长纯然决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种农业增长方式是一种纯然追求质量与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但农业增长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可称为无投入集约型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Ⅰf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第二象限偏纵轴方向运动(如⑥所示)。在这种农业增长方式下,要素投入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直接抵消一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这种农业增长方式是在减少农业要素投入完全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实现的农业产出增长,因而也是一种追求质量与效益的集约型增长。可称为负投入集约型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Ⅰg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第四象限偏向于横轴方向运动(如⑦所示)。在这种农业增长方式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直接抵消了一部分农业要素投入增长率。这种农业增长方式是一种降低全要素生产率,片面加大农业投入而实现的农业产出增长,是一种片面追求数量与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可称为高投入粗放型增长方式。

2.第Ⅱ大类型:不能够实现农业产出的增长,即G[,V]<0,根据G[,F]、G[,A]的不同组合,可以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农业增长方式Ⅱa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率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第四象限偏向于纵轴方向运动(如⑧所示)。在这种农业增长方式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不仅出现了负增长,而且这个负增长率完全抵消了要素投入的增长率,从而使农业产出增长率出现负数。这种农业增长方式是一种极不注重提高要素生产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可称为低投入负效率型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Ⅱb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纵轴负方向运动(如⑨所示)。在这种农业增长方式下,要素投入没有任何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出现负增长。农业产出增长率纯然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因而始终出现负增长,是一种极不重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不重视增加农业投入的无效益增长。可称为无投入负效率型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Ⅱc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动态组合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第三象限偏于横纵轴方向运动(如⑩所示)。在这种农业增长方式下,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增长率均为负值,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农业产出增长率为负值。这种农业增长方式是十分忽视农业生产所致现象。是一种无效的增长,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农业增长方式。可称为负投入负效率型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Ⅱd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率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横负轴方向运动(如(11)所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始终没有变化,而农业要素投入出现负值。农业产出增长纯然取决于农业要素投入的增长,因而农业产出增长率为负值。这是一种既不重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又不重视农业投入的增长方式,可称为负投入无效率型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Ⅱe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第二象限偏向于横轴方向运动(如(12)所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始终为正值,而要素投入的增长率为负值,因而抵消了一部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而致使农业产出出现负增长。这是一种极不重视农业投入的作法。可称为负投入有效率型增长方式。

3.第Ⅲ大类型:既不能实现农业产出增长又没有农业产出负增长,即G[,V]=0,可分以下两种类型。

农业增长方式Ⅲa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第二象限横纵轴的对角线方向运动(如(13)所示)。在这种农业增长方式下,农业要素投入的增长率为负值,而全要素生产率始终为正值。负的要素投入正好抵消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而没有实现农业产出的任何增长。这是一种不重视农业投入的作法。可称为高水平无增长型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Ⅲb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沿着第四象限的横纵轴对角线方向运动(如(14)所示)。在这种农业增长方式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出现负值,而要素投入增长率为负值,正负相抵,没有实现农业产出任何增长,这是一种极不重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法。可称为低水平增长型增长方式。

在这些农业增长方式类型细分中,考虑到实际需要,把G[,V]≤0,G[,F]≤0的情况也纳入了我们的分析之中。从所划分的类型来看, Ⅰc、Ⅰe、Ⅰf均是集约型增长方式。不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集约因素的增长,同时要使集约因素的增长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也就是要增加要素投入,所以我们追求的是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要求要素投入也有所增加,使农业在更高的增长率基础上增长,以保证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的要求。因此,Ⅰd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农业增长方式。其余农业增长方式,要么依靠农业要素投入,要么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要么要素投入也下降,或是负值,这不能推动农业产出增长,或增长率不变(或为负值),因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我国1949—1995年的农业增长方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经济绿皮书》(历年)等所列的农业总产值(亿元)、农业劳动力人数(万人)、农作物总播面积(千公顷)、农业固定资产(亿元)、农业中间投入(亿元),利用在第一节的推导的1.4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农业劳动力产出弹性(β[,L])为0.99,农业播种面积产出弹性(β[ ,K1])为0.0495,农业中间投入产出弹性(β[,K2])为0.6832,农业固定资产产出弹性(β[,K3])为0.1683。据此,对农业产出增长进行分解 ,可以进一步衡量各种因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表1 是分阶段计量出的农业全要素投入年均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这两种因素分别对农业增长的相对贡献份额。

