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理论武装农民群众--湖南20个村党支部领导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启示_农民论文

用科学理论武装农民群众--湖南20个村党支部领导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启示_农民论文

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农民群众——湖南20个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支部论文,湖南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农民群众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经验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当前,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部署,进一步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须用富有时代精神精华的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农民群众。但是,在农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还存在一些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农村的理论学习活动启动难,深入难,要持久地开展下去更难。为了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我们重点调查了湖南省7个市州的20 个村党支部带领农民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情况。总体上讲,这20个村的做法基本上是成功的。他们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加深感情,提高认识,坚定信仰,解决农民学习邓小平理论“启动难”的问题

“山歌好唱口难开,石榴好吃树难栽。”在广大农民中开展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各地普遍感到“启动难”。其原因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是感情、认识与信仰问题影响了农民的学习动机。我们所调查的党支部,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启动难”的问题。

一是引导农民群众升华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厚情感。农民习惯于凭直觉认识事物,他们的情感与行为动机密切相关,因而,激发与升华他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感情能提高他们对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被调查的党支部正是从激发与升华农民群众对邓小平同志的感情入手,来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发动工作的。其一,通过“站 在家门口看改革,扳着指头算对比帐”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从本村和自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他们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朴素情感。其二,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墙报、图片展览等各种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邓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和丰功伟绩,尤其是他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在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并由此而拓展到各行各业的改革,使我国逐步摆脱贫穷,走向繁荣富强,从而使农民群众认识到,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其三,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邓小平同志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他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全面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功绩;他严于解剖自己,坦诚地认为自己犯有不少错误,“包括毛主席犯下的错误,我也有份”;他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这些宣讲活动,升华了农民群众对邓小平同志原有的朴素情感,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浓厚兴趣。

二是引导农民群众提高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认识。由于农村某些干部和群众受了社会上“邓小平理论不是理论”、“邓小平理论不成体系”等错误观点的影响,对邓小平理论缺乏科学认识,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学习活动的“启动难”的认识障碍。因此,帮助他们科学地认识邓小平理论的理论风格和历史地位,无疑是调动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积极性的重要条件。我们所调查的20个村党支部中有11个党支部从高校、讲师团、社科联等单位请来专家学者,向村干部和群众讲清这方面问题,消除不良影响。专家学者们对农民群众说,邓小平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讲过的“真正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善于以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经典格言式的语言形式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更加适合我们农民兄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不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而是在新时期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通过这些正确的引导,农民的心里亮堂了,对于“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向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宣传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理论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通过大力宣传邓小平理论中的“农民主体论”、“农业基础论”和“农村全面发展论”,让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领会邓小平同志对农村干部和群众的厚望,增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的村党支部在进行理论学习的思想发动时,先让一些发家致富的典型进行现身说法,再让辅导员进行总结,让农民认识到学习邓小平理论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这样,在集中学习邓小平理论时,群众就能喊得拢、坐得住、听得进。

三是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启动难”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宗教的盲目崇拜不同,是完全建立在科学认识上的一种对真理的清醒的信服和执着追求,它与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密切相关。被调查的党支部正是从这几个关系中找到突破口,来坚定广大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其一,通过增强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信仰。工联、印山、长龙等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去韶山、花明楼参观,在毛泽东同志和刘少奇同志铜像前宣誓,表示永远不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永远不动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其二,通过树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信仰。乐夫、枫林、新坪、韶山等村党支部,通过宣传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让农民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正确看待社会主义道路的坎坷曲折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正确认识社会上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不是邓小平理论主张改革开放直接带来的,相反是因为一些干部和群众没有坚持邓小平理论造成的,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坚定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三,通过增强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信仰。所调查的20个村党支部,都致力于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公仆形象,心想群众,心贴群众,建立起广大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感情桥”。通过这些工作,越来越多的群众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信仰,一些农民纷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仅宁乡县凤形山村就有70多位农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些入党积极分子成了农民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带头人。

20个村党支部成功地进行理论学习思想发动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对科学理论学习的强烈动机来源于对学习科学理论重大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仰,因而旗帜问题和信仰问题至关重要。但农民习惯于凭直觉认识事物,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学习理论的动机和接受机制,因而必须从充分激励、尊重、升华广大农民对邓小平同志的感情入手,才能深入做好农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发动工作,解决“启动难”的问题。

二、精学管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解决农民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入难”的问题

