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作文的总体思考_话题作文论文

主题作文的总体思考_话题作文论文

关于话题作文的整体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题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关于文心导向

从1998年开始,全国高考作文改变了以往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的形式,采用了话题作文,即由一段材料引出话题,然后要求以该话题为中心,不限文体,不限题材,由考生自拟标题作文。从实际效果来看,近五年的话题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或以“表现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为话题)(1998年),“假如记忆力可以移植”(1999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诚信”(2001年),“心灵的选择”(2002年),顺应了改革开放的社会趋势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契合时代脉搏,充分发挥高考作文的特殊影响作用,体现了良好的文心导向。

(一)内容导向:立足终极价值,弘扬人文精神

纵观建国以来,尤其是恢复高考制度20多年以来高考作文的主题导向,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在确保文章主题健康向上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社会人生,重视素质教育,主题的人文色彩越来越浓。从1998年以来,已经形成了持续性的主题导向。

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已显示了重视人文素质的来势。坚韧的品性,百折不挠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中国近代史上,在修身齐家、治学事功、教育后代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产生重大影响,让毛泽东叹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1]的曾国藩,对人的各种美德进行了比较分析后,认为有恒心、有韧劲是最重要的。他在给儿子纪泽的家书中说:“有常是第一美德”。[2]现在的研究者认为,就一般人而言,影响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高和情商,而是以意志为主要内涵的意商。

联系实际,看一看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分析一下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民族的长远生存力和竞争力来说,我们不能不为新生代中普遍存在的依赖性和心理脆弱而忧患。因此,借中学生最看重的高考这一契机,让他们永远记住追求坚韧、战胜脆弱,可谓用心良苦。

“假如记忆力可以移植”(1999年)旨在检测考生对高科技的人文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科技意识,使他们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面前不要迷失了方向。

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生产力,又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看待它、利用它,同如何发展科技一样重要,人类在拼命追求高科技的同时,也要建设好科技伦理,才能避免畸形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类过上美好的生活。让向往掌握现代科技的中学生思考基本的科技伦理,事关千秋万代。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昭示的是一个哲学命题,即多维的因与果,多维的前提与结论的矛盾统一。但是进一步分析,这个题目强调的发散思维,多视角、多侧面地看问题,反对局限于一种结果的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倡导“创新”这一主题。“创新”是一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中最难得的要素,因而也是中学生今后想有所成就的另一种“高考必备”。“诚信”(2001年),即无欺、守诺、践约。其主旨在于弘扬诚信美德,重铸为人根基,引领诚信风尚。我国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有形的财富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原因,竞争无序、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欺蒙拐骗等丑恶现象泛滥成灾,无形的精神财富在日渐流失。面对这种几乎是慢性自杀的局面,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有责任感的政府都不能无动于衷。给年轻一代灌输心灵的鸡汤,培元固本,让他们思考诚信、理解诚信并践行诚信,是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心灵的选择”(2002年)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精疲力竭的登山者,面对一个快冻僵的人,是视而不见,还是伸手救人?面对这种生死的抉择,从道理上讲很容易回答,但在具体的时空之下,心灵难免受到煎熬。登山者最后救人的选择体现了命题者的价值观:救人等于救己。其主旨在于标举仁爱精神,呼唤善心回归,同时启发人们,面对漫漫人生,要有高尚的选择——来自心灵深处的美好选择。

综上所述,尽管近五年高考作文的话题不同,但其表明的主题话语“坚韧”(或“心理承受能力”)、“科技伦理”“创新”“诚信”以及“仁爱”等,无不立足于人类的终极价值,蕴含了美好的人文精神,同时契合了时代脉搏。

高考作文不是平常作文,它所具有的意义是多维的、立体的,除了考查学生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书写卷面等一般意义上的写作素养外,还要尽可能地承担特殊的社会使命——渗透素质教育,传播优秀文化,胸怀天地大气,弘扬教育主旋律。因为自古以来,主流文章(文学)就强调“文以载道”(韩愈),“文以明道”(柳宗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或者如鲁迅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所以,作为在国考中选拔人才的高考作文命题,就不能低估自身的影响力,要大气而典雅,凝重而有活力,能代表先进的人文精神。从宏观来看,近五年的作文题无疑是高考作文史上的大手笔。

(二)形式导向:开放的体式,让考生尽展个性才华

建国以来,我国42届高考作文题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从篇幅来分,有大作文和小作文;(2)从题目出现的类型来看,分为命题作文(含全命题作文和供材料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自拟题目);(3)从文体要求来看,分为限定文体和不限文体;(4)从限制条件的多少来看,又可分为有严格限制条件的传统作文题和淡化限制条件的话题作文。当然,角度不同,分法有异。话题作文在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性和优势。

