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大队地下演习训练巷道的布置与应用论文_刘明辉

救护大队地下演习训练巷道的布置与应用论文_刘明辉

铁煤集团矿山救护大队 辽宁调兵山 112700

摘要:本文通过对铁煤集团公司矿山救护大队地下演习训练巷道布置情况及应用情况的阐述,分析了地下演习训练巷道在救护队日常演习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希望该设施的构建及应用能为日后铁煤救护系统矿山救援训练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设施基础。

关键词:模拟演习;训练巷道;布置与应用

1 引言

在关于矿山救护队装备与设施的第七节中规定“矿山救护队应有演习训练设施”、在关于矿山救护队日常训练的第八节中规定救护队需进行“体能训练和高温浓烟训练、建风障、木板风墙和砖风墙,架木棚,安装局部通风机,高倍数泡沫灭火机灭火,惰性气体灭火装置安装使用等一般技术性训练。”根据上述规定,为满足救护队日常训练工作需要,铁煤救护大队设计、建造了地下演习训练巷道,并配以相应训练设施,实现了救护队日常训练工作的全面开展和高效运行。

2 模拟演习训练巷道布置

根据矿山应急救援工作的特点,建设矿山应急救援模拟演习训练巷道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根据采矿作业特点,演习训练巷道尽可能设计为通风巷道。

(2)按倾角不同,演习训练巷道系统的巷道分平巷、斜巷、立井。

(3)为了满足救护队员穿越障碍的能力,需要设置专门的矮巷。

(4)地下巷道系统必须进行通风,以模拟火灾、瓦斯爆炸期间灾害气体受通风动力的影响、蔓延、迁移等规律。

国内外矿山救护机构现有的演习训练巷道一般为地面构筑物,即在地面构建巷道及硐室等,用于模拟井下环境。但是,大部分演习训练巷道构造简单,存在空间、面积狭小的缺陷,无法充分模拟煤矿井下的环境,只能用于进行建砖闭、板闭、风障等科目的训练,难以满足矿山救护队进行综合演习训练的要求。

根据上述演习训练巷道设计原则的要求,救护大队建设了模拟演习训练巷道系统,实现了演习巷道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在充分考虑现场情况的基础上,相关人员对模拟巷道的建设事先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依据设计,该模拟巷道从地面开挖,然后封顶.整个模拟演习训练巷道位于地面以下5米深,入口位于地面,通过一段斜巷进入位于地面以下的巷道主体部分。演习训练巷道由南部进风巷、西大巷、北大巷、联络巷、矮巷、硐室、东部回风巷、回风井组成。其中西大巷、北大巷和东部回风巷、联络巷、硐室是平时的主要训练巷道。东大巷和联络巷这几条巷道内布置有峒室。联络巷均有风门或其它通风设施。

模拟演习训练巷道的主巷道断面多为梯型,顶边为2.2米,底边为2.5米,高为2.1米。峒室的断面为梯形,上宽为1.8米,下宽为2.5米,高为1.8米,峒室长为5.4米。整个巷道长度约为200米,共有八种不同规格断面,其中西大巷为26米,联络巷为9米,斜巷为10米。东部回风巷一直到回风井口的长度为38米。

整个训练巷道形成了完整的通风系统,而且通过开、关风门可形成多种通风网络。另外,由于巷道的总长度达到200多米,且形成网状结构,可以进行灾区侦察和高温浓烟演练等综合性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演习训练及效果

为训练出一支技术过硬、心理过硬的矿山救护队伍,以适应抢险救灾实战工作的需要,救护大队领导要求队员训练时必须充分发挥地下演下训练巷道的功能,在巷道内人为创造各种模拟灾害环境,科学有序地进行大强度模拟救护训练,使救护队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3.1 参训人员心理素质变化分析

救护队员是否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否能够较好的抵抗身体疲劳现象,对于矿井灾变时期的救灾抢险意义重大。目前研究认为,人工作过程中的疲劳现象主要分为个别器官疲劳、全身性疲劳、技术性疲劳几种。测定参训人员的身体状态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血压心率测定、能量代谢率测定、闪光融会值测定和判断力测定等方法,考虑到救护大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血压心率测定法对参训人员的身体状态进行了测定记录。心率和劳动强度是密切相关的。作业开始前1分钟,由于心理作用,心率常稍有增加,作业开始后,开始30-40秒内迅速增加,以适应供氧的要求,以后缓慢上升,一般经3-5分钟达到与劳动强度适应的稳定水平。轻作业,心率增加不多;重作业能上升到150-200次/分钟。训练分为三种情况,每一种情况安排一组队员进行训练,模拟的环境温度分别为30℃、40℃、50℃,能见度为1-2米。在此环境下,安排救护队员进行了1个月的训练,每次训练后均对参训队员的身体参数进行测试记录,经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如下结论:随着训练过程的进行,参训队员训练之后的血压和心率逐渐接近正常状态,身体恢复所需时间也逐步减小。参训队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也说明“地下演习训练巷道设施”能够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3.2 参训人员心理素质变化分析

心理素质即指构成心理的因素及其水平,构成心理的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人在复杂、恶劣或陌生条件下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恐惧和紧张两种形式,这对救护队员的工作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救护队员能否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提高在灾变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正常发挥救护队的功能,最大限度减少事故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失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矿山救护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矿井火灾、瓦斯、煤尘、水、顶板等灾害事故,尽量减少事故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因此,救护队员的工作环境是相当恶劣的,并存在较高的危险性,这不可避免的造成抢险救灾人员的恐惧心理。恐惧心理往往会给抢险救灾任务的完成、工作效率的提高等带来消极影响,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首先,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救护人员会发生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急促、手抖腿颤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操作的准确性,增加误操作的可能性;其次,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往往会导致救护人员对困难估计过高,表现在决策上出现畏首畏尾、犹豫不决,行动上缩手缩脚,降低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的信心和勇气,最后,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救护人员往往仓促处理相关事项,从而可能给二次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通过模拟演习训练,培养救护队员对灾变环境的认知和熟悉程度,增强救护队员对恶劣、危险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矿山救护工作意义重大。

为了考察“地下演习训练巷道设施”在减轻救护队员恐惧心理方面的作用,在综合考虑现实可操作性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决定通过测试呼吸系统的变化作为考评的指标。把人的恐惧程度分为强、中、弱、无恐惧感四类。通过训练,参训队员对灾变时期的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恐惧心理逐步减轻,心理承受能力逐步增强,具备了在复杂环境下圆满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的能力和条件。

利用“地下演习训练巷道设施”,救护大队组织了一系列演习心理测试。通过对参训队员的训后生理反应和动作灵活性反应能力等的测试分析,我们对队员的紧张程度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随着训练的深入,从紧张程度上看,参训队员对灾变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紧张心理逐步减轻,训练后期基本上达到了适度紧张的范围。

4 结语

综上所述,“地下演习训练巷道设施”的投入使用,能够模拟灾变时期井下的真实状况,通过训练,加深了救护队员对复杂危险环境的认识,增强了队员在危险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救护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兴东,矿井火灾救护模拟演练系统的研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

[2]李兴东,矿井火灾救护模拟演练系统的研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

作者简介:

姓名:刘明辉(1971-);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辽宁昌图人;学历:硕士;职称:高级;研究方向:通风救护技术管理

论文作者:刘明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救护大队地下演习训练巷道的布置与应用论文_刘明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