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因CRLP功能的初步研究

新基因CRLP功能的初步研究

汪朝晖[1]2002年在《新基因CRLP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RLP(Crn-like Protein)是通过我室建立的高通量cDNA转染技术从人类胎盘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具有完整编码序列的新基因。CRLP的cDNA全长约2.7Kb,可编码85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预期分子量为100KDa。该基因在Genebank登录号为AF258567。在Genebank的数据库中应用相应软件对CRLP的核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BLASTn分析结果表明,CRLP基因具有19个外显子,18个内含子,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9p13.3。放射杂交(RH)定位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论。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在大鼠、果蝇、线虫以及酵母等生物中均有同源蛋白存在。CRLP蛋白有15个TPR基序,TPR基序由34个氨基酸组成,在当中只有8个位置的氨基酸残基是高度保守的,而它的二级结构却是极为一致的[1,2]。目前的研究发现TPR基序可介导不同蛋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还与细胞周期、转录和蛋白质运输等重要的功能有关,这提示着CRLP在细胞活性中有重要的作用[3-5]。多组织Northern杂交的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八种组织:心脏、脑、胎盘、肺、肝脏、骨骼肌、肾脏和胰腺中均检测到了CRLP基因的表达。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了肝癌细胞株、肝母细胞瘤、转化肝细胞株、乳腺癌细胞株、卵巢癌细胞株、乳腺癌细胞株、子宫颈癌细胞株、骨肉瘤细胞株,在它们当中均检测到了CRLP基因的转录。由于CRLP在所检测的组织和细胞中均有表达和在进化中结构高度保守[6],这提示它很有可能是一个持家基因。对CRLP分子的启动子进行了初步研究。将CRLP的翻译起始点上游约1Kb的片段插入到pGL3载体的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Firefly Luciferase 的前面,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启动子活性的数据表明,这个片段具有对照SV40启动子活性的1/33。本实验构建了可表达CRLP-EGFP融合蛋白的质粒,将CRLP-EGFP转导进入肝癌细胞株BEL7402,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表明CRLP可能具有在核内的功能。<WP=5>为了研究CRLP在细胞中的生理功能,将CRLP的编码序列插入到表达质粒pcDNA3.1中。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证实CRLP的过量表达对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由于TPR基序与转录抑制复合体相关[7,8],因而CRLP可通过协助该复合体的形成抑制细胞的生长。已有文献报道,CRLP可能与DNA修复复合体中的XPA结合[9]。用紫外照射损伤DNA后,进一步研究了细胞中CRLP和DNA修复过程的关系。当内源性的CRLP被反义抑制后,凋亡的细胞明显增加。当细胞用化疗药物阿霉素或顺铂处理以后,细胞生长曲线显示CRLP的表达有利于细胞抗药性的提高,而CRLP被反义下调后则降低了细胞的抗药性。这提示由XPA介导的CRLP参与DNA修复复合体对DNA修复活性是必需的。CRLP分子中为数众多的TPR基序提示其功能可能是多方面的,它的15个TPR基序可分为3个TPR串联簇(D1,D2,D3)。为了确定不同区段和不同TPR基序数目以及它在空间位置上关系的生物意义,构建了缺失N端、中部和C端的5个截断突变体(mut1、mut2、mut3、mut4、mut5)。首先建立了稳定转染的BEL7402细胞株。全长CRLP转染的细胞对阿霉素或顺铂有抗药性,反义CRLP转染的细胞对两种药物均敏感。在5个突变体转染的细胞株中,完全缺失TPR的mut1转染的细胞的抗药性没有变化;只有C端的TPR串联簇D3的mut2转染的细胞的抗药性也没有变化;但对于在TPR的数目上不同的具有N端的TPR串联簇D1的mut3和mut4,转染细胞株的抗药性显着提高;没有观察到只有中部TPR串联簇D2的mut5的转染细胞的抗药性变化。这些结果有力地表明N端的TPR串联簇对DNA修复活性相关的抗药性是很重要的。我们也检测了5个突变体转染细胞的生长,细胞生长曲线实验显示mut2和mut5的过量表达抑制了细胞生长,而mut1、mut3、mut4没有抑制作用。这表明中部和C端的TPR串联簇可能有形成转录抑制复合体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复旦大学遗传系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胎盘cDNA文库发现CRLP与P75NTR(Neurotrophin receptor,神经营养因子受体)有相互作用,P75NTR能够介导神经细胞分化[10]。本研究应用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的转染实验发现,全长的CRLP的过量表达可诱导PC12细胞分化,具有D3的mut2和D2的mut5也有此功能,mut1、mut3、mut4无此功能。这个结果提示P75NTR与CRLP的D2(中部的TPR串联簇)、D3(C端的TPR串联簇)的作用是激活P75NTR,因而诱导神经元分化。总之CRLP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CRLP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的生物分子,可能对大部分细胞的转录抑制复合体的形成,DNA修复以及神经元分化很重要。

