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两种自我强化机制及其弱化对策_外汇论文

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两种自我强化机制及其弱化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中国论文,外汇储备论文,对策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是一种无奈选择

从1994年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且增长的速度快,强度大,详情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994年~1997年,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基数小,尽管增长速度很快,但增加的绝对量并不大。1998年~2000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缓慢,资本流入减少,1998年甚至出现了资本净流出63亿美元的情况,使得这三年外汇储备增速放慢。但2001年以后,我国外汇储备增速加大,2001年从466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突破千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突破2千亿美元。进入2006年,在我国实行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之后,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不但未减,而且继续上升,第1季度增加562亿美元,总规模超过日本,居世界首位。第2季度增加612亿美元,至6月底外汇储备达到9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2.4%,第3季度增加526亿美元,至9月底总额达到9879亿美元,距万亿美元仅差121亿美元,估计10月底将突破1万亿美元,详情见图1。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一个什么概念,从学术角度讲,它相当于我国2005年GDP的44.9%;如将1万亿美元以百元美钞为单位堆积起来,它相当于近6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用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国外汇储备规模合理与否的标准来判断我国的外汇储备,显然规模过大。例如,以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一国合理的国际储备相当于该国3个月的进口用汇量标准,或者用外汇储备/全部外债的合理比例应为30%~50%和外汇储备/短期外债的比例不低于100%等标准来衡量,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大大超标。

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给人民币升值和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负面影响,这已为人们普遍认同。既然庞大的外汇储备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目共睹,为什么还让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经济体系和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增加已经形成了自我强化机制,继续累积外汇储备以稳定人民币汇率已经成为一种无奈选择。

二、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两种自我强化机制

(一)内生性的自我强化机制

这是指在现行的经济体系和汇率制度下,经济机体内部产生的自动强化机制。只要现行体制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发生大的改变,这种自动强化机制就会起作用。摆脱这种机制的办法就是对现行体制做出重大调整,但目前我们尚做不到这一点。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和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增加的内生性自我强化机制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外汇储备增加——货币投放扩大——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加大出口——经常项目顺差扩大——增加外汇储备。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加大,尽管央行采取了相应的抵消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货币,但流动性仍然过剩。从表2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例越来越高,2005年接近100%,同期外汇占款增量占基础货币增量的比例则从100%上升到295.2%。尽管如此,仍然不足以有效控制流动性过多问题,致使投资过热、产能过剩一再成为经济运行的主旋律。由于国内消费需求扩大缓慢,因此只能依靠连年保持30%以上的出口增速来支撑国民经济的高速运行,这就导致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前几年经常项目顺差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度一直保持在40%左右,2005年一跃为75.9%的高度。详情见表3。

2.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资本进入扩大——资本项目顺差扩大——增加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增加是推高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美日等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理由。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外资进入我国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这中间既包括外商直接投资,也包括国际游资。外资直接投资看中的是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良好的经济态势所带来的高回报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国际游资看中的是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投机利润。外商直接投资的逐年增加导致资本项目顺差扩大,从而推动外汇储备的增加。因预期人民币会升值而来的国际游资有多少难以估计,但大多数研究都不否认存在这种性质的短期资本流入。中国资本项目顺差及其占外汇储备增量的比例情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进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加,资本账户余额占新增外汇储备的比重虽然呈下降态势,但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外汇储备增加——货币投放加大——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套利资本流入——增加外汇储备。如前所述,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大,央行发行票据除了要对冲前期票据外,还要增量发行票据以冲销新增的外汇占款,如果央行想完全冲销外汇占款的话,累计票据余额必须与累计外汇占款相当,只要外汇占款上升,央行票据的余额和发行量就都要随之增长。2003年央行票据发行总量7 750亿元,余额3 377亿元,2004年发行总量15 072亿元,余额9 742亿元,2005年发行总量27 882亿元,余额超过2万亿元,2006年第1季度发行总量就高达13 200亿元,相当于上年总发行量的47.3%,余额达到28 002亿元。这说明央行票据发行正在滚雪球似的扩大。央行发行票据是要支付利息的,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发行利息成本逐年上升。据蔡超估计,从2003年4月央行票据开始发行至2005年底,央行票据发行支付的利息在1 000亿元左右[1]。由于央行票据发行属自创负债,其利息支付又意味着基础货币净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降低了央行票据冲销外汇占款的效率。上述情况说明,发行票据作为减少流动性的主要途径是难以为继的,而且效果正在下降。正因为如此,2006年第2季度以来,央行不得不采取提高贷款利率和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的紧缩措施,但经济过热的势头并未得到遏制。9月底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3%,同比增幅高出1.47个百分点,银行体系发放的新贷款高达2.76万亿元,同比增7987亿元,超过全年新增贷款目标2.5万亿元的一成多[2]。无疑,提高利率已成为央行降低流动性压力和冷却过热经济的合理选择,第3季度央行果然提高1年期存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而这是5年多来首次这样做,如果利率继续走高又将吸引外部资本更多地进入国内,推动外汇储备的上升。

