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国家之魂--评萧俊和的“中华民族精神”_民族精神论文

探究国魂——肖君和《中华民族精神》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魂论文,中华论文,民族精神论文,肖君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华魂·第一卷·中华民族凝聚力》出版之后,肖君和先生又推出了《华魂·第二卷·中华民族精神》,这本26万字的新著,于1993年12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华民族精神”是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不仅多次召开了不同规模的理论研讨会,而且还出版了一些研讨专著,如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了梁自洁主编的《中国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了郑晓江著的《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等等,一些有关的论著、论文更是不胜枚举。然而,正如肖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说的,“纵览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的论著,大都把‘中华民族精神’看作是若干种性质、成分的汇总,看成是若干种性质、成分的罗列”,“他们大都没有把所罗列的内容、性质、成分联系起来看,或者说,没有把内容、性质、成分之间的联系、关系揭示出来,没有把不同的内容、性质、成分看作是同一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层次”。而《华魂·第二卷中华民族精神》一书,则“把中华民族精神看作是一个实体,一个有着多种层次的自在系统、自然系统”。这么一来,零碎组合成整体、描述深入为分析,不仅从理论研究本身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它使人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更为系统和深入。

肖著全书就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它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特点、分类、功能,着重研究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结构、特殊形态、来源、发展及其振兴。(1)界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是“中华民族能够促使自己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2)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是,一方面,它具有民族精神的共同特点,即就其为精神范畴的东西而言,有着受制性与独立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存在方式而言,有着全民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作为过程而言,有着稳定性与变易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而言,有着主导性与基础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社会作用而言,有着进步性与不足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在时间中的存在而言,有着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在空间中的存在而言,有着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是否被人们所感知而言,有着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相统一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还有其独特的特征,那就是星月交辉、时间悠久、空间广阔、理性突出、人民性强。(3)把中华民族精神视为一个实体,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即从含义的角度出发,可划分为广义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狭义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内容的成分来看,可划分为作为社会精神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作为文化精华的中华民族精神;从时间存在形式看,可划分为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现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从空间存在形式来区分,可划分为总体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不同民族特点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具有不同层次的角度分析,可划分为高层次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低层次的中华民族精神。(4)把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作用概括为五种功能:支撑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5)提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结构是以“生”为本质,以“中和”为核心,以“自强”和“重德”为支柱,以“刚”、“韧”、“稳”、“进”、“宽”、“厚”、“仁”、“义’为基本内容的多层次相对稳定的复杂结构和开放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般形态。(6)把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特殊形态,认为爱国主义特殊形态是中华民族精神主体结构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儿女的精神支柱。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来源和“求稳定─→求变革─→求解放─→求创新”的发展轨迹,从新的角度对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作了历史的总结概括,并对如何创新中华民族精神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突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开放系统”以及处于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命运和光辉前程。

该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阐明了中华民族精神主体结构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其逻辑顺序:

(图中的符号,表示可逆方向、过程)

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结构关系模式是有创新意义的。“生”是中华民族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民族的最根本的努力方向,更是中华民族异于其他一些民族的最突出的地方。“中和”是中华民族实现“生”的价值取向的主要手段,中华民族力求通过“致中和”、“持中贵和”的方法,达到生存发展的目的,即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必须注意搞好人际关系,使自己所属的群体成为和谐的群体,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中和”就是最佳的选择。“自强”与“重德”是中华民族儿女的基本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基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意志以及追求道德自觉的人生理想、确立人生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最高的理想人格。在“自强”、“重德”主体里面,前者派生出“刚”、“韧”、“稳”、“进”的基本内容,后者派生出“宽”、“厚”、“仁”、“义”的基本内容,“刚”、“韧”、“稳”、“进”是“自强”的延伸,要“自强”就必须“刚”、“韧”、“稳”、“进”、“宽”、“厚”、“仁”、“义”是“重德”的延伸,要“重德”就必须“宽”、“厚”、“仁”、“义”。如果将以上的逻辑顺序反过来,又可以说:“刚”、“韧”、“稳”、“进”是实现“自强”的手段,通过“刚”、“韧”、“稳”、“进”可以达到“自强”的目的;“宽”、“厚”、“仁”、“义”、是通向“重德”的必由之径,经过“宽”、“厚”、“仁”、“义”,可以达到“重德”的目标。实现“自强”、“重德”之后,中华民族儿女就可以通过“自强”和“重德”达到“中和”这一人生理想境界。紧接着,中华民族儿女又用“中和”为主要手段(亦即用“致中和”、“持中贵和”为主要手段),来实现对“生”的追求、向往,实现“乐生”的价值取向。这样,就和盘端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结构是以“生”为本质,以“中和”为核心,以“自强”和“重德”为主体,以“刚”、“韧”、“稳”、“进”、“宽”、“厚”、“仁”、“义”为基本内容的开放系统、开放体系,中华民族精神主体结构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及其逻辑顺序即相互联系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正由于作者娴熟地运用了系统论的科学方法,才使得该书能透过历史芜杂零乱的表象,理顺各种精神要素的盘根错节,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原生点;也正是得益于系统论的科学方法,作者才能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讨论中,大胆地进行理论取舍和观点创新,得出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结论,以该书提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生”为例,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核心的研讨中,有“自强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内圣外王”的理想,以及“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以中国人文主义为前程,以道德理想为中心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等多种争鸣观点。作者认为,依据系统论普遍联系的原理,只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其他表现与内容,能够作出会通、合理解释的东西,才有资格充当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核心。以此为标准,“自强精神”说不能很好地说明重德、务实、宽容、爱国等是围绕它而展开的,不能对其中任何一个作出合理的解释,如“重德”不是“自强”对它作合理的解释,而是相反,自强精神要以重德为前提,自强的性质是由重德决定的,因而说“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缺乏说服力。爱国主义精神也只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表现,一个内容,它同样不能对其他表现与内容作出全面而又会通的解释,不能够辐射到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与内容的各个方面,因而不能成为中心的观念,相反,爱国主义精神的巩固和发扬,它的自身的性质,必须受到大一统、大同世界这个社会理想的制约。而以人文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和核心,仍然不能概括和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其他方面内容,如“自强不息”、“刚强”之类,而且人文主义不是纯中国、中华民族的概念,以此表述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核心,不易与西欧各民族的民族精神相区别。而用理想社会、理想人格、追求真、善、美等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和核心,也有浮泛笼统之嫌,也不易将中华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区别开来。作者在对种种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本质、核心的界定作出否定和扬弃之后,提出“生”的元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和核心。因为重要的理由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各种要素都与“生”的崇尚、追求分不开。如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博大宽容、互助友爱的友好精神,注重实际的现实主义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践主义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等通常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和构成要素,都与对“生”的崇尚、追求分不开,是“生”的派生物。“生”是派生中华民族精神各要素的原点精神。既然“生”(亦即对“生”的崇尚、追求,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而斗争)是派生中华民族精神各要素的原点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的“一以贯之”的“道”,一“横”一“纵”(从“横”来看,“生”派生各要素;从“纵”来看,“生”能“一以贯之”),“纵横交错”,“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核心就是毫无疑义的了。书中对“生”的表现、来源及其评价作了全面的论述,使全书立于“生”的基点之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系统的核心。“生”是解开中华民族精神之迷的钥匙,也是阅读《华魂·第二卷·中华民族精神》门径。

系统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肖先生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对系统方法的成功运用,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实践的极好范例。

标签:;  ;  

探索国家之魂--评萧俊和的“中华民族精神”_民族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