汪朝晖, 万大方, 顾健人[2]2003年在《CRLP分子的TPR串联簇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CRLP(Crn likeprotein)基因是本室克隆的新基因 ,它的蛋白表达产物具有 15个TPR(tetratricopeptiderepeat)基序 ,可按在CRLP分子上的位置把它们分为 3个TPR串联簇 ,分别命名为D1、D2、D3。本研究拟探讨这 3个TPR串联簇与CRLP功能的关系。方法 构建了不同TPR串联簇的截断突变体的表达质粒后 ,建立了稳定转染的BEL740 2细胞株。用细胞生长曲线实验检测了稳定转染细胞株的生长状况及观察在培养液中添加化疗药物阿霉素或顺铂后细胞耐药性的变化 ;通过瞬时转染PC12细胞实验研究不同截断突变体的促神经细胞分化功能。结果 稳定表达TPR串联簇D2、D3的BEL740 2细胞的生长受到了抑制 ,稳定表达TPR串联簇D1的BEL740 2细胞耐药性提高 ,瞬时表达TPR串联簇D2、D3的PC12细胞有分化现象。结论 CRLP分子的TPR串联簇D1可提高细胞耐药性 ,TPR串联簇D2和D3有抑制细胞生长的功能 ,并可促神经细胞分化。

张雪琼, 徐宏喜, 刘义飞, 胡志刚, 刘霞[3]2019年在《本草基因组学的学科建设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本草基因组学是中药学与基因组学的交叉学科,是涵盖药用生物多组学研究和中药与人体相互多组学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在药用模式生物、中药合成生物学、中药分子鉴定和药用植物分子育种、药物体内过程组学、中药道地性和药性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重要文件的发布,中医药产业进入了全新的、高水平的发展机遇期,复合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医药专业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该学科的建立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尤为重要,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本草基因组学》课程,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草基因组学人才培养体系。该文从本草基因组学研究进展、教学开展情况、教材编写背景、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展望方面进行阐述,为本草基因组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学支撑。

王宏哲, 张睿, 程劼, 段晓姗, 赵慧琪[4]2019年在《花基本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分子机制》文中提出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结构,多样性极为丰富.花在基本结构和其他方面的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被子植物的繁盛.近年来,随着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人们对花基本结构建立和多样化的分子机制有了深入的认识.本文系统总结了花在花器官的类型、花的对称性、花器官的融合、花器官的排列方式和花器官的数目等方面所呈现的多样性及其发育和进化机制,提出将来的研究应该聚焦在“发展新的模式体系”、“利用和开发新技术”和“整合多学科”等方面,以全面揭示花基本结构多样化的根本原因、机制和规律.

高伟, 付婷婷, 车静[5]2019年在《两栖爬行动物的高海拔适应性演化: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海拔极端环境具有低温、低氧、强紫外等特点,加之复杂的地质历史、独特的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为开展生物适应性演化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作为变温动物(poikilotherm)的代表类群,两栖爬行动物是高海拔生物区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知物种最高海拔分布可达5300 m.前期研究显示两栖爬行动物代表物种在生理、形态及生活史等方面进化出一系列表型特征,以适应高海拔环境.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从基因组水平探讨高海拔适应的分子机制成为可能,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代表性两栖爬行动物基因组的解析,标志着两栖爬行动物适应性演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表型研究已取得的成果,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将是发展的重点:表型组学(phenomics)的建立;表型组和基因组(genomics)的关联分析;遗传变异的功能分析及实验体系的建立.高海拔适应性研究已成为两栖爬行动物适应性演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和范例.

柴静, 林国亮, 黄峰, Robert, W.Murphy[6]2019年在《脊椎动物多倍体基因组演化研究现状——模型选取及研究方法进展》文中提出多倍化即全基因组加倍的现象,在植物中普遍存在,而在脊椎动物中相对罕见.多倍体植物类群如何克服“基因组休克”效应达成基因组稳定及演化等问题均有系统的研究和成熟的理论,同时也为脊椎动物多倍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综述了多倍化研究中的理论发展,以及脊椎动物类群中的研究模型和进展,论述了组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以及有效的技术策略,以期能为未来解析脊椎动物多倍体演化问题提供确实可行的思路.

