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结束时国民党残余军从西南边疆撤出的研究--以国民党军队的停滞为中心_黄杰论文

解放战争结束时国民党残余军从西南边疆撤出的研究--以国民党军队的停滞为中心_黄杰论文

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残军从西南边境撤逃国外研究——以滞越国民党军为中心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解放战争论文,国民党论文,边境论文,国外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1)06-0093-07

一、国民党残军撤逃境外概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中国华东一部、华南大部、西南全部尚未解放;国民党军队尚余100多万,其中桂系白崇禧集团、粤军余汉谋集团、中央军胡宗南集团及宋希濂集团基本完整,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随后几个月,战局发展很快。12月中旬,广西战役结束,国民党华中白崇禧集团5个兵团15万余人和华南余汉谋集团4个军余部4万余人合计20万人马,大部被歼,2万余人逃出国境到越南。1950年2月上旬,滇南战役结束,国民党中央军第八兵团汤尧部2.7万余人被歼,残部数千人分路逃出国境到缅甸、老挝和越南。4月上旬,西昌战役结束,胡宗南集团的1.2万余人中,1万余人被歼,1000余人逃到中缅边境,个别人逃到西藏,经印度撤台。5月,广东海南岛战役和浙江舟山群岛战役结束,8月,广东万山群岛战役结束,守岛的国民党部队小部被歼,大部撤往台湾。

国民党军队一般通过两种途径撤离大陆:一是海运,即乘船从海上撤退。除了1949年从青岛、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沿海港口先期撤往台湾的军队30余万人之外,还有1950年5月撤离浙江舟山群岛的约12万守军和海南岛守军主力6万多人[1]388,以及先后从其他岛屿撤出的少数部队;通过海运途径撤往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共计50余万人。二是空运,即乘飞机从空中撤离。主要是技术兵种、文职幕僚、高级将领以及他们的眷属等,作战部队较少,总人数约1万左右。此外,还有一条过去未受重视的特殊途径,即先从陆路逃出国境线,在中国的邻国滞留一段时间,再辗转乘坐轮船、飞机撤到台湾。符合相关政治和地理条件的外国,有与中国西南边陲接壤的巴基斯坦、印度、缅甸、老挝、越南5国。通过这条渠道撤往台湾的总人数接近5万①。

因篇幅所限,本文仅研究通过外国撤逃人数最多的滞越国民党残军,考察其出境、滞留越南及赴台的详情②。

二、国民党残军逃越概况

逃到越南的国民党残军共3万余人,分六批先后出境。各批基本情况如下:

1.国民党军华中第一兵团黄杰部。这是逃越国民党军的主力,辖第十四、七十一和九十七军,隶属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白崇禧指挥。广西战役末期,该部走投无路,于12月上旬决定按照东南军政官公署长官陈诚的建议,向中越边境转移,“假道入越,转回台湾”。黄杰一边指挥部队集结于广西镇南关东南的隘店(今爱店)一带,一边与法国驻越南高级专员接洽。12月12日该部代表与法军驻谅山边防军负责人康士登上校签署协议。法方同意国民党军入境,分为500人一组,在指定地点交出武器,徒手由法国人护送至海防码头,乘船返台,待离境时再交还武器。12月13日上午开始,黄杰率第一兵团残部1.4万余人,由隘店出境,当日经峙马屯,黄昏集结于靠近中越边界的越北禄平。随同第一兵团入越的,还有鲁道源第十一兵团直属部队500余人,国防部第五突击总队(总队长谢智)及第一突击总队一部共2000余人,华中长官公署及华中补给区司令部200余人,以及部分家眷、地主、流亡学生等,共约1.8万人③。

2.桂系徐启明第十兵团第四十六军谭何易部。该部原为防守广西的南路军,作战失利后原拟撤往钦州,撤退海南岛;被解放军围歼后,残部第一八八师1900余人,1949年12月中旬本拟尾随黄杰兵团入越。但因解放军封锁隘店地区,谭何易部只好北上,也与峙马屯法军谅山指挥所联系,经法方同意,仿照黄杰兵团的方式,于12月14日从广西龙州水口关之南的蒙包进入越南。这一路还混杂了张淦第三兵团第七军军直200余人,共2000余人。

