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大陆桥优化沿海能源供应_能源论文

充分利用大陆桥优化沿海能源供应_能源论文

充分利用大陆桥优化沿海能源供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陆桥论文,充分利用论文,沿海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7588(1999)04—0007—05

1 大陆桥的能源作用

本文所指的大陆桥是指新亚欧大陆桥,它是1990年9月12 日中国北疆铁路与原苏联土西铁路在阿拉山口接轨后形成的。东起中国太平洋沿岸的连云港、日照港等港口,西至荷兰的鹿特丹和安特卫普等大西洋沿岸港口,全长为10800km,途径中、哈、俄、白俄、波兰、德、 荷兰等国家,辐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中国外2×10[8]多人口。在中国境内全长4100km。沿桥10省区土地面积381.416×10[4]km[2], 占全国总面积的39.73%,总人口42907×10[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06%。该带在能源方面主要有如下特点:

1.1 沿桥是能源资源的富聚带

我国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煤炭资源分布表现为北多南少,西丰东欠。大陆桥地处我国北方,2/3以上地处我国西部,所以资源丰富,如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63.3%,陆上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39.1%,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56.3%(如表1)。 此外虽然沿桥大部分地处干旱、半干旱区,但仍有占全国约15%的水力蕴藏量和13%的可开发量。黄河上游的水力还是国三大水电开发基地之一。

表1 沿桥能源富聚状况(1995)

Table 1 Energy distribution along the NEACB in 1995

煤炭保有储量(×10[8]t) 石油剩余可开采量(×10[4]t)

沿桥10省 6336.10 81062.03

全国总计10008.51 207227.30

沿桥/全国(%)

63.3 39.1

天然气剩余可开采量(×10[8]m[3])

沿桥10省 2814.26

全国总计 4997.09

沿桥/全国(%)

56.3

1.2 沿桥是全国能源生产主要基地

沿桥10省区有我国的徐州、两淮、枣庄、平顶山、焦作、山西、韩城、铜川、宁夏、哈密、乌鲁木齐等国家著名煤炭生产基地和胜利、中原、长庆、土哈、克拉玛依、塔北等油田,以及陕北天然气大气田等能源生产基地。

1.2.1 沿桥的能源生产情况

沿桥的一次能源生产中原煤占全国的52.95%,原油占全国的37.45%,天然气占全国的20.94%(表2)。此外,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32%,发电量占全国的36%。

表2 沿桥一次能源生产量(1996)

原煤(×10[4]t) 原煤(×10[4]t) 天然气(×10[8]m[3])

沿桥10省

73952.75 5892.85 42.12

全国总计

13669.94 15733.3 201.14

沿桥/全国(%) 52.9537.45 20.94

Table 2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along the NEACB in 1996

资源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1~1996年数据整理。

1.2.2 沿桥的能源供应情况 由表3可看出沿桥煤炭生产除江苏不能自给外,其它9省区都是不同程度的自身生产大于自身需求, 担负起全国缺能地区的供能任务。

表3 沿桥原煤生产与消费概况(1996)

Table 3 Coal supply and comsumption along the NEACB in1996(×10[4]t)

一次能源生产量终端消费量 外供量

山东 8949.41 3588.30

5361.11

江苏 6206.52 3839.14 -1232.62

安徽 44442420.82

2023.18

河南 10334.01 3682.85

6651.16

山西 34881.40 3003.11 31878.29

陕西 4614.27 2087.68

2526.59

甘肃 2220.56 1535.59684.97

青海

297.27 292.31 4.96

宁夏 1615.68 317.74

1297.94

新疆 2985.99 1792.02

1193.9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1~1996年数据整理。

1.3 沿桥是我国洁净能试验生产带

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左右,而煤炭属劣质能源,给生态环境和运输造成了极大压力,为了改善能源结构,除加大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外,加大核电比例和煤炭的净化利用也是有效途径。

我国煤层气资源较丰富,赋存在2000m以浅的煤层气储量300000 ×10[8]~350000×10[8]m[3],为美国煤层气储量的3倍, 但美国年产煤层气156×10[8]m[3],我国煤矿年抽取的煤层气仅有5.34×10[8]m[3],为美国煤层气产量的3.4%[8]。以徐州为中心的我国煤层气开发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前不久中美又就联合开发煤层气达成协议并正式开采,这对我国开发煤层气,改善能源结构,加速发展我国洁净能源产业起到相当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河南省年产1000×10[4]的义马煤矿正在实施煤气化工程, 工程投资29×10[8]元,它将劣质煤炭转化为优质煤气来供应郑州等城市, 使这些城市的能源结构得到优化,该工程也是我国煤炭优化利用的示范工程。

