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应得到全面、准确的理解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应得到全面、准确的理解_共同富裕论文

应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准确论文,完整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认为,应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三个方面,去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文章通过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分析,给出了社会主义的定义:社会主义,是具有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更高生产力的,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没有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文章还认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质的积累过程。

关键词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的;社会主义;质的积累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小平同志在南方巡视时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何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呢?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近来理论界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读后使人受益匪浅,但也有一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发表一点浅见,望行家与读者予以教正。

一 我们的基本态度与方法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平同志就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可以看出,小平同志在多种不同场合反覆地谈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在这些谈话中,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多角度、多方面地得到充分而完整的表述。所以,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我们不仅要从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五句话”中去理解,更应根据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从他的一系列谈话和整个理论体系中完整地、准确地去理解。小平同志曾要求人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说:“毛泽东同志……在不同的时间、条件对同样问题的讲话,有时分寸不同,着重点不同,甚至一些提法也不同。所以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9页)。对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我们也同样要从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个体系去理解,而不能割裂地仅仅从他的某一句或某几句话中去理解。近来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许多争论,正是许多人仅仅从小平同志的“五句话”中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而引发的。在这一争论中,有些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有些同志把领导人的讲话加以任意引伸,塞进自己的东西,扭曲领导人的原意。例如,有人以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五句话”中没有把公有制写到里面去为由,而认为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私有制一样,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不标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只要能够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既可以采用公有制,也可以采用私有制,等等。这种观点一发表,理所当然地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又有的人把领导人的讲话无限拔高,甚至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割裂或对立起来。例如,有人认为,“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根本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观”〔1〕, 否定了二者质的同一性。又有的人轻率地把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搞的社会主义斥之为“空想社会主义”、“平均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2〕, 如此等等。好像不这样否定过去就无法肯定现在,不把过去说得渺小就无法显示今天伟大。其实这些做法,对于人们学习和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我们应该像小平同志对待毛泽东思想一样,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在进行深刻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回答人们可能提出的各种疑问;而决不能简单从事,任加贬褒。

这是我们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与方法。

二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演进中的一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首先必须从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即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加以界定。同时,为了让人们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奋斗目标,还应该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方面加以界定。概括地说来,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即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来界定社会主义的。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 关于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本质

把社会主义生产力引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并把它视为是社会主义本质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这是小平同志对传统社会主义本质观的重大发展,也是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最大特点。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主要是从生产关系方面地来界定的,例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对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过去是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不是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来对待的。正是理论上的这一缺陷,造成实践上就一直把工作重点放在生产关系的改革上,而没有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及时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上来。

对于小平同志把生产力引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当前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与倾向:

其一,有些同志针对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段话,提出疑问。他们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因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生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的共有属性和特征,而不是唯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的特有属性与特征。他们认为“社会关系才是社会形态的核心,社会的本质只能从构成社会形态的核心社会关系中去把握”〔3〕。 我们应该怎样回答人们提出的这一问题呢?的确,若仅就小平同志的这两句话来说,这一提问似有道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割裂地仅仅从小平同志的这两句话去理解,而要从小平同志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一系列讲话,和他的一贯思想,来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可以看到,小平同志曾反覆多次地谈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问题。如1984年6 月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以下只注页数)1986年9月小平同志又说:“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172页)1988年5月小平同志又说:“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364 页)后来他又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70页)等等。