3.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所辖其他兵团残部及广西地方部队等。包括担任后卫的第三兵团张湘泽一二六军军部及第十兵团四十六军一八八师五六三团残部共200余人,张淦第三兵团第四十八军一七六师残部800余人,国防部第三突击总队(总队长王殿魁)及第二突击总队一部共约1000人,以及桂西师管区司令李绳武及所属各补充团、各县自卫队、广西省政府警卫大队等共3000余人,原守备南宁、此时在龙州接领新兵的第十兵团五十六军秦国祥三三○师黄义光九八九团1000余人,还有龙州行政专员公署专员伍宗骏、广西绥靖公署龙州军政督导团团长肖兆鹏、监察院监察委员王瓒斌等军政官员,龙州地主、难民、流亡学生等800余人,总共约8000人,在12月14日下午之后才陆续抵达龙州。因单位太多太杂,报请白崇禧批准整编部队,由一二六军军长张湘泽统一指挥,将作战部队各部残兵整编成新一七六师,仍由原四十八军一七六师师长邓善宏任师长;将省保安团、省府警卫大队等地方部队等合编成一个师,由龙州行政专员伍宗骏任师长;12月19日从水口关进入越南,在高平和谅山地区遭到越盟游击队与法军的攻击。该部依附于反政府武装越南国民党武鸿卿的建国军,改称“越南救国军”,原拟在越南扎根打游击。后武被法越当局扣押,这批国民党军只得另找“靠山”。1950年1月6日,与法军谅山指挥所达成协议,停火缴械,与前述谭何易部一起被集中于北圻莱姆法郎集中营④。

4.驻滇的国民党中央军第二十六军彭佐熙部,于1950年1月在滇南战役中原计划由蒙自机场空运海南岛海口,后因机场被解放军控制,仅小部登机,主力在蒙自、个旧地区被解放军消灭。该军一九三师、三六八师及九十三师二七七团等残部共3000余人,在二十六军副军长兼一九三师师长吕维英等指挥下突围。1950年1月19日到达滇南金平县南部勐拉乡,20日开始由边关小镇那发(今金水河镇)跨过界河出境,逃到越南莱州省边界小镇勐梭⑤。

5.国民党军华中第十七兵团刘嘉树部。下辖一○○、一○三两个军,广西战役后期于1949年12月上旬从广西百色之西北逃入黔西南册亨、安龙一带;又奉白崇禧命撤往滇东,本拟前往昆明;结果卢汉起义,滇东地方部队响应,包围不愿起义的第一○三军二三四师部分队伍,将其一个团强迫缴械,致使十七兵团直属部队和一○三军多数部队溃散、投诚。刘嘉树见势不妙,带兵团部少数随从逃跑,返回桂西北旧州原兵团部。该兵团前锋第一○○军先期离开桂林,到达独山以南时,发现解放军正大举南下,赶紧西逃;12月上旬和中旬先后渡过红水河和南盘江,被贵州起义军队拒绝入黔,只得转回桂西北,与兵团司令刘嘉树会合于滇桂边界的旧州。全兵团仅余7000余人(主要是一○ ○军杜鼎部),决定向滇南第二十六军靠拢;艰苦行军半个月,经西隆(今隆林)、西林,穿越滇桂边界,于12月28日抵达云南富宁县境内的普梅(今普阳)。接到白崇禧自海口发来的电报,命该部进入越南,保存实力。该部遂再次穿越滇桂边界南下,于1950年1月1日到达广西百南,1月7日接受白崇禧从海口给予的空投补给后,1月10日沿多年废弃不用的公路,从平孟隘(今平孟镇)入越。进入越南后,即与越南反政府游击队作战。1月15日又收到白崇禧电报,说驻越法军对国民党军不友好,已对先期入越的黄杰兵团等实行缴械,命刘嘉树率第一○○军回国,与在广西十万大山打游击的前广西全边对汛督办兼龙(州)靖(西)清剿指挥官姚槐中将联络,返回十万大山打游击。刘嘉树遂率第一○○军北返平孟隘,1月20日晨刚进入中国境内,便与解放军交火。从俘虏的解放军口中得知该部回国的情报已被解放军知晓,解放军第四十五军、三十八军主力正分别从东和北两面向龙州、靖西之间包抄过来。国民党军赶紧在平孟隘东转,沿国境小道急速南下;1月24日,该部在龙邦隘入越,穿过越南突出部南行,29日到达水口关,再次进入中国;然后继续沿国境线南进,拟在凭祥以南跨越公路,东转进入十万大山。2月1日晨8时,该部在水口关东南约10公里处,与解放军四十五军一三四师遭遇。刘嘉树、杜鼎率部且战且走,突围南行。2日下午,在水口关以南的平而关附近,被解放军第四十五军和刚刚赶到的三十八军四面包围。战至2月5日,刘嘉树下令分散突围,到十万大山集结。一○○军十九师师长卫轶青,率该师残部1000余人向西突围,于当日在平而关附近窜回越南。战至2月7日,中将兵团司令官刘嘉树以下6000余人被俘,500余人被击毙。第一○○军军长杜鼎率一九七师残部向东南方向突围,经明江越过公路,会合当地土匪冯海山部,于3月初进入十万大山,与姚槐合兵一处;收容逃出的一○○军散兵,开展游击战。5月解放军进入十万大山剿匪,该部由姚槐率领西逃,进入越南。至此,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广西战役后逃入越南的残部7000余人,回窜广西边境,在平而关一带被歼6000余人,残兵共1800余人,1950年2月(卫轶青部)和5月(杜鼎、姚槐部)分两批逃进越南。后被集中于中圻金兰港⑥。