理论通则思想顺,思想顺则实践活。我们在调查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村党支部要把群众性的理论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就必须牢牢抓住农村发展这个“牛鼻子”。也就是说,要结合每个时期正在做的事情学习邓小平理论,掌握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新思路,推出新举措,把科学理论的硬道理变成农村发展的硬事实。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开拓农村发展的新路。在调查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邓小平理论使以前不懂市场为何物的“泥腿杆子”有了商品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信息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引导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破安贫乐道、不思进取的思想。十年前,一场以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题,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内容的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在湖南农村展开。这时,改革开放在全国尤其是在沿海城乡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20个村采取派代表出去参观、请人来介绍经验等方法,让一幕幕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党员和群众,使他们深深感到自己在观念上落后了,要发家致富,就要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作指导,改变过去单一的“稻谷加稻草”格局,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唱好“山歌”、“牧歌”、“渔歌”,做活农业发展的大“文章”。调查表明,这次学习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的活动敲响了这20个村经济发展的开场锣鼓。第二阶段,破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思想。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一场新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在我们所调查的村展开。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文件,广大农民形成了一心想发展,努力快发展的共识,一些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由18部板车起家的工联村,这时已拥有大型货车20台,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在村里成立了衡南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此后,又根据市场情况,购回10台大客车,及时将运输业务重点由货运转移到客运上。第三阶段,破富而不进、满足现状的思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富起来了,但在观念上却出现了富而不进、满足现状的倾向,不能适应农村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广大农民群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调查证明,党的十五大召开以来,这20个村的干部群众通过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思想观念的解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二,掌握科学文化,增强农村发展的后劲。增强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个飞跃”的需要。调查表明,20个村党支部都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入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让广大农民掌握文化科学技术,增强农村发展的后劲。一是通过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所调查的20个村都建设了一所较高标准的小学。衡阳县群英村还办了一所全县最好的业余学校,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农民补习功课,10位青年农民还因此走上自学道路,拿到了大、中专文凭。20个村中,19个村举办过科技讲座,17个村有农民夜校,12个村办有科技中心或科技协会。此外,绝大多数村都建设了电视差转台、广播室、乒乓球室、篮球场、门球场等各种文化设施,并对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民表彰和奖励。所到之处,发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没有人相信歪理邪说,没有人修炼“法轮功”。封建迷信思想也逐渐失去了市场。二是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运用科技的过程中提高农民学习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积极性。前巷村一些农民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不理解。该村党支部力排众议,邀请益阳市资阳区林业局以技术入股,共同开发本村的黄花梨基地。由于得到技术专干的悉心指导,该村的梨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而且成熟早,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卖了个好价钱。农民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理解了,信服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也高了。侗族山乡下乡村党支部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中加深了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利用夜校、村民会议组织农民学习实用技术,近年来先后邀请各类专家80余人到村里授课120余场,传播技术60余次。到1999年底, 全村90%的劳动力掌握了3至4门实用技术。

第三,加强思想建设,塑造农村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调查表明,这20个村的党支部运用邓小平关于理想、信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教育广大农民以实际行动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做“四有”新人。特别是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这些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以及“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提倡艰苦创业精神”等重要论述,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工联村500多位村民在党支部带领下,连续奋战3年多,将1000多亩紫色页岩山炸出一道道壕沟,填入几十万担塘泥,种上18种果树。1995年联合国研究红土壤的专家来考察,对中国人的这种艰苦奋斗精神赞不绝口,还把其中100亩作为联合国的示范林。与此同时,这20 个村党支部还从抓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入手,加强对广大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比如,在不少地方开展的以提高农民素质、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为目的的“十星级农户”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们正在逐渐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所到之处,“村里不闻吵骂声,屋里不闻麻将声”。民风淳朴,社会治安也正在好转。

20个村党支部把群众性的理论学习活动引向深入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从农村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抓住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切入,用邓小平理论这把“金钥匙”打开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让发展的硬道理变成发展的硬事实,农民才会更加信仰邓小平理论,产生进一步学好邓小平理论的强烈渴望,“深入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创造条件,改进方法,健全制度,解决农民学习邓小平理论“持久难”的问题

在广大农民中深入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遇到的第三个困难是“持久难”。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理论学习的外部条件较差;二是农民文化低,居住分散,流动性大;三是制度不健全,随意性大。我们所调查的党支部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工作,为构建农民深入持久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保障体系,作了可贵的探索。

