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休闲广场植物造景与相关因子研究

东北休闲广场植物造景与相关因子研究

胡海辉[1]2002年在《东北休闲广场植物造景与相关因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东北休闲广场植物造景与相关因子的研究为主题,从广场的生态环境、人的行为心理及广场植物景观效果等角度出发,在对东北地区各城市休闲广场进行实际勘察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广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环境、空间形态、建筑构成及历史、地域、社会生活等因素,运用历史研究及辩证研究的方法,对长春市文化广场、哈尔滨市中心休闲广场、动力区母亲广场等叁个休闲广场的植物造景与广场的生态环境、广场中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及广场整体景观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叁个广场中长春市文化广场的植物造景对广场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最强,形成的景观效果最好,在很多方面均能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哈尔滨市中心休闲广场植物造景在设计、施工及管理上均存在着很大弊端,对广场生态环境、景观效果等方面的作用不很明显,也不能满足人们的一定心理需求。母亲广场注重硬质景观建设,而忽视了植物造景,所用的少量植物只是点缀,在施工和管理上均存在严重的问题,对生态环境、景观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更谈不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研究还表明,在广场建设中,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植物只是点缀、只是配角及不能在广场绿地建设中谈生态效益等观点是不正确的。通过多项试验充分证明,在休闲广场建设中,植物材料的应用,在改善广场的生态环境、提高整体景观效果、满足人们不同的行为心理需求及提高广场效益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广场其他要素无法代替的。但是,也不能把休闲广场建成城市苗圃,必须把握好植物应用的量。

谢陈林[2]2016年在《福州市城市广场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分析》文中指出都市化的进程致使内部空间被打乱、城市绿地系统破碎化,这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绿地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许多学者提出通过发展城市绿地来增加生物多样性。而城市广场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对城市广场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采用抽样法对福州城市广场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等特征,对不同类型、不同周边环境(有无水源)的城市广场以及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的植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同时对其生态功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研究中统计福州市城市广场植物共204种,隶属于79科165属。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9种,被子植物191种,其中乔木67种、灌木81种、草本65种、竹类植物3种;群落外貌以常绿阔叶型树种为主。城市广场绿地各层次中均有明显优势种,乔木层中重要值较高的植物有:芒果、桂花、香樟、大王椰子;灌木层中重要值较高的有:红花檵槛木、黄金榕、鹅掌柴、毛杜鹃;草本层中重要值较高的有:马尼拉、酢酱草、黄鹌菜、麦冬和狗牙根等。(2)对五类广场进行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宗教广场在四个指数均为最高,表现为物种数最多、多样性最丰富以及物种分布均匀程度高。交通广场在丰富度指数中最低,休闲广场于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以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最低。(3)对七类城市绿地进行多样性指数比较:在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均匀度指数中均为公园绿地最高,街旁绿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H)最低,城市广场的均匀度指数为最低。(4)对不同周边环境(有无水源)的城市广场进行植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得出周边有水源的城市广场中各层次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均大于无水环境的城市广场。与此同时,为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本文用SPSS方差分析可得,有水环境与无水环境的城市广场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中呈显着性差异,在均匀度指数上呈不显着差异。(5)对城市广场绿地进行生态功能分析:城市广场绿地具有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减噪等生态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植物营造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水源涵养、减少雨水迳流量、以及起到景观连接的作用。利用城市广场植物多样性,将城郊自然残留的斑块同城区中被孤立的绿地在结构、景观、功能上连接起来,使城市广场绿地作为动物迁徙的站点,给动物提供多种生境,为其生存、交流、迁移和繁殖提供暂息地,减少生物生存和迁徙的阻力,形成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网络,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6)对城市广场绿地进行评价及建议:福州市城市广场绿地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植物物种重复率大,景观相似度高,同时群落中优势种明显,均匀度水平较低;另外,应加强落叶、针叶树种应用比例,丰富季相景观,同时在加强乡土植物运用的也可增加新园林观赏品种的引进。

闫立杰[3]2005年在《寒地城市广场环境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寒地城市因其特殊的气候特征,造成了冬季城市景观单调、萧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寒地城市吸引力下降,引发经济发展缓慢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改善寒地城市室外公共环境的质量,提高寒地城市的吸引力成为许多寒地城市设计的出发点。 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合理科学的设计有助于寒地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寒地城市广场环境设计为出发点,分析了寒地城市的气候特点和植被特征及人们在广场中的活动规律和行为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寒地城市广场环境设计的“3D”理念:人本化设计理念、自然化设计理念、场所化设计理念。根据这“3D”理念,具化到寒地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空间围合;绿化、色彩、气候防护措施;文化活动、管理策划等设计要素,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详尽分析,以期起到引玉之用,对寒地城市广场的设计有所启示。 通过对哈尔滨、大庆、长春、吉林、沈阳、大连等城市广场的调查分析,寒地城市广场环境设计除了要避免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的一些通病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地域特色。寒地城市有近半年的冬季,这一点在广场设计中不得忽视,冬季应与春、夏、秋叁季等同考虑,以免致使城市广场“半年闲”,造成休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就要求在广场的各设计要素中应融入寒地城市的气候因素:寒地城市广场的规模要适宜,本文认为10hm~2为城市广场的规模上限;广场绿化应利用科学的植物配置营造舒适的微气候;广场的色彩以暖色调为主基调,并注重广场整体色调的协调统一;此外,丰富的广场文化活动组织和完善的广场管理策划制度对改善目前寒地城市广场现状起到积极的作用。

王熹[4]2015年在《住区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房地产业的蓬勃快速发展,住区建筑质量和景观设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对住区建筑提出要求,而是更多地关注居住环境的好坏。住区景观设计对改善居住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居住环境能够舒缓和庇护人们疲惫的身心,摆脱城市的喧嚣和繁杂,享受心灵深处的宁静和温馨。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研究住区景观设计对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住区景观设计进行研究,先阐述了住区与住区景观的概念、构成元素、特征和原则,然后就基地条件、人的需求、景观布局叁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绿地景观、场所景观、建筑景观、水景景观、道路景观等的多种综合元素进行住区景观设计,最后结合两个实际案例分析了现代住区内部景观设计,并总结了它们景观设计的优缺点。同时,住区的景观设计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景观的实用性、文化性、艺术性和生态性,营造温馨祥和的居住空间,满足人们对现代住区环境的需求。通过对住区景观设计的研究,总结了当今住区景观规划中存在的不足:如景观与建筑设计风格不一致,缺少人性化、个性化、生态化设计,景观植物搭配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对现代住区景观设计加以改进,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同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住区景观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人工造景与自然环境的结合。通过这次对住区景观设计的研究,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参考了现代优秀的设计案例,对当前住区景观设计相关理论和现状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设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日后参与住区景观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也希望对同行业从业者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东北休闲广场植物造景与相关因子研究[D]. 胡海辉. 东北林业大学. 2002

[2]. 福州市城市广场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分析[D]. 谢陈林.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3]. 寒地城市广场环境设计研究[D]. 闫立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4]. 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 王熹. 河北农业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东北休闲广场植物造景与相关因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