6.由贵州省保安团1949年10月升级改编的国民党军第十九兵团一○一军,隶属于贵州省绥靖公署。1949年12月,国民党军第十九兵团一○一军原已宣布起义,1950年3月又大部叛变,其第二七二师师长余启佑,纠集其他叛军,组建“反共抗俄自救军”,盘踞在黔西北毕节地区。8月遭解放军围剿,逃到黔西南兴义西部;10月再遭打击,逃往广西,盘踞桂西北隆林地区。1951年4月上旬,解放军滇桂黔三省部队合围剿匪,余启佑率领3500余人,被迫南逃。该部于4月上旬离开隆林,转至西林;4月中旬又被迫离开西林,逃进云南广南县境内,意图经滇东南逃往越南。4月下旬一度占领麻栗坡县铁厂街(今铁厂镇),与解放军大战一场,半数被歼,残部分数路进入今属麻栗坡县董干镇和今富宁孟梅、普梅一带的中越边境地区。在渡中越界河(当时名普梅河,今名南利河)进入越南时,又遭越盟游击队的攻击,师长余启佑在慌乱中掉进河里淹死。残部1000余人,在副师长张亚龙指挥下,于4月下旬,经麻栗坡县普弄、小卡、马崩、马林等村寨附近出境,分别到达越南北部普棒、麻那等村镇⑦。

三、国民党残军在越南滞留概况

上述国民党军队在越南滞留三年半。根据居留地,笔者将之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其中早期内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小阶段。

(一)早期:北圻和中圻(1949年12月~1950年8月)

1.前阶段:北圻蒙阳、莱姆法郎(1949年12月~1950年2月)

黄杰兵团等1949年12月13日从隘店入越后,解放军约3万追兵跟踪追至,封锁了该关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指责法国既然对中国内战保持中立,就不应允许国民党军队入境。法国政府十分惶恐,赶紧从巴黎致电法越当局,按照国际公法的惯例,对入境的国民党军解除武装,予以软禁。于是驻越法军将黄杰部从谅山附近的禄平,先行转运到靠近海边的先安,再转移到距海防不远的鸿基,脱离中越边境地区。中将兵团司令黄杰先被软禁于河内,一周后移居海防市附近的煤矿小镇宫门,与部下分离。第一兵团官兵约1.8万人(包括随行的湘桂地方团队、警察、流亡学生、难民和家眷等),被集中囚禁在宫门以北废弃的煤矿蒙阳。桂系其他部队,12月14日和19日从水口关等地入越的第三、十、十一、十七兵团残部,以及两广地方团队等,共1万余人,被集中囚禁在宫门以西的另一煤矿区莱姆法郎。

