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教学”建构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来的教育研究,往往注重于总结成功的教育经验,提供正面的教育劝导,但对教育活动中的失误问题,却缺乏深入、系统的探究。诚然,教育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升华,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但教育失误现象的探讨,却能从另一方面给我们提供借鉴,有时,甚至对教育实践活动更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笔者倡导误教问题研究,提出建构“误教学”的初步设想,意在突破传统教育研究的认识维向,从一个新的角度,透视教育问题。这或许对克服教育研究中存在的惰性思维倾向和僵化状态,会有一定裨益。同时,也希冀能引起教育界同仁的反响和共鸣,参与拓荒,共同探讨,发挥误教研究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作用。
一、“误教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误教学的研究对象
误教指的是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无意识产生的教育失误现象。误教学应是研究误教现象及误教问题,探讨误教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误教现象是很多的,比如:教师教学方法采用不当、德育中表扬或批评运用不妥、家长对子女过失的袒护、社会教育传媒中的信息内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等,均可视为误教现象。古代孟子所说的“拔苗助长”就是一种典型的误教行为。
作为一门学科,误教学同教育学一样,因研究对象范围的不同可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的误教学当研究人类所有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误教问题;微观误教学则局限于研究普通学校教育中的误教问题。作为一门新学科的提出,笔者暂从整体的宏观角度,予以探讨和论述。
(二)误教学的研究内容
误教学要研究和解决的是人类教育中各种情境下出现的误教现象,探讨误教规律及避免和纠正误教的途径和方法。作为构想中的误教学,其研究内容可概分为三个方面:
1.误教学基本理论探讨。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为误教学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也就是通过理论的探究,对有关误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学科性质等建立初步的认识。具体来说应阐明以下问题:误教及误教学的概念与内涵;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和范围;误教学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该部分应全面揭示误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性质,以及该学科与其它有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
2.误教的表现及成因。该部分应全面研究在不同教育层面和教育环境下误教现象的表现及成因。研究如何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教育的文化、心理环境和时空环境,教育中的个体和群体,教育方法与手段等多角度、多侧面,发现和探讨各种教育活动中误教问题的一般表现及形成原因。“因素分析法”应是这部分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以“教育者”这一因素为例,就需研究教育者个体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的阅历经验,教育者个体与群体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具体的不同因素和误教问题的复杂联系,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有关学科的理论角度,寻求并解释引发误教现象的潜在原因。
3.误教的防范与矫正。为便于这部分研究内容的讨论,我们有必要先建立对误教的防范与矫正机制的一般认识。
教育活动中误教的防范与矫正系统可设想如下:
图中,“教育活动”兼含教育活动过程及行为之意;“误教防范”这一环节指的是在教育活动的起始阶段,便应采取必要手段,力求“防患于未然”,努力避免或减少误教现象的发生;“误教监控”应是一个包括不断对教育活动进行检测评估,并进行信息处理和发出调控指令的工作系统。该系统具有发现、控制并引导矫正误教行为的作用;“效果评估”将对误教矫正的效果及影响进行评价,其信息反馈至“误教监控”系统作进一步处理和调适。
建立在上述对教育活动中的误教防范和矫正系统的构思基础上,误教防范与矫正部分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含以下方面:教育活动中防范误教出现的措施与方法;误教监控系统的建立与运作;误教警示的时效性与警示方式;误教矫正的途径、措施、方法与手段;误教矫正后的效果评价;整体运作过程中的信息传送与反馈。
误教学研究内容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因为,人类教育从横向来说,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纵向来说,又有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再以横向中的学校教育为例,又可细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因此,误教学也同教育学一样,应有许多分支学科,以分别就各自不同的对象和范围予以研究和探讨。
二、“误教学”的学科性质与体系结构
(一)误教学的学科性质
误教学的研究将涉及和应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以及教育传播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并将广泛运用系统科学及信息论、控制论等方法论科学原理,因此,相对于一些基础学科,误教学应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误教学,既要从宏观角度,探讨误教理论,揭示误教规律,又要从微观角度,研究避免或纠正误教现象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这门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因此,误教学还应是一门既具理论性,又具操作性和应用性的新学科。
(二)误教学的体系结构
