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论文_王晨光, 康永新,孟长厚

王晨光 康永新 孟长厚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内蒙 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目的:从2015年师承孟长厚老中医,对其研究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感触颇深。现就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3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8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之后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为96.47%,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脾胃病患者的过程中,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值得推广于临床中运用。

关键词:中医升降理论;脾胃病;运用

引言

从中医理论当中来看,升降运动是机体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之一,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升降理论也是中医学的一个理论组成的重要部分,这是阴阳学说在气机和动态消长转化过程中的一种具体的应用。升就是上升的意思,降也就是下降,升的是清阳之气,降的是浊阴之气。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依赖。本文将2016年4月-2017年3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4月-2017年3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其中女81例,男89例;年龄16~44岁,平均(30.4±3.7)岁;病程1~8年,平均(5.7±1.3)年;其中伴有胃溃疡症状43例,伴有十二指肠溃疡症状27例,伴有肠易激综合征17例,伴有慢性胃炎49例,伴有慢性结肠炎34例。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障碍患者及其他基础疾病患者,且均自愿参与调研。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抗Hp感染、制酸及解痉止痛等,同时每天服用4次硫糖铝片,每次服用1000mg。研究组则根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针对气机不畅合并虚证患者,可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干姜6g,半夏6g,土茯苓15g,黄芩10g,甘草10g,黄莲3g,砂仁3g,党参10g,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并口服,1次/d;(2)对于上腹胀痛、大便秘结合并消化不良等急性胃炎患者,可实行四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包括茯苓15g,半夏10g,厚朴15g,苏叶12g,生姜5片,大枣3枚,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并口服,2次/d;(3)对于脾虚合并气虚患者,可实行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桂枝15g,芍药12g,炙甘草6g,饴糖10g,生姜5片,大枣3枚,加水煎煮以上药材并口服,2次/d;(4)对于慢性结肠炎合并里急后重患者,可选取茯苓15g,葛根15g,黄芪15g,莲子肉10g,熟薏苡仁30g,白术15g,砂仁5g,党参15g,甘草5g,广藿香10g,大枣4枚,生姜5片,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并口服,3次/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研究根据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所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进行效果评判,主要从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如果患者经过临床治疗以后,其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消失,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及检查结果恢复到正常,表示患者痊愈;如果患者经过治疗以后,相关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基本消失,检查及结果相对改善,表示患者治疗显效;如果患者经过临床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进行相关的检查,明显改善,则表示患者治疗有效;如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没有达到上述指标,甚至患者的病情恶化,表示患者治疗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为96.47%,对照组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中医升降理论最早起源于《皇帝内经》,《皇帝内经》中关于中医升降理论的论述分析,主要集中展现在3个具体方面:采用中医升降理论针对人体内部的基础性生理活动展开阐释分析,借助中医升降理论诊断患者机体中的基础性病理变化现象展开阐释分析,借由运用中医升降理论制定形成基础性的理财临床基本治疗处置方案。只有脾胃升降正常,方能保证机体肠蠕动的正常运行,保证饮食的正常消化吸收。根据中医升降理论,引起脾胃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升降太过;二是升降反作;三是升降不及。脾升是胃降的基础,胃降是脾升的保障,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脾气不升则无法运化水谷精微,那样便会引发腹胀腹泻、痞满等临床症状;脾气不升而反降,则会造成中气下陷,从而引发内脏下垂、脱肛等临床症状。因此,对于脾胃病患者,应当借助中医升降理论,将中医辩证治疗的优势充分地体现出来,再根据患者的症状特征,通过全面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办法。针对脾虚合并气虚患者,特别是阴虚、阳虚以及病程迁延患者,其多伴有乏力、上腹疼痛、喜温喜按、面色泛白、大便稀溏、舌体胖大、食少、消瘦及脱肛等临床症状,应当采取益气、健脾及升阳等升法进行治疗。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其中的饴糖及黄芪具有温中益气的功效,而桂枝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将此三种药材配合在一起,可达到辛甘化阳的效果。另外,芍药具有和营敛阴的功效,甘草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将这两种药材配合在一起,可达到缓急止痛的效果。大枣与生姜具有调和营卫的功效,对于多种虚劳之证均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四七汤加减可达到和胃降逆、理气宽中的效果,是一种降法治疗方式。针对舌质红、胸肋胀痛、呕吐吞酸、脉弦、嗳气频频以及苔白患者,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达到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的效果。对于胸肋胀痛比较严重的患者,可适应地添加香附、郁金、川楝子及柴胡等,以达到提升止痛、解郁、疏肝的功效。而针对呕吐不止、舌有红斑、胸肋刺痛等患者,可适当地添加桃仁和红花,因为桃仁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针对气机不畅合并虚证的患者,应当采取辛开苦降、升降并用的治疗办法,可实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伤寒论》中曾指出:应当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来治疗心下痞病症。半夏泻心汤可发挥消痞散结、平调寒热、调和肝脾的效果,比较适合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的治疗。半夏泻心汤中一味最为重要的药材就是半夏,其可以起到止呕、和胃、化痰的效果。而其中的干姜具有辛热散寒的功效,黄连及黄芩具有苦寒清热的功效,将干姜、黄连、黄芩与甘草、党参及大枣配合在一起,可以达到补脾益胃的效果。将半夏泻心汤中的各味药材配合起来,可以达到辛开苦降的功效,其非常适合用于治疗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以及脾胃不和患者。对于因清浊混淆而引起呕吐泄泻、脘腹胀痛、肠胃不和等症状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可通过适应地增减半夏泻心汤药方中的药材来进行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4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治疗脾胃病患者的过程中,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显著的提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常规西医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脾胃病治疗办法。

结语

综上所述,将中医升降理论应用于脾胃病患者的治疗之中,对脾胃病患者采取辩证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拓,时昭红,张介眉.张介眉教授运用脾胃升降协调论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J].光明中医,2014,30(2):239-241.

[2]孙蓉,徐景藩.升、降、润、燥、消、补、清、化八字要领治疗脾胃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8(2):2-3.

[3]宋健.从半夏泻心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探讨沈舒文教授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3):731-732.

[4]徐云莹,杨亦奇.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机理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4(4):154-156.

论文作者:王晨光, 康永新,孟长厚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论文_王晨光, 康永新,孟长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