蒙阳集中营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该地是一废弃的煤矿坑,四面高山,中间形成盆地,面积狭窄,每日只有正午才能见到太阳;瘴气弥漫,杂草丛生,瓦砾遍地,无水无电无房舍,国民党残军用仅存的被单麻袋、竹枝野草搭成低矮小棚,挤住其间。吃饭由法方供应,每人每天主食大约半斤,副食量少质差;汲海水煮饭,苦涩难以下咽。雨季道路泥泞,蚊蝇鼠蛇肆虐,卫生条件极差;缺乏淡水和御寒、更换的衣服,洗澡洗衣条件基本没有。缺医少药,半饥半饱,营养不良,导致被囚官兵死亡率较高。莱姆法郎在鸿基煤矿区内,地面就是露天煤矿,燃料掘地可取;地形开阔,自然条件稍好;但衣食住行供应情况,和蒙阳一样糟糕。后经黄杰一再交涉,法军才提供部分刀斧工具;官兵们又自己动手,将废铁轨磨成砍刀,用罐头铁皮做成锯子,砍草伐木,搭盖房屋。1950年1月,新营房基本竣工,居住条件略有改善;同时法方也对其他供应条件稍作改善。

1950年2月上旬,在越国民党残军统一整编。在蒙阳成立“留越国军第一管训处”,张用斌少将担任处长;在莱姆法郎成立第二管训处,王佐文少将担任处长;两处之上成立“留越国军管训总处”,由第一兵团司令部改组而成,黄杰任管训总处司令官;同时成立整编委员会,由一二六军中将军长张湘泽和第一兵团少将参谋长何竹本负责。还组织了点验和考试两个委员会,对蒙阳和莱姆法郎两个营区的人员进行点验和考选。经过点验,两个集中营共选拔战斗员兵17440人,编为8个总队,每个管训处辖4个总队;编余的非战斗员兵4968人,编为2个总队;难民972人,编为1个义民大队,直属总管理处;另有眷属1693人、学生307人、文职人员386人;两个集中营合计25766人。编组标准按照国民党陆军师的建制,管训处相当于师,总队相当于团,大队相当于营,中队相当于连。每个总队下辖3个至4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辖3个中队。对编余人员举行甄别考试,录取学员3019人,组织预备干部训练班,编为6个军官大队;原第一兵团司令黄杰兼任预干班主任,原第十四军军长成刚中将、一二六军军长张湘泽中将、第一兵团参谋长何竹本少将担任副主任,第一兵团政治部主任谢惕乾少将任教育长。至3月上旬,编组工作完成,北圻两个营区的所有军民,都被纳入组织,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分别编组,统一管理。

法国在北圻经营的鸿基煤矿、在南圻经营的广利橡胶园,先后到集中营来招工;合计征召了约2000人到煤矿工作、1000余人到橡胶园工作,基本上是义民大队的平民、没有考上预干班的编余军官和没有选入战斗部队的编余士兵。

2.后阶段:增加中圻金兰湾(1950年3月~8月)

1950年1月20日滇南战役后,从云南金平县进入北越莱州省的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彭佐熙部官兵约4000人,1月25日与法方取得联系并达成协议,26日进驻莱州,30日被解除武装。2月1日,分批步行,由莱州向河内以西集结;2月26日在河内车运或继续步行至海防,再从海防港船运至越南中部的金兰湾;至3月中旬,全部抵达金兰港,被软禁于集中营。金兰湾是二战时的一个军事要地;日军曾把该港口作为补给站,建有仓库;美军占领时在海滩上建造了一个大飞机场;此时闲置,海湾宽阔,可停船舶。国民党残军就住在港湾废弃的仓库、机场房屋中,不足之处,搭建帐篷和各种茅屋。台湾指示在越国民党军统一由黄杰指挥,于是黄杰指定在金兰湾集中营成立“留越国军第三管训处”,由第二十六军军长彭佐熙任处长,仿照北圻集中营的方式,将所部改编为总队、大队、中队,接受黄杰管训总处的统一领导。经过整编,此时全部留越国民党残军共计33079人(其中包括难民、学生1279人,眷属1693人)。后来北圻集中营国民党军官兵向南圻富国岛转移时,预干班有2个大队运到了金兰湾。第二十六军自己在整编时,已将编余军官编为1个大队,隶属于预干班;后黄杰命令将此军官大队和北圻运来的预干班2个大队合并,改为预干班第二总队(富国岛剩下的预干班4个军官大队则合编为预干班第一总队)。加上预干班这两个大队,金兰湾集中营的总人数达到6000余名。