根据以上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讲话,可以把小平同志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归结为以下几点:1、 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是体现在它具有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的生产力。3、不发展生产力, 不改善人民生活,就不可能坚持社会主义,就只能是死路一条。4、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这四点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小平同志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谈及社会主义生产力时,虽然分寸不同,着重点不同,有时提法也不同,但就其完整的意思来说,都是包含以上四点意思的。所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中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面,是有其特定涵义的,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之具有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更高的生产力,其目的则是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个意义上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在其特定涵义的,不同于一切其它社会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样,它就成为区别于其它一切社会的一个特有属性,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有的同志提出这样的疑问: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共有的东西,它们只有量的差别,它怎么能成为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呢?对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原理:每一个在质上独特的客体都具有特定的量的规定,这些量的规定在某些限度可以变化,但超出这个限度,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反之,质的变化也会引起相应的量的变化。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特定质的社会形态,总是与一定量的生产力相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更高的生产力”正是这一量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只有达到这一量的限度,社会主义这一特定质的社会形态,才能稳固地建立起来。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之具有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更高的生产力,这一量的规定就成为决定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其二、有些同志看到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中,没有把公有制的内容放进去,并把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因而就片面理解小平同志的话。在他们的理论中,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特征,和在社会发展目的方面的本质特征,或是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是被完全略而不论了。在这些文章中,社会主义的本质被简单地理解为就只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两句话了,在他们看来,只要生产力发展了,高度发达了,就是社会主义。按照这一观点,人们显然可以提出许多疑问。例如,如果只从生产力方面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现在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远比我们发达。比如,中国1993年按汇率换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是美国的7.96%、日本的16.9%;如果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算,则中国只是美国的1.7%、日本的1.4%。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远比我们充分。既然如此,为什么它们不是社会主义,而我们却是社会主义?其实,对于这种只讲生产力而不讲其它的错误思想,小平同志早有批评。他说:“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173 页)他又说:“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204页)可见, 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只归结为生产力一个方面,与把社会主义本质只归结为生产关系一个方面,是同样错误的。

2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关系方面

上面说过,社会形态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而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主义本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在生产关系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根本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产品分配制度。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产品分配制度,就是社会主义本质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如上所述,有人认为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实行公有制或私有制都是手段,而发展生产力是目的,只要能发展生产力,既可以实行公有制也可以实行私有制。这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似乎私有制可以与社会主义共存亡,通过私有制这条道路也可以最终建成社会主义。这是极大的误解!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根源,也是产生一切社会矛盾的万恶之源。我们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不在最终消灭私有制,怎么可能最终消灭阶级和消灭剥削呢?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中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始终清醒地注意到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如果否定除了需要从生产力方面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之外,还需要从生产关系方面,从所有制和分配制方面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对人们的许多疑问就无法做出科学的回答。正如上面所说,现在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远比我们发达,为什么它们不是社会主义,而我们却是社会主义呢?进一步地说,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但是,现在的中国既没有完全消灭剥削(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剥削),又远未消除两极分化和达到共同富裕。据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信息网的消息,撇开农村的农民不说,就城镇居民来说,他们的收入和财产差距正在拉大。该消息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差异悬殊,占居民家庭总数38%的贫困、温饱型家庭,其金融资产占居民家庭全部金融资产总额的11.9%,而占居民家庭的7%的富裕、富豪型家庭, 其金融资产占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达32%,其中富豪型户均金融资产是贫困型居民家庭的98.3倍。”(转引自《攀枝花日报》1995年8月23日第4版)这里就更不用说农村尚有7000万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说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呢?可以看出,区别社会主义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在当前首先不是在于生产力方面,而是在于生产关系方面,即中国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而资本主义国家则是实行私有制的国家。又比如,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后,生产力还是那种水平的生产力,为什么那些国家以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而现却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它们都实行了“私有化”,即它们都放弃了公有制。这就再一次证明,当前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首先不是生产力,而是生产关系,即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区别。我们党的英明和伟大,也表现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一条。所以,我们的党仍然是共产党,我们的国家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万一有那么一天,中国也放弃了“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一条,也实行“私有化”,那么,我们的党还是不是共产党?我们的国家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呢?我们所走的道路与东欧国家还有没有差别?这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再如,在香港回归祖国、台湾实现与大陆统一之后,根据小平同志实行“一国二制”的设想,那时香港和台湾仍实行资本主义,而祖国大陆则实行社会主义。到那时,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同在五星红旗下,同是共产党的领导,论生产力香港和台湾远比我们大陆发达,凭什么判定他们是资本主义而我们却是社会主义,这里的判定依据仍然是:我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而香港和台湾则实行私有制。

以上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尤其在当前,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尚未达到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就成了当前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唯一根据。

其实,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关系方面,邓小平同志有过许多论述。例如,1985年3月小平同志说:“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10页)1985 年他又说:“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这样做是否违反社会主义原则呢?没有。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49页)1987年小平同志又说:“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 成果是属于人民的。就是说,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因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254页)等等。

据此可以看出,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反覆强调: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什么是根本原则?根本原则也就是根本特征,即本质特征。由此可见,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中,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决不能以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没有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列入其中,就否定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如果这样做,就违反了小平同志在这一问题上的一贯思想。