表1 中国1949—1995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要素投入及效率变动情况

年均增长率

时期

全要素生产率(%)

G[,A]

1"恢复时期"(1949—1952)4.91(36.0)

2"一五时期"(1953—1957)3.44(76.4)

3"二五时期"(1958—1962)

-3.40(-77.8)

4"调整时期"(1963—1965)5.27(48.7)

5"三五时期"(1966—1970)0.17(4.6)

6"四五时期"(1971—1975)0.22(7.8)

7"五五时期"(1976—1980)

-1.09(-33.9)

8"六五时期"(1981—1985)4.96(56.7)

9"七五时期"(1986—1990)

-2.70(-55.2)

10"八五时期"(1991—1995) -3.39(-76.0)

A 1949—1990

0.89(19.5)

B 1952—1990

0.58(15.0)

C 1985—1995 -2.12(-37.4)

时期 年均增长率

全要素投入(%)

总产出(%)

G[,F]G[,V]

1"恢复时期"(1949—1952)8.73(64.0) 14.05

2"一五时期"(1953—1957)1.06(23.6)

4.53

3"二五时期"(1958—1962)

-0.97(-22.2) -4.33

4"调整时期"(1963—1965)5.56(51.3) 11.11

5"三五时期"(1966—1970)3.49(95.4)

3.67

6"四五时期"(1971—1975)2.61(92.2)

2.84

7"五五时期"(1976—1980)4.31(133.9) 3.19

8"六五时期"(1981—1985)3.79(43.2)

8.92

9"七五时期"(1986—1990)7.59(155.2) 4.68

10"八五时期"(1991—1995)

7.85(176.0) 4.46

A 1949—19903.68(80.5)

4.60

B 1952—19903.29(85.0)

3.89

C 1985—19957.79(137.4) 5.6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经济绿皮书》(历年)。其中,没有农业增加值,我们暂以农业总产值作替代值;农业固定资产在1983年以前没有列出,我们用冯海发《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研究》(天则出版社1992年版)和舒元《中国经济增长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所列相应数字作为替代值。

说明:圆括号内为贡献份额(利用模型1.6计算),两项相加为100.0。

根据表1,我们可制作图2。图2清楚地显示了我国从1949 年至1995年长达46年的农业增长方式运动情况。从中我们可以作如下的一些初步分析。

图2 1949—1995年中国农业增长方式变动情况

首先,从长期变动(1949—1990或1952—1990)和中期变动(1985—1995)来考察,中国农业增长方式都落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区间。具体来说,1949—1990年(如图中的点A所示)和1952—1990 年(如图中的点B 所示)农业全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均落在农业增长方式Ⅰb, 是一种典型的粗放主导型农业增长方式。1985—1995年(如图中的点C 所示)这十年间的农业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组合轨迹所体现的农业增长方式,则落在农业增长方式Ⅰg,也是一种高投入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 而且我们还注意到, 这十年间要素投入增长率分别是1949—1990年和1952—1990年的2.12倍和2.37倍,而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 下降幅度分别是1949— 1990年和1952—1990年这两个时期为360.67%和500%,农业要素投入的增量被下降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量所抵消,尽管农业产出增幅高于1949—1990年和1952—1990年(分别高出23.26%和45.76%),但这种较高的农业产出增长率是大量的农业要素投入所推动的,说明1985 —1994年这10年间农业增长中粗放成份(因素)更大。