(二)中期:南圻(富国岛)和中圻(金兰湾)(1950年8月~1952年5月)

为避免受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反政府武装与法越当局的战争影响,法越当局于1950年3月决定,将位于北圻的蒙阳和莱姆法郎两处集中营的中国军民转移到越南南方富国岛集中关押。南下先遣队由第一管训处4个总队各抽一个大队组成,共计1529人,3月16日离开宫门码头,乘船南下,前往富国岛。此后法国不断派出船舶,转运北圻两处集中营的中国军民到富国岛,共分为23批,历时达半年之久,至同年8月才全部转移完毕。其中预干班两个大队的学员被运到中圻金兰湾,高级将领数十人则被送到西贡附近的头顿市,临时安顿。

富国岛位于中南半岛最南端,靠近法属柬埔寨,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岛上有机场;居民8000余人,其中华侨约占十分之一;地处热带,不分寒暑,一片翠绿,风景优美。国民党残军到了富国岛,分驻位于南端的介多和位于西南的港口城市阳东(也是该岛政府所在地)两地,第一管训处和总管训处驻阳东,第二管训处和预干班驻介多。国民党残军到了此岛,首先是就地取材,建房修路;然后是开荒种地,改善生活。8月全部人员到齐,10月营房全部盖竣。国民党军将领42人住在与富国岛隔海相望、属于柬埔寨的濒海小镇白马,由成刚中将负责。黄杰本人则常住西贡,便于对外联络。

至此,留越国军就集中于南圻富国岛和中圻金兰湾两处集中营。1951年4月入越的国民党第十九兵团二七二师1000余人,7月被直接送抵富国岛。集中营营房内由中国军人自行管理,法军仅控制岛和港湾的内外交通,不允许中国军人自由离岛、离港。法国供应中国官兵每人每天大米17两(老秤),肉3.2两、鱼6.4两,以及油盐等,另每人每日发越币1元。食、住、行条件均优于北圻集中营。唯服装供应无人问津,故经常上山伐木、施工的国民党残军官兵,大多衣不蔽体。

(三)后期:南圻(富国岛)(1952年5月~1953年6月)

由于富国岛和金兰湾两地距离遥远,不便于管理。应黄杰的要求,1952年3月,金兰湾国民党残军6000余人开始转移至富国岛,至5月份全部运完;留越国民党军至此全部集中于富国岛一地。6月,进行第三次整编,将所有留越国民党军统一编组为总队、大队、中队,力求兵力均等,编组合理。此次整编后的编余军官,与预干班一起,合编为军官团,由黄杰兼任团长。在第二次整编后至第三次整编前,陆续增加的部队,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余启佑部下第二七二师1000余人;二是陆续从广西、广东、云南逃出的反共游击队和难民,共计1000余人,均被遣送到富国岛。第三次整编的结果,国民党残军总数共达35000余人。此后,还有不愿做工从煤矿和橡胶园归来的人,以及从中国滇桂跑出境的新难民和游杂部队,被法越当局收容后遣送来富国岛。最后返台前留越国军总人数达37000余人(包含平民)⑧。