广义概念的误教学,研究的是人类所有教育活动中的误教现象和问题,因此,它在研究中所涉及的具体对象和范围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说,不可能有一门(或一部)包罗万象,研究所有教育活动的宏观的误教学,这就如同我们不可能有一门广义教育概念下的教育学一样。
那么,误教学这门学科的体系结构,我们就应当先从横向和纵向这两方面讨论其学科群的体系结构。而学科群中的某门具体学科,根据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则可建立其自身的内部体系结构。
从横向方面,误教学可分别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角度,建构相应的学科群。
从纵向方面,依据受教育者或教育机构的不同层次,亦可建构相应的误教学学科群。如“高等教育误教学”、“中小学误教学”、“学前教育误教学”等。
此外,还可与其它学科交叉,形成一系列误教学研究的新的交叉学科。如“误教心理学”、“误教评估学”、“误教行为学”等等。
比照教育学科中的普通教育学,我们应当首先建立起一门研究误教学的一般基本理论和中小学误教问题的普通误教学,以作为误教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学科。就这门学科体系内容的建构,笔者试提出初步的设想:1.误教学概论。探讨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和研究范围,揭示学科属性和特点,阐明误教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并提出这门学科研究的意义及作用等;2.误教的构成因素。分析探讨存在于误教现象中的一些基本因素及其角色作用。如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等;3.误教与最佳教育过程的理论。全面分析与研究误教问题对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影响。在这部分内容的研究中,学生“素质教育”应是评判教育质量的基本衡量尺度,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可作为理想的教育过程的理论启示;4.误教防范。探讨普通教育中误教出现的一般规律,提出误教防范的基本途径和策略,具体研究中拟可分别就德育、智育、体育或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过程等予以探讨,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5.误教监控。研究教育过程中误教问题的发现、警示、调控手段,以及调控信息的发送及有关反馈信息的接收与处理等。研究完备而有效的误教监控系统的建立和运作;6.误教矫正。提出处理误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手段等。为增强实用性,也可分别从德、智、体育或引发误教的主要因素入手分别予以探讨和论述;7.误教的检测和评估。探讨如何建立和使用有效的评价系统,对教育活动中误教问题的存在与发展进行检测,并对其造成的危害程度、矫正过程之中和矫正后的情况予以及时、正确的评估;8.误教学研究方法论。分析介绍误教学研究的有关方法及其具体的运用问题。
作为构想中的误教学,其整体的学科群体系结构和其基础学科“普通误教学”的内容构成,这里只能提出一个大致的框架,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予以调整、充实和完善。
三、“误教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阐明了整体与部分、系统和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规律的普遍适用的科学。同其它各门学科的研究一样,误教学的研究,同样需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为研究的宏观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灵活的运用。
为使误教学研究真正发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作用,我们应明确和把握将研究建立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既重视理论探索,又突出应用研究的指导原则。理论探索能使我们加深对该门学科的本质认识,并将研究中获得的直接的、零散的经验抽象出客观、普遍的规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为我们的正确实践提供指导。而应用研究,则是误教学研究的目的体现,也是其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应充分考察和了解潜藏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的误教问题,以便取得翔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的探讨和升华,提供具有广泛意义的,并具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是误教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同时它也是一门兼具观察性和实验性的学科。学科特点的复杂性,以及研究中有关因素的多变性,使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必然呈多样化的势态。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如文献研究法、直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均可用于误教学的研究,而个案和群案分析法、追踪研究法、测量法、比较法、逻辑思维法等,在误教学研究中也将是必要而实用的。但尤要注意的是,鉴于误教现象的隐含性和复杂性,无论何种方法的采用,都应注意将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这样,才能适合这门学科研究的自身特点,也才能使研究成果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而实用的应用价值。又由于误教学是一门与诸多学科具有交叉性的学科,我们也应广泛吸纳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物质手段的不断完善和普及应用,为提高研究效率,加快研究过程,计算机作为研究中信息储存、处理与检索的工具,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活动中误教现象可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笔者提出建构误教学的初步设想,并非意味着该门学科的建立。要使一门处于萌芽状态的“潜学科”能够成为将来的“显学科”,尚需付出艰辛而细致的劳动。我们期盼误教学的研究能引起教育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收稿日期:1997—05—30
标签: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