其次,从国民经济计划所划分的10个时期看,只有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即“一五时期”和“六五时期”,农业增长方式落入农业增长方式Ⅰc,是一种典型的集约主导型增长方式。其余8个时期,除“三五时期”极不正常外,其余均落入粗放型增长方式中。也就是说,在整个被考察时期中国集约型农业增长方式只占22.2%。这也同样显示了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粗放型性质的总的趋势。

具体地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如图2中的点1所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落入农业增长方式Ⅰb,是一种粗放主导型农业增长方式, 但到“一五时期”(如图2中的点2所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已落在农业增长方式Ⅰc,全要素生产率与上一个时期相比, 相对贡献份额上升112.22%,是一种典型的集约主导型增长方式。然而到“二五时期”(如图2中点3所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已落入农业增长方式Ⅱc, 全要素生产率和要素投入均出现负值,因而农业总产出增长也出现负值,是一个极不正常的时期,与“一五”时期相比,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贡献骤降了201.83%,中国农业难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被迫进行调整。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如图2中的点4所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落在农业增长方式Ⅰb,尽管与“二五时期”相比, 全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较大的提高(分别上升673.1%和256%),但至多是典型的粗放主导型增长,只不过更接近农业增长方式Ⅰc, 即中性农业增长方式,说明这次调整是卓有成效的。

接下来是“三五时期”(如图2中的点5所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也落在农业增长方式Ⅰb,但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相比, 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所下降,分别下降59.31%和300%。说明“三五时期”农业增长中粗放成份更大更接近农业增长方式Ⅰa。而“四五时期”(如图2中的点6所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也落在农业增长方式Ⅰb,显示出与“二五时期”相近的性质。

在“五五时期”(如图2中的点7所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动,落在农业增长方式Ⅰg,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出现了负值,而要素投入增长率比“四五时期”有了显著的提高,农业产出增长率也高于“四五时期”,说明“五五时期”中国农业更具有追求速度、忽视质量提高的特征,因而粗放成份更大。而“六五时期”(如图2 中的点8所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进行调整,落在农业增长方式Ⅰc,无论是要素生产率还是要素投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是一种典型的集约主导型农业增长方式。

但“七五时期”(如图2中的点9所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落在增长方式Ⅰg,与“五五时期”相比,粗放成份更大,因为产出率虽高出46.70 %,要素投入高出76.10%,但全要素生产率则下降了147.71%,说明高产出是由高投入推动的。在此基础上,“八五时期”(如图2 中的点10所示)放大了粗放增长效应,要素投入继续加大,增长了3.4 %,而全要素生产率更大幅度下降,即下降了25.56%, 所获得产出率也比上一个时期下降4.7%,中国农业增长继续停留在农业增长方式Ⅰg,即高投入粗放型增长方式。

最后,从中国农业增长的历史情况来看, “一五时期”的农业TFP贡献份额最高,为76.4%,其次是“六五时期”,农业TFP为56.7%, 而三年“调整时期”,农业TFP的贡献份额也接近50%。 “一五时期”和“六五时期”中国农业增长状况被认为是比较好的时期,而三年“调整时期”也被认为是卓有成效的调整。这一情况正与上述的农业TFP 的贡献情况相合。其余时期,农业发展情况不好,甚至很糟,与此相应,农业TFP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较小甚至为负值。 尤其应注意的是“八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主要是政府狠抓农业的结果,但在重视农业的同时,没有相应重视如何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更多地依靠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来增加农业产量。而且,农村中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从90年代以来很大规模外流形成“民工潮”,从而加剧了农业TFP下降。

利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划分农业增长方式的标准以及本文所归纳揭示的农业增长方式类型,既有雄厚的理论根源,又具有可操作性。利用这一方法,对我国1949—1995年农业增长方式类型特征的分析,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但这样的分析基本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初步显示了本文所划分的农业增长方式类型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标签:;  ;  ;  ;  ;  ;  

论农业增长模式类型的细分--兼论1949/1995年度我国农业增长模式_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