四、国民党残军在越处境和赴台之路

滞留越南的国民党残军与台湾当局的联系,开始时完全中断。1950年4月,已经在台“复职”的蒋介石给黄杰写了一封信,是台湾和留越国民党残军的第一次联系;台湾当局驻西贡“领事馆”的人员随之前来慰问,并送来蒋介石专门汇来的2万元美金慰问金。1950年10月,蒋介石又派战略顾问林蔚上将等人带着蒋介石致黄杰和留越全体国军官兵的信到越南慰问;黄杰陪着慰问者视察了富国岛和金兰湾两处集中营。林蔚等人还带来了服装、药品、书刊及文体用品,尤其是带给每人一套草绿色军便装、两套白色运动衣,为国民党残军官兵解决了衣不蔽体的燃眉之急。以后台湾当局每月汇拨60万越币,使留越官兵每人每月可发越币约30元,用于购买日常用品。1951年12月,台湾当局又再次筹措3万多套军装运抵越南。但官兵们最为关心的获得自由或返回台湾问题,则迟迟未能解决。

法军最初在北圻的蒙阳等集中营,四周敷设铁丝网,进出道口配置岗哨,严禁被囚国民党军自由出入、离开营区;中国官兵所带手表、钢笔、钱币、手电筒等,均被没收;法兵经常进入营区巡逻、搜身,被囚官兵丧失了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启运回台的诉求也被置之不理,引起国民党军官兵极大的不满。1951年12月25日圣诞节即西历的大年初一,在富国岛和金兰湾两处集中营曾同时爆发了国军官兵争取自由的绝食抗议行动。金兰湾集中营率先成立了该营区的“争取自由委员会”,发布要求取消软禁、争取自由的文告。消息传到富国岛,得到广泛拥护,成立了金兰湾和富国岛阳东、介多共3个营区统一的“中华民国留越国军争取自由委员会”,印制了各种文告,还谱写了一支“争自由之歌”。圣诞节当天,富国岛军民绝食一日;阳东营区的官兵除静默绝食外,还冲出营区,跑去包围隔河相望的法军营区,呐喊示威。法军人少势单,惊慌失措,被迫在法军营房升起青天白日的中华民国国旗,以安抚国军官兵情绪。绝食发起者金兰湾官兵做了充分准备,绝食三天,全体露宿沙滩,连军营里难民中的老人和小孩,都参加了绝食。这次圣诞节绝食运动,震动了法越当局,集中营部分生活条件随之得到改善,但国民党残军争取自由的问题仍无法解决。

国民党残军在越南的处境好坏以及他们能否返台,与国际形势和法国外交政策密切相关。不论是1949年12月至1950年12月法国驻北圻高级专员比容和北圻司令亚历山大负责时期,还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2月驻印度支那法军总司令兼印支高级专员塔西尼(Tassigny)将军主政时期,都坚持对滞留越南的国民党残军实施软禁政策,任何抗议也无济于事。因为在这批国民党官兵滞留越南初期,法越当局在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游击队的作战中节节败退;而中共武装则在国共内战中表现出强大的作战能力。法国非常害怕中共军队介入越南战事,甚至直接出兵惩罚法越当局,故处处小心,唯恐给中国提供了干预越南政局的借口。最初在遭到周恩来抗议后,法国政府就指示驻越法军对留越国军严加管束。此外,利用这些劳动力为法国在越公司赚钱,或者万一战事不利,可武装这批军人为法军做抵抗盟共武装炮灰的想法,也是法越当局扣留他们的次要原因。

1950年底至1952年初塔西尼将军主政时期,法国进一步考虑政治和军事的大局。法国在二战中损失惨重,至1950年尚未完全恢复元气,故不希望共产党国家和反共国家两大阵营爆发冲突,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再次殃及法国;因此宣布对中国的国共内战采取严守中立的立场。从这一基本外交立场出发,法国既不愿意接受留越国军参加反胡志明的越南内战,也不愿意将这3万国军“放虎归山”,增加台湾的军事力量,招致中共不满;故对滞越国军坚持软禁,宁愿每年花300万美元养着他们,也要扣住不放。当然也不虐待他们,给予他们在富国岛内活动的自由。塔西尼曾宣称要软禁留越国军直至越战结束为止⑨。

1952年1月,坚持软禁国民党残军立场的塔西尼将军病故,继任的高级专员高芝埃和法军远东总司令萨兰将军处事比较灵活,在巴黎管事的法国联邦事务部部长黎都诺(Letourneau)对留越国军主张释放运台,只是认为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方式和合适的国际机构出面办理,以避免法国政府决策的前后矛盾。此时,留越国军回台的希望大大增加了。

