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_群体性突发事件论文

论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_群体性突发事件论文

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发事件论文,试论论文,评价体系论文,群体性论文,效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开始步入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高风险期。这不但表现在包括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内的不和谐现象的大量存在,还表现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建设刚刚起步,各种关系尚未理顺,尤其对预防方法及措施的运用是否科学有效,还缺乏系统的测评、监督和总结。因此,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内涵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效果评价,是预防工作的一种常态管理方式,具体指有关各类组织,根据此类事件预防机制的运行效果,对所采取的防范和控制措施进行监测、评估和修正的体系及过程。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是指对相关事件预防和准备工作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综合评估、反复纠错和不断改进。它包括对预防工作的常规和应急效果评价两个方面。

1.预防工作的常态监测

对预防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机制的运行状况随时加以考察和纠错。这就被称作“事前”或常态监测。

(1)克服目前存在的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倒挂问题,不单单使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功的得到肯定,不得力的受到责罚,更应该通过平时的预防监测工作,使成功防止和减少事件的人员得到重奖。

(2)考察和评价预防机制日常保障系统的信息传输渠道是否达到双向畅通无阻。及时发现其中的纰漏,适时做出调整。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的信息是否公开、透明,能否让包括非专门组织在内的民众获得知情权并参与管理;另一方面表现在,能否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将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搜集上来,最终服务于决策。

(3)评估和修正相关社会指标体系。对中央及地方设立的研究社会指标、社会心态的专门机构工作绩效定期进行评估,对与稳定息息相关的预警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1],如,失业率、社会零售物价上涨率、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户比重、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腐败涉案公务员比重、人口自杀率、心理及精神病患率、请愿、上访、学潮、工潮发生数,当前百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民众最渴望解决的社会矛盾的预防效果等,进行定期追踪和评估。

(4)检测和调整相应的应急预案及相关人员培训工作。日常预防工作不仅依靠政府精英和专家智囊,也离不开相应的应急预案、社会民众的参与及必要储备。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的应对方案,需要根据变化日臻完善;民众需要获得应对事件的知识、技巧和心理辅导等专门培训;国家也必须针对潜在危机,提高必要的应急技术、物资、救援和帮助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评价系统加以完善。

2.预防工作的应急效果测评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扩大内需与利益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政府部门自我改革缓慢两大矛盾,又面临着就业、“三农”、社会差别、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国有企业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六大问题[2],这些问题削弱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日常预防工作的整合努力,加剧了爆发相关事件的社会风险。因此,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离不开对非常态的危机应急处理效果评价。这被称为“事后”评估。这种评估的落脚点是评估预防机制本身。具体看:

(1)考察执行者的防范意识。中国自古就有“未雨绸缪”,“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听于无声、见于未形”的危机管理思想。进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考察管理者的危机管理意识。着重考察管理者能否预先做好防范危机的思想准备,及时发现事件的早期迹象,积极采取措施补救。考察危机来临时能否具有充分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心理准备,采取科学民主决策,沉着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危机。

(2)评判社会安全阀畅通程度。社会安全阀系统包括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公平的社会资源配置和分配机制、平等的社会阶层对话机制以及民众社会组织的“减压阀”机制。当社会结构性矛盾暂时无法解决时,它就会起到防范社会风险、疏导心理压力、缓和对立情绪和减少社会冲突的稳定作用。安全阀系统畅通时,固有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率减少,新的因素导致的事件发生机率被约束在可控范围内。

(3)调整和修补社会预防系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首先,通过调查,对包括应急预案、预警机制等处理事件的相关预防措施进行彻底摸底;其次,对相关工作的组织计划内容、事件处理决策和工作方法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再次,通过归类,将相关问题单列出来,指示相关部门限期整改;最后,将事件发生始末记录在案,考察和比较同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运行轨迹和突变曲线,探索其产生的条件和规律,了解和掌握其他事件的成因,为进一步加强社会预警机制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3]。

总之,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内容,从评价过程讲,既涉及对事件潜在期的日常防范机制的评价,又包括事件爆发时预防机制的应急效果评价,还含有对事件发生后预防机制的修补工作的要求;从评价对象讲,既包括对政府的危机预防意识考察,也内含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危机预测能力的考评等。