(二)外生性的自我强化机制

外汇储备增加的外生性自我强化机制不是经济机体内部产生的,而主要是政府基于认识上的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外汇储备偏好或对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一种包容。具体地说,将外汇储备视为抵御金融风险的有力武器、国家信用与财富的象征和制约竞争对手的重要工具,从而把增加外汇储备作为履行国家使命的重要内容。这就是说,政府提升国家实力和形象的不断努力,促成或包容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外生性的自我强化机制也有三种表现形式:

1.外汇储备增加——担心人民币汇率变动在国际压力下失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需要强大的自救能力——增加外汇储备。目前在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问题上,我国受到美日欧施加的强大压力。我国政府坚持按自己的计划稳步推进汇率制度改革。但也不能不设想,万一由于国内外某些不确定因素导致我们政策上失误,从而引起人民币汇率变动失去控制,这就必然会对我国脆弱的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为了防止类似20世纪80年代日元大幅度升值引发的灾难和90年代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在我国重演,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缓冲或自救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最好载体就是强大的外汇储备。这种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外汇储备需求,对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既是一种推动力,也是一种包容。

2.外汇储备增加——国家信用和财富水平提升——与邻国或地区攀比——增加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国际清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外汇储备无疑可以提升其国家信用水平。同时,外汇也是一种国际购买力,一国外汇储备多说明该国掌握的国际购买力强,无疑可以提升其财富水平。中国人好讲面子,周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都较多,中国作为外贸大国和负责任的大国在外汇储备上岂能丢面子?即使现在我国外汇储备在总量上已经拔得头筹,也不想就此止步,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话说:“从人均尺度看,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是不高的。”[3]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除了印度之外,人均外汇储备都比我国高得多。这又为我国继续增加外汇储备找到了依据。

3.外汇储备增加——通过扩大购买美国债券而加大对其经济制约性——稳定中国外贸环境扩大出口——增加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储备。据美国财政部的资料显示,截止2005年6月30日,中国投资于美国证券的资金为5 237亿美元,占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74%,其中投资于美国长期债券的资金为4 850亿美元,占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68%,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国债的比例为57%;投资于美国政府债券的比例为36%;投资于企业债券的比例为7%[4]。这说明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而庞大的国债发行正是美国在“双赤字”条件下大量吸纳国际资本维持国内经济高速增长,进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如果中国大量减持美国债券,必然导致美国长期利率水平上升,美元可能出现暴跌,美国经济将遭到严重打击,世界经济将走上低迷。

中国的对外出口最终有30%以上进入美国市场,中国的贸易顺差大部分也来自美国。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对美贸易顺差扩大,美国的一些右派人士和贸易保护主义者不断向政府施压,要求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中国的外汇储备越多,购买美国的债券也越多,对美国经济的制约性就越大,使得美国针对中国的制裁措施杀伤力受到削弱,从而降低我国外贸环境的不确定性,确保主要出口市场的稳定,进而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外汇储备的继续增加。

当然中国将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收益率并不高的美国债券是要付出成本的。但只是机会成本,并非真实的成本付出。现实的经济账是,央行把新增加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而目前美国3个月和1年期国债利率分别为3.5%和3.8%左右,比央行3个月和1年期的票据发行利率高得多,这说明现在央行发行票据冲销外汇占款实际上是有盈利的[1]。央行以这样的直接成本付出,通过购买美国债券支持了美元的地位,同时也保证了我国资产负债表中的大量美元资产不受损失,这也算是对麦金农教授所说的东亚地区存在的“浮动恐惧,原罪和高储备两难”问题的良性解套[5]。所以无论算政治账还是算经济账,对政府来说增加外汇储备都是一种可接受的选择。

三、弱化外汇储备增加的自我强化机制之对策

前述的两种自我强化机制都可导致外汇储备增加,但两者所引起的作用并不一样。内生性自我强化机制是直接引起外汇储备增加的基础,而外生性自我强化机制只不过是为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提供合理的解释和政治上的包容,其弹性是很大的。要打破外汇储备增加的自我强化机制,关键是打破内生性自我强化机制。而要完全打破内生性自我强化机制,最彻底的办法是建立内需为主的经济体系,实现进出口平衡,但这不是短期内能够做得到的。而最快捷的办法当然是让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但这种硬着陆的办法,无论对国内的改革与发展,还是对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而要做到这一点,近期内就不可能改变外汇储备增加的态势。因此,目前我们不可能完全打破外汇储备增加的自我强化机制,而只能弱化这一机制,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缓外汇储备增长强度。

(一)保持人民币汇率的足够弹性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改行新的形成机制以来,汇率弹性逐步加大。据海外媒体目前对45位外汇分析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未来一年人民币对美元有望升值4%[6]。人民币的缓慢升值无疑可以减缓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同时人民币的缓慢升值,也会削弱对企图攫取人民币升值大餐的国际游资的吸引力,从而减少外资的流入。

