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物理部分分析_物理论文

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物理部分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科论文,综合能力论文,试题论文,测试卷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试卷分析

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在注重考查各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学生能力,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点考查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较好地处理了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考查的关系。试卷就热、光、原、振动与波等内容各设置一道选择题的策略,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又强化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对倡导在中学教学中重视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今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物理部分,题目不偏、不怪,但对所学的重要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要求理解清楚,突出了能正确分析题目涉及的物理过程和隐含条件,要有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和操作程序。笔者做了今年的试题后有几个明显的感受:需要思考的地方多了,需要理解物理本质意义的地方多了,需要运用方法的地方多了,需要突破常规定势思维的地方多了,需要仔细分析过程的地方多了。许多特级教师也反映今年的试题有新意,有亮点,这说明了今年试题的能力要求确实提高了。

今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物理部分试题首次设置了多项选择题,使选择题的区分度有所提高。多项选择题的题量设置合理,难度略有提高,计算题偏难,以我省的抽样调查为例,最后四题的平均分为25.4分,平均难度系数为0.35,估计物理部分的整体难度系数可能会低于0.5。今年的试卷虽有利于区分能力强与弱的学生,但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可能区分度低一些。

1.知识内容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内容

 选择题

 实验题

 计算题

 总计(分)

14(6)16(6)23(16)

力22(1)(5) 58

18(6) 24(19)

热 21(6)6

电 19(6)20(6)22(2)(12)

25(20)44

光 17(6)6

原子15(6)6

注:括号内数字为分值

物理部分总分为120分,符合《考试大纲》40%的比例要求,从试卷的知识分配比例来看,突出了各学科内的综合,基本符合《考试大纲》对各部分知识点要求的比重。

2.试题的能力要求、难度和区分度(客观题平均分、难度与区分度暂缺)(见表2)

表2

附图

二、试题点评及求解

[第14题]只要对人进行受力与运动分析,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正确答案D。[第15题]只需从电荷守恒思考即可得答案AD。[第16题]由可知从玻璃到空气的临界角为45°,光线入射到ab面时,入射角为60°,发生全反射,没有光线从ab面射出,光线入射到ac面时,入射角为30°,既有折射又有反射,部分光线ac面射出,从几何关系分析,因同旁内角为180°,另一部分从ac面反射回的光线与开始从bc面射入的光线平行,故光线从bc面射出时,与bc面垂直,正确答案为BD。[第18题]首先作出波动图像,根据题意在图像上标出所需的时间为t=s/v=0.1s,正确答案为C。[第19题]将线圈的切割部分等效为一直导线,该直导线的有效长度不断变化,正确答案为B。[第20题]由于所有粒子的速度和磁感应强度相同,粒子运动的圆轨迹半径也相同,有序考虑速度方向的变化,动态移动圆轨迹,可知正确答案为A。

[第21题]

(1)该题是选择题中学生反映最难的题目,之所以放在选择题的最后一题,说明命题者对该题的难度有清醒的认识。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有“三个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做功与内能变化”“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等。由于“绝热隔板K把绝热的气缸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不仅研究对象有两个,还要求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应用“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这一条件,破除“状态方程适用于研究同一部分气体状态变化”这一思维定势,能力要求较高。

(2)正确解答

由题意知,a气体被加热,a气体温度升高,绝热隔板向左移动,说明a气体压强变大、体积变大,对b气体,因a气体对b气体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b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体积变小,因绝热隔板是光滑的,两边压强相等,b气体压强也变大。对两部分气体,注意到题给“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这一条件,由PV/T=C并注意到两部分气体的压强相等,可知b部分气体的温度高于a部分气体,正确答案为BCD。

[第22题]

(1)该题是实验题。做到了力、电结合,对于纠正中学实验教学与复习中的片面性和不均衡性有一定的意义。实验题的第(1)小题是力学实验,对一部分同学来说可能是凭识记解题,好的同学也可通过分析解题,相对来说能力要求低一些,其正确答案为C。实验题的第(2)小题更符合实验能力中提出的“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的要求。

(2)正确解答

解答1,实验原理图如图1所示,基本方程为:

初看会觉得图1电路比图2电路更加合理一些,其实从原理上讲,这两种电路是从两个角度思考的结果。图1电路思考的出发点是为了电压表不超量程,需要用固定电阻进行分压,图2电路思考的出发点是为了电流表不超量程,需要用固定电阻进行分流。

上述两种电路设计从理论上讲都是可行的,但在具体操作时会有一定难度。通过进一步分析和计算(此处略),我们可知,为同时确保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安全,对图1电路,滑动变阻器阻值的调节范围是3.5Ω~11Ω,对图2电路,滑动变阻器阻值的调节范围是Ω~12Ω,都要求滑片初始位置设置在变阻器的中间某处,与常规操作不符,这也是这个好题的不足之处(如果改变固定电阻的赋值,例如固定电阻为10Ω,上述不足即可避免)。另外从测量的误差角度考虑,由于图2的电压变化范围较小,测量产生的误差可能会更大一些。

(3)典型错误

典型错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违反了安全性要求,电路中的电流表与电压表不可能同时处于安全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保证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不超过3V,电流表的读数肯定要大于1A。

附图

另一类错误主要是违反了可行性的要求,如图5和图6所示。这两种电路设计虽然能够保证电流表和电压表同时处于安全状态,但对于图5电路来说,在所列的方程组中,电流表的内阻与电源内阻已经整合为一个整体,因电流表电阻未知,故从原理上讲就无法求得电源内阻。对于图6电路,由于R′,是滑动变阻器,无法进行读数,使所列方程无法求解,故无法满足题目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要求。

附图

如果进一步考虑,图3与图4电路由于同样存在滑动变阻器R′无法进行读数的问题,不仅安全性不能满足,可行性也不能满足。

在对学生产生的错误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分压式是万能的”“分压式是首选的”的思维定势、“缺乏实际电流表与理想电流表区分的明确意识”和课本“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电路的思维定势等种种影响的存在。

[第23题]

(1)该题虽然是第一个计算题,但并不是往年的“送分题”,因为这个问题既是双过程题,也是双物体运动的问题,它既考查了人与跳蚤运动过程的分析,又考查人与跳蚤起跳过程的联系;既需要学生在阅读时正确理解题目意思,又需要学生排除干扰条件,具有一定的难度。

(2)正确解答

用a表示跳蚤起跳的加速度,v表示离地时的速度,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附图

若假想人具有和跳蚤相同的加速度a,令V表示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度,H表示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附图

(3)存在问题

学生在答题时主要存在下列几方面的问题:(1)不能抓住主要内容,无法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条件;(2)没有对过程进行分析,不是用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物理规律解决问题,仅凭对人和跳蚤运动相似性的领悟,用“猜想”“类比”(如误认为人与跳蚤的运动时间,起跳速度相同等)方法求解;(3)不会对不同的运动过程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未知量假设不合理(如加速上升时间分别为的情况。

[第24题]

(1)该题是一道经典的力学综合题(如图7所示),由于题目涉及多个物体运动、机械能中的多种能量转化及弹簧弹性势能这个大纲的“边缘知识点”,这使题目有点超出常人的预料。因学生这方面训练的题目较少,从而使考试结果更能体现学生的能力。

附图

图7

(2)正确解答

附图

附图

(3)对题目的讨论

命题者的预设是学生不知道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而实际上许多学生是知道的,这样一来,不仅求解题目所需的条件显得有点多余,而且条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例如,把

[第25题]

(1)本题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一道题目,它将匀速圆周运动、光敏电阻特性、电路分析和带电粒子运动综合在一起,教师觉得题目难度不大,但得分并不理想。一方面可能是受第24题的影响,学生不敢“碰”第25题,或者在第25题解题时心态受到影响。根据抽样分析的数据,第24题的难度高于第25题,如果试卷将两者的排序对调一下,可能更有利于学生求解该题。