(三)评价的舆情依据

寓于民众的舆情,是评价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的根本标准。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以深入了解民情为评价依据。即考察预防工作是否深入实际,准确掌握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状况及其主观的生活质量感受。特别是掌握群体性突发事件高危人群的民情,最终实现国家的基本决策原则,防控、减少和遏制该类事件的发生。第二,以充分反映民意为评价依据。即考察决策者能否充分尊重民众基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收集和听取民众的意见、建议和愿望,建立和完善民众利益的表达机制、民众的参政议政机制和党与民众的社会合作机制,协调好各方、各期和各类利益,理顺民众的情绪,赢得民众的拥护[4]。第三,民智是决策的智慧来源,它既指知识本身,也包括其中蕴涵的科学精神。以广泛集中民智为评价依据,即考察对民智的集中和利用程度,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最广泛地调动民众积极性。从而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率。第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以切实珍惜民力为评价依据,就体现了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考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效果,就看它能否尊重民众的决策主体地位,关注客观的实际状况,爱惜民众的劳动成果,体恤民众的切身利益。

二、预防效果评价的组织系统

预防效果评价的组织系统,是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防控工作施行监控、考察和评价的各类机构,包括专门评价机构和非专门评价机构。

(一)专门评价机构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专门组织,包括党的纪律监察部门和各级信访部门等。

1.党的纪律监察部门。党的纪律监察部门即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监察局。其主要任务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工作机制,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协助党委政府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检查和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监督和处理党政组织和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党的章程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干部任用条例》等其他党政法规的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5]。

当前,发挥党的监察功能,进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能否加强干部监督工作。这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树立公正清明的党和政府的形象,消除民众不满,取得社会信任,从而有效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

2.各级信访部门。信访工作就是党和政府部门专设机构接受、处理和反馈民众来信、上访的工作。主要任务是:维护安定团结;协助党和政府加强廉政建设;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监督,重视民众的积极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及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做好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沟通、反馈工作;政府政策调查的重要补充;按照国家法律、有关规定和党的政策,转请有关职能部门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实际问题等[6]。

从预防效果评价的角度看,建立和完善各级信访部门,等于在党委政府和民众之间建立了畅通的双向沟通的桥梁。根据民众的反映和申诉,国家管理者可以对权力运行的结果——各类中介性社会事项,在民众中产生的舆情(即社会政治态度)做较客观的了解。便于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效果的及时反馈,为有关部门及时调整政策、完善工作预案提供评价依据。

(二)非专门评价机构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非专门组织,是指除了正常的工作职能外,还肩负着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功能的各个机构,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新闻机构和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社区等基层组织。

1.各级党政权力机关及民主党派。除党的纪检、政府监察部门和各级信访部门以外,各级党的其他机构(组织部、宣传部等)、各级政府机关(中央直属各部委等)、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等)和民主党派等等,也对预防效果评价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作用是:从法律上看,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其实施监督提供了法律保证,这对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对权力机关实行权力监控,减少损害民众利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将起到关键作用;从组织建设上看,党的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的相关机构,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监管能力,提高宣传水平和推动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行政管理上看,各级政府部门对推动国家管理监督,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方略的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民主建设上看,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单位,欢迎他们的监督和测评,对协助国家管理者克服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现象,对增进社会各方沟通,促进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找到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诱因,防范事件的发生,发挥着重要功能。

2.新闻机构和科研机构。新闻机构和科研机构为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水平,提供了宣传和技术保证。

新闻机构作为公共传播机构,主要功能就是从社会管理角度,对大家关心的问题予以一个媒介化的表现[7]。作为一个双向沟通的信息平台,一方面,新闻机构通过多方面、不同视角的报道,及时、高效地宣传、阐述了国家管理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民众通过新闻机构的工作,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宣泄了情绪,反映了心声。可以说,新闻机构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相关的基础性信息资料,使管理者有的放矢地增强了预防效果,提高了评估水平和预防工作的能力。