(二)控制经济热度,降低出口增速

如前所述,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越来越大,成为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推动力,而这又是多年来我国始终维持30%以上的出口增速的结果。在内需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是把扩大出口作为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措施。因此,要降低出口增速,必须首先控制经济增速。2006年9月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 942亿元,增幅虽比上半年回落2.5个百分点,同比仍增长27.3%,人民币贷款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3%,GDP增长仍在10%以上,外贸顺差创下历史新高,达1 098亿美元,突破2005年全年总额。这些数据说明,当前宏观经济热度仍不低,在经济规模如此大的今天,投资和经济增长保持如此高速度是难以为继的,而且把经济产出如此快速扩张的出路放在出口上也是外部环境难以承受的。因此,需要通过降低经济热度来控制出口增长速度。

(三)扩大内需,谋求扩大进口

扩大内需,扩大进口,消除国际收支盈余,本是控制外汇储备增长的治本之策。但很可惜,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不但偏低而且下行,这清楚地说明这几年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谋求扩大内需仍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后应对日元升值和日益激化的国际贸易摩擦采取的扩大内需战略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当时日本提出扩大内需的战略有四个特点:一是从战略层面提出构想。1987年经济企划厅明确提出“从外需依存向内需主导转换战略”,这意味着政府从一开始就企图站在比政策更高层面上干预经济过程。二是从供求两方面进行调整。1988年通产省产业局系统提出了“构筑内需型产业结构”的构想,其中特别强调要对新的内需型产业发展和外向型产业向内开拓给予资金、税收、信息、人才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三是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质量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切入点。政府提出“建设和完备国民生活环境”的设想,包括修筑下水道、煤气等公共设施,增加教育、医疗社会公共投资,促进企业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和改善劳动条件等。四是对前景报有较高的乐观预期,鼓励即期消费。用今天眼光看来,当时日本扩大内需的举措并不完全成功,但日本从战略高度把握这个问题,推出的一些扩大内需的思路,对我们仍有启迪作用。例如:从1980年~1990年,日本年均经济和内需增长分别为4.3%和4.2%,基本上保持同步[6]。19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为了提高消费水平,谋求扩大进口,并在指导思想上不把扩大进口单纯视为消除过多的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的权益之计,而是把它上升到为使日本消费者更多地享受国际分工的利益,“如果日本的产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利益共有化的环境中积极活动,那么,也必须相应地给予日本消费者以同一层次的均得利益的机会[7]。我国扩大内需的口号喊了8年多,仍不足以扭转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局面。有必要把扩大内需问题上升到战略层面来规划,制定具有操作性的中长期实施计划,包括谋求扩大进口提升居民消费水平的内容,并要像日本一样,不将扩大进口单纯视为减少贸易顺差的需要,而要上升到为让我国居民更多地享受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利益,以及获得改革开放成果而必须这样做。

(四)提高引资质量,控制资本的净流入

二十几年来我们凭借政通人和及劳动力低成本和市场广阔的优势吸引了5 000多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这些外资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出口贸易的扩大注入了活力,也为外汇储备的增加做出了贡献。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外资的需求应立足高技术高价值链的项目,而对国内已有的属于重复建设的外资引进应加以限制。同时,为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应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在扩大资本双向流动规模基础上,控制资本的净流入。

(五)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尽管黄金非货币化,但是黄金仍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具有魅力的保值增值投资工具。特别是在目前美元未来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黄金更是人们首选的保值工具,这也是近年来黄金价格大幅上升的原因。据世界黄金协会网站资料,2006年3月,我国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仅为1.3%,不仅大大低于多数发达国家50%(其中美国为73.2%)以上的这一比重,而且比世界的平均比重10.5%也低得多。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国际储备结构有待优化,另一方面说明外汇为主的国际储备面临较大风险。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不仅可以改善储备结构,而且有以下两大好处:一是黄金进口可以作为一般商品进口对待,进口黄金可以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从而减少外汇储备增加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二是一国黄金储备量变动往往不受关注,将新增外汇储备悄悄转化为黄金储备,而实际外汇储备量基本保持稳定,有利于摆脱外汇储备剧增对外造成的困境。

(六)政府要合理审视外汇储备规模

外汇储备对于提升国家信用和稳定汇率防范金融风险等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认为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当然我国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究竟是多少,很难统一认识。但我们认为目前1万亿美元的储备规模无论是用来稳定汇率防范金融风险,还是用来维护信用和制约对手,都已有相当的威慑力量。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审视,可以采取对待核武器一样的政策,没有核武器不足以称为大国,但像已经拥有足够摧毁地球若干次的核武器的美国一样,还不断地扩充核武库,如果不能取得以此拖垮对手的效果,就等于是耗费国力。当然外汇储备并不是只起威慑作用的核武器,它可以使用,如果把近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用到国家建设和居民生活改善中,所带来的成效是十分巨大的,而把它作为储备持有,则政府为此必须付出机会成本。

标签:;  ;  ;  ;  ;  ;  ;  ;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两种自我强化机制及其弱化对策_外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