其一,命意不命题的题型设计,既让考生行文有旨,下笔有章,避免了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又使考生可以在一个广阔的话语背景下显山露水,展示文才。比如,以“规则”(200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为话题作文,“规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天地运行、万物兴衰、日月星辰,山河潮汐到安邦定国、事业成败、国际交往、人际关系等等,都可以引发文思,但其立意不管是正是反,是显是隐,都应该包含在“规则”的基本含义——“规律法则”“规章制度”“规范有序”——之内,万变不离其宗。

其二,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给考生提供了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展示个性和才华的广阔空间。不同的考生有不同的性情气质、生活阅历、题材积累、知识结构和表达特长;不同的文体也有各自的表达优势,记叙文适合叙事,议论文立于说理,散文长于抒情……当考生的主体优势和文体的表达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更好地激荡考生的文思,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如果限定了题目和文体,又正好碰上了考生的知识和表达的弱项,那就难以发挥考生的特长。

因此,话题作文所采用的开放的体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最大限度地把作文的自主权交给考生,更能看出考生的原创力,更能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这样更科学,更人道,也更能体现做为国考的高考选拔人才的真谛。

二 关于思维特征

思维是作文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从选材炼意到谋篇布局,从表现方法到遣词造句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质量的高低决定文章品位的高下。话题作文之所以越来越受欢迎,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的思维优势和表达优势。其思维优势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开放性与发散性的有机统一

作文讲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时空思维的范围越大,作者的文思越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话题作文在立意、选体、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自由和开放,是一般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充分展示作文能力的平台,更有利于科学地选拔人才,而且体现了对考生个性才情的尊重和出题者的大气与大度。而这种话题开放的优势又是和创造性的发散思维相得益彰的。开放是发散的基础,发散是开放的体现。

发散性思维是作者以一个信息为圆心向四周进行发散思考的思维活动。其思维流程不是单向性、单线性的,而是多向、多线性的,其思维轨迹呈辐射状态。话题作文的话题就是一个信息中心,围绕这个话题中心,文章的立意选材,构思表达具有明显的发散性。以立意为例,比如,以“台阶”为话题作文,其立意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发散:由台阶的层级性特点,可提炼出“不断迈向新高度”的观点;由台阶的曲折,可提炼出“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由台阶的作用,可提炼出“奉献”和“陡者级之,战胜困难前进”;由台阶上下级的关系,可提炼出“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才能成就大业”;由各个台阶的群体作用,又可提炼出“团结奋斗,各司其职,才能跃上高峰”。

其二,求异与求同的对立统一

求异思维是一种超越常规,打破思维惯性,寻求新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活动,其本质在于创新,其表现方式常常是标新立异。

求同思维则是在合乎常规的前提下,按照既有的规则进行运思的一种思维活动,其本质在于立足现实,承认存在,其表现形式常常是循规蹈矩。

求异与求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统一在一起,在话题作文中的体现是全方位的。就求异而言,要求有新意,有特色:第一,立意要有独到的观点。如以“承受力”为话题,一位考生以《韧·刚·卑》为题,写他一直铭记着郭沫若提到过的三种品质: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以自牧。坚韧、刚强、谦逊,帮助他筑成了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给他以无穷强大的心理承受力。这一立意化用名家之论,异于一般考生的思维,有新意,有高度。第二,选材要有独到的眼光。2002年高考,以“心灵的选择”作为话题,湖南一考生写的《刹那间,我选择……》所选的材料是,一位家境富裕的大学生为体验生活去工地当民工,为救一小孩而被失控的滑车压倒,在生死关头,这位大学生民工选择了做一位勇士。联系当今世风,考生这一选材难能可贵。第三,构思要独具匠心。文章的构思可以自出机杼,也可以旧瓶装新酒。2002年高考,一考生以《人生三部曲》为题,分别以“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三个阶段来写自己生命的历炼,心灵的选择,构思上借鉴名作而不露痕迹,真实而富有新意。第四,语言表达要独具魅力,去陈言套语,显个性风采。

当然,这方方面面的求异不可能孤立存在,也不是越异越好,求异必须有一定的度,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在同中求异,异中趋同。文章观点、选材、构思、语言的求异,要在符合客观事理,为文准则的基础上才有存在的价值,否则荒诞不经就一文不值。

其三,顺向与逆向的对立统一

顺向思维是沿着传统的、公认的,习以为常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属于求同思维的一种,其优点是顺理成章,但要防止因循守旧。