我国将建设4座跨世纪的大型核电站,其中1999 年开工的连云港核电站,将建成两个100×10[4]kW的机组。

黄河干流青铜峡至龙羊峡河段长1023km,可利用的落差为1077.7m,有15个淹没损失小,技术经济指标优越的水电站坝址,规划装机总容量1300×10[4]kW,可与长江三峡媲美。目前已建成5个水电站,装机容量占规划量的24%;全部建成以后,调峰容量可达1000×10[4]kW以上[7]。

1.4 沿桥是国外能源的开发输送带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不足。从1993年开始,已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近几年进口量不断增加,未来进口量会越来越大,据测算到2010年的石油净进口量需要1×10[8]t,比2000年增加1倍,所以寻求国外石油供应基地实属必然,首先应该考虑周边国家和地区。与我国毗邻的中亚及里海地区油气资源极其丰富,石油可开采储量近300× 10[8]t,仅次于居世界首位的中东地区;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3位, 探明储量已达83000×10[8]m[3]。目前油气开发程度都很低,开发潜力很大。如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8×10[8]t, 1996 年原油产量只有2310×10[4]t,储采比为121∶1,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程度更低。我国、东亚(日本、韩国等)都看中了中亚的油气资源,很想在我国沿桥修建由中亚至太平洋沿岸的油气输送管道,便利的利用中亚油气。我国已在哈萨克斯坦开发了扎纳若尔和肯基亚克两个油田,年产500× 10[4]t,预计2000年,将达1000×10[4]t[4]。所以, 沿大陆桥必然形成国外能源的开发输送带。

2 沿海能源概况

沿海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经济份额比例大。1997年沿海地区土地面积130.12×10[4]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55%;人口50390×10[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0.76%;国内生产总值44564.07×10[8]元,占全国的60.67%。同时沿海也是能源消费的集中地区,但是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而且越来越突出,这是由于沿海地区自身能源资源特点所决定的。

2.1 沿海能源资源缺乏

沿海居于我国东部,尤其东南沿海又处于我国南部,属于能源资源贫乏带。由表4可以看出沿海12个省市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5.48%。煤炭保有储量和石油、天然气的剩余可开采量在全国的份额均远远低于其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百分比数量。尤其长江以南沿海各省区,陆上几乎没有油气资源,煤炭资源也极少。

表4 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状况(1995)

Table 4 Energy distribution in coastal areas in 1995

石油剩余可开采量天然气剩余可开采量

(×10[8]t) (×10[4]t) (×10[8]m[3])

沿海地区

548.966489.3223.64

全国总计10008.51

207227.3

4997.09

沿海/全国(%)5.48 32.08 4.48

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10[4]人)

(×10[8]元)

沿海地区 5039044564.07

全国总计 123626 73452.5

沿海/全国(%) 40.76

60.67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数据整理。 *为1997年数据。

2.2 沿海地区能源需求量大,自给率低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对能源的消耗随经济的增长会越来越大,沿海地区虽然经济较发达,但仍属能源密集型的经济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同样越来越大。如1990~1996年全国日均消耗一次能源增长40%,浙江和广东分别增长88.0%和88.8%;同期全国煤炭消费增长37.1%,浙江和广东分别增长84.7%和37.7%;电力全国增长72.5%,浙江和广东分别增长108%和120%,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表5)。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消耗中生活用能在不断增加,由表6广东省1990~1996年人均生活用能源情况可见,1996 年一次能源消费比1990年增长1.20倍。但是沿海地区的能源自给率越来越低,如福建省自给率从1985年的66.2%降到1996年的57.3%(表7)。

表5 1990~1996年日均能源消费量增长比较

Table 5 Comparison of average daily energy consumptionincrease during 1990~1995

单位 1990年1996年

全国 浙江 广东

全国浙江广东

合计 ×10[4]tce 270.4 7.07 11.24 380.7

13.29

21.22

煤炭 ×10[4]t

289.1 6.81

5.08 395.5

12.587.00

原油 ×10[4]t32.2 0.67

0.08

43.51.69

0.008

电力 ×10[4]kW.h 17.1 0.63

0.98

29.51.312.1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259页;浙江统计年鉴1997,106页;广东统计年鉴1997,189页。

表6 广东人均每年生活用能源(1990~1996)

Table 6 Annual per capita energy consumption inGuangdong(1990~1996年)

人均生活消费

煤炭电力煤油液化石

一次能源 (kg)(kW.h) (kg) 油气

(kgce)