首先,创造条件,形成理论扎根的气候。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忽视环境的重要作用。被调查的村党支部正是从改善理论扎根的环境入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理论学习必要的条件,让科学理论在希望的田野深深扎根。措施之一:造成声势,营造学习气氛。通过标语、广播、电视、墙报、黑板报大力宣传邓小平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及其精神实质,造成浩大的声势,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措施之二:建设“硬件”,保障活动经费。20个村党支部都在建设“硬件”上下硬功夫。每个村都建设了固定的学习场所,村、支两委中心学习小组有专门的学习室,村民集中学习有经过维修改造的会堂;每个村都有黑板报、墙报、学习心得栏,并有专人负责,按期刊出;每个村都有广播,绝大多数村能通过闭路电视向村民播放理论教学片;每个村都有固定的经费用于理论学习,其中每年投入一万元以上的有2个村,每年投入5千元至1万元的有16个村。措施之三:培训骨干,提高辅导质量。组织理论讲座和平时辅导都需要理论辅导员。理论学习活动初期,各村解决理论辅导员的途径大致有如下几条:一是主要从县、区宣传部门等机关聘请理论工作者;二是从大专院校及有关研究部门聘请专家学者;三是由支部书记及其他村干部讲课。此外,有的村还聘请参加社会实践或假期回乡的大学生充当临时辅导员。后来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发展,他们注重培训本村理论骨干,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辅导员的问题。一是依靠离退休回乡的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二是发挥回乡知识青年和复员军人的作用。在这些人中挑选骨干,送入基层党校接受正规培训,回村担任理论辅导员,并作为村组干部的后备人员培养。

其次,改进方法,优化理论扎根的机制。要使邓小平理论入脑入耳,深深扎根,就必须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改造老办法,创造新方法,使农民易学易懂。被调查的党支部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在安排上,注意计划性。所调查的党支部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村的学习规划,既有近期目标,又有中期和远期目标。这样,就保证了农民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完整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二是在对象上,注意层次性。所调查的村党支部根据理论灌输对象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和年龄特征,采取不同的侧重点和学习形式。如黄垅新村采取“定对象学习法”,对共产党员侧重进行邓小平党建理论教育;对村干部侧重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教育;对专业户除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教育外,还进行法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对青少年则进行“四有”教育。乐夫村、枫林村、望城坡村等村党支部采取分层次法。村组干部、党团员一个层次,以集中学习讨论为主;中青年群众一个层次,以农闲时上夜校为主;老弱病残一个层次,以在家听广播看录相为主。三是在形式上,注意生动性。20个村党支部都想方设法,运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比如组织群众观看电视理论专题片;开展学《邓选》读书竞赛活动;组织文艺晚会,以歌曲、戏剧、快板、渔鼓、诗歌、顺口溜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农民宣传邓小平理论。除以上这些普遍采取的方法外,工联村、群英村等有条件的村还采取“参观法”,派理论骨干和村组干部去外地参观学习,效果比较好。

再次,健全制度,提供理论扎根的保障。被调查的党支部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运用“村规民约”等形式使之制度化,举措之一:明确职责,服务上门。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居住分散等实际情况,铁脚湾、江口、云水、石桥等村的党支部制订了责任制,规定每个支委负责承包一至两个村民小组的学习;一个党员带动三至五家农户的学习。乐夫、枫林、工联、小河口等村党支部制定了上门服务的制度,要求党员干部主动去群众家赠送学习资料,释疑解惑,为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做好服务工作。一些党支部还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和理论骨干每人帮助一名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学习邓小平理论,这种一帮一的学习活动,在柴塘村叫“捆绑式学习法”。举措之二:规定课时,不打折扣。要使农民扎扎实实学到邓小平理论中的基本观点,首先还是要靠灌输。而理论灌输必须有一定的课时保证。20个村除要求自学外,还要求集中学习。要求群众每月集中学习一次的有乐夫村、望城坡村、铁脚湾村、柴塘村等;要求群众一个季度学习一次的有工联村、枫林村等。此外,柴塘村、小河口等村还利用春节办学习班,给外出打工的农民补课。举措之三:考核、奖惩,不走过场。20个村中,14个村有较严格的考核制度,村组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成绩与他们的工作成绩一样重要。他们在年终评议时要“评学”,考核时要“考学”。有的村党支部利用农民爱面子的心理,对每个人的学习成绩张榜公布,起到了鞭策作用。大部分村规定,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成绩与创先评优直接挂钩。乐夫、柴塘等村设立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各种荣誉奖。在这些村里,获得“学习邓小平理论标兵”奖是极其荣耀的喜事。不仅有精神奖励,也有物质奖励。

20个村党支部解决理论学习“持久难”的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可贵的探索告诉我们:理论扎根必须要有适宜的气候,必须要有良好的运作机制,必须要有过硬的制度保障。

标签:;  ;  ;  ;  ;  ;  ;  ;  ;  

用科学理论武装农民群众--湖南20个村党支部领导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启示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