逆向思维则是一反现成思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索、分析,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来,属于求异思维的一种,其优点是容易创新,但要防止观点片面。

这两种思维在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中经常运用。比如,200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以“规则”为话题,按顺向思维,可以这样去理解题意: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章程或规律法则,从天地运行,万物兴衰到安邦定国,人生沉浮都离不开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人人都要讲究规则,遵守规则;违反规则,必受惩罚,时候一到,必定有报。按逆向思维,对题意又是另一番理解:规则既有规范引导作用,但也有约束阻碍作用,根据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事物的运动突破一定量的积累,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因此,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规则是变化的,那么,面对丰富多变的世界,我们要善于审时度势,敢于破旧立新,敢于对陈规陋习说“不!”

运用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要根据话题的特点和考生自身的优势权衡选择,也可以把二者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关键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其四,立体与平面的辩证统一

立体思维就是从上下前后左右多个角度探讨同一个事物,或者说多视角多层次地对同一事物进行思维,从而获得对该事物整体化、立体化的认识。由于立体思维运用的是多维多向的信息组合,因此它所创造的思维成果也就具有新颖性和全局性。

平面思维则是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去探讨事物,以获得局部性的认识。平面思维能集中智慧专注于某一方面,因而创造的思维成果信息集中、重点突出,但是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在话题作文的具体运思中,立体思维和平面思维是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的,立体思维离不开平面思维,做为低级阶段的平面思维,有待于向高级阶段的立体思维发展。这样,文章的观点才更周密,更经得起推敲。

有些话题本身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必须由平面思维综合到立体思维,如“得与失”“苦与乐”“是与非”“强与弱”“严与爱”“理想与行动”“苦干与巧干”等等。有些话题则要进行由浅入深的立体剖析。比如以“合作”为话题,首先要明确,合作是形成最佳结构功能的基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万物兴旺的基石;其次是从理性和事实的角度对“合作”的功用进行正反论证,善于合作,事半功倍,不善合作,事倍功半。再次,要阐明怎样合作,即要有健康的合作理念,明确的合作目标,有效的合作方法。能从这些方面去对“合作”进行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辩证思维,那么就能使人对“合作”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

其五,跳跃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

跳跃思维是一种直觉思维,凭借直觉和灵感,直接推出结论,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时空交错等。其优点是接近思维的原生态,灵光闪烁,信息量大,很切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年轻人反应敏捷的思维特点。

连续性思维是指思路的时空一致,步步衔接,环环相扣,体现在具体的表现技法上如“首尾呼应”“彩线穿珠”“花开一树”“板块结构”“凤头豹尾”等。其优点是思维经过优化组合,严谨而周密。

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运用跳跃思维还是连续思维,行文时各有侧重,但也是相对的,常常是辩证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选定的文体不同,思维方式也有差异。比如选用主观色彩较强的文体,如抒情散文或意识流小说,常采用跳跃思维。而传统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则多用信息相对集中而又严谨的连续性思维。当然,二者常常综合运用。2002年湖南一考生写的《灯光的见证》,在连续思维的主体框架下,灵活运用跳跃思维,不断变换角度,写一个胆小的女孩夜遇另一陌生女孩被强暴的情景,由懦弱退缩、犹豫彷徨、良心发现到挺身救人、浴血搏斗,完成了一次艰难而伟大的心灵选择。思维的跳跃性与视角的变幻性、叙述的灵活性、语言的生动性交融在一起,显得逼真而富有感染力。

总之,思维品质是作文运思的核心问题,话题作文做为新兴而日益被看好的作文形式,其思维方式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而运用何种思维方式来写好文章,则要根据文体特点、题材特性及作者主体的思维优势综合而定。

三 关于选体艺术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考生有广阔的选择文体的余地。但是在实际写作中,考生常常因为无所适从而选体失当:或文体不辨,文不对体;或难易失度,不切实际;甚或受制于偶然因素和不良写作惯性,随意选体,草率行文,结果导致作文的失败。

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宜从以下方面努力。

其一,认识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写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但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

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有的人性格开朗,激情洋溢,喜欢影响他人,适合选择开放性的文体,如开门见山的议论文、演讲稿等;有的人性格文静,波澜不惊,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适合选择自我倾诉的日记体;有的人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而又洞见深刻,适合选用匕首投枪式的杂文;有的人善于叙述,长于交谈,适合选择娓娓而叙的记叙文或推心置腹的书信;有的人想象丰富,善于虚构,则宜选用亦幻亦真的寓言、童话或微篇小说;有的人天性严谨,循规蹈矩,适宜选择传统思路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有的人天性诙谐,喜笑成文,则宜选用幽默小品。当然,性格与文体的对应选择也是相对的,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长多种文体,这样,选体的范围更大了。

