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CT诊断与MRI诊断效果论文_范菊

六安市人民医院 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CT诊断与MRI诊断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100例鼻咽癌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均给予CT检查和MRI检查,观察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在鼻咽部检查方面,MRI的检出率73.0%显著高于CT的检出率3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颅底部检查方面,MRI的检出率58.0%显著高于CT的检出率2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情况进行检查诊断时,和CT检查相比较,MRI检查的诊断效果比较理想,在实际的临床检查中应有机结合CT检查和MRI检查,进而为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鼻咽癌;局部侵犯;CT诊断;MRI诊断

鼻咽癌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现阶段临床中在对鼻咽癌患者进行治疗时,放射疗法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就应明确肿瘤侵犯的部位和情况,让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显著提高[1]。然而鼻咽癌发病部位的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存在较多的邻近部位,和颅腔相同,选择造影技术和X线检查不能满足相关的要求,仅仅能对骨质变化和表浅结构进行显示,所以临床中常常选择MRI检查和CT检查,进而来对局部侵犯和原发性病变情况进行显示。本研究主要观察比较了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CT诊断与MRI诊断效果,现做如下汇报。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100例鼻咽癌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确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心肝肾疾病患者、脑出血患者、妊娠期女性以及MRI检查禁忌症患者等。全部100例患者中,男女人数分别为62例、38例;患者年龄为30-67岁,平均年龄为(38.3±2.7)岁;病程为1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6.1±1.2)年。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CT检查和MRI检查,具体的检查方法主要为:①CT检查:选择飞利浦公司的64排螺旋CT,给予CT平扫、增强扫描;协助患者选择选择仰卧位,扫面范围从头顶到锁骨头,扫描线应和听眦线保持平衡,CT平扫的具体参数设置情况为:螺距设置为1mm,层距和层厚均设置为5mm。在进行增强扫描时,应注射碘海醇50ml,注射速率设置为每秒3ml,扫描应在造影剂注射后45秒内完成。②MRI检查:选择飞利浦1.5T磁共振扫描仪,扫描上界、扫描下界分别设置为鞍上池和第二颈椎。进行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加强扫描,具体的参数设置情况为:翻转角度设置为90度,层厚设置为5mm,层距设置为1mm。选择DWI、FSE、STIR、SE序列,在SE序列上给予T1、T2矢状位加权成像,T2冠状位加权成像,部分则给予轴位扫面,层间隔和层厚分别设置为1mm、5mm,矩阵设置为256*320。

1.3诊断标准

①CT检查的诊断标准:和正常情况相比较,骨密质显著上升,存在斑片状的高密度阴影则判断为受侵部位。

②MRI检查的诊断表:未出现脂肪信号,存在骨样低信号,加强扫描后存在强化显效;骨皮质、骨纹发生缺失和破坏,表现为稀疏,腔隙孔增大;肿瘤取代了颅底骨中的黄骨髓处,信号发生改变,骨质硬化、增生,则判断为受侵部位。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鼻咽部检查情况观察

在鼻咽部检查方面,MRI的检出率73.0%显著高于CT的检出率3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鼻咽所处部位比较深,因此临床中在对鼻咽癌的病灶范围进行检查诊断时,常常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而来对病变情况进行准确评估[2]。过往临床中仅仅依靠CT断层扫描来检查诊断鼻咽癌患者,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MRI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分析成像展示结果,能准确分期病变情况,进而来准确勾画化疗靶区,而且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存在浸润生长是鼻咽癌的主要特点之一,同时涉及较多的结构,会对颅底造成直接侵犯,出现损伤。应用CT检查能有效区分病变部位的高度密度,因此临床中常常通过CT显像来对病变局部范围进行评估,进而来对骨组织受损情况进行诊断,为早期分期提供科学依据[4]。然而CT检查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无法对颅底侵犯情况进行准确显示,同时在此方面还缺乏准确的诊断标准;CT检查不能检测副鼻窦,不能对肿瘤和积液进行区分,当发生严重时,获得的表现数值、密度和肿瘤比较类似,进而出现误诊[5]。

CT检查诊断的表现主要为存在高密度斑片状阴影,骨质密度高于正常情况;MR检查诊断的表现则为具有骨样低信号,颅底骨中黄骨髓被肿瘤所取代,进而导致信号出现改变。当存在骨质侵犯时则会表现为骨髓浸润,CT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不能有效显示详细的浸润情况;MRI检查则能对骨质轮廓进行完整显示,进而来对浸润程度进行有效判断,对浸润范围进行确定。如果结果存在异常信号,却不存在正常信号,则表明存在严重的骨髓浸润情况,并未损坏骨皮质[6]。

本研究中,在鼻咽部检查方面,MRI的检出率73.0%显著高于CT的检出率3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颅底部检查方面,MRI的检出率58.0%显著高于CT的检出率2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情况进行检查诊断时,和CT检查相比较,MRI检查的诊断效果比较理想,在实际的临床检查中应有机结合CT检查和MRI检查,进而为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黄军荣,张玉兰,张纯等.MR与PET/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6):846-849.

[2]李楠.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CT鼻咽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6):55-56.

[3]卢涛,胡春淼,陈韵彬等.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诊断评价[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6):29-30.

[4]贾芳.CT与MRI检查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诊断价值[J].医疗装备,2017,30(9):128-129.

[5]梁爱红.临床鼻咽癌患者诊断中CT与MRI技术应用的效果分析[J].影像技术,2014,26(4):36-37.

[6]朱风叶,乔继红,李红等.鼻咽癌的CT与MRI的诊断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2):96-97.

论文作者:范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CT诊断与MRI诊断效果论文_范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