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讨教学论文_毛红兵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讨教学论文_毛红兵

(四川省色达县城小 四川 甘孜 626600)

【摘 要】 探讨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优化课堂教学方面意义重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作者感触颇深,特作以下探析,以期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 数学 任务具体 及时有效 时间充分 指导性 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3-086-02

课堂探讨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促使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因此,有效的探讨可以促使学生迅速获取信息,并通过理解、消化和运用。进而触及新知识。组织不同层次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可以进一步实现互通有无,实现共同进步。因此,通过小组分工租出学生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姿态投身入日常教学中颇为重要。同时也彰显着以人为本新颖教育理念。通过课堂表现和课下走访得知:有效探讨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拓展思维内涵等方面效果独特。然而每次探讨并非都可以取得如此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探讨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讨任务应具体。

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结合学生客观现实明确哪些教材内容那个需要探讨,探讨的任务应具体。是单存为了探讨,还是为了又快又好的解决学习重点、难点或者拓展学生思维内涵而进行的探讨。因此,对于那些探讨的内容,我们数学教师应全面和正确把握。此外探讨还应秉承一些原则。

1 探讨问题难度应合适。探讨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法感受探讨中成功愉悦感,假如探讨的问题过于困难,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这回进一步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结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客观实际进行切合时宜的安排。

2 探讨的问题应具有乐趣性。学生只有在探讨中体会到了乐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探讨。因此,在探讨问题中应溶于一些趣味性。

3 探讨的问题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以便促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增强学校效果。

二、探讨应及时有效的运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现状进行问题的探讨。将探讨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彰显以学生为本的新颖教育理念。为了进一步活跃学生参与探讨的直觉性和主动性,优化探讨效果,我们数学教师应精准把握学生整个思维过程。进而选择最佳时机植入探讨。那些当堂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应探讨。那些有分歧的知识点,即使教材中没有涉及,我们数学教师也应积极组织探讨。进一步实现解疑答惑。比如;在讲解某一数学知识后,作者通过布置一些习题引导学生谈谈心得体会。一位学生提出自身观点以后,其他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此时,作者并没有盲目打断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他们积极探讨,由此一来,学生不仅深化了知识而且提升了思维灵活性。

三、探讨的时间应充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许多数学教师都清楚探讨的巨大作用,然而他们顾虑重重。唯恐探讨占据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完成。因此,他们对于探讨敷衍了事。或者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探讨。一场兴致勃勃的探讨随意中断,不仅压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还影响下面的教学效果,为以后的探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探讨的时间应充分。以便增强各个小组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升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在日常教学中,作者发现学生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或者数学定理了解不深,为此,作者进一步挖掘教材内涵,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提供学生探讨,以便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进而实现触类旁通。

四、增强探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场有效的探讨离不开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假如探讨仅仅局限于那些优等生,再有效的探讨也不是成功探讨。为此应注意以下四点:

1 数学教师应想方设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时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对于那些高于学生思维的问题应给与引导。

2 多一份耐心。学生由于独特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思维,他们在探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此时数学教师应从心里层面或者教育层面给与理解和引导,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尊重学生。当学生陈述己见时,不应他们探讨问题论点偏移便盲目打断,以便挫败学生自尊心。

4 激励学生。我们数学教师应精于激励,不仅要激励优等生的学习能力,更要增强后进生在探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学生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体验成功愉悦感。

五、探讨应注重指导性。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放任自流的探讨无疑是低效的。因此,当学生在进行探讨时,我们数学教师不应置身事外,应给与必要的指导,为此,应注意以下三点:

1 探讨小组成员结构合理。每个探讨小组由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组成,以便促使优等生带动中等生和后进生。增强探讨有效性。

2 当学生在进行探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教师应及时引导,以便促使探讨有序开展。

3 探讨文明行和规范性。我们应促使学生明白发表的观点应在尊重其他学生基础之上而表达,当其他学生发表观点时不要盲目打断,而要细致思考,发现其中的不足或者优点,以便增强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优化探讨。

言而总之:以上只是作者的一些点滴教学体会,若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同仁不吝指教。

参考文献:

1潘乐;;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9期

2钱春定;;浅谈新课程下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6期

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亦菲;探究性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0年

论文作者:毛红兵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讨教学论文_毛红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