科研机构是由一些具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按照一定的目标或方式和组织程序组成的,专门输出智力成果的智囊团[3] (129)。科研人员由包括自然科学专家和人文科学学者共同组成。作为专业的评价系统,科研人员的作用是发挥各自专业优长,运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定期或不定期,定时或不定时提供科学、系统的研究报告,为管理者改进和修正预防工作提供智力和技术保障。

3.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具有某种共同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织起来以便从事某种集体活动的社会组织。其中包括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政治性团体,社会公益团体、学术团体等非政治性团体[5] (228)。社会团体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国家管理者与广大民众紧密联系的纽带,从各个角度代表群体利益,反映群体民众呼声,积极参与社会协商对话、民主管理和监督,对完善国家管理者的工作,增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工会在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对维护职工利益和表达职工需求,防止和监督职工利益被非法侵吞而激化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基层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管理者的干预功能不断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社区作用的不断提升。社区凭借自身与民众天然的亲和力,发挥了整合社会秩序、调试民众心理、增加社会适应度和满足各阶层、各群体民众多元化需求的作用,成为联系和沟通国家管理者与社区民众的管道和纽带,成为及时监视和梳理不良社会情绪的“安全阀”和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警器”。特别是其相对独立的身份,使它能够对预防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监督,成为效果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一员。

此外,评价同样离不开广大民众的配合与支持。社区中的民众不仅是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也应是评价参与者。他们只有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才会自觉体谅和认同社会目标,共同协商减少社会摩擦。当然,民众参与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还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化,鼓励民众参与的民主氛围和其自身的民主意识也还有待加强。这些都需进一步探讨。

三、预防效果评价中对舆情的专门监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因此,有必要借鉴部分相关研究成果,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舆情信息监测体系的建立进行模拟构建。

(一)指标统计子系统

该子系统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确定指标。其中,需要掌握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和可行性四项原则;第二,确定每一项指标的权值;第三,计算每项指标的实际得分。首先,根据数据,利用大数定理和部分经验值计算出参考值。然后,划分治安状况评价等级,并确定每个等级的分值区间。把治安状况分为四个等级:蓝色祥和区(良好区),绿色安全区(正常区),橙色临界区(基本安全区)和红色警示区(不安全区)。根据指标处于各区间的概率为标准来确定每个区间的数据个数,再将这些数据顺序排列并计算,然后确定该区间的上限、下限值,并综合所有指标对应区间值得出每个区间的范围。最后,每项指标按地区和季度都有相应的实际值,用实际值相对于参考值的升降幅度来计算每项指标的分值。

(二)舆情信息管理子系统

舆情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第一,建立舆情信息汇集系统,围绕该指标体系的内容,建立起能够满足该指标体系需要的专门舆情信息汇集渠道,形成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专用的、畅通的、可靠的信息汇集系统。第二,舆情信息初加工系统,对舆情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

(三)数据管理子系统

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所需要的现实数据量和历史数据量非常庞大,必须建立依靠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数据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由数据库和计算模块构成。数据库的任务是完成数据的录入、分类、汇总、储存和更新。计算模块由变量选择模块、变量权重模块、变量评价模块和变量预测模块4个子模块组成。主要任务是代替人脑完成大量的和复杂的数据计算工作。

(四)专家分析子系统

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工作,尤其对于各级指标警限和随机出现的各种警情的判定,都需要各个方面的专家来分析。因此必须建立专家库,并利用互联网定期向专家们实施德尔菲法调查。充分利用专家主观判断,通过信息沟通和反馈,达到人—机智能化互动,使预测意见逼近实际情况。进入专家系统的人员,应当是预警指标所涉及知识领域的资深研究人员和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其数量和知识结构应以能够覆盖整个预警指标体系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为原则[8]。

(五)监测评估子系统

利用指标统计子系统的统计、计算结果,分别用报表、柱形图、折线图以及圆饼图等形式对治安总体形势、横向、纵向、一些重点和基础指标进行监测、评估。同时显示四色报警情况,帮助决策者来判断和预测群体事件运行的态势,做出相应决策[9]。

标签:;  ;  ;  ;  ;  ;  

论群体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_群体性突发事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