台湾当局不同意将此事交由国际机构办理,主张由台湾当局和法国直接协商。经过黄杰、黎都诺以及台湾当局驻法“公使”段茂澜、驻西贡“总领事”尹凤藻等的多方活动,事情大有进展。

1952年6月,台湾当局成立了“留越国军处理小组”,由“国防部”次长徐培根上将主持,“外交部”司长袁子健协助,积极与法国协商。法国外交部也拟定了解决方案;为防止国会和政府中亲共力量的干扰,决定趁夏天法国国会休假的机会,快速办理此事。7月,法国外交部发出致台湾当局驻巴黎“外交机构”的正式文书,说明法国方面的基本态度是:(1)愿意放弃原定提交国际机构处理的意见。(2)首批遣送病患官兵。由国际红十字会组织医务团负责甄别;甄别合格人员,允许其自由选择愿往之地。(3)“首批遣送后,如不引起中共的危险反映,则继续办理全体遣运”。(4)请绝对保密,以免节外生枝。

台湾当局收到法国外交部文书后,对法国所说首批释放后,要视中共态度才能决定是否全体释放的原则,表示不满。并指出第二点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医务团甄别病患官兵,与第四点保密要求相矛盾;建议委托国际红十字会越南分会在西贡就地遴选医务团成员,“以资迅速并保机密”。国际红十字会同意由西贡分会负责遣送病患事宜。10月,黄杰秘密回台,联络交通工具,并参加国民党七大。但台湾的运费和船团筹措还未解决,尚需时日。11月黄杰返回越南,加紧准备工作。1953年2月,法方同意第一批遣送5000人回台,其中除病患外,还允许搭载3000名健壮员兵。

但此时台湾当局却另有想法。希望这3万国军“留越待机”,与法军合作,共同抗击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如能导致反共国家和共产党国家之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更好;否则,至少能保留这邻近中国的一块战略基地,以便日后国民党反攻大陆时可以捷足先登。于是借口法国只愿意遣返病患,对全部遣返缺乏诚意为名,不表态,也不积极筹措经费和船舶;致使接运第一批5000名遣返者的船队始终渺无音讯,更不积极筹措全体遣返3万多人所需花费的巨额运费(预算2000万元)和回台后的安置费(预算6000万元)以及运输工具。于是,这批国军的命运在“留越”和“运台”二者之间左右摇摆。法方多次通过黄杰等人催问台湾当局何时派船来接。台湾当局则始终坚持法国必须先同意全部遣返才肯派船来。双方在拖宕中度过了旱季,迎来了雨季,富国岛上国民党军的心情日益烦躁不安。

1953年4月下旬,法国表态同意全部遣返滞留越南的3万多名国民党残军,美国承诺提供运输工具,帮助运送留越国民党军回台。台湾当局最后终于决定将这批国民党军接回台湾。5月下旬,启运工程终于开始。5月23日,第一批三艘船舶抵达越南,次日即满载4500余名官兵启航。至6月28日,3万余名国民党官兵和眷属、难民、学生,共分为7批,全部乘船离开越南,抵达台湾高雄,结束了在越南三年半的囚徒生活⑩。其间,共有814人埋骨越南,1000多名小孩在越南诞生[2]。

五、结语

新中国的成立并未终结解放战争。国民党在大陆残存的最后军队如何借助西南邻国“通道”撤逃台湾,情况十分复杂;其研究属于军事史和外交史交叉的学科领域;而滞越国军是其中典型的个案之一。

3万多国民党残军滞留越南,是国共内战的结果。他们的命运不能完全由自己决定,而受到中共实力、法国、美国和台湾当局态度等多方面的影响。滞越国民党残军中基本无台籍人士,他们中的大多数对遥远的台湾并无归宿感,但作为解放军的手下败将,又不敢轻易返回大陆;作为法国人的阶下囚,他们又急于获取自由;万般无奈之下,台湾是他们唯一的可去之处。尽管如此,仍有1000多人宁愿留在异国他乡,也拒绝前往台湾。从国民党残军羁居越南三年多,最终得以赴台的曲折过程,折射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法国对华政策、美国对国共两党政策、新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台湾政经状况和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军事战略构想、越南战局发展变化等各种因素博弈的微妙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和研究。

