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语文课堂的火花——课前导入论文_张瑶

点燃语文课堂的火花——课前导入论文_张瑶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实验初中 713200)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前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本文就笔者多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过的课前导入的方法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课前导入;方法;注意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它犹如一幅隽永的画,值得欣赏品味,揣摩探究;它犹如一首动听的天籁之音,使人陶醉,神游其中。语文教学可谓方法多变,妙趣无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评价一节完美的课,在学生表现方面应充分体现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学生“学”的职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学有所获;一节完美的课,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转移到“学”上,把教师的职能由“授”转移到“导”。在“导”的过程中,课前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虽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首交响乐的“序曲”,时间较短(一般3-5分钟),但是它却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兴致、探知的欲望与激情,是一把打开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所以,良好的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是点燃语文课堂的火花。

一、课前导入要有技巧,因“生”而异,因课而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有曲调先有情”,好的课前导入犹如催化剂,可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课前的导入要讲究方法技巧,学生的不同、教材的差异、课前的导入方法也不同。

1.“温故知新”导入法

这种课前导入法就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巧妙引出所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让学生有一个回忆、缓冲的余地,便于学习新课。只是这种方法不宜多用,同时它也缺少一定的感召力。

2.故事导入法

是孩子都爱听故事,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与课文有关的有趣故事,声情并貌地娓娓讲述出来,必可使学生课堂学习兴致大增,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笔者在讲阎伯里的《黄鹤楼》时便给学生讲述“橘皮画鹤”的传说故事;在讲《曹刿论战》时便给学生讲述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斗;在讲《人琴俱亡》时便给学生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学生在高昂的情致下进入新课的探究学习。

3.名言诗句导入法

好的名言诗句不仅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更能增强说服教育人的力量,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与熏陶。课前导入根据需要适时引用一些名言诗句,定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回味无穷。如在讲述《成功》时课前导入,笔者引用冰心的诗《成功的花》作为自己的引入语:“成功的花儿,人们只羡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遍洒了牺牲的血雨。”之后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诗句名言紧扣课题,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4.音乐、图片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让人心情愉悦、陶冶人的情操;美丽的图片形象、逼真、感人,可让人如临其境,兴趣大增。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课前先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春天在哪里》,提问学生春天在哪里,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歌词导入: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那孩子的眼睛里;春天还在朱自清的《春》里。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自然引入到新课的学习。有时选择一些图片也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如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时,课堂展示相关图片,或将图片制成PPT播放,都会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有利于学生的理性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互动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提问、沟通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一是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二是抛砖引玉或曲径通幽,将本节课的内容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展开探究学习。如笔者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与学生以聊天的方式谈及《水浒传》,师生同唱《好汉歌》,然后提及鲁达,初步交流其性格,进而引出拳打镇关西。此时,与学生再进行互动,提出鲁提辖为何要打镇关西;怎样去打镇关西;打镇关西的结果如何等问题,就顺理成章地引到课堂教学的重点。

6.设置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则进。”教师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特强,喜欢追根求源的特点,在一上课就给学生巧妙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思维的亢奋状态,探究欲望空前高涨,好奇心、好胜心充分调动,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积极。如笔者在教学《三颗枸杞豆》时,课前就巧妙设置悬念:有一个“淘气鬼”,不爱学习,经常逃学,顽皮淘气,整日在山沟小树林里捉蝴蝶、掏雀儿蛋……玩得不亦乐乎。他的三叔给了他三颗微不足道的枸杞豆,却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由一个淘气鬼变成了著名的植物学家。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三颗枸杞豆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不信的话,就请跟我来学习这篇课文,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学生满脸不解,带着疑惑,强烈的探究欲、好奇心调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的时机就已经形成了。

7.创设情境导入法

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这样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刺激学生感官,有利于解读文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途径进行创设,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如笔者在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通过画面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出现金兵入侵,战火不断,百姓水深火热,流离失所,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爱国词人辛弃疾腹有才华,有凌云之志,不仅写得一手好词,更练就有一身好武艺,一心想着驰骋疆场,血刃金贼,报效国家。然而却只能“醉里挑灯看剑”,壮志难酬,“可怜白发生”。创设出这样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状态,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8.“唇枪舌剑”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就是结合教学实际,课前展开3—5分钟的辩论赛,让学生在激情的飞跃中、思维的碰撞中以及正反方的辩驳种提高认识,增强学习激情,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如在教学《狼》专题时,通过正方反方辩论狼该不该猎杀这个话题,从而达成一个共识:狼有凶残、贪婪、狡猾的一面,也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况且狼的很多方面值得人类学习与借鉴。通过辩论,对于相关文章的学习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除上述几种课前导入法以外,还有检查预习导入法、作业交流点评导入法、联系时事导入法、介绍背景导入法、文题分析导入法、作者简评导入法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均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适时采用。短短几分钟,将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课前导入要切近课文,避免走进误区

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在课前导入的时候还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1.导入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灵活选用,避免教条、单一化;同时要切近课文,不应离题万里,游离于课文之外。

2.要把握好课前导入与整个课堂之间的关系,不能让导入占用时间过长,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3.课前导入还应当注意避免牵强附会,要有针对性;同时所选材料避免低级趣味,应注意思想性、启示性,能给学生以享受。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前导入就如同于这一块石,取决于教师的导入技巧;课前导入还如同于一块磁铁,能否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取决于教师的“磁力”大小。因而,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要花一定时间、费一定心思,巧妙导入新课,启迪学生心灵,激起思想共鸣,唤起强烈探究学习欲望,语文课堂的教学就离成功不远了。就让我们精心设计课前导入,点燃语文课堂的火花,收获课前导入所带来的喜悦吧!

论文作者:张瑶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  ;  ;  ;  ;  ;  ;  ;  

点燃语文课堂的火花——课前导入论文_张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