陈垒, 邱强, 潘香羽, 王文[7]2019年在《进化系统生物学与反刍动物的进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达尔文以来,宏观进化和微观进化研究之间一直存在着鸿沟(gap). 20世纪初现代遗传学兴起后,进化研究更多是微观领域的研究,但往往难以解析多姿多彩生物性状进化的遗传基础.比如,反刍动物不仅在科学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特征性状(如多室胃和角),而且是人类农业文明家畜物种的最重要来源类群,但其进化的遗传基础一直是个谜团.为解决这类问题,我们提出了进化系统生物学(evolutionary genotype-phenotype systems biology,eGPS),旨在利用多层次组学数据,大尺度跨物种阐释动物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和成因.本文简要介绍了进化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并系统综述了有待阐明其遗传进化基础的反刍动物的性状特征,指出eGPS研究有望系统解决这些重要性状特征的进化遗传基础.

田露, 闵建红, 张帝, 龚国利[8]2019年在《宏组学在发酵食品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发酵食品是人类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及其活性,对于充分探索微生物资源、促进发酵食品的质量具有深远意义。目前,随着后基因组学时代的到来,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成本的降低,主要基于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内的宏组学技术已经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及潜在基因功能等方面,为发酵食品潜在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总结了在发酵食品中应用的宏组学(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随后,对奶酪、发酵酒精饮料、发酵蔬菜、发酵茶、发酵豆制品和食醋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宏组学研究进行了综述,揭示了发酵食品中有益基因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来源,并简单概述了这些技术的优势及其现阶段所存在的不足,旨为未来发酵食品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高硕, 周万青[9]2019年在《大肠埃希菌小菌落变异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微生物表型和遗传的改变使其更能适应环境的压力。细菌小菌落变异株生长缓慢,菌落形态和生化特征不典型,给临床鉴定带来了挑战。与野生株比较,小菌落变异株更易存留在细胞内并且对部分抗菌药物不敏感,在临床上常导致复发或持续性感染。目前小菌落突变株在许多种属细菌中均有发现,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最为广泛,而对大肠埃希菌突变的报道和机制研究较少。该文就大肠埃希菌小菌落突变株的表型、基因型特征、形成机制、临床感染情况、实验室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刘青, 邓慧敏, 周林涛, 周义文, 黄荣[10]2019年在《卵巢癌患者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miR-135b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接受手术的卵巢病变患者的卵巢组织,包括28例卵巢癌组织和1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所有的组织均经过病理确认。运用荧光定量PCR(RT-PCR)的方法检测28例卵巢癌及1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卵巢癌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①28例卵巢癌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量(1.90±0.53)与1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miR-135b表达量(1.45±0.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②19例≥50岁卵巢癌患者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量(1.97±0.51)和20例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量(1.96±0.50)分别与9例<50岁卵巢癌患者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量(1.77±0.57)和8例黏液性腺癌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量(1.77±0.6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43~0.846,均P<0.05)。20例中低分化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量(2.05±0.54),17例临床分期Ⅲ~Ⅳ期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量(2.10±0.46)和15例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量(2.10±0.53)均分别高于8例高分化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量(1.55±0.25),11例临床分期I~II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量(1.60±0.49)和13例无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量(1.68±0.4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36~7.517,均P<0.05)。结论 miR-135b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miR-135b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参考文献:

[1]. 新基因CRLP功能的初步研究[D]. 汪朝晖. 复旦大学. 2002

[2]. CRLP分子的TPR串联簇功能的初步研究[J]. 汪朝晖, 万大方, 顾健人. 肿瘤. 2003

[3]. 本草基因组学的学科建设现状与展望[J]. 张雪琼, 徐宏喜, 刘义飞, 胡志刚, 刘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

[4]. 花基本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分子机制[J]. 王宏哲, 张睿, 程劼, 段晓姗, 赵慧琪.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

[5]. 两栖爬行动物的高海拔适应性演化:现状与展望[J]. 高伟, 付婷婷, 车静.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

[6]. 脊椎动物多倍体基因组演化研究现状——模型选取及研究方法进展[J]. 柴静, 林国亮, 黄峰, Robert, W.Murphy.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

[7]. 进化系统生物学与反刍动物的进化研究[J]. 陈垒, 邱强, 潘香羽, 王文.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

[8]. 宏组学在发酵食品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田露, 闵建红, 张帝, 龚国利. 生物技术通报. 2019

[9]. 大肠埃希菌小菌落变异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J]. 高硕, 周万青. 临床检验杂志. 2019

[10]. 卵巢癌患者组织中miR-135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刘青, 邓慧敏, 周林涛, 周义文, 黄荣.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9

标签:;  ;  ;  ;  ;  ;  

新基因CRLP功能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