注释:

①国民党战史说:“西南仅五万余人,撤入滇、越”。参见: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第8册[M].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9,第1页。笔者认为“五万余人”稍有夸大,实际借外国撤出的国民党军队为4万余人。

②国民党残军借助西南邻国“通道”撤逃台湾的详情,过去少有人研究,使解放战争研究存在缺环,不够完整。关于留越国民党军的情况,过去长期无人研究,直到去年才有杂志发表过一篇简略的文章且存在漏洞,例如没有提到国民党刘嘉树兵团。参见:毛德传.羁居越南的三万国民党军[J].炎黄春秋,2010(4)。

③参见:黄杰.海外羁情(三)[J].传记文学(台北),第10卷第4期(1967年4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5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第421页;黄翔瑜.富国岛留越国军史料汇编3·入越交涉[M].台北:“国史馆”,2007,第31-32页;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第六册[M].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9,第412-415页。

④黄翔瑜.富国岛留越国军史料汇编3·入越交涉·编序[M].台北:“国史馆”,2007,第Ⅺ页;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第六册[M].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9,第415-420页;黄翔瑜.石鉴辉先生口述访谈录·留越军民访谈录(一)[M].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6-18页。

⑤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5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第491页;黄翔瑜.富国岛留越国军史料汇编3·入越交涉[M].台北:“国史馆”,2007,第32页;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第七册[M].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9,第207页;刘国举.第二十六军在滇南覆灭见闻[M]//全国政协文史委.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1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第510页;洪小夏在金平县金水河镇、金水河村的田野调查,2011年11月7日。

⑥黄翔瑜.富国岛留越国军史料汇编3·入越交涉[M].台北:“国史馆”,2007,第32页;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第六册[M].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9,第421-424页;洪小夏在富宁县木央镇、木杠村、普阳村的田野调查,2011年11月10日。

⑦黄翔瑜.富国岛留越国军史料汇编3·入越交涉·编序[M].台北:国史馆,2007,第Ⅺ页;胡兴义.铁厂战斗[G]//麻栗坡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麻栗坡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内部印刷,第5-13页;洪小夏在富宁县普阳村、麻栗坡县马崩村等地的田野调查,2011年11月10-11日。

⑧本节资料来源:黄杰.海外羁情(四)、(五)、(六)[J].传记文学(台北),第10卷第5、6期(1967年5月、6月),第11卷第1期(1967年7月);国军撤越及处理经过辑要(1949年12月11日起1950年7月1日止)、国防部第五厅签呈(1950年11月1日)[M]//黄翔瑜.富国岛留越国军史料汇编3·入越交涉.台北:“国史馆”,2007,第34-40、194-196页;黄运球先生口述访谈录、杨蓁先生口述访谈录[M]//黄翔瑜.留越军民访谈录(一).台北:“国史馆”,2007,第209-218、263-280页。

⑨以上4段综合以下资料撰述:黄杰.海外羁情(五)、(六)[J].传记文学(台北),第10卷第6期,第11卷第1期;国防部第五厅签呈(1950年11月1日)、军情局长毛人凤致国防部电(1950年11月29日)[M]//黄翔瑜.富国岛留越国军史料汇编3·入越交涉.台北:“国史馆”,2007,第194-196、198页。

⑩以上6段综合以下资料撰述:黄杰.海外羁情(七)、(八)、(九)、(十)[J].传记文学(台北),第11卷第2期~第5期;黄翔瑜.富国岛留越国军史料汇编2·孤岛生活[M].台北:“国史馆”,2007.黄翔瑜.富国岛留越国军史料汇编3·运台编拨[M].台北:“国史馆”,2007.

标签:;  ;  ;  ;  ;  ;  ;  ;  

解放战争结束时国民党残余军从西南边疆撤出的研究--以国民党军队的停滞为中心_黄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