同时,作者生活阅历的不同,积累的素材不同,适应的文体范围也不同。具有理性启迪,性质重要而事实简单的材料,适宜运用议论类文体。具有故事情节性的材料,适宜运用记叙类文体,如一般记叙文、微篇小说、童话、寓言等。具有画面感和情感浓郁的材料,则适宜运用诗歌和散文的体裁。具有激烈冲突性,强烈动作性和对话表现力的材料,最适宜运用戏剧类的体裁。鲁迅先生说过,宁可将小说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拉成小说。强调的就是量材择体,力求精粹的意思。

其二,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

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题准确,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离题意”;二是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主体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

比如,2001年高考以“诚信”为话题作文。切合题意的审题,应将“诚信”理解为“无欺、守诺、践约”,“诚信”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其含义是由“诚”和“信”两个语素结合而成的,那么,考生作文时,文章的主题要包含“诚实”和“守信用”两个方面,才是最佳切题。如果只谈“诚实”或只谈“守信用”,则是“符合题意”。如果把“诚信”理解为“忠诚”“信任”,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若把“诚信”理解为“信服”“信奉”“信赖”“信从”,即就是“偏离题意”了。

又如,2002年高考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作文,根据话题材料,登山者在精疲力竭的情况下,尽力抢救一位快冻僵的人,救人等于救己,二人都得救了。从表面看,这一材料和话题所表现的主题并不新鲜,但它饱含了命题者对于善心回归的深情呼唤和冷漠世风的深深忧患,具有晓谕世人的警策作用和塑造灵魂的文心导向,因而最佳主题应是围绕“真善美的选择”来立意;如果引申为“人生的成败得失在于心灵的选择”则是“符合题意”;倘若理解为“选择名利”“选择地位”“选择明星偶像”等,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而将主题确定为“选择娱乐项目”,“选择衣服发式”“选择教室座位”等等,就是“偏离题意”了。

审题清楚了,确定了主题,文章有了灵魂,才谈得上选择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人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等等。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其三,明辨文体得失,量体裁衣

不同的文体各有自身的表达优势,也有其不足之处。

议论文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要求通过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方式组成严密的逻辑论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最后实现以理服人,阐明观点的表达目的,擅长于理性思维或逻辑思辨的人宜采用议论文体。但是,富有理性的议论文常常显得形象性不足,文采不够。为此,在写作议论文时,适当地运用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灵活多变的句式,形成一种议论性散文,表达效果会更好。比如2001年高考,北京考区最好的一篇满分作文《难舍诚信》就是议论散文。

记叙类文体包括记叙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其优势是主题的表达要通过写人叙事来实现,因而情节性和情感性带来的形象性,使其具有了天生的感染力,而合理必要的虚构,又给作者提供了驰聘想象的余地。但是,记叙类文体如果仅仅是就事写事,就人写人,在立意构思和行文时缺乏理性的光芒,文章也难以出水准。因此,写作该类文章时,适当地增加一些理论色彩,比如画龙点睛的议论,富有哲理的语言,往往能提升文章的高度。2001年高考,湖南最好的一篇满分作文《诚信摆渡》是一篇寓言故事,文中借诚信老翁的议论将主题一步步凸现出来,特别是结尾那句“诚信才是人生真正的摆渡人啊”,将文章一笔收起,既呼应了题目,又深化了主题。

以上两类文章是应试中考生最常用的,其他文体,考生采用的较少,也要辨清其优势。比如杂文,其优势是针砭时事,尖锐而深刻,但要避免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时所带来的偏激,要注意思辨的周密和用词的分寸;运用日记体和书信体,要发挥其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优势,但要防止不必要的套话和琐屑。

其四,整合优化,寻求最佳契合点

简言之,面对话题作文,首先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性情专长,素材积累和表达优势,做到从实际出发。其次,准确理解题意,确定最佳主题;再次在自己熟悉的文体的基础上综合比较,权衡优劣,选定最佳的写作文体。比如,笔者熟知的一位考生,是一位热情而富有爱心的女孩,善写散文,曾经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亲眼目睹过某湖区村民为了下游人民的生命安全,炸堤泄洪,自毁家园的感人场面。她参加2002年高考,面对“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根据以上材料和自身的优势,以《爱的选择》为题,选用叙事散文这一体裁,发挥得相当出色。

标签:;  ;  ;  ;  

主题作文的总体思考_话题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