3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发展目的方面

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中,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上面的许多引文中,读者可以看到,小平同志反覆地谈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之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再举出一些例子。1985年3月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目的, 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10页)1986年12月, 小平同志又说:“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195页)1990年12 月小平同志又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64页)等等。

可以看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它既是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奋斗目标,又是它区别于一切其它社会的发展目标,它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必然达到结果。所以它的确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有的同志认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代表了生产关系,因而“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就可以不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方面提出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属于社会关系,它与“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种生产关系是有差别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产生的,生产关系对其它社会关系有决定的作用。在这里,“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因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果。这就是说,若不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不体现社会主义在这一方面的本质,那就不可能建立起“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认为,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看成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必然达到的最终目的与结果,就更准确、更科学、更合乎逻辑。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邓小平同志在一些场合下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172页), 在另一些场合下则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10页)。综合地看, 小平同志对于社会主义总共提出了三条原则:即一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二是公有制占主体,三是人民共同富裕。这三条原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的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所以,要完整地和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就必须包括这三个方面即,1、 生产力方面:社会主义是具有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更高的生产力水平的社会,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2、 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的社会。3、社会发展目的方面:社会主义是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应该注意,这三个方面并非是平分秋色的,因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中,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最终的决定作用,所以,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中,把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了首位。这样,根据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就可以给社会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

社会主义,是具有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更高的生产力的,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的,没有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

这就是笔者在学习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邓小平同志同时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目的三个方面,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是很准确、很全面的,它的确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本质观的重大发展!

三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质的积累过程

根据上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些同志又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社会主义应该具有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更高的生产力,而我国改革开放以前长期生产力发展缓慢,现在的生产力发展高度也仍远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本质。再者,社会主义应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人民共同富裕,但是,由于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我国现在并没有完全消灭剥削,我国现在也远没有消除两极分化和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又说明我国现在还不具有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目的方面的本质。换言之,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人民共同富裕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才能具有的属性与特征,它们怎么可能成为决定当今中国社会性质的本质呢?

以上的提问有一定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回答这一问题呢?笔者以为应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部实现是一个质的累积过程”来回答。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它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因此它的全部本质的实现,也就有一个质的累积过程。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成熟的、不完全够格的社会主义,所以它还不能实现其全部本质。因此,邓小平同志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225 页)可见,我们决不能以现今中国社会主义尚未实现其全部本质,而否定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认识。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奋斗目标,迷失前进的方向。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应该分别地认识成熟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本质,而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如果以成熟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要求和认识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极有可能出现否认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认为它根本不是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某些方面,它还不能体现。相反,如果把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误认为就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就可能出现认为社会主义原来也不过如此,甚至认为社会主义还不如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比我们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比我们高,从而可能出现取消主义。

有些同志又从另一角度提出疑问: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私有制是社会主义要最终加以消灭的东西,为什么现在又允许私有制成分的存在与发展呢?记得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明确指出:社会化的大工业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也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才能消灭私有制;并且,私有制的消灭还有赖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而我国的现状是,大工业生产还很不发达,落后的手工劳动和作坊式的生产还占很大一部分;至于“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更谈不上,我国还有近亿人口属于文盲和半文盲。可见,彻底消灭私有制的条件,在我国还没有完全成熟。如果不顾条件而硬性消灭,那就违反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发展一部分私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一种补充,就是完全必要的。当然,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又是有一个限度的,它不能超过“公有制为主体”这个“度”。只要在这一个“度”以内,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就是一个非本质的存在,这一存在并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平均每年以10%、11%、12%甚至更高的速度发展,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据联合国新近完成的《1995年世界经济和社会调查报告》介绍,199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位。这充分证明,我国当前的这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生产关系,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态相适应的。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私有制的最终消灭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它的进程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来决定。我们既不能不看到私有制最终要被消灭这一点,而目前又不能过多地宣传这一点。这就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与策略。

注释:

〔1〕参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第7页。

〔2〕参见《四川社科界》1994年第4期第31页。

〔3〕参见《探索》1995年第3期第13页。

标签:;  ;  ;  ;  ;  ;  ;  ;  ;  ;  ;  ;  ;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应得到全面、准确的理解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