(kg)

1990年 72.04

56.77

63.90

1.95 1.76

1992年 87.14

47.90 101.92

1.51 3.94

1993年 105.17

41.27 122.31

1.36 12.52

1994年 131.55

43.00 149.43

1.19 18.79

1995年 146.11

40.07 165.24

1.18 24.51

1996年 161.29

26.20 179.85

0.85 38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1997年,190页。

表7 福建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

Table 7

Tattle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FuJian(×10[4]tce)

一次能源生产量

能源消耗总量产消差额 自给率(%)

1985年

690 1043

-35366.2

1990年

967 1459

-49266.3

1995年 1396 2280

-88461.2

1996年 1406 2452 -104657.3

资料来源:福建统计年鉴1997(97)。

2.3 沿海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应该说沿海能源消费结构比全国能源结构状况稍好,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所占比例低于全国,油气消费比例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但与发达国家比,消耗结构不良的现象仍很突出。这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保护等很不适应。如表8所示,广东省1996 年的能源消耗结构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80年代中期相比,一次能源中煤炭消费要高出25~30个百分点,油气消费比例低35~40个百分点。

表8 能源消费总量构成比较(%)

Table 8Comparison of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structure(%)

原煤 油气

电力

美国(1985年) 26.7 69.37 3.88

日本(1985年) 23.86 69.22 6.62

英国(1985年) 31.99 65.14 2.86

广东(1996年) 5628.8

15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1997,189页,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89,395页。

3 利用陆桥优化沿海能源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3.1 优势互补,各取所长

由上述可知,从能源方面看,陆桥带与沿海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沿桥能源资源丰富,能源生产基础好,交通方便,潜力很大,但经济相对发展程度低,资金短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资金相对雄厚,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资源短缺。要充分利用二者优势来发展沿桥能源,改善沿海能源结构:沿桥带积极寻找沿海能源市场,使自身能够在广阔的能源市场下稳定生产;沿海要向沿桥主动投资,寻求稳固的能源供应基地和渠道,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3.2 建议国家及早利用中亚油气能源、 开展西部油气东输问题的研究

我国在发展煤炭工业的同时,加大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中亚油气是改善能源结构的重要环节。但是西部油气东输问题至今没有很好解决,如新疆年产原油近1600×10[4]t,出疆东运数百万吨,目前全部利用兰新铁路,若进一步开发,原油产量会不断增加,兰新铁路将不敷使用。应尽快研究出疆石油的未来数量,输油管道是直送洛阳与东部管网衔接、还是由武威南下入川等问题。另外中亚等地区的油气更须用管道东运,结合国内外产油气的趋势,国家应及早开展对从中亚至我国东海岸输油气管道的研究,建立起由中亚东输至太平洋沿岸的石油大陆桥,解决我国,尤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油气的需求。

3.3

建设国家及早进行江南尤其沿海地区地下油气管网的铺设研究

我国已建成输油管道420条,总长超过2×10[4]km, 初步形成了管网,但主要在长江以北地区,除四川以外,长江以南尚数空白。为了能形成全国的油气管网,为了使东部沿海能更好的利用西部的油气及中亚的油气资源,建议国家及早开展东南沿海油气需求量的预测研究和有关油气管网的铺设研究。

3.4 海陆兼顾、多能互补、优化能源结构

沿海地区在着眼利用大陆桥改善能源结构的同时,还要重视临近海上油田的区位优势,积极做利用海洋油气的准备,改善能源结构。在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注重海洋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东南沿海及其岛屿为中国最大风力资源区之一。有效风能密度≥200W/m[2]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达80%~90%。风速≥3m/s 全年出现700~800h,≥6m/s也有4 000h左右。如福建台山、平谭,浙江南麂、大陈、嵊泗等风能都很丰富,广东的南澳岛已成为我国主要的风力发电基地之一。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10[4]km, 拥有大小岛屿6000 多个,海洋能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拥有500kW以上装机容量总计209.8×10[8]w,年发电量580×10[8]kW.h的潮汐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常规能源极其缺乏的浙江、福建两省,其潮汐能资源合计占全国资源量的88%[5],浙江的江厦已成为我国潮汐能发电基地,潮汐电站装机容量320×10[4]W,是目前世界上第三大潮汐电站。应加大投资开发海洋能,实现多能互补。

收稿日期:1999—01—03;收到修改稿日期:1999—02—08

标签:;  ;  ;  ;  ;  ;  ;  ;  ;  

充分利用大陆桥优化沿海能源供应_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