(2)正确解法

第(1)小题设电容器C两板间的电压为U,电场强度大小为E,电子在极板间穿行时y方向上的加速度大小为a,穿过C的时间为第(2)小题如图8所示。

附图

图8

(3)典型错误

错误1:由于对含电容器电路分析的不熟悉,电路分析时将串联电路看成并联电路,产生错误;错误2:学生虽然知道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问题属于“类平抛”运动,但不会对两者进行区分,认为加速度a=g;错误3:没有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段分析,认为就是题目要求的偏移;错误4:缺少进行符号运算的能力,由于将每一个式子都算出数值,导致计算错误太多;错误5:没有对粒子是否能够穿出进行判断,导致画图失分;错误6:虽然对粒子是否能够穿出进行了判断,但仍在t轴上画出了3S、6S的图线;错误7:其他还有如转动方向理解错误导致画图错误,电场与电势关系式记忆错误,数量级运算不熟练等。

三、对今后教学和复习的建议

1.把握理综试题发展的大方向

从今年《考试大纲》对各学科的能力要求已经改为分学科细写,到今年各科考试分值的分配和试卷的风格,笔者认为理综试卷在前几年经历了综合的尝试后已经回归到学科本位,也就是“合而不综”。由于《考试大纲》提出的“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把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的试卷风格跟今年相比将相对稳定,除实验题外,试题的难度和类型会与“3+2”模式时的物理卷相近(今年的多项选择题重新出现就是信号)。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前几年理综试卷,特别是物理选择题和前几道计算题的难度偏低,一些教师在头脑中留下了“理综考试不会难”的思维定势,这种想法会导致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对此,我们一定要把握理综考试命题指导思想和试题风格变化的趋势。

2.能力重训练,方法成套路

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落脚点,“方法成套路”的真正意义就是让学生建立并“固化”解决问题的思维流程。我们在评卷中发现许多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第23题的“类比”“猜想”方法,第24题的“运动学方法”。在复习中要重视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分析,每分析、解决一个物理问题都要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型,涉及什么概念,应用了什么规律,采用了什么方法。一个良好的思维程序应该是:(1)逐字逐句,仔细审题。(2)想象情境,建立模型。(3)分析过程,画出草图,找到特征。(4)寻找规律,列出方程。(5)推导结果,讨论意义。物理学科十分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查,在教学中教师自己要多展示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或过程,既要能够把它分解开来,研究细节,发现隐含条件和变化特征,还要能够把它联系起来,寻找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同时也注重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3.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

力学与电学实验都有考查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题材,可能由于力学实验相对直观一些,原理明确一些,高考实验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在电学实验。一般来说,电学实验的内容和变化较多,既可以是器材选择、电路设计、实物线路连接,也可以是电压表串联、电流表并联等。另外,电学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也是全方位的,可以是分析、比较、判断,也可以是设计,还可以考操作,特别是电学实验需要学生具有全面、系统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再者,电学实验的变化很多,可以是新实验用旧方法,新实验用新方法,也可以是旧实验用新方法等等,这些为命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为了解决一个电学实验问题,学生需要系统考虑内、外接法,分压式、限流式连接,电源电压、电表量程、变阻器阻值,固定电阻大小,可变电阻范围,甚至要考虑最大电流和额定功率等,这种全面而系统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便经过专题复习,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境变化,还是能够检测出一个考生本质上的能力水平,这也许是近几年高考将实验题重点放在电学实验的原因。

4.完善认知结构,优化解题方法

由于理综是理、化、生三门学科组卷进行考查,又由于试卷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的答题时间十分紧张。这一方面使试卷更能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速度、广度、深度,另一方面更显出优化解题方法的重要性。在评卷中我们发现尽管答案都正确,但不同学生表达的繁简程度和解决问题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差很大。这要求教师在复习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在解题时表现的认知结构是否完善和优化,解决问题的方向确定是否合理等。在具体方法上,不要对不同的内容平均用力,对能力要求较低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整理,对解释性和记忆性内容重点关注知识网络的建立,减少低层次习题的数量,对主干知识、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多角度分析和多种方法求解。例如,在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时,既要让学生区分状态量和过程量,又要让学生寻找过程量与状态量的联系。同样,守恒表述既可以是常规表述,也可以是增量表述;既可以是从系统角度考虑,也可以从各物体的角度考虑;既可以是从总能量角度考虑,也可以从各种能量相互转化角度考虑等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讨论和评价,使学生从多角度真正理解物理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经。

标签:;  ;  